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38)
別論 (238)
1. 半夏厚朴湯之注釋
按諸氣不調作疾者,無擇《三因方》已詳。但亦有變證,類似危病者,如西尾氏,肚腹膨脹,按之如鼓,飲食不甘,胸痞氣喘,夜不安臥,時或咳唾。此證宛如鼓脹,按其脈,沉而滑。余作氣鬱停痰治,用四七湯二百餘帖而平復。此從脈不從證也。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半夏厚朴湯,治咽中如有炙臠,或嘔,或心下悸者。」
求真按:「本方不外於小半夏加茯苓湯之加味方,故可治噁心嘔吐、眩悸之證,無待辨矣。」
《方機》本方主治曰:「若感冒,如桂枝證而有痰飲者,與桂枝湯合方主之(屢所經驗也)。」
求真按:「感冒如桂枝湯證而有痰飲,即有噁心嘔吐,嗽喘急,聲音嘶啞等,以本方與桂枝湯合方為佳者。雖如東洞翁言,然本方之合方,不僅桂枝湯已也。苟兼此證,不問與葛根湯,與小柴胡湯,皆可合方。此非余推斷,是出於實歷也。」
《險證百問》曰:「平常患感冒,咳嗽而聲嘶者。師曰:『平常風邪聲嘶者,若以桂枝湯合半夏厚朴湯投之,有效。凡咳嗽聲嘶者,若咳嗽治,則數日自愈,不藥亦可。』聲嘶者,痰飲之變也。」
求真按:「咳嗽而聲嘶者,若咳嗽治,則數日自愈者有之。亦有咳嗽治,尚聲嘶依然者,必不可不藥。若僅此證,而無餘證,即本方之主治也。」
《蕉窗方意解》本方條曰:「《易簡方》,加生薑七片、大棗一枚,名七氣湯。《局方》亦同。《金匱》曰:『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易簡方》:『治喜怒悲憂思恐驚之氣,結而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之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舒不快,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有痰飲,因而嘔逆噁心,並宜服之云云。
』按此方既可用於中脘痞滿,是以手按,心下硬滿,上迫胸中,氣舒不暢,鬱悶多慮之證。此心下硬滿,但非可用芩、連苦味證,又非芍藥、甘草、膠飴等之甘味證。唯心下閉塞,因蓄飲於胸中、心下,或為嘔逆噁心,或為痰涎壅盛而氣急,或咽中常覺有如炙臠,咯不出,咽不下等證,是皆由心下痞硬所發之證也。故心下痞硬甚,反用淡味劑,不礙蓄飲,而痞硬即緩矣。
此法譬如張幕禦鐵炮,所謂以柔制剛也。此方之蘇葉,以輕虛而理胸中與心下,半夏辛溫,疏通胸中心下之飲,厚朴不苦不甘,茯苓淡薄,下降心下之飲,亦以消導水道也。至於後世加生薑、大棗,不過口頭禪耳,不可悉從。若以此方淡薄為主,則不可用大棗。若不得已時則加用生薑,恐不以為苦矣。
」
求真按:「生薑為不可缺之要藥,非不得已而加之。」
《導水瑣言》曰:「又水氣蓄滯於心胸而難利,用吳茱萸、橘皮湯等而不通利者,可用半夏厚朴湯加犀角。又小瘡、頭瘡,內攻而腫,不至喘滿甚,只腹脹而小便難者,亦妙。」
白話文:
按照各種氣機不調導致疾病的原因,《三因方》已經詳細說明。但也有變化的情況,類似於危急重症,例如西尾氏的病例,腹部脹大,按起來像鼓一樣,吃不下東西,胸悶氣喘,晚上睡不安穩,時常咳嗽有痰。這種情況很像腹脹,但診斷脈象,卻是沉而滑。我認為這是氣鬱導致痰液停滯,因此用四七湯治療了兩百多帖才痊癒。這就是根據脈象而不是症狀來判斷的例子。
