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28)
別論 (228)
1. 竹葉石膏湯之注釋
求真按:「此證為真熱假寒,即熱厥之輕微者,非表邪內陷於陰分也。又虛煩不得眠者,似梔子豉湯證,病情不同,宜注意。」
《傷寒論述義》曰:「瘥後,如竹葉石膏湯證者,病後胃液未復,虛熱上逆者也。此種症狀,誤汗誤下後,多有見之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傷寒餘熱不退,煩冤咳嗽,渴而心下痞硬,或嘔或噦者,麻疹、痘瘡亦同。」
治骨蒸勞熱,咳而上氣,衄血,唾血,燥渴煩悶,不能眠者。
求真按:「本方有效於肺結核,雖如尾臺氏所說,但大概只起一時之效而已。」
又曰:「治消渴,貪飲不止,口舌乾燥,身熱不食,多夢寢汗,身體枯槁者。若大便不通,腹微滿,舌上黑苔者,兼用調胃承氣湯。」
求真按:「枯槁二字,能表現本方證,宜熟慮之。」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麥門冬湯有一等之熱候,而煩悶少氣,或嘔渴咳嗽者。雖同一石劑,此方與竹皮大丸,專於上焦;白虎湯,專於中焦;麻杏甘石與越婢加半夏,關係於肺部;其惟大青龍,專於表熱耳。可參照其方而區別之。又張璐玉之經驗,謂宜於病後虛渴,而小便赤者云。」
《治瘟編》曰:「一婦人,發熱微惡寒,心下苦悶,下利嘔逆,舌上白苔,臍上動悸高,脈弦緊,與大柴胡湯。下利稍止,嘔逆益劇,胸腹熱熾,煩渴欲飲水,四肢微冷,脈沉緊,與竹葉石膏湯。服七劑,痊愈。」
一人年十二,下利日二三行,略無所苦,日日出游。一日,洞泄如注,凡六行,眼陷,鼻尖,身熱熾盛,心下苦悶,嘔逆,舌上白苔,渴欲飲水,脈沉緊,與竹葉石膏湯,五日而愈。
《橘窗書影》曰:「一男子年二十餘,患暑疫,數十日不解。虛羸,脈細數,舌上無苔,乾燥,好冷水,絕穀數日,煩冤頗甚。余與服竹葉石膏湯,二三日,煩渴解,稍進食。後脈數不解,氣血枯燥,大便難,與參胡芍藥湯,徐徐恢復。」
田村玄泉曰:「他醫用參胡芍藥湯,其熱不解,小便色赤者,用竹葉石膏湯,十取八九效。余與此說相反,按病後虛渴,小便赤者,用竹石。說見張璐玉,非玄泉之創見也。」
求真按:「用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再加麥門冬、地黃,與枳實芍藥散合用,則無參胡芍藥湯之必要。」
一女子外感後,寒熱數日不解,咳嗽吐痰,不食,漸漸虛羸,殆成勞狀。服柴胡劑數百帖,無效。余診曰:「此暑邪內伏,不得解也,宜講伏暑之策,與竹葉石膏湯加杏仁。」五六日,熱大解,咳嗽隨止,能進食。後與人參當歸散,虛羸復常。
一老醫曰:「一女年三十餘,晚春感微邪,發作如瘧,至晚夏尚未解,三四醫雜治不愈。一日迫於心下,如氣絕者。余有經驗,因與竹葉石膏湯。十餘日,寒熱去。徐進,盜汗亦減。此因心下有水氣,而不下利,致發此證。其他於胸膈有水氣而吐水者,有眩暈者,有動悸者,均能以小半夏加茯苓石膏湯或半夏瀉心加石膏湯等而取效。此說似有一理,而與余竹葉石膏湯之治驗頗暗合,因附記之。
白話文:
求真認為:「這個病症是屬於真熱假寒,也就是熱厥比較輕微的情況,並不是表邪侵入體內陰分所造成的。另外,病人出現虛煩而睡不著的情況,雖然和梔子豉湯證有些相似,但病情並不相同,需要特別注意。」
《傷寒論述義》說:「病癒後,如果出現竹葉石膏湯證的情況,是因為病後胃液尚未恢復,虛熱向上逆行所導致的。這種症狀,在誤用發汗或瀉下的治療後,常常會出現。」
《類聚方廣義》關於此方的條文說:「可以用來治療傷寒後餘熱未退、煩躁不安、咳嗽、口渴、胸口痞悶、噁心嘔吐,或打嗝的症狀,麻疹、痘瘡等疾病也適用。」
