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65)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65)

1. 大黃之醫治效用

《藥徵》曰:「大黃,主通利結毒也。故能治胸滿、腹滿、腹痛及便閉、小便下利,兼治發黃、瘀血、腫膿。」

上歷觀此諸方,張仲景用大黃者,特以利毒而已。故各陪其主藥,而不單用焉。合厚朴、枳實,則治胸腹滿;合黃連,則治心下痞;合甘遂、阿膠,則治水與血;合水蛭、虻蟲、桃仁,則治瘀血;合黃柏、梔子,則治發黃;合甘草,則治急迫;合芒硝,則治堅塊也。

學者審諸仲景方中用大黃者不止於此,而以其用之之徵,顯然著明於此,故不復疣贅也。

大黃合諸藥,瀉下身體各部之病毒而排除之。雖如此說,但此作用限於病者呈實證之際,始能發揮。不然不僅不能起作用,反與病者以惡影響,故前說宜改作「大黃者,主通利實證之結毒也」始成完璧。而其奏效之理由,則如下。

《藥物學》曰

白話文:

大黃的主要作用是疏通並排除體內積聚的毒素。因此,它能治療胸部脹滿、腹部脹滿、腹痛、便秘、小便不暢,同時也能治療黃疸、瘀血和腫膿。

從之前提到的各種方劑來看,張仲景使用大黃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排除體內的毒素。因此,他總是將大黃與其他主要藥物搭配使用,而不是單獨使用。例如,搭配厚朴和枳實,用來治療胸腹脹滿;搭配黃連,用來治療心下痞塞;搭配甘遂和阿膠,用來治療水腫和血瘀;搭配水蛭、虻蟲和桃仁,用來治療瘀血;搭配黃柏和梔子,用來治療黃疸;搭配甘草,用來緩解急迫症狀;搭配芒硝,用來治療堅硬的腫塊。

學習醫術的人仔細研究張仲景的方劑,會發現使用大黃的情況不僅限於以上這些,但以上已能明顯說明大黃的用途,因此不再贅述。

大黃與其他藥物搭配使用,可以瀉下身體各部位的毒素並將其排出。雖然可以這樣說,但這種作用僅限於患者呈現實證的時候才能發揮作用。否則,不僅不能起作用,反而會對患者產生不良影響。所以,前面所說的應該修改為“大黃主要用來疏通並排除實證的毒素”,這樣才算完整。至於它之所以有效的原因,如下所述。

2. 瀉下藥之應用

一、便秘:

又屢因誘起諸多不定症狀,其主者,眩暈、頭痛、胃之重感等。又因硬便,致成局處之機械刺激及滯便之異常分解,或由於化學的刺激,有呈赤痢樣症狀者,皆須瀉下藥之應用也。

二、急性及慢性之腸炎:

腸炎之證候,發下痢者,因欲排泄腸中之有害物也(不消化物、毒物、刺激性分解產物)。此際若用制瀉藥,則反有害,故須用瀉下藥助其排泄時,則有害物被排泄,同時下痢亦自止矣。是以瀉下藥亦有時有制瀉之效也。

三、尿閉證:

腎臟之疾患,或婦人之神經病(癔病。《儒門醫學》譯作煩惋善怒,神經疾患等)之尿量減少或閉止,致可由尿排泄之水分及固形分蓄積於體中而發所謂尿毒證者。若用瀉下藥抑制腸之吸收,亢進其分泌,至一定度時,得防遏之。

四、浮腫及蓄水:

不問原因如何,水分蓄積於組織或體腔內時,減其飲料,兼用瀉下藥而妨腸液之吸收時,與由皮膚、肺臟、腎臟等之排水相等,使血液濃厚,增加其滲透壓,因而吸收是等蓄積之水分,同時講發汗、利尿之法,其效果更顯著也。

五、脂肪過多:

