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總論 (22)
總論 (22)
1. 中醫之傳染病療法以驅逐細菌性毒素為主
傳染病之種類頗多,茲就腸傷寒說明之。本病由伊倍忒‧高夫克氏所發現之腸傷寒桿菌,寄生繁殖於小腸黏膜,而此菌體所生產之毒素,其為害於人身,反比其本體為大,此西醫之所示也。然發病之初期,細菌之數猶少,毒素之產出不多,不過呈輕微之不定症狀,若細菌增加至一定程度,則呈頭痛、項痛、肢疲而痛、惡寒發熱等證,並現浮大、浮緊之脈。
發生此等症狀之理由,乃因對此毒素最敏感者,為延髓中之體溫生產中樞,受毒素之刺激而興奮,以致體溫上升。故體溫調節中樞如欲調節體溫,則必須從無數汗腺中放散,因此中樞令其所屬陸續輸送滿含毒素之血液於皮膚面,以努力放散其體溫,亦自然之妙機也。如果不發汗,則毒素無路輸出,迫於筋骨而為頭項強痛、肢疲而痛,為欲泄而不能泄,使惡寒發熱。
增量之血液,以之呈浮脈於浮面動脈,是即中醫所稱為表證,而用葛根湯、麻黃湯、大青龍湯等之發汗解熱劑,以補助自然良能作用之不及處,使蝟集於皮膚面之毒素,驅逐於體外也。
雖然,以此發表而痊愈者甚稀,不過表證因此緩解,覺一時爽快,但不久體溫漸次升騰,復發口苦而渴、噁心嘔吐、食欲不振、舌苔等之消化器症狀,及咳嗽、胸痛等之呼吸器症狀,脈浮減而變為弦細,此中醫所稱為表證不解,而轉入於少陽,此證即少陽證也。病狀之所以如此變化者,因體溫調節中樞疲勞,不能如前之輸送多量血液於體表,此為必至之趨勢,而血液乃充盈於體內部也。
當於表證轉入,舌尚白苔時,宜處以小柴胡湯或小柴胡加石膏湯;白苔少變黃色時,宜處以小柴胡加大黃湯,或小柴胡加石膏大黃湯;白苔全變黃色,上腹部有緊滿壓痛時,宜處以大柴胡湯或大柴胡加石膏湯。
今研究是等方劑,蓋以此六方劑中之主藥柴胡與麻黃、桂枝、葛根等,為別義之發表藥,有自皮膚、呼吸器排出毒素之可能性,又與柴胡同為六劑中配用之半夏為一種利尿藥,則有從泌尿器驅逐毒素之能力。又後四劑中之大黃為瀉下藥,則能自腸管排除細菌毒素,可無論矣。
又大、小柴胡湯中加用之石膏,本為止渴解熱藥,然因其他藥物之配合,可作發汗、利尿或緩下藥。又以化學成分來分析之,則為含水硫酸鈣,有鹼性,則不得不云有酸類中和之作用。因此,不僅本病如是,多數細菌性熱病者之血液,因毒素之猛襲,高熱持久奪取固有之弱鹼性,至終化為酸性,而屢成酸毒證。此時於對證方中加用石膏,則可畏之酸毒證當立時消散,是據多數經驗之所見。
石膏不獨學理上如是,即於臨床上亦能發揮與酸毒中和之能力。由是觀之,則在上之大劑中,其毒素或自皮膚、呼吸器、泌尿器而排泄,或並自消化器而排泄,又或用於此等作用之外,更有酸毒中和之能力明矣。
白話文:
傳染病的種類繁多,這裡就以腸傷寒來做說明。這種病是由伊倍忒‧高夫克氏發現的腸傷寒桿菌引起的,這種細菌寄生在小腸黏膜並大量繁殖。這種細菌產生的毒素,對人體的危害反而比細菌本身更大,這是西醫的觀點。
在發病初期,細菌數量還很少,毒素產生的也不多,所以只會出現一些輕微的不確定症狀。如果細菌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頭痛、脖子痛、四肢疲勞痠痛、怕冷發熱等症狀,同時脈象會呈現浮大、浮緊的狀態。
出現這些症狀的原因,是因為延髓中的體溫調節中樞對這種毒素最敏感,受到毒素刺激而變得興奮,導致體溫上升。體溫調節中樞為了降低體溫,必須從無數的汗腺中散發熱量,因此會命令身體將充滿毒素的血液輸送到皮膚表面,藉此散熱,這也是身體自然的運作機制。如果不出汗,毒素就沒有辦法排出,被迫滯留在筋骨,就會造成頭頸僵硬疼痛、四肢疲勞痠痛,想排出卻排不出來,所以才會出現怕冷發熱的現象。
