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00)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00)

1. 瓜蒂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瓜蒂

【氣味】苦寒,有毒。

【主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下水,殺蠱毒。咳逆上氣,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本經》)

去鼻中瘜肉,療黃疸。(《別錄》)

吐風熱痰涎。治風眩頭痛,癲癇,喉痹,頭目有濕氣。(時珍)

【發明】

宗奭曰:「此物吐涎甚,不損人,全勝石綠、磠砂輩也。」

時珍曰:「瓜蒂乃陽明經除濕熱之藥,故能引去胸脘痰涎,頭目濕氣,皮膚水氣,黃疸,濕熱諸證。凡胃弱人,及病後、產後,用吐藥,皆宜加慎,何獨瓜蒂為然?」

上說,由余之經驗觀之,則本藥屬於苦味催吐藥,以其刺激黏膜之力弱,奪取水分之性強,為催吐藥之上乘。於胃腸有上逆之蠕動或有其機轉為主目的,其他諸症狀為副目的而應用之為宜。

白話文:

瓜蒂的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記載:

瓜蒂,味道苦澀寒涼,有毒性。

主要功效:可以治療全身水腫,包括身體、臉部、四肢的浮腫。能幫助排出體內的水分,並能殺滅蠱毒。對於咳嗽、氣喘、呼吸不順,以及吃水果後引起的胸腹部不適,都可以用來催吐,將不適之物吐出。(出自《本經》)

還可以去除鼻息肉,治療黃疸病。(出自《別錄》)

能催吐出因風熱引起的痰涎。可治療因風引起的頭暈頭痛、癲癇、喉嚨腫痛,以及頭部、眼睛有濕氣等症狀。(李時珍說)

藥理闡述:

宗奭說:「瓜蒂的催吐效果很好,而且不會傷害身體,比石綠、磠砂等催吐藥更安全。」

李時珍說:「瓜蒂是清除陽明經濕熱的藥物,所以能將胸腔、胃部的痰涎,以及頭部、眼睛的濕氣、皮膚的水腫、黃疸等濕熱引起的各種症狀排出。凡是脾胃虛弱的人,以及大病初癒或產後虛弱的婦女,在使用催吐藥時都要特別小心,更何況是瓜蒂呢?」

根據我的經驗,瓜蒂屬於苦味催吐藥,它刺激黏膜的力量較弱,但吸收水分的能力很強,因此是催吐藥中的上品。主要適用於胃腸有向上逆行的蠕動或以此為機轉的病症,其他的症狀則為次要的治療目的。

2. 大黃黃連瀉心湯之注釋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傷寒論》)

【註】

心下痞者,《類聚方廣義》云:「痞者,取《周易》『否』卦之義。劉熙《釋名》曰:『痞者,否也,為氣否結也。』《諸病源候論》曰:『否,心下滿也。』《增韻》曰:『痞者,氣隔不通也。』」

如上所述,若以現代之學說解釋之,即胃部有停滯膨滿之自覺,而以他覺的觸知之意也。按濡者,雖為右膨滿部軟弱之義,然此濡字,非謂自腹壁到腹底俱軟弱也,是寓淺按之則濡,深按之則否之意。何則?若全部軟弱無力,絕無抵抗,則為純虛證,下劑是絕對所禁忌,由方中有瀉下藥之大黃觀之可知矣。黃連之證,淺部雖軟弱膨滿,然深部必有抵抗也。

又其脈關上浮者,雖於關部有浮脈之意,然先輩多以為注文竄入而刪之,故余亦隨之而不採用。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

【註】

解詳太陽病篇桂枝湯條。

本方以心下痞,按之濡為目的。雖如仲景所云,然於臨床上,此痞的症狀不易發現,往往以本方倒行逆施而誤治者,古來不少。由余苦心後所得,本方不必拘泥於仲景原文,但以顏面潮紅如醉,而有便秘之候,是陽虛而非陰虛者為目的而用之可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6.4克,黃連3.2克。

