《皇漢醫學》~ 別論 (294)
別論 (294)
1. 白虎湯之注釋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傷寒論》)
【註】
林億曰:「按前篇云:『熱結在裡,表裡俱熱者,白虎湯主之(求真按:“為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之誤”)。』又云:『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而此處云『脈浮滑,表有熱,裡有寒』者,必『表裡』二字互差也。又陽明一證云『脈浮而遲,表熱裡寒者,四逆湯主之』。又少陰一證云:『裡寒外熱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因是表裡自差也明矣。」
程應旄曰:「讀厥陰篇中『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白虎湯主之。』據此可知『表裡』二字為錯簡也。」
山田正珍曰:「林億、程應旄二說,考證明備,援引詳確,宜拳拳服膺焉。張璐《纘論》遵奉之,可謂『見善從善』者矣。表有寒者,以時時惡風,背微惡寒,及厥冷等證而言。裡有熱者,以脈滑大,發熱汗出,身重而喘,咽燥口苦等證而言,蓋僅舉其略證耳。」
尾臺氏曰:「傷寒,脈浮滑云云,林億、程應旄等以此章為『寒熱』二字差置,極是。以下條『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可見。」
綜以上諸說觀之,則本條當改作「傷寒,脈浮滑,此表有寒,裡有熱,白虎湯主之」,是即舉其病因與脈應,而略其腹證、外證也。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傷寒論》)
【註】
《醫宗金鑒》曰:『三陽合病者,太陽之頭痛發熱,陽明之惡熱不眠,少陽之耳聾寒熱等,皆具也。』
山田正珍曰:「此證雖以三陽命名,但腹滿,身重,譫語者,皆屬於陽明內實病,故不發汗,不和解,唯用大寒以挫其壯熱也。『發汗則譫語』之下,似脫一『甚』字,當補之。…若發汗,則譫語甚者,由於津液越出,大便燥結也。如是者,當議大、小承氣湯。若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或自汗出者,大便未硬,其裡未實,而早下之故也。
如是者,急宜通脈四逆湯以救之。按病證曰不仁者,是無寒熱痛癢及知覺之名也。…所謂口不仁者,是口不能言語,或口不覺寒熱痛癢,或口不能辨五味,皆謂之口不仁也,豈唯不知味為然哉?」
尾臺氏曰:「三陽合病之口不仁,謂口舌乾燥,不知五味也,與附子湯之口中和,背惡寒者相反。謹按…『發汗』以下十七字,為後人之注文。又按《玉函》無『若』字為是。」
求真按:「山田氏說,雖不無理,概以尾臺氏說為是,茲從而解之。故本條宜改作『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以意解之,因腹部膨滿而生重感,身體難以自由運動,口唇及舌黏膜乾燥,味覺脫失,面部生垢,譫語遺尿,汗自出者,稱為三陽合病,即以本方為主治也。
白話文:
白虎湯之注釋
第一段原文的說明中,脈浮滑,表示身體表面有熱,裡邊卻是寒冷的狀態,這時應該服用白虎湯。 不同醫家對原文「表有熱,裡有寒」的理解有所出入,有人認為「表裡」二字應互換,應為「表有寒,裡有熱」。 他們以其他傷寒論的案例佐證,說明原文中的「表裡」可能記錄錯誤。
第二段原文的說明中,三陽合病症狀包括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嘴麻木無知覺、臉色污濁、胡言亂語、尿失禁。如果發汗治療,會加重胡言亂語;如果用瀉下法治療,則會出現額頭出汗、手腳冰冷的現象。但如果患者自發出汗,則可以用白虎湯治療。 不同醫家對於原文中部分症狀的描述和治療方法的理解也存在差異,有人認為原文中關於發汗和瀉下後果的描述可能是後人添加的,也有人對文中「口不仁」的解釋做了更詳細的說明,指出不只是味覺喪失,也包括其他感覺的缺失。 最終,對原文的解釋傾向於:只要符合三陽合病的其他症狀,並且自發出汗,即可使用白虎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