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07)
別論 (207)
1. 瀉心湯之注釋
《方輿輗》曰:「瀉心湯,治子癇,若發則目吊口噤,痰涎壅盛,昏暈不省,時醒時作者。」
子癇者,孕婦卒發癇也,治方宜瀉心湯,或使間服參連、熊膽汁等,折其大勢,然後視證轉方可也。此證往時世醫通用羚羊角散,但不如瀉心湯之單捷。
求真按:「參連,即參連湯也。」
經血錯出於口鼻,稱逆經,又謂錯經,先哲謂火載血上也。龔雲林用生地黃於四物湯中,加大黃、童便,治驗載《萬病回春》,甚有理。往年一女子患此疾,起時吐衄,後至眼目、耳、十指頭皆血出,形體麻木,手足亦至於強直。余投瀉心湯,十日血止,後與回生湯調理復舊。此婦之病,為錯經中之最劇者也。
求真按:「回生湯,由當歸、川芎、大黃、黃連、桂枝、白朮、芍藥、黃芩、茯苓、地黃、甘草、人參、木香、丁香、萍蓬十五味而成之方,但不外當歸芍藥散、苓桂朮甘湯、瀉心湯合方之意。若合用此三方,不如合前二方,兼後一方(其丸方)已可,無須回生湯也。」
瀉心湯,此方不僅治吐血、衄血,即下血、尿血、齒衄、舌衄、耳衄等,一身九竅出備者,無不治之,誠為血證之玉液金丹也。
瀉心湯,墜打損傷,昏眩不省人事者,及出血不已者,大宜此湯。金瘡亦唯用此湯可也。墜打者,自高處墜下,或被重物壓下,或被物擊等而致身體損傷時,氣逆昏眩者,急與瀉心湯為妙。血出不已者益佳。
求真按:「此證有當以桃核承氣湯治之者,不可不知。」
《腹證奇覽》曰:「三黃瀉心湯,治心氣不定,心下痞。」不定者,覺心中急無著落,跳動而塞於胸中,若以手按之,卻不似跳動,此氣血之熱也,故有吐血、衄血等證者,或成痔疾、下血、便血等證者,或致狂亂證者,是由心氣不定也。
或血氣上衝而眼目生赤翳,或頭項腫熱,口舌熱瘡,疔癤熱疼,或氣疾積聚之心悸驚煩,產後血崩,便秘,脈數,心下痞硬,衝熱面赤等證,或小兒丹毒積熱及一切之血熱,血氣上逆而心煩、心悸者,及天行下利膿血(求真按:「天行者,流行性或傳染性也」)等證。要之皆以心下痞、心中煩悸不定者為腹證之準據而可用之。
故證曰:「心氣不定,吐血、衄血者,瀉心湯主之。」
《金匱》「不定」作「不足」,非也,今從《千金方》。瀉心者,瀉心中之血熱也。心者,血之所注。血者,得陽氣而循環於一身,陽氣有餘時則血上逆而湧出,以致吐血、衄血也。以是心氣搖搖不定,常跳動而無著落,或驚悸憂慘,甚者發狂,此之謂「心氣不定」也。
求真按:「此說之『心』字,可作『腦髓』與『心臟』二義看,因其所在、構造、機能不同故也。若以二臟混同立論者,為極不合理也。如能深思熟慮時,則能立知其不同。若心力強盛而悸動加疾速時,其動脈係之血量因而異常增加,致成全身之充血,故此時比他臟器組織之血管為豐富,而口徑亦增大,以致腦髓之充血亦比其他之充血程度為大,而起強度之充血,又因腦髓比其他弱度者更易受刺激,故先於他臟器發其強的機能障礙也明矣。況腦髓之感受性比其他為銳敏乎,是以心腦二者關係密接而不可分也。
白話文:
瀉心湯的註解
《方輿輗》這本書說:「瀉心湯,用來治療子癇,如果發作時會眼睛上吊、嘴巴緊閉,痰液很多,昏迷不醒,有時候會稍微清醒一下。」
所謂的子癇,是指懷孕的婦女突然發生的癲癇,治療這種情況應該用瀉心湯,或者搭配間歇性服用參連湯、熊膽汁等藥物,先抑制住急迫的病情,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治療方法。過去的醫生普遍使用羚羊角散來治療,但是效果不如瀉心湯快速直接。
