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69)
別論 (269)
1. 厚朴七物湯之注釋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此證所謂太陽與陽明合病也。發熱,脈浮而數,表證也。腹滿,陽明證也。故以治表證之桂枝去芍藥湯、治腹滿之厚朴三物湯相合而成之本方。
厚朴七物湯方
厚朴9.5克,甘草、大黃各3.5克,大棗3克,枳實、生薑各6克,桂枝2.5克。
上細銼,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或冷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腹滿發熱,上逆,嘔者,按此方合厚朴三物湯、桂枝去芍藥湯而加生薑二兩也。由是觀之,當有二方之證而上逆嘔證。」
《方機》本方主治曰:「腹滿發熱,脈浮數而嘔,大便不通者,痢疾,手足惰痛,或發熱脈浮數,或嘔者。」
《方輿輗》本方條曰:「《金匱》主治雖曰精詳,然亦不待此證悉備。《千金》七物湯方下唯云治腹滿氣脹,然脈浮而數為用此湯之真面目。」
《叢桂亭醫事小言》曰:「一農家子二十歲,由石尊歸,寒熱如勞,顏色衰瘦,腹滿少氣,衣不前合,自乳下至扶容邊青脈絡如絲瓜,常坐暗室,不欲見客。斷為難治,告其父。其父知非小病,懇乞賜藥,與厚朴七物湯。後再求藥時,云頗快,又與前藥。經數日,乞再診,余以『前斷難治,不必再診』答之,使者謂漸愈而強懇。
至時,病者已輕輕出迎於堂上,余驚,診之,腹滿已消,寒熱已止,元氣清爽,云已出游近鄰矣。然余至今尚不知何故有如是之速效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食傷吐下後,胸中不爽快,乾嘔,腹滿,或頭痛有熱者。治痢食,腹滿拘急,發熱,腹痛劇而嘔者,加芍藥或芒硝亦良。」
白話文:
厚朴七物湯之注釋
病人腹部脹滿,發燒十天,脈象浮而數快,飲食卻跟平常一樣,這種情況就用厚朴七物湯來治療。《金匱要略》
【註解】
這個病症是所謂的太陽經和陽明經合併發病。發燒,脈象浮而且數快,是表證的症狀。腹部脹滿,是陽明經的症狀。所以用治療表證的桂枝去芍藥湯,和治療腹滿的厚朴三物湯結合起來,就成了這個方子。
厚朴七物湯的組成
厚朴9.5克,甘草、大黃各3.5克,大棗3克,枳實、生薑各6克,桂枝2.5克。
將以上藥材切細,用水三合(約300毫升)煎煮成一合(約100毫升),濾掉藥渣,一天分三次,溫服或冷服。
東洞翁對於這個方子的定義是:「治療腹部脹滿、發燒、氣逆上衝、想嘔吐的狀況。這個方子是結合了厚朴三物湯、桂枝去芍藥湯,再加了二兩的生薑。由此看來,應該同時出現這兩個方子的症狀,還會有氣逆上衝想嘔吐的症狀。」
《方機》這本書裡說這個方子的主治是:「腹部脹滿發燒,脈象浮數且想嘔吐,大便不通暢,痢疾,手腳無力疼痛,或者發燒脈浮數,或想嘔吐。」
《方輿輗》這本書裡說:「《金匱要略》雖然說這個方子的主治已經很詳細,但也不能完全涵蓋所有情況。《千金方》裡說七物湯只治療腹部脹滿氣脹,但其實脈象浮而且數快,才是使用這個方子的真正關鍵。」
《叢桂亭醫事小言》裡記載:「有個農家子弟二十歲,從得石淋病回家,發冷發熱像勞累過度,面色憔悴消瘦,腹部脹滿,呼吸短促,衣服穿不上,從乳房下方到側腹的青筋像絲瓜一樣,常常坐在暗室裡,不想見人。我判斷這個病很難治,告訴了他的父親。他父親知道不是小病,懇求我給他開藥,我就給了他厚朴七物湯。之後他來拿藥,說吃了藥效果很好,我就又給了他之前的藥。過了幾天,他請我再去看看,我說『之前判斷很難治,不用再看了』,但來的人說他已經好很多,強烈要求我去。
到了那裡,病人已經輕輕地走到堂上迎接我,我嚇了一跳。診察之後,發現他的腹脹已經消了,發冷發熱也已經停止,精神恢復清爽,還說已經可以到附近走走了。但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快速的效果。」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中說:「治療因為吃東西不消化而引起嘔吐、腹瀉之後,胸中不舒服、乾嘔、腹部脹滿,或是頭痛發熱的人。也治療痢疾,腹部脹滿拘急,發燒,腹痛劇烈且想嘔吐的人,可以加芍藥或是芒硝,效果會更好。」
2. 大承氣湯之注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小便反赤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詳太陽病篇桂枝湯條。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傷寒論》)
