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70)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70)

1.

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矢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傷寒論》)

【註】

尾臺氏曰:「陽明病云云『脈滑而疾者,是大承氣湯證也』。《脈經》及《千金》俱無『小』字,為是。『因與承氣湯』以下,為後人之注文,可刪。」

此說是也,以之解本條。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反』,當作『煩』,因聲近而誤也。…傷寒有譫語潮熱者,固應不能食,豈可謂反耶?

尾臺氏曰:「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云云,『反』字,衍也。一說『反』當作『煩』,因音近致誤,似牽強,蓋衍『不』字,復誤作『反』耳。」

求真按:「二說是非,暫置不論,『反』字無重大意義,可去之。而不能食與能食,皆以本方為主治也。」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裡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風,當作『實』,傳寫之誤也。本篇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篇曰:『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是也。…『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之八字,錯簡也,當在『宜大承氣湯』句之下始合。過經者,謂表解也。」

錢氏曰:「下之若早,則胃氣一虛,外邪內陷,必至熱盛神昏,語言必亂也。蓋表間之邪氣皆陷入於裡,表空無邪,邪皆在裡,故謂之表虛裡實也。」

求真按:「汗出譫語者,因腹中有燥屎。腹中有燥屎者,裡實之極也,故可以大承氣湯瀉下之。表證解,轉入陽明者,亦可以此湯下之。若表證未全解,早以承氣湯瀉下,表熱因下劑之勢而陷於裡,此充實之病毒必犯頭腦,使至譫語。故用此方者,必待表解也。」

二陽併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成無己曰:「本太陽病併陽明病,名曰併病。太陽證罷者,是無表證也。但發潮熱者,是熱列於陽明也。一身汗出為熱越,今漐漐而汗出者,是熱聚於胃也。必大便難而譫語者,《經》曰:『手足漐漐然而汗出者,必大便已硬也。』以大承氣湯下胃中之實熱。」

山田正珍曰:「按手足漐漐而汗出者,謂手足至末,漐漐然而汗出也,成注誤矣。」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白話文:

[如果服用承氣湯一升後,腹部有排氣的現象,可以再服用一升。如果沒有排氣,就不要再服用了。如果隔天沒有大便,而且脈象反而變得細微遲滯,這表示體內虛弱,難以治療,不可再服用承氣湯。(《傷寒論》)]

[陽明病出現胡言亂語、發潮熱,反而無法進食,這表示胃中必定有五六枚乾燥的糞便。如果能進食,只是大便比較硬而已。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瀉下。(《傷寒論》)]

[出汗並且胡言亂語,是因為胃中有乾燥的糞便,這是屬於實證。必須要瀉下,等到表證解除後,才可以瀉下。如果過早瀉下,會導致語言更加混亂,因為這時候是表虛裡實的狀態。瀉下之後就會好轉,應該使用大承氣湯。(《傷寒論》)]

[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生,太陽病的症狀已經消失,只有發潮熱、手腳微微出汗、大便困難,並且胡言亂語,瀉下就會好轉,應該使用大承氣湯。(《傷寒論》)]

[陽明病,瀉下之後,心中感到煩躁不安,如果胃中有乾燥的糞便,就可以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