求真說:「這裡提到的參連,就是參連湯。」
如果經血不從正常管道排出,反而從口鼻流出,稱為逆經,也叫做錯經。以前的醫學家認為這是因為火氣把血往上帶的緣故。龔雲林在四物湯中加入生地黃,並加大黃、童便來治療,這個方法在《萬病回春》中有記載,很有道理。過去有個女子得這種病,剛開始是吐血、流鼻血,後來連眼睛、耳朵、十個手指頭都開始出血,身體麻木,手腳甚至僵硬。我給她服用瀉心湯,十天後血就止住了,之後再用回生湯調理,才恢復健康。這個女子的病情,是錯經中最嚴重的情況。
求真說:「回生湯,是由當歸、川芎、大黃、黃連、桂枝、白朮、芍藥、黃芩、茯苓、地黃、甘草、人參、木香、丁香、萍蓬這十五味藥組成的,其實它的藥理不外乎是當歸芍藥散、苓桂朮甘湯、瀉心湯這三方的組合。如果同時使用這三方,不如把前兩方合併使用,再加上後一方(指瀉心湯的丸劑),就足夠了,不需要用到回生湯。」
瀉心湯,這個方子不只治療吐血、流鼻血,包括大便出血、小便出血、牙齦出血、舌頭出血、耳朵出血等,全身九竅都可能出血的情況,都能治療,實在是治療出血病症的靈丹妙藥。
瀉心湯,對於跌打損傷、昏迷不醒、出血不止的情況,非常適合使用這個方子。外傷出血也只有用這個方子才能有效。所謂跌打損傷,是指從高處摔下來,或被重物壓到,或被東西撞擊而導致身體損傷時,如果出現氣血逆亂、昏迷的情況,要趕快服用瀉心湯。如果還伴隨出血不止,效果會更好。
求真說:「這種情況,有時候需要用桃核承氣湯來治療,這一點不能不知道。」
《腹證奇覽》這本書說:「三黃瀉心湯,用來治療心氣不定,心下痞滿的情況。」所謂心氣不定,是指感覺心中不安穩,好像沒有著落,跳動的時候胸口悶悶的,用手按壓卻又感覺不到跳動,這是氣血有熱的緣故,所以會出現吐血、流鼻血等症狀,或者會形成痔瘡、大便出血、小便出血等症狀,甚至會導致精神錯亂。這都是因為心氣不穩定造成的。
有時候,氣血向上衝,會導致眼睛紅腫長翳膜,或者頭頸部腫痛發熱,口舌生瘡,疔瘡熱痛,或因氣病積聚而引起心悸、驚慌煩躁,產後血崩,便秘,脈搏跳動很快,心下痞硬,臉部發熱潮紅等症狀。或者小孩丹毒積熱,以及所有因為血熱、氣血上逆而引起的心煩、心悸等症狀,還有流行性痢疾,排出膿血等症狀。總之,都是以心下痞滿、心中煩躁不安為主要判斷依據,才可以使用這個方子。
所以說:「心氣不定,出現吐血、流鼻血的,就用瀉心湯治療。」
《金匱要略》這本書把「不定」寫成「不足」,是不對的,現在採用《千金方》的說法。瀉心,指的是清除心中的血熱。心臟,是血匯聚的地方。血,因為陽氣的推動而循環全身,當陽氣過盛時,血就會逆行向上湧出,導致吐血、流鼻血。因此,心氣會動搖不定,常常跳動不安穩,或者感到驚恐憂愁,嚴重時會發狂,這就是所謂的「心氣不定」。
求真說:「這裡說的『心』字,可以理解為『腦髓』和『心臟』這兩種意思。因為它們所在的位置、結構、功能都不同。如果把這兩個器官混為一談,是非常不合理的。如果能夠深入思考,就能明白它們的不同之處。如果心臟的力量強盛,心跳速度加快,動脈內的血量會異常增加,導致全身充血。此時心臟的血管會比其他臟器組織的血管豐富,而且管徑也比較大,所以腦髓的充血程度也會比其他地方嚴重,進而引起強烈的充血。而且,腦髓比其他部位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刺激,所以比其他臟器更容易出現功能障礙。何況腦髓的感受性比其他地方更加敏銳,所以心臟和腦髓的關係密切而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