【註】
在小承氣湯條。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傷寒論》)
【註】
在小承氣湯條。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主之」之下,有「若一服利,止後服」七字,認為後人所添補,故去之。(《傷寒論》)
【註】
《脈經》「譫語」之下無「者」字,今從《傷寒論》。
獨語者,無人相對而自語也。如見鬼狀者,謂病者有奇奇怪怪之舉動,恰如鬼神之狀也。若劇者,謂劇發潮熱也。循衣摸床者,如字義。惕而不安者,因恐怖而不安臥於席也。脈弦者生,澀者死,謂前證微喘直視,且呈弦脈者,以大承氣湯攻下之則治,若現澀脈者,假令用此方,亦不免於死也。微者,但發熱譫語者,謂脈微不呈餘證,僅止發熱譫語也。
大承氣湯主之者,現此弦脈及呈微脈者,皆以本方為主治也。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大承氣湯之注釋
當人得了傷寒,如果六七天都沒有大便,同時出現頭痛、發燒、小便反而呈現紅色,這時就可以使用承氣湯。如果小便清澈,表示病邪不在身體內部,還在體表,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頭痛,可能會流鼻血,應該使用桂枝湯。(詳細請參考太陽病篇桂枝湯條的說明)
得了陽明病,脈象遲緩,即使出了汗,也不怕冷,但身體會感到沉重、呼吸短促、腹部脹滿且喘氣。如果出現潮熱,表示體表病邪將要解除,可以攻下身體內部。如果手腳汗濕,表示大便已經硬結,這時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汗多,稍微發熱又怕冷,表示體表病邪還沒有解除。如果發熱不是潮熱,就不適合使用承氣湯。如果腹部脹滿且大便不通,可以使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不要讓病人過度腹瀉。(詳細請參考小承氣湯條的說明)
得了陽明病,出現潮熱,如果大便稍微硬結,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如果大便不硬結,則不可以使用。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擔心有乾燥的糞便,要知道是否有乾燥的糞便,可以先給予少量的小承氣湯,藥湯進入腹中,如果放屁,表示有乾燥的糞便,就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如果沒有放屁,表示只是最初的大便硬結,之後一定會變成稀便,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如果攻下,反而會造成腹脹滿,吃不下東西,想喝水卻會噁心嘔吐。如果之後發熱,一定是便秘又變嚴重了,可以用小承氣湯來調和。如果沒有放屁,千萬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詳細請參考小承氣湯條的說明)
得了傷寒,如果經過嘔吐或瀉下後,病情沒有好轉,五六天甚至十多天都沒有大便,在午後發潮熱,不感到怕冷,自己說話像看到鬼一樣,如果病情嚴重,發作時會不認得人,在床上摸索、焦躁不安、呼吸微喘、眼睛直視。如果脈象呈現弦象,表示還有機會活下去,如果脈象呈現澀象,表示可能死亡。如果病情較輕微,只有發熱和胡言亂語,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治療。 (原本文字寫著「服用一劑後如果腹瀉就停止服用」,這七個字被認為是後人添加的,所以刪除。)(《脈經》版本「胡言亂語」後面沒有「者」字,現在按照《傷寒論》的版本)
獨語是指沒有人對話卻自己說話。如見鬼狀是指病人有奇怪的行為舉止,就像鬼神一樣。若劇者是指潮熱發作嚴重。循衣摸床是指字面上的意思。惕而不安是指因為恐懼而無法安穩躺在床上。脈弦者生,澀者死,是指前面出現呼吸微喘、眼睛直視的症狀,並且脈象呈現弦脈的人,用大承氣湯攻下就可以治好,如果脈象呈現澀脈,即使使用這個方子,也難逃一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是指脈象微弱但沒有其他症狀,只有發熱和胡言亂語。
大承氣湯主之,是指出現弦脈或微脈的人,都以這個方子為主來治療。
得了陽明病,出現胡言亂語、發潮熱、脈象滑而快的,應該使用小承氣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