若檢查下痢之便,見大便中脂肪顯著增加及有多量養素,此因腸內容排泄迅速,故不能吸收脂肪與養素也。對於肥胖病之用瀉下藥,實由於此。

六、遠隔部之炎證:

瀉下藥之刺激腸壁,因與皮膚刺激藥同一理由,故亦可作用於遠隔臟器之炎證,如對於腦、肺、虹膜等之充血炎證,與以有利之影響,此因腸管之充血或全身之水分損失也。

植物性下劑之一般的性質:

一、因酸性不溶解於胃液,而到腸管始行溶解。又因於腸管內之消化液或細菌等之作用,始被變化而起刺激性。

二、其吸收緩慢,所以能發揮其瀉下作用,故瀉下藥以生藥為適當也。

三、假令雖被吸收,但其毒力作用亦不至於強烈。

四、其刺激止於腸壁之表面,故較緩和。

植物性下劑其作用:

一、植物性之下劑能刺激腸管,故使蠕動亢進及腸腺之分泌增加,然通常皆由腸壁滲出。

二、腸之充血,多數在大腸,因大腸之充血,延及於骨盆內之臟器(子宮及其附屬臟器)之充血,致有引起月經過多、子宮內出血及孕婦之早產或流產等證。

大黃

少量(0.05~0.2克)內服,則因鞣酸及苦味質,有收斂健胃作用,適合於胃腸炎。內服大量(0.5~2克)有緩下作用,自六至十時間,有糜粥狀之排便,其作用極緩和,故適合於小兒及貧血衰弱之患者併恢復期等,又習慣性便秘有效。若為廢藥,反致便秘,因其含有鞣酸故也。更與大量,則能引起數次之排便。

此說經科學的研究,故議論頗適當,而啟發吾人不少,惜只一味作用之注意,且應用範圍失之狹小。故宜熟讀下說,以擴充其應用。

白話文:

瀉下藥的應用

一、便秘:

便秘常常會引起許多不確定的症狀,主要的有頭暈、頭痛、胃部沉重感等。又因為大便堅硬,會造成局部機械性的刺激和滯留的糞便異常分解,或者因為化學的刺激,有出現類似痢疾症狀的情況,這些都需要使用瀉下藥來處理。

二、急性及慢性腸炎:

腸炎發作時出現腹瀉,是因為身體想排出腸道中的有害物質(如未消化物、毒素、刺激性分解產物)。這時如果使用止瀉藥,反而有害,所以需要使用瀉下藥幫助排出這些物質,有害物質排泄後,腹瀉自然會停止。因此,瀉下藥有時也能達到止瀉的效果。

三、尿閉症:

腎臟疾病,或是婦女的神經性疾病(如焦慮易怒、神經疾患等),導致尿量減少或閉塞,使得原本應該經由尿液排出的水分和固體物質積存在體內,引發所謂的尿毒症。使用瀉下藥可以抑制腸道的吸收,促進分泌,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以預防尿毒症的發生。

四、浮腫及體內積水:

不論是什麼原因造成水分積聚在組織或體腔內,減少液體攝取,同時使用瀉下藥來阻止腸液吸收,效果會和從皮膚、肺臟、腎臟等器官排水一樣,使血液變得濃稠,增加滲透壓,進而吸收積聚的水分。同時配合發汗、利尿的方法,效果會更顯著。

五、脂肪過多:

如果檢查腹瀉的糞便,發現其中脂肪顯著增加且有大量養分,這是因為腸道內容物排泄過快,導致脂肪和養分無法被吸收。使用瀉下藥來治療肥胖症,就是基於這個原理。

六、遠隔部位的炎症:

瀉下藥刺激腸壁,和皮膚刺激藥的原理相同,因此也可以作用於遠隔器官的炎症,例如對於腦部、肺部、虹膜等充血性炎症,可以產生有利的影響,這是因為腸道充血或全身水分的流失所導致的。

植物性瀉下劑的一般特性:

