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總論 (20)

回本書目錄

總論 (20)

1. 論傳染病若不以自家中毒為前提,則不能成立

現今醫家之傳染病觀,重視細菌殊甚。以為苟有細菌存在則能以獨力得成立傳染病,極為恐怖,此因受羅貝古斯氏以來勃興之細菌萬能說之感化,隨波逐流,是但知其一,不知其他之偏見也。夫疾病成立之要件,必須有內外二因之共存。外因雖有作用於身,若不與內因結合則不能成立,此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雖為傳染病,等是疾病,不能自此原則之外求之。更以具體的論之,細菌亦為生物之一,在理若無適於彼之營養物及水與溫度等,則不能續保其命脈也。然此營養物及水與溫度即自然的培養基,若無自家中毒證,則不能生存於抗菌力旺盛之健體。反對古斯氏霍亂菌侵入體內即霍亂病發生說,嚥下此菌之純粹培養,而立證其不然者,徵之巴登古發氏之獻身的體驗,可明矣。

又據猛毒之白喉菌,不拘放置於口腔或咽喉之內,亦有不使其發病之實例,及保有病原菌而與康健身體無異之所謂保菌者之存在之事實,亦得證明之。因細菌學者,雖以先天的或後天的免疫性說明此等事實,而其所謂先天的及後天的免疫性二者,均無適合於細菌之寄生繁殖之自然的培養基,即無自家中毒證之謂也。

假令雖有許多細菌侵襲人身,而體力旺盛者無餘地可乘,但若祖先或父母有瘀血遺傳,或起居飲食不節,釀成食、水、血三毒之停滯,即廣義的自家中毒證,則對於細菌不惟抵抗力減弱,且具有適於寄生繁殖之培養基,使成立為傳染病者也。

譯者按:「羅貝古斯,德人,生於西曆1843年,工解剖術且長於顯微鏡之試驗,遂發明肺病治療法。巴登古發亦德人,生於1880年,專講保持健康及疾病預防諸法,如室內換氣法、飲食預防菌芽法皆為巴氏所發明。」

《醫餘》曰:「《呂氏春秋》曰:『凡人之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臟、六腑、肌膚者,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病留惡生者,精氣之鬱也。故水鬱則污,樹鬱則蠹,草鬱則蕢,國亦有鬱,則主德不通,民志不達,此國之鬱也。國鬱若久,則百惡並起,萬災叢至矣。』」

【註】比,密也。宣,通也。固,堅也。和,猶安也。行,流也。惡,慝也。人苟精神流行,肢體堅固,則病毒無由而生。

又曰:「《淮南子》曰:『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則可謂體道。』若然,血脈無鬱滯,五臟無蔚氣矣。」

【註】血脈不鬱滯,五臟無蔚氣,則精神內守,肉腠外拒,雖有厲風苛毒,莫能侵之。雖為道家言,亦至論也。《家語》「蔚」作「鬱」字通。苟血脈臟氣不鬱滯,即無自家中毒證,雖有厲風苛毒,即有千百之細菌,亦莫如之何也明矣。是亦可證余說之不謬。

白話文:

現在的醫學界對傳染病的觀點,非常重視細菌。他們認為只要有細菌存在,就能單獨引發傳染病,這實在太過於誇張。這是因為受到羅貝古斯之後興起的細菌萬能論影響,隨波逐流,只知道一個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偏見。疾病發生的必要條件,必須有內在和外在兩種因素共同存在。外在因素雖然會對身體產生作用,但如果沒有與內在因素結合,就不能導致疾病發生,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即使是傳染病,也仍然是一種疾病,不能脫離這個原則。更具體地來說,細菌也是生物的一種,按照道理,如果沒有適合它們的營養物質、水分和溫度等條件,就無法維持生命。而這些營養物質、水分和溫度,就像是天然的培養基。如果沒有自身中毒的情況,細菌就無法在抗菌能力強的健康身體中生存。巴登古發先生親身吞下霍亂菌的純培養液,證明了霍亂菌侵入體內就會導致霍亂的說法是錯誤的。

另外,即使將劇毒的白喉桿菌放入口腔或咽喉中,也有不會發病的例子,以及存在帶有病原菌卻和健康人一樣的所謂帶菌者的事實,這些都可以證明我的觀點。雖然細菌學者用先天或後天的免疫性來解釋這些現象,但他們所謂的先天和後天免疫性,其實都是指沒有適合細菌寄生繁殖的天然培養基,也就是沒有自身中毒的情況。

假設即使有許多細菌侵入人體,如果體力旺盛,細菌就沒有機會可乘。但是,如果祖先或父母有瘀血遺傳,或者生活起居、飲食不節制,導致食物、水分、血液三種毒素的積滯,也就是廣義的自身中毒,那麼身體對細菌不僅抵抗力會減弱,還會產生適合細菌寄生繁殖的培養基,從而導致傳染病發生。

譯者註:「羅貝古斯是德國人,出生於西元1843年,擅長解剖和顯微鏡實驗,因此發明了肺病治療方法。巴登古發也是德國人,出生於1880年,專門研究保持健康和預防疾病的方法,例如室內換氣法、飲食預防細菌繁殖法等都是巴氏發明的。」

《醫餘》中說:「《呂氏春秋》說:『人體的三百六十個關節、九個孔竅、五臟六腑、肌肉皮膚,都要保持協調;血脈要暢通;筋骨要堅固;心志要平和;精氣要運行。如果能做到這樣,疾病就無處可居,邪惡之氣也無法產生。疾病之所以會停留、邪惡之氣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精氣鬱結。所以水鬱結就會污濁,樹木鬱結就會生蛀蟲,草木鬱結就會長雜草,國家也是如此,如果國家鬱結,君主的德行就不能貫徹,人民的意志就不能表達,這就是國家的鬱結。如果國家長期鬱結,就會引發各種邪惡的事情,招致各種災難。』」

【註】協調,是指緊密結合;暢通,是指通達;堅固,是指堅硬;平和,是指安寧;運行,是指流動;邪惡,是指壞事。如果人的精神流暢,肢體堅固,那麼病毒就沒有辦法產生。

又說:「《淮南子》說:『用養生的方法來治理世事,用積累的德行來度過一生,這就可以稱為符合道了。』如果能這樣做,血脈就不會鬱結,五臟就不會有鬱悶之氣。」

【註】血脈不鬱結,五臟沒有鬱悶之氣,那麼精神就能守護內在,肌肉皮膚就能抵禦外來,即使有厲害的風邪和苛刻的毒害,也不能侵入。這雖然是道家的言論,但也說得很有道理。《家語》中把「蔚」寫作「鬱」,意思相同。如果血脈和臟腑之氣不鬱結,也就是沒有自身中毒的情況,即使有厲害的風邪和苛刻的毒害,即使有成千上百的細菌,也對身體沒有任何辦法,這也足以證明我說的道理沒有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