可以治療骨蒸勞熱,咳嗽氣喘,流鼻血、咳血,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無法入睡等症狀。
求真認為:「此方對於肺結核有效,雖然就像尾臺氏所說的,但大概只能起到暫時的效果。」
又說:「可以治療消渴症,患者不斷地喝水,口舌乾燥,身體發熱卻不思飲食,多夢盜汗,身體消瘦。如果出現大便不通暢、肚子微微脹滿、舌苔發黑的情況,可以同時服用調胃承氣湯。」
求真認為:「『枯槁』這兩個字,能夠表現出此方證的特徵,應該仔細考慮。」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關於此方的條文說:「此方可以用來治療麥門冬湯證中出現熱象,同時伴有煩悶、氣短,或噁心、口渴、咳嗽等症狀的情況。雖然都屬於石膏類藥方,但此方和竹皮大丸主要針對上焦,白虎湯主要針對中焦,麻杏甘石湯和越婢加半夏湯則與肺部有關,只有大青龍湯是專門治療表熱的。可以參考這些藥方來區分。另外,張璐玉的經驗認為,此方適合用來治療病後虛弱口渴、小便發紅的症狀。」
《治瘟編》記載:「一位婦人,發燒微微怕冷,胸口苦悶,腹瀉噁心,舌苔發白,肚臍上方有跳動感,脈象弦緊,於是給予大柴胡湯治療。腹瀉稍微停止,但噁心更加嚴重,胸腹發熱,煩渴想喝水,四肢微微發冷,脈象沉緊,於是改用竹葉石膏湯。服用七劑後,痊癒。」
一位十二歲的男孩,每天腹瀉兩三次,但沒有其他不適,每天都外出玩耍。有一天,突然腹瀉如注,總共六次,眼眶凹陷,鼻尖下垂,身體發熱非常嚴重,胸口苦悶,噁心嘔吐,舌苔發白,口渴想喝水,脈象沉緊,於是給予竹葉石膏湯,五天後痊癒。
《橘窗書影》記載:「一位二十多歲的男子,患上暑疫,幾十天都沒有好轉。身體虛弱消瘦,脈象細數,舌頭沒有舌苔,乾燥,喜歡喝冷水,已經幾天沒有進食,非常煩躁不安。我給他服用竹葉石膏湯,兩三天後,煩渴解除,稍微可以進食。後來脈象細數沒有好轉,氣血枯竭,大便困難,於是給予參胡芍藥湯,慢慢康復。」
田村玄泉說:「其他醫生用參胡芍藥湯,熱沒有退,小便發紅的情況,用竹葉石膏湯,十個有八九個有效。我認為這個說法不對,根據張璐玉的觀點,病後虛弱口渴,小便發紅的情況,應該用竹葉石膏湯,這並不是我的獨創。」
求真認為:「用柴胡湯去掉半夏,加入瓜蔞,再加入麥門冬、地黃,與枳實芍藥散合用,就沒有必要用參胡芍藥湯了。」
一位女子外感後,發冷發熱幾天都沒有好轉,咳嗽吐痰,不思飲食,逐漸虛弱消瘦,幾乎成了勞病。服用柴胡劑數百帖,都沒有效果。我診斷後認為:「這是暑邪潛伏在體內,沒有得到解決,應該用治療伏暑的方法,給予竹葉石膏湯加杏仁。」五六天後,高熱退去,咳嗽也停止,可以進食。後來給予人參當歸散,身體虛弱消瘦的情況也恢復正常。
一位老醫生說:「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子,晚春時節感染了輕微的邪氣,發病像瘧疾一樣,到了晚夏還沒有好轉,三四個醫生雜亂地治療都沒有效果。有一天,她感到胸口壓迫,好像要斷氣一樣。我根據經驗,給她服用竹葉石膏湯。十幾天後,發冷發熱的情況消失。慢慢進食,盜汗也減少。這是因為胸口有水氣,但沒有腹瀉,所以導致這種情況。其他胸膈有水氣而吐水的,有頭暈的,有心悸的,都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石膏湯或者半夏瀉心加石膏湯等來取得療效。這個說法好像有道理,而且和我用竹葉石膏湯治療的經驗很符合,所以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