一、植物性瀉下劑因為酸性,無法在胃液中溶解,必須到達腸道才會溶解。又必須經過腸道內的消化液或細菌的作用,才會產生刺激性。

二、其吸收速度慢,所以能發揮瀉下作用,因此使用生藥作為瀉下藥較為合適。

三、即使被吸收,其毒性也不會過於強烈。

四、其刺激作用僅止於腸壁表面,所以比較溫和。

植物性瀉下劑的作用:

一、植物性瀉下劑能刺激腸道,促進腸道蠕動和腸腺分泌增加,但通常都是由腸壁滲出。

二、腸道充血多發生於大腸,大腸充血會波及骨盆內的器官(如子宮及其附件),可能導致月經量過多、子宮內出血以及孕婦早產或流產等狀況。

大黃

少量(0.05~0.2克)內服,因含有鞣酸和苦味物質,有收斂和健胃的作用,適用於腸胃炎。內服大量(0.5~2克)有緩瀉作用,大約六到十小時後,會排出稀粥狀的糞便,作用非常溫和,適用於兒童、貧血虛弱的患者以及恢復期患者,對習慣性便秘也有效。如果服用後變成廢藥,反而會導致便秘,這是因為其中含有鞣酸。如果服用更多劑量,則會引起多次排便。

以上說法經過科學研究,具有相當的道理,並且啟發了我們很多,可惜只注意到單一藥味的作用,且應用範圍較為狹窄。因此應仔細研讀以下內容,以擴大其應用範圍。

《本草綱目》記載:

大黃根

【氣味】味苦,性寒,無毒。

註解:此藥為寒性瀉下藥,不適合體質陽虛和陰虛的人,而適合體質陽實的人。

【主治】能去除體內瘀血、血閉(月經閉止)、寒熱(寒熱症狀),能破除體內的腫塊積聚、積留的痰飲和宿食,能夠清潔腸胃,促進新陳代謝,疏通水穀運行,調和中焦,幫助消化,安和五臟(去除五臟的病毒,自然能夠安和)。

【註】血閉是指月經閉止。通利水穀是指疏通水穀的兩種毒素。安和五臟是指去除五臟的病毒,則五臟自然能夠安和。

能使脾胃功能平和,下降逆氣,消除痰積,解除腸胃間的結熱,治療心腹脹滿,以及婦女因寒邪導致的血閉脹滿(應該是瘀血的誤用)、小腹疼痛、各種老舊瘀血的凝結。

【註】瘀血閉脹是指因為瘀血阻塞而引起的腹部脹滿。諸老血留結是指因陳舊瘀血凝結在各個臟器組織。

能疏通婦女月經,消除水腫,利大小腸。外敷能治療熱腫毒、小兒寒熱、流行性疾病引起的煩熱,以及化膿症狀。

【註】時疾是指流行性疾病。蝕膿是指化膿症。

能疏通全身氣機,調和血脈,疏利關節,排泄體內壅滯的水氣,以及治療溫瘴和熱瘧。

【註】疏通全身氣機及調和血脈,都是因為此藥驅逐鬱積的病毒所導致的結果。

能瀉各種實熱不通的症狀,去除下焦濕熱,消除宿食,消除心下痞滿。

能治療痢疾、赤白痢、裡急後重、小便淋漓、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燙火傷。

《本草備要》記載:「大黃,味大苦,性大寒。……用來清潔腸胃,排出燥結的糞便,去除瘀血產生的熱。治療傷寒時疫引起的高熱、譫語,溫熱瘴瘧,下痢赤白,腹痛裡急,水腫,癥瘕積聚(積久成形稱作積,……聚散無常稱作聚),痰飲宿食,心腹痞滿,二便閉結,吐血,衄血,血閉,血枯,各種實熱,血中潛伏的火熱。能行水通經,化膿消腫。……胃虛血弱的人禁用。」

《一本堂藥選》記載:「能治療痢疾腹痛、裡急後重、潮熱譫語、腹部結熱、各種梅毒、下疳便毒、全身的結毒。能去除瘀血、血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