東洞翁對半夏厚朴湯的定義是:「此方治療咽喉中感覺有炙烤的肉塊,或者有嘔吐,或心下悸動等情況。」
求真認為:「此方其實就是小半夏加茯苓湯的加味方,所以可以治療噁心嘔吐、眩暈心悸等症狀,這是不用多加辯證的。」
《方機》中說,此方主要治療:「如果感冒,出現類似桂枝湯證卻又有痰飲的情況,可以與桂枝湯合用(這是我多次的經驗)。」
求真認為:「感冒出現類似桂枝湯證又有痰飲的情況,即有噁心嘔吐、咳嗽氣喘急促、聲音沙啞等症狀,用此方與桂枝湯合用是很好的。雖然東洞翁這樣說,但此方的合用並不僅限於桂枝湯。如果同時有這些症狀,不論是與葛根湯還是小柴胡湯合用都可以。這不是我的推測,而是實際經驗。」
《險證百問》中說:「平常感冒,咳嗽導致聲音沙啞。醫生說:『平常因為風邪導致聲音沙啞,如果用桂枝湯合半夏厚朴湯治療,效果很好。凡是咳嗽聲音沙啞,如果按照咳嗽治療,幾天就會自己好,不吃藥也行。』聲音沙啞,是痰飲引起的變化。」
求真認為:「咳嗽導致聲音沙啞,如果按照咳嗽治療,幾天會自己好的情況有,但也有按照咳嗽治療,聲音沙啞仍然沒好的,這種情況就必須吃藥治療。如果只有聲音沙啞這一個症狀,而沒有其他症狀,就是此方主要治療的範圍。」
《蕉窗方意解》中對此方的解釋說:「《易簡方》中,加上生薑七片、大棗一枚,稱為七氣湯。《局方》也是這樣。《金匱要略》說:『婦人咽喉中感覺有炙烤的肉塊,用半夏厚朴湯治療。』《易簡方》說:『治療因為喜怒悲憂思恐驚等情緒導致氣結成痰,痰的形狀像破絮,或像梅核,在咽喉間,咳不出來,嚥不下去,這是七情所引起的。或者中脘痞滿,氣機不暢快,痰涎很多,氣喘急促;或者有痰飲,導致嘔吐噁心,都應該服用此方。』」
按照這個說法,此方可以用於治療中脘痞滿,也就是用手按壓,心下感覺硬滿,向上壓迫胸部,氣機不舒暢,鬱悶多慮的症狀。這種心下硬滿,不能用黃芩、黃連等苦味藥來治療,也不能用芍藥、甘草、膠飴等甘味藥來治療。只是因為心下閉塞,因為胸中、心下積蓄痰飲,導致嘔吐噁心,或者痰涎壅盛而氣急,或者咽喉中常感覺有炙烤的肉塊,咳不出,嚥不下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心下痞硬引起的。所以心下痞硬嚴重,反而用淡味的藥劑,不阻礙蓄積的痰飲,這樣痞硬就會緩解。
這種方法就像用布幕抵擋大砲,所謂以柔克剛。此方中的蘇葉,用其輕盈的特性來調理胸中和心下,半夏性溫辛,疏通胸中心下的痰飲,厚朴不苦不甘,茯苓味淡,能下降心下的痰飲,也能疏導水道。至於後世加上生薑、大棗,只是人云亦云,不能都照搬。如果以淡味為主,就不應該用大棗。如果不得已要用的話,可以加一些生薑,免得覺得藥味太苦。
求真認為:「生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不是不得已才加的。」
《導水瑣言》中說:「如果水氣積滯在心胸而難以疏通,用吳茱萸、橘皮湯等藥物都不能通利的,可以用半夏厚朴湯加犀角。另外,小的瘡、頭瘡,內攻導致腫脹,沒有到喘滿的程度,只是腹脹小便困難的,用此方也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