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66)
別論 (266)
1. 瀉下藥之應用
《本草綱目》曰
大黃根
【氣味】苦寒無毒。
求真按:「本藥為冷性瀉下藥,故不適於陽虛及陰虛證,而適於陽實證也。」
【主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本經》)
【註】血閉者,為月經閉止。通利水穀者,通利水穀二毒也。安和五臟,是除去五臟之病毒,則自能安和矣。
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求真按:「寒血,恐是瘀血之誤」)、小腹急痛、諸老血留結。(《別錄》)
【註】瘀血閉脹,由瘀血閉塞而腹部脹滿也。諸老血留結者,因陳久瘀血凝結於諸臟器組織也。
通女子經候,利水腫,利大小腸。貼熱腫毒,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甄權)
【註】時疾者,流行性疾患也。蝕膿者,化膿證也。
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壅滯水氣、溫瘴熱瘧。(大明)
【註】通宣一切氣及調血脈者,皆由本藥驅逐鬱滯病毒之歸結也。
瀉諸實熱不通,除下焦濕熱,消宿食,瀉心下痞滿。(元素)
下痢赤白,裡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湯火傷。(時珍)
《本草備要》曰:「大黃,大苦,大寒。…用以蕩滌腸胃,下燥結,祛瘀熱。治傷寒時疾之發熱,譫語,溫熱瘴瘧,下痢赤白,腹痛裡急,水腫,癥瘕積聚(積久成形謂之積,…聚散無常謂之聚),留飲宿食,心腹痞滿,二便閉結,吐血,衄血,血閉,血枯,一切實熱,血中伏火。行水通經,蝕膿消腫。…胃虛血弱人禁用。」
《一本堂藥選》曰:「療痢疾腹痛,裡急後重,潮熱譫語,腹間結熱,一切之梅毒、下疳便毒、一身之結毒。下瘀血、血閉。」
白話文:
大黃根
味道: 苦味,性寒,沒有毒性。
求真按: 大黃這種藥是寒性的瀉藥,所以不適合體質陽虛和陰虛的人,比較適合體質陽氣旺盛的人。
主要功效: 可以清除體內的瘀血、治療月經閉止、改善發熱或怕冷的症狀。還可以破除體內的腫塊、積聚的痰液和食物、排除積存的食物殘渣,促進腸胃蠕動,更新身體機能。能疏通體內的水道和消化道,調理脾胃功能,幫助消化食物,使五臟安和。
註解: 月經閉止指的是女性的月經停止。疏通水穀是指疏通水和食物的代謝通道,把它們的毒素排出。五臟安和是因為清除五臟的毒素,自然就能達到安和的狀態。
可以使胃氣平和下降,清除體內的痰濕、腸道內的熱結、胸腹部的脹滿,治療女性因寒氣導致的血瘀而引起的閉經和腹脹(求真認為這裡的「寒血」可能是「瘀血」的錯誤),也可以治療小腹的劇烈疼痛、以及陳舊瘀血停留在體內。
註解: 瘀血閉脹,是因為瘀血阻塞導致腹部脹滿。諸老血留結,是指陳舊瘀血在各個臟器組織凝結。
可以疏通女性的月經,消除水腫,使大小腸通暢。外敷可以治療熱腫毒瘡,小孩發燒或怕冷,以及流行性疾病引起的煩躁發熱,化解膿液。
註解: 時疾指流行性疾病。蝕膿指化膿的症狀。
能疏通全身氣機,調節血脈運行,使關節靈活,排除體內因濕氣鬱結導致的腫脹,也能治療溫熱的瘧疾。
註解: 疏通全身氣機和調節血脈運行,都是因為此藥能驅逐體內鬱積的毒素。
能瀉除各種因實熱導致的堵塞不通,清除下焦濕熱,消除積存的食物,也能瀉除心下痞滿的感覺。
可以治療痢疾,出現紅、白分泌物,伴隨腹部急痛,小便不暢,實熱引起的乾燥便秘,潮熱、胡言亂語、黃疸,以及燙傷。
《本草備要》說: 大黃,味極苦,性大寒。可以用來清理腸胃,排除燥熱引起的便秘,驅除體內瘀熱。可以治療因傷寒或流行性疾病引起的高燒、胡言亂語、溫熱的瘧疾,也能治療痢疾(出現紅、白分泌物)、腹痛、裡急後重、水腫、腫塊積聚(積累很久形成的叫「積」,…聚散不定的叫「聚」)、積存的痰液食物、心腹痞滿、大小便不通、吐血、流鼻血、月經閉止、經血枯竭等各種實熱和潛藏在血液中的熱邪。可以促進水液代謝、疏通經絡,使膿液排出,消腫。但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的人禁用。
《一本堂藥選》說: 可以治療痢疾、腹痛、裡急後重、潮熱、胡言亂語、腹部熱結,以及各種梅毒、下疳、便毒、全身的結毒。可以清除體內瘀血,治療月經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