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總論 (23)
總論 (23)
1. 中醫之傳染病療法以驅逐細菌性毒素為主
用以上方劑,就病勢猛劇,難以制禦時,其脈變為沉、實、遲等象,又現神昏、譫語、潮熱、腹滿、便秘或下利(如惡臭衝鼻之便毒也)、不欲食、舌上黑苔等症狀,此於中醫稱為少陽證不解轉屬於陽明者。是因毒素不間斷之刺激,與持久之高熱,體溫調節機能極度攪亂,而全失其機能,放散絕止之結果。毒素無從排出,反深集於體內消化管,若不從大便排出,無他策也。
故中醫以之為下劑之適應證,至為適當之見解。隨毒素集積之程度,與病者體質之差別,而選用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等方,則集於消化管內之毒素與細菌全被掃蕩,其疾苦則必煙消雲散矣。
中醫之所以分表裡而用汗下之劑者,首以毒素集中之部位與程度,及病者體質之如何,而用適應之方,加以徹底驅逐也。與西醫稱為期待療法,與以鹽裡母赤酒劑,曠日持久者,不可同日而論矣。
但此論是述本病始終屬於陽證者之定型,而非謂本病概如是也。今所目擊者,大都不至現小承氣湯、大承氣湯證,概以大柴胡湯、大柴胡加石膏湯證而已足,雖有偶呈陽明證者,亦不過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證而已。
白話文:
當病情發展快速且難以控制時,如果脈象變成沉、實、遲等現象,又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發潮熱、腹部脹滿、便秘或腹瀉(像惡臭難聞的毒性大便)、食慾不振、舌苔發黑等症狀,在中醫上稱作少陽病症沒有解除而轉為陽明病症。這是因為毒素不斷刺激,加上持續高燒,導致身體調節體溫的功能嚴重紊亂,完全喪失功能,無法散熱的結果。毒素無法排出,反而深積在體內消化道,如果不從大便排出,就沒有其他方法。
所以中醫認為這是使用瀉下藥的適應症,是非常恰當的見解。根據毒素累積的程度和病人體質的差異,選用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等方劑,就可以將積聚在消化道內的毒素和細菌全部清除,病痛自然會消失。
中醫之所以區分表裡而使用發汗和瀉下藥,主要是根據毒素集中的部位、程度以及病人的體質,來選用適合的方劑,徹底驅除病邪。這與西醫所謂的期待療法,以及使用鹽類或酒精等藥劑,曠日持久的方法,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但這裡所說的是指整個病程都屬於陽證的典型情況,並不是說所有這類病都一定是這樣。現在看到的情況,大多不至於出現小承氣湯或大承氣湯證,一般使用大柴胡湯、大柴胡加石膏湯等方劑就足夠了,即使偶爾出現陽明病症,也只不過是使用調胃承氣湯或桃核承氣湯證就能解決的程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