上銼細,以沸湯五勺漬之,須臾,絞去滓,頓服之。

甘連大黃湯方

前方中加甘草3.2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本方為大黃黃連瀉心湯及大黃甘草湯合方,故治大黃黃連瀉心湯證而急迫者及大黃甘草湯證而心煩心下痞者。

《東門隨筆》曰:「余十七八歲時,患痰血,一歲四五發。每發時吐血半茶碗,冷汗出而無脈,痰血於咽喉如哮喘之牽鋸。初用生地黃、藕汁、童便等,未服參連湯,後每用人參而得效。此外因積氣而至於直視之病人,若單用人參,亦難療之。」

求真按:「本方之止血作用,非人參一味之力,因黃連協力之功也。」

《漫游雜記》曰:「有一婦人,產後八九十日,飲水不甘,肌膚瘦削無肉,胸腹痞滿,時時雷鳴,大便滑泄,其脈沉微,平日晝間無故悲愁。經醫數人不愈,請治於余。乃與參連湯,兼抵當丸。每日灸脊際二穴,自項門至腰眼。約三十餘日而復舊。」

一童十二歲,兩足痿如無骨,語言蹇澀,目脈赤,無故悲愁。經數醫無效,請余診之。其脈滑數,腹位逼於胸脅,臍下如空。審問其平生,氣稟猛烈,過於群兒。其怒罵之時,眼光炯炯,血氣如湧。蓋為氣疾之一種,與偏枯相類,唯有老嫩之異耳。與參連湯兼用熊膽二分,十四日,病稍輕。續與參連湯,六十餘日,痊愈。

白話文:

大黃黃連瀉心湯的解釋

「心下痞」,指的是胃部覺得脹滿,用手按壓時感覺軟軟的。如果脈象在關部(手腕部位)呈現浮脈,就適合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傷寒論》這樣記載。

【解釋】

所謂「心下痞」,根據古代醫書解釋,是取「閉塞不通」的意思。劉熙的《釋名》說,「痞」就是「否」,代表氣機阻滯不通。《諸病源候論》則說,「否」是指心下滿悶。《增韻》也說,「痞」是氣機隔絕不通。

用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心下痞」指的是胃部有脹滿的感覺,且可透過觸診感覺到。按壓時感覺軟軟的,並不是指整個腹部都軟弱無力,而是指淺層按壓時感覺軟軟的,但深層按壓時則有抵抗感。如果整個腹部都軟弱無力,完全沒有抵抗,那就是屬於虛證,絕對不能使用瀉下藥。而這個方子中有瀉下的大黃,就表示不是完全的虛證。由此可知,使用黃連的證狀是,淺層雖然軟弱脹滿,但深層一定有抵抗。

至於脈象在關部呈現浮脈,雖然是指在手腕的關部摸到浮脈,但很多前輩認為這是後人加入的,所以刪除不用,我也跟隨前人的做法,不採用這個脈象的判斷。

如果因為傷寒而大量排汗後,又再度發汗,導致心下痞悶且怕冷,這是表證還沒有解除,不能直接治療痞滿,應該先解除表證。等表證解除後,才能治療痞滿。解除表證可以使用桂枝湯,治療痞滿則適合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這樣說。

【解釋】

關於解表證的桂枝湯,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太陽病篇桂枝湯條的說明。

這個方子的主要目標是治療心下痞悶,按壓時感覺軟軟的。雖然《傷寒論》是這樣說,但在臨床上,這種痞悶的症狀不容易發現,常常有人誤用這個方子而導致治療錯誤,這在古代很常見。我經過一番研究後認為,這個方子不必拘泥於《傷寒論》的原文,只要看到病人臉色潮紅像喝醉酒一樣,且有便秘的情形,這種情況屬於陽虛而不是陰虛,就可以使用這個方子。

