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62)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62)

1. 小承氣湯之注釋

倘不得後氣,假令雖以此湯攻下,但始終不出硬便,即初雖硬便,後必排軟便也,故不可以此湯攻下之。若誤攻下,則水氣聚於腹部而致脹滿,壓迫於胃,使不能食,且因攻下,咽喉乾燥,至欲飲水,若與之,因腹內已有水氣而使呃逆,其後潮熱者,為腹中水氣去,大便復硬之徵,但因誤下後,不可與大承氣湯,亦以小承氣湯和其大便也。

後段轉不矢氣者,慎不可攻之,是因大、小承氣二湯頗相近似,醫易誤失,故大書特書,以警其誤用也。

尾臺氏曰:「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唯此一語,其義已明,豈可拘泥於燥屎之有無耶?蓋大承氣湯,本非因燥屎一證,且欲知燥屎,先以小承氣湯驗轉矢氣者,豈可謂法乎?直可謂陋且拙矣!若欲知燥屎之有無,則按腹即決,此吾輩所以宜研究腹候也,不硬者,不足以取下。」

此說雖不無一理,但腹滿甚時,診定為燥屎者頗難,其試法不可妄信。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傷寒論》)

【註】

張璐曰:「多汗譫語者,下證急也(求真按:『下證急者,急宜以大承氣湯下之之證也』)。因其人汗出已多,津液外耗,故不宜大下,但當略(求真按:『此略,治略也』)與小承氣湯和其胃氣,譫語將自止矣。若過服,則反傷津液也。」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傷寒論》)

【註】

本條由太陽病直轉於陽明病者,因太陽病之際,或發汗、或吐、或下,亡失體液,胃腸內已乾燥,再加小便數,益使腸內枯燥,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緩下之則愈矣。微煩者,雖非太陽證而為陽明證,但裡熱未甚之候,故不用大承氣湯而與小承氣湯也。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方有執曰:「有言太陽不言藥者,以有桂枝、麻黃,不同也。少陽言藥者,以專主柴胡也。凡以此為文者,皆互發也。」

山田正珍曰:「『承氣』之上,脫一『小』字,當補之。四五日、五六日者,皆不大便之日數也,故下文承之曰:『不大便六七日。』古文錯綜之妙乃爾,否則『至』字無所承當也。…不大便而能食者,為其屎才硬而未燥之候,若不大便而不能食,乃可診定為硬而燥也。…得病二三日,脈弱者,熱未熾盛可知,無太陽、柴胡證(求真按:『是無太陽及少陽證之謂也』)煩躁,心下硬者,其邪已入裡可知。不大便至四五日者,其人雖能食,當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可使小安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沒有放屁,就算用小承氣湯來攻下,最終也不會排出硬便,即使一開始是硬便,之後也一定會排出軟便,因此不可以用小承氣湯來攻下。如果誤用小承氣湯攻下,水氣會聚集在腹部,導致腹脹,壓迫到胃部,使人無法進食,而且因為攻下,咽喉會乾燥,很想喝水,如果給他喝水,因為腹內已經有水氣,反而會引起呃逆。之後出現潮熱,這是因為腹中水氣減少,大便又恢復變硬的徵兆,但是因為已經誤用藥物攻下,所以不能再用大承氣湯,應該用小承氣湯來調和大便。

後文提到「如果病人不能放屁,絕對不能用攻下的藥」,這是因為大承氣湯和小承氣湯很相似,醫生容易誤用,所以特別強調,以提醒大家不要用錯。

尾臺氏說:「陽明病,出現潮熱,大便稍微硬的人,可以用大承氣湯。只有這一句話,意思已經很清楚了,難道一定要執著於有沒有燥屎嗎?大承氣湯本來就不是因為有燥屎才使用的,而且要判斷有沒有燥屎,先用小承氣湯來試驗能不能放屁,這算是什麼方法呢?簡直是淺陋又笨拙!如果要判斷有沒有燥屎,只要按壓腹部就可以決定,這是我們應該研究腹部情況的原因,腹部不硬,就不需要用攻下的方法。」

這個說法雖然有道理,但是腹脹很嚴重時,要判斷是否有燥屎是很困難的,用試探的方法不可輕信。

陽明病,病人多汗,因為津液外洩,導致胃中乾燥,大便一定會變硬,大便硬就會出現胡言亂語,可以用小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服用一劑藥後胡言亂語停止,就不要再服用。(《傷寒論》)

【註】

張璐說:「多汗且胡言亂語,這是攻下的病症很緊急的表現(我認為:『攻下病症很緊急,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攻下』)。因為病人已經出了很多汗,津液大量消耗,所以不適合用猛烈的攻下法,只要稍微用小承氣湯來調和胃氣,胡言亂語自然就會停止。如果過度服用,反而會損傷津液。」

太陽病,如果經過嘔吐、瀉下、發汗後,出現輕微煩躁,小便次數增加,大便因為乾燥變硬,可以用小承氣湯來調和就會痊癒。(《傷寒論》)

【註】

這條文是從太陽病直接轉變為陽明病,因為太陽病的時候,可能因為發汗、嘔吐或瀉下,導致體液喪失,胃腸內部已經乾燥,再加上小便次數增加,更加使腸道乾燥,大便因此變硬,可以用小承氣湯來緩慢地攻下就會痊癒。出現輕微煩躁,雖然不是太陽病的症狀,而是陽明病的症狀,但這屬於裡熱還不嚴重的情況,所以不用大承氣湯,而是用小承氣湯。

生病兩三天,脈象虛弱,沒有太陽病和柴胡證的症狀,出現煩躁,心下(胃部附近)覺得硬,到了四五天,雖然可以吃東西,可以用少量的小承氣湯,稍微調和一下,讓病情稍微穩定。到了第六天,可以用一升的承氣湯。如果六七天都沒有大便,而且小便量少,即使可以吃東西,但一開始大便頭部會硬,之後一定會變溏,還沒完全變硬,如果用攻下的方法一定會拉肚子。必須要小便正常,大便確定變硬,才可以攻下,這時才適合用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方有執說:「提到太陽病不提藥方,是因為太陽病有桂枝湯、麻黃湯等不同的藥方。提到少陽病有提到藥方,是因為少陽病專用柴胡湯。凡是這樣寫文章的,都是互相補充說明。」

山田正珍說:「『承氣』上面應該漏掉一個『小』字,應該補上。四五天、五六天,都是指沒有大便的天數,所以下文接著說:『沒有大便六七天。』古文的錯綜用法就是這樣,不然『至』字就沒有可以連接的內容了。…沒有大便但可以吃東西,是因為大便只是剛開始變硬但還沒乾燥的情況,如果沒有大便而且不能吃東西,才能判斷大便已經乾燥變硬了。…生病兩三天,脈象虛弱,代表熱勢還不強盛,沒有太陽病和柴胡證(意思就是沒有太陽病和少陽病的症狀),出現煩躁,心下(胃部附近)覺得硬,代表邪氣已經進入裡部。沒有大便到四五天,病人雖然可以吃東西,可以用少量的小承氣湯,稍微調和一下,就可以讓病情稍微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