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16)
別論 (216)
1. 黃柏之醫治效用
本藥為消炎性收斂藥也,由下說可以證明。
《本草綱目》曰
柏木(一名黃柏)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本經》)
療皮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別錄》)
熱瘡疱起,…血痢,止消渴。(藏器)
敷莖上瘡,治下血如雞鴨肝片。(甄權)
治鼻衄,腸風下血,後急,熱腫痛。(大明)
白話文:
黃柏是一種具有消炎和收斂效果的藥物,以下可以證明。
《本草綱目》記載:
黃柏,又名柏木。
【氣味】味道苦、性寒,沒有毒性。
【主要療效】能清除五臟腸胃中的鬱積熱氣,治療黃疸病、腸痔、止瀉痢、婦女漏下赤白帶、陰部潰爛等。(出自《本經》)
能治療皮膚發熱發紅、眼睛發熱紅腫疼痛、口瘡等。(出自《別錄》)
能治療熱瘡疱疹、血痢、止渴等。(出自藏器)
外敷於陰莖上的瘡瘍,能治療下血如雞鴨肝狀的病症。(出自甄權)
能治療鼻出血、腸風下血、裡急後重、熱性腫痛等。(出自大明)
2. 梔子乾薑湯之注釋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傷寒論》)
【註】
本條讀如字義,故無特解之必要,但此微煩與梔子豉湯之純熱虛煩異,是陰陽交錯而然,故合治熱之梔子、醫寒之乾薑以為本方而應之。
梔子乾薑湯方
梔子、乾薑各18克。
煎法用法同前。
《楊氏家藏方》曰:「二氣散(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陰陽痞結,咽膈噎塞如梅核,妨礙飲食,久而不愈,即成反胃者。」
求真按:「楊氏轉用本方於食管狹窄者,恐著眼於仲景所說梔子豉湯之胸中窒與乾薑之治噁心嘔吐也。」
《聖惠方》曰:「治赤白痢,不問日數老少,乾薑散方(求真按:『此即本方加薤白七莖,豉半合也』)。」
《成績錄》曰:「己未秋,疫痢流行,其證多相似,大概胸滿煩躁,身熱殊甚,頭汗如流,腹痛下痢,色如塵煤,行數無度。醫療之,皆入鬼簿。先生取桃仁承氣湯、梔子乾薑湯相互為治,無一不救者。」
黃連解毒湯及丸方(連芩梔、大黃)
此丸方,余略稱為黃解丸。
黃連、黃芩、梔子各1克,大黃2克。
上細銼,如瀉心湯法煎服。又為丸,一日三回分服。但作煎劑時當適宜增量之。
本方《外臺秘要》稱大黃湯,雖為著者唐之王燾創方,但不外出於仲景之瀉心湯與梔子豉湯去香豉之合方,故瀉心湯之主治即為本方之主治,而梔子豉湯主治之半亦為本方之主治,此本方之所以應用範圍廣大也。故余大概不用以上二方及大黃黃連瀉心湯,而惟運用本方也。
第二黃連解毒湯及丸方(連芩梔柏)
求真按:「此即後世醫所謂黃連解毒湯及丸方也,恐與前混,故有此新名。」
黃連、黃芩、梔子、黃柏各1克。
煎法用法同前。
本方本稱黃連解毒湯,亦王燾所創,其實去瀉心湯中之大黃與梔子柏皮湯除甘草之合方而已,故本方之方意與方用即於瀉心湯去大黃及梔子柏皮湯去甘草中求之。與前方異處,是在大黃之有無如何,而不關於黃柏之存否(黃柏之存否,雖不無關係,但此藥物與彼此二方共通之梔子大同小異,故暫除外亦無不可)。故前方有大黃,所以治實證,而本方則治虛證也。
白話文:
梔子乾薑湯的解釋
一個人得了傷寒,醫生用了瀉藥來強烈地瀉下,結果發燒沒退,還覺得有點煩躁,這時就應該用梔子乾薑湯來治療。《傷寒論》
【解釋】
這條經文的意思很直接,所以不需要特別解釋。但是這裡說的「微煩」,和梔子豉湯的單純熱性虛煩不一樣,這種煩躁是陰陽氣機交錯導致的,所以要用既能清熱的梔子,又能溫陽的乾薑,來搭配組成這個方子應對。
梔子乾薑湯的藥方
梔子、乾薑各18克。
煎煮和服用的方法和前面說的一樣。
《楊氏家藏方》說:「二氣散(編者按:『指的就是這個方子』),治療陰陽之氣阻塞不通,喉嚨和食道像被梅核卡住一樣,妨礙吃飯,久治不好的,就會變成反胃。」
編者按:「楊氏把這個方子用來治療食道狹窄的人,可能是因為他考慮到仲景說的梔子豉湯可以治療胸悶,而乾薑可以治療噁心嘔吐。」
《聖惠方》說:「治療紅痢和白痢,不論得了多久、大人小孩,都用乾薑散這個方子(編者按:『指的就是這個方子加上薤白七根、豆豉半合』)。」
《成績錄》記載:「己未年秋天,流行痢疾,症狀都很相似,大概都是胸悶煩躁,發燒很厲害,頭上像出汗一樣,肚子痛,拉出來的糞便像煤灰一樣黑,一天拉很多次。醫生們治療這些病人,都沒救活。先生用桃仁承氣湯和梔子乾薑湯交替使用來治療,沒有一個沒被救活的。」
黃連解毒湯及丸方(黃連、黃芩、梔子、大黃)
這個丸方,我簡稱為黃解丸。
黃連、黃芩、梔子各1克,大黃2克。
把這些藥切碎,像煎瀉心湯一樣煎來服用。也可以做成藥丸,一天分三次服用。但是做成湯藥時要適當增加藥量。
這個方子在《外臺秘要》裡被稱為大黃湯,雖然是唐朝的王燾所創,但其實是仲景的瀉心湯和梔子豉湯去掉豆豉的合方,所以瀉心湯的適應症也是這個方子的適應症,而梔子豉湯的適應症也有一半是這個方子的適應症。這就是為什麼這個方子應用範圍很廣的原因。所以我一般不用以上說的兩個方子,也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而只用這個方子。
第二黃連解毒湯及丸方(黃連、黃芩、梔子、黃柏)
編者按:「這就是後世醫生說的黃連解毒湯及丸方,為了避免和前面的混淆,所以起了這個新名字。」
黃連、黃芩、梔子、黃柏各1克。
煎煮和服用的方法和前面說的一樣。
這個方子本來也被稱為黃連解毒湯,也是王燾所創,其實是把瀉心湯裡的大黃去掉,然後和梔子柏皮湯去掉甘草的合方。所以這個方子的意義和用法,要從瀉心湯去掉大黃以及梔子柏皮湯去掉甘草中去理解。這個方子和前面方子的區別,主要在於有沒有大黃,而不在於有沒有黃柏(雖然有沒有黃柏也有關係,但是黃柏和兩個方子都有的梔子藥性比較接近,所以暫且不考慮)。所以前面的方子因為有大黃,所以治療實證,而這個方子則治療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