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11)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11)

1. 梔子豉湯之注釋

若加燒針則致大逆,怵惕煩躁不得眠,即所謂太陽傷寒。若加溫針,則必驚是也,乃係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也(求真按:『以上雖為良說,以下卻有謬論,不可不取舍之』)。若以其腹滿汗出而惡熱,以為有燥屎而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使人心下痞硬。

所以然者,以本無燥屎也,乃甘草瀉心湯證(求真按:『妄加心下痞硬,以為甘草瀉心湯證,非也』)。…又按梔子、豬苓二證,並非陽明病而冒以陽明病者,以舌苔、口渴皆為陽明部位之證也。此二說雖不無瑕瑾,但足以窺本條之大意。胃中空虛者,為白虎湯證而誤以大承氣湯下之之結果。

客氣者,反於正氣之邪氣也。膈者,胸膈也。客氣動膈者,邪氣攪亂胸膈也。若由心中懊憹,舌上有苔觀之,則此邪氣為熱氣也明矣,故以本方為主治也。」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

【註】

結胸,則當心下硬滿,本方證以胃中空虛為常,故云不結胸,暗示與大陷胸湯證各別(宜與同湯條對照)。饑而不能食者,由於胸中窒,但頭汗出者,頭腔內外之熱氣比他部為劇也。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

【註】

以前諸條,主就舌及外證而論,惟本條則專述其腹證。下痢後煩悶,一旦已去,而更再發,觸診病者之心下部到腹底皆軟弱者,此非實證之煩悶,而為虛證也,故當以本方治之。以是可知胃中空虛及虛煩之義。又可推之,以為一般虛實之鑒別。

梔子豉湯方

梔子3.2克,香豉8克。

上各別細銼,以水200克煎梔子成150克。去滓,入香豉,再煎為100克,去滓,頓服。

《千金方》本方條曰:「治少年房多短氣。」

《聖濟總錄》曰:「豉梔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蝦蟆黃,舌上起青脈,晝夜不睡者。」

求真按:「蝦蟆黃者,黃疸之一種也。」

《時後百一方》本方條曰:「治霍亂吐下後,心腹脹滿者。」

求真按:「雖云心腹脹滿,恐是腹內中空,屬於所謂虛滿者乎?」

《名醫類案》曰:「一男子患傷寒十餘日,身熱無汗,怫鬱不得臥,不躁,不煩,不寒,不痛,時發一聲如嘆息狀。醫者不知何證,迎余診視。曰:『懊憹,怫鬱證也。』投以梔子豉湯一劑,減十之二三,再與大柴胡湯下其燥屎,怫鬱除而安臥,調理數日而起。」

《小兒藥證直訣》曰:「梔子飲子(求真按:『是即本方也』)治小兒蓄熱在中,身熱狂躁,昏迷不食者。」

《腹證奇覽》本方條載松川世德之治驗曰:「一婦人年二十五,血下數日,身體倦怠,心煩微熱,服藥無效。余與本方二帖,血下減半。婦人喜,乞藥。與前方數帖,痊愈。」

白話文:

如果用燒針治療,會導致病情大逆轉,出現驚恐、煩躁不安、無法入睡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太陽傷寒。如果用溫針治療,必定會出現驚厥,這應該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求真按:以上說法雖然不錯,但接下來的說法有謬誤,必須加以選擇判斷)。如果因為病人腹部脹滿、出汗、怕熱,就認為有燥屎而用瀉下藥,會導致胃中空虛,邪氣擾亂胸膈,使心下產生痞硬的感覺。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本來就沒有燥屎,而是甘草瀉心湯證。(求真按:隨意認為心下痞硬,就當作是甘草瀉心湯證,是不對的)。…另外,梔子、豬苓這兩個證,並不是陽明病,卻被誤認為陽明病,是因為舌苔和口渴的症狀都出現在陽明經的部位。這兩種說法雖然不完全正確,但足以了解本條文的大意。胃中空虛,是因為本來是白虎湯證,卻被誤用大承氣湯瀉下所造成的結果。

客氣,是指與正氣相反的邪氣。膈,是指胸膈。客氣擾亂胸膈,是指邪氣攪亂胸膈。如果從病人心中煩悶、舌苔的現象來看,那麼這種邪氣很明顯是熱氣,所以本方可以用來作為主要治療方法。

陽明病用瀉下藥後,體表發熱,手腳溫暖,沒有結胸的現象,心中煩悶,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只有頭部出汗,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傷寒論》)

【註】

結胸,應該是心下有硬塊且脹滿,本方證的特點是胃中空虛,所以說沒有結胸,暗示與大陷胸湯證不同(應該與相關條文對照)。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是因為胸中堵塞;只有頭部出汗,是因為頭部內外的熱氣比其他部位更嚴重。

腹瀉後更加煩悶,按壓心下部位感覺柔軟,這是虛煩,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傷寒論》)

【註】

前面幾條主要從舌象和外在症狀來論述,只有這一條專門論述腹部症狀。腹瀉後出現煩悶,一旦好了又再次出現,觸診病人心下到腹底都感覺柔軟無力,這不是實證的煩悶,而是虛證,所以應該用本方來治療。由此可以了解胃中空虛和虛煩的含義。也可以由此推論,作為一般辨別虛實的方法。

梔子豉湯的組成:

梔子3.2克,淡豆豉8克。

將藥材分別切碎,用水200克煎煮梔子,煮到剩下150克。去除藥渣,加入淡豆豉,再煮到剩下100克,去除藥渣,一次性喝下。

《千金方》中關於本方的記載說:「治療少年因性生活過多而氣短。」

《聖濟總錄》中說:「豉梔湯(求真按:就是本方)治療蝦蟆黃,舌頭上出現青筋,晝夜無法入睡的病症。」(求真按:蝦蟆黃是黃疸的一種。)

《時後百一方》中關於本方的記載說:「治療霍亂吐瀉後,心腹脹滿的病症。」(求真按:雖然說心腹脹滿,可能是腹內空虛,屬於所謂的虛脹吧?)

《名醫類案》中說:「一個男子得了傷寒十幾天,身體發熱不出汗,心中鬱悶難以入睡,不躁動,不煩悶,不覺得冷,也不覺得痛,偶爾會像嘆氣一樣發出一聲。醫生不知道是什麼病,請我去診斷。我說:『這是懊憹,怫鬱的症狀。』給他服用一劑梔子豉湯,病情減輕了十分之二三,再用大柴胡湯瀉下燥屎,鬱悶就消除了,可以安穩入睡,調理了幾天就痊癒了。」

《小兒藥證直訣》中說:「梔子飲子(求真按:就是本方)治療小兒體內蓄積熱邪,身體發熱狂躁,昏迷不吃飯的病症。」

《腹證奇覽》中關於本方的記載,載有松川世德的治療經驗:「一位二十五歲的婦女,經血連續下了好幾天,身體疲倦無力,心中煩悶,稍微發熱,吃藥沒效果。我給她服用本方兩帖,經血減少了一半。婦女很高興,要求繼續用藥。我給她服用幾帖本方,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