增加的血液會使表淺的動脈出現浮脈,這就是中醫所說的「表證」,這時可以使用葛根湯、麻黃湯、大青龍湯等發汗解熱的藥方,來幫助身體自然機能不足的地方,讓聚集在皮膚表面的毒素排出體外。
雖然這樣發汗治療後很少能完全痊癒,但表證會因此得到緩解,感覺暫時舒服一些,但很快體溫又會逐漸升高,並且出現口苦口渴、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舌苔等消化系統的症狀,以及咳嗽、胸痛等呼吸系統的症狀,脈象也會從浮脈減弱轉為弦細脈,這在中醫稱為表證沒有解除,反而轉入少陽,也就是少陽證。病情之所以這樣變化,是因為體溫調節中樞疲勞,不能像之前一樣輸送大量血液到體表,這是必然的趨勢,導致血液充滿體內。
當疾病從表證轉入,舌苔還是白色的時候,應該使用小柴胡湯或小柴胡加石膏湯;當白苔稍微變黃的時候,應該使用小柴胡加大黃湯,或小柴胡加石膏大黃湯;當白苔完全變成黃色,並且上腹部有緊繃壓痛的時候,應該使用大柴胡湯或大柴胡加石膏湯。
現在來研究這些藥方,會發現這六個藥方中的主要藥材柴胡,與麻黃、桂枝、葛根等不同的是,柴胡是能從皮膚、呼吸道排出毒素的藥物,而與柴胡一同在六個藥方中使用的半夏是一種利尿劑,能從泌尿系統排出毒素。後四個藥方中的大黃是瀉下藥,能從腸道排除細菌毒素,這是毫無疑問的。
另外,大柴胡湯和小柴胡湯中加入的石膏,本來是止渴解熱的藥物,但和其他藥材搭配使用,可以起到發汗、利尿或緩瀉的作用。從化學成分來分析,石膏是含水硫酸鈣,呈鹼性,因此不得不說它有中和酸性的作用。因此,不只這種疾病,多數細菌性發熱疾病的血液,因為毒素的侵襲,持續高熱會奪走身體原本的弱鹼性,最後變成酸性,形成酸毒症。這時在對症的藥方中加入石膏,就能立即消除可怕的酸毒症,這是有很多經驗可以證明的。
石膏不僅在學理上是這樣,在臨床上也能發揮中和酸毒的能力。由此看來,以上這些藥方,其中的毒素可以從皮膚、呼吸道、泌尿道排出,也可以從消化道排出,或者在這些作用之外,還有中和酸毒的能力。
如果病情發展迅猛,難以控制,脈象變成沉、實、遲等現象,並且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潮熱、腹脹、便秘或腹瀉(像是惡臭撲鼻的膿血便)、食慾不振、舌苔發黑等症狀,這在中醫稱為少陽證沒有解除,反而轉屬於陽明。這是因為毒素不斷刺激,加上持續高熱,體溫調節機能極度紊亂,完全失去功能,散熱完全停止的結果。毒素沒有辦法排出,反而深入體內消化道,如果不從大便排出,就沒有其他辦法了。
所以中醫認為這時適合使用瀉下藥,是非常正確的見解。根據毒素堆積的程度,以及病人體質的不同,選擇使用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等藥方,就可以將積聚在消化道內的毒素和細菌全部清除,疾病的痛苦自然就會煙消雲散。
中醫之所以要區分表證和裡證,並使用發汗或瀉下的藥物,主要是根據毒素集中在身體的部位和程度,以及病人的體質來選擇適合的藥方,徹底清除毒素。這和西醫所說的「期待療法」,以及使用鹽裡母赤酒劑,長時間治療的方式,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但是這個論述是針對這種疾病從頭到尾都屬於陽證的情況,並不是說這種病都是這樣。現在看到的情況,大多都不會出現需要用到小承氣湯、大承氣湯的情況,通常用大柴胡湯、大柴胡加石膏湯就足夠了,即使偶爾出現陽明證,也只是用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就可以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