大黃黃連瀉心湯的組成

大黃6.4克,黃連3.2克。

將藥材切細,用五勺沸水沖泡,稍等片刻,濾掉藥渣後一次性服用。

甘連大黃湯的組成

在前方的基礎上加入甘草3.2克。煎服方法和前方相同。

【主治】這個方子結合了大黃黃連瀉心湯和大黃甘草湯的功效,所以適合治療大黃黃連瀉心湯證狀但情況緊急的病人,以及大黃甘草湯證狀但有心煩心下痞滿的病人。

《東門隨筆》中記載:「我十七八歲時,曾患有咳痰帶血的疾病,一年會發作四五次。每次發作都會吐出半茶碗的血,冒冷汗而且摸不到脈搏。痰血在喉嚨裡,像哮喘一樣呼吸困難。一開始用生地黃、藕汁、童便等藥物治療,沒有服用參連湯。後來每次使用人參後病情都有改善。此外,對於因氣機阻滯導致眼睛直視的病人,單獨使用人參也難以治癒。」

求真認為:「這個方子的止血作用,不是單靠人參的功效,而是黃連也有協助的作用。」

《漫遊雜記》中記載:「有一位婦人,產後八九十天,喝水都覺得沒味道,肌肉消瘦,胸腹脹滿,時常腸鳴,大便滑瀉,脈象微弱,白天無故感到悲傷。經過多位醫生治療都沒有效果,後來請我診治。我給她服用參連湯,同時搭配抵當丸。每天在背部的兩個穴位進行艾灸,從後腦勺到腰部。大約三十多天後就恢復健康了。」

另有一位十二歲的孩童,雙腳軟弱無力,說話不清楚,眼睛紅腫,無緣無故感到悲傷。經過多位醫生治療都沒有效果,後來請我診治。他的脈象滑數,腹部脹滿,肚臍下方空虛。我詢問他平時的狀況,得知他性情暴躁,比其他孩童都更過分。他生氣罵人的時候,眼神兇狠,氣血衝動。這應該是一種氣疾,類似半身不遂,只是患者的年齡不同。我給他服用參連湯,並加入熊膽二分,十四天後,病情稍有減輕。繼續服用參連湯,六十多天後就痊癒了。

求真認為:「氣疾(神經病)和半身不遂應該區分開來,不能混為一談。」

《叢桂亭醫事小言》中說:「參連湯可以治療各種氣疾衝心,眼睛直視,煩悶,或是吐血不止的病症。」

《方輿輗》中說:「參連湯,對於嘔吐完全無法進食的病人,稱作『噤口』,可以將這個方子濃煎,整天慢慢地喝。如果吐出來,就再喝,只要能喝下一口,就有希望恢復健康。」

所謂「噤口」,是指絕食,這是一種體內熱邪非常嚴重的病症,很難治癒。對於無法進食的病人,應該濃煎參連湯,慢慢地喝。如果吐出來,就再喝。只要能喝下一口,十個病人大概有一個可以恢復健康。古代的醫生,雖然有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三黃湯等藥物治療,但效果很慢。如果「噤口痢」患者的脈象很急促,很快就會手腳冰涼而死亡。這個病症,無論是溫補還是清涼的藥物都無效。

求真認為:「即使是噤口痢,也應該根據不同的證狀來治療,不必拘泥於以上的說法。」

對於急性驚厥、眼睛直視、煩悶的病人,應該先服用這個方子,然後再使用針對病情的藥方。 (求真認為:「這個說法也不必拘泥」)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關於這個方子的說明中說:「這個方子,是元朝的丹溪用來治療噤口痢的。雖然在入門醫書中看到,但現在用這個方子治療各種氣疾和眼睛直視、煩悶的病症,效果都很好。另外,用於治療吐血、心下痞硬的病症,也有奇效。這是治療突發疾病的重要藥方,藥箱裡每天都不能缺少。如果不用這個方子,就用熊參湯。所以熊膽這種藥材,家裡應該要事先準備一些,這個內容可以參考《沈括筆談》。」

求真認為:「這個說法是對的,值得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