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71)
別論 (271)
1.
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和久田氏曰:「此章辨梔子豉湯證『下之心中懊憹者,梔子豉湯證也』。然梔子豉湯證心中濡而不實滿,此證腹實滿而心中懊憹。按其實滿為胃中為燥屎之候,可以大承氣湯攻之。若腹雖實滿,但其滿微者,未有燥屎也,是宜和以小承氣,不可以大承氣攻之。若有燥屎者,則攻其燥屎,故曰宜大承氣湯也。」
尾臺氏曰:「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云云,似於梔子豉湯證也。其別在煩與虛煩,及有燥屎與否,脈狀亦不無虛實之異,故診病者,能觀其腹證與脈應,然後處方,可無誤矣。」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傷寒論》)
【註】
錢氏有言曰:「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者,燥屎在腸胃也。煩躁者,實熱鬱悶之所致。發作有時者,日晡潮熱之類也。」
求真按:「發作有時者,痛與煩躁發作有時也,錢氏之說非也。」
張志聰曰:「不言大承氣湯者,省文也。此接上文言,亦宜大承氣湯也明矣。」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在太陽病篇桂枝湯條。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方有執曰:「煩不解,則熱未退可知(求真按:『為不大便,煩而不解之略也』)。腹滿痛,則當診為胃實,故云有燥屎也。」
《醫宗金鑒》曰:「下之不盡,仍可下之。」
求真按:「此指燥屎也。」
山田正珍曰:「『所以然』之十字,為叔和之釋文,當刪之。」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燥屎,為前日所食之糟粕牢結乾著於腸內者。大便,乃現今所食之糟粕軟潤而順下於肛門者。今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因燥屎橫道而障礙之。況微熱,喘冒不能臥,是煩躁譫狂之漸耶,雖無滿痛,亦必有燥屎,故宜大承氣湯以下之。」
尾臺氏曰:「病人小便不利云云,此指裡熱結成燥屎也,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亦不至於溏泄也。其時有微熱者,裡熱隱然見於表也。喘冒不能臥者,裡熱上衝使然也。此證脈多沉滑或沉遲,舌色赤而光亮,或起炲刺而渴也。」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白話文:
[腹微脹,一開始大便堅硬,之後必定會軟便,不可服用攻下藥物。如果大便乾燥,則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腹部雖然脹滿,但脹滿程度輕微,且沒有大便乾燥的情況,應該服用小承氣湯調理,不可以服用大承氣湯攻下。如果大便乾燥,則應該攻下乾燥的大便,所以說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病人便秘五、六天,肚臍周圍疼痛,煩躁不安,疼痛發作有時,這是因為大便乾燥,所以才便秘。]
[病人發熱,出汗後症狀減輕,類似瘧疾,每天午后發熱,屬於陽明病。脈象有力者,應該服用攻下藥物;脈象浮弱者,應該服用發汗藥物。攻下藥物,服用大承氣湯;發汗藥物,服用桂枝湯。]
[服用攻下藥物後,六七天沒有大便,煩躁不安,腹部脹滿疼痛,這是因為大便乾燥。原因是本來就有宿食,所以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時而難解時而容易,偶爾微熱,呼吸困難無法平躺,這是因為大便乾燥。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病人小便不利等等,是指裡面的熱氣凝結成乾燥的大便,所以小便不利,大便時而難解時而容易,也不會出現腹瀉。偶爾微熱,是指裡面的熱氣隱約表現在外。呼吸困難無法平躺,是因為裡面的熱氣上衝造成的。這種情況脈象大多沉滑或沉遲,舌頭顏色紅亮,或舌苔粗糙並口渴。]
[得病二三天,脈象微弱,沒有太陽病、少陽病(柴胡證)的症狀,煩躁不安,心下堅硬。到四五天,雖然能吃東西,服用小承氣湯,少量服用,稍微調理一下,讓病人稍微舒服些。到五六天,服用一升的大承氣湯。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小便量少,即使不能吃東西,但大便一開始堅硬,之後必定會軟便,還沒有完全變硬,服用攻下藥物必定會軟便,需要小便通暢,大便變硬後,才可以服用攻下藥物,應該服用大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