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總論 (26)
總論 (26)
1. 論中醫方劑之藥物配合法極巧妙之能事
西醫於藥方,雖不無藥物配合法,然除配合禁忌外,殆由醫者之任意,各人各樣,無規矩準繩之見。反之,中醫處方有自數千年相傳之經驗,歸納而成,故藥物配合,極其巧妙。例如中醫自古以來所慣用,而西醫近來亦常使用之半夏,若單味咀嚼之,則其辛烈酷辣,不易咽下。
然配之以生薑或甘草、大棗、蜂蜜等,經過煎炙,則不惟辛辣之性自然消失,且得生薑時,其鎮吐鎮咳之作用更強;配以甘草、大棗、蜂蜜等之緩和藥,其鎮痛作用益增。是以用半夏者,必於此等諸藥中,擇其適當者配之也。又大建中湯由川椒、人參、乾薑、飴糖四味組成之劑也。
方中之川椒性味甚辛辣而有刺激、亢奮、殺蟲之作用,刺激弛緩之胃腸肌,使恢復其緊張力之外,有驅逐蛔蟲之作用,然其性已辛辣,而乾薑亦類似之,更以人參之苦味,故飲服頗難也。是以加有甘味之飴糖,而矯正其惡味,同時由其緩和作用,緩解疼痛及其他之急迫症狀,又以其滋養強壯性,付與胃腸肌,而促使其恢復緊張力也。
大黃雖為瀉下藥,然對於大便燥結之結塊,難以奏效,故欲達此目的,不得不配用兼有瀉下、溶解二作用之芒硝,所以桃核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大承氣湯併用此二藥也。雖然僅用此二藥時,瀉下作用過於峻烈,不適於衰弱病者,則復加用甘草,此以減二藥之銳氣,使緩慢其作用之法也。
例如腸傷寒之末期,或如熱病再發之衰弱者,用大黃、芒硝、甘草三味而成之調胃承氣湯,頗能達其目的,且不至於影響身體,豈非因其配合之妙耶!
白話文:
西醫的藥方,雖然也有藥物搭配的方法,但除了搭配禁忌外,幾乎都是由醫生自行決定,每個人開的藥方都不同,沒有一定的規則標準。相反地,中醫的處方有數千年傳承下來的經驗,經過歸納整理而成,因此藥物的搭配非常巧妙。例如,中醫自古以來就慣用,而西醫最近也常使用的半夏,如果單獨咀嚼,它的辛辣味非常強烈,難以下嚥。
然而,如果搭配生薑或甘草、大棗、蜂蜜等藥材,經過煎煮,不僅辛辣的性質自然消失,而且搭配生薑時,它的鎮吐、鎮咳效果更強;搭配甘草、大棗、蜂蜜等緩和的藥材,它的鎮痛效果也會增強。因此,使用半夏時,必定會從這些藥材中選擇合適的搭配使用。另外,大建中湯是由川椒、人參、乾薑、飴糖四種藥材組成的方劑。
方中的川椒性味非常辛辣,具有刺激、興奮、殺蟲的作用,可以刺激鬆弛的胃腸肌肉,使其恢復張力,並有驅除蛔蟲的作用。但川椒的性質已經很辛辣,乾薑也類似,再加上人參的苦味,因此很難服用。所以加入甜味的飴糖,來矯正它的苦味,同時利用飴糖緩和的作用,來緩解疼痛和其他急迫的症狀,又用它的滋養強壯的特性,來幫助胃腸肌肉恢復張力。
大黃雖然是瀉藥,但對於大便乾燥結塊的情況,難以發揮效果,因此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搭配兼具瀉下和溶解作用的芒硝,所以桃核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大承氣湯都會同時使用這兩種藥材。但是,如果只用這兩種藥材,瀉下的作用會過於強烈,不適合身體虛弱的病人,因此會再加入甘草,來減少這兩種藥材的銳利之氣,使它們的作用變得緩和。
例如,在腸傷寒的末期,或是熱病復發而身體虛弱的病人,使用大黃、芒硝、甘草三種藥材組成的調胃承氣湯,就能達到治療效果,而且不會影響身體,這難道不是藥物搭配的巧妙之處嗎?
2. 論中醫方劑有適宜加減其溫度之理
雖適證之發表劑,若不熱服溫覆之,則難發汗;緩和劑不溫服,則其作用不透徹;對於陰證溫熱劑,若不溫服,則其效不顯;鎮吐劑不使其冰冷,而微量頻服之,則不能達其目的。是余實驗上的事實之證明也。然中醫以煎劑為主,故服藥之冷熱,應病證之種類使其適宜。西醫方是否因劑型之異,將此重要問題置之度外,甚且宜熱服溫覆之表證,不惟投以冷性之水藥,更敷以冰囊,而阻止其發汗之機,往往誘起卡他性肺炎。
對於宜溫服溫覆之陰證之假相的體溫升騰,亦每敷以冰囊,遂使病者陷於死地,非所當施而施之,豈非矛盾魯莽之甚矣?
白話文:
即使是適合病症的發汗藥,如果不熱服並蓋上被子保暖,就很難發汗;緩和性的藥物如果不溫服,藥效就無法完全發揮;對於治療陰證的溫熱藥,如果不溫服,效果就不明顯;止吐的藥物如果不讓它冰冷,並少量多次服用,就無法達到目的。這些都是我實驗得來的證明。
然而中醫主要使用煎劑,所以服藥的冷熱,應該根據病症的種類來調整使其適宜。西醫的藥方是否因為劑型的不同,就將這個重要的問題置之度外呢?甚至對於應該熱服並蓋上被子保暖的表證,不僅給予寒涼的水藥,還敷上冰袋,阻礙發汗的機會,往往因此誘發卡他性肺炎。
對於應該溫服並蓋上被子保暖的陰證,呈現體溫升高的假象,也常常敷上冰袋,於是就使病人陷入死亡的境地,這不是應該用的卻偏偏使用,難道不是非常矛盾魯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