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95)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95)

1. 瓜蒂散之注釋

此所謂急驚熱癇之類,宜吐之。庸醫不察,妄投盲行,動輒用鉤藤、胡黃連,或辰砂、茯神、麝香之類,因此死於非命之兒,殆難勝數。嗚呼!悲哉!

又曰:「所謂癲癇者,宜數吐之。」

獨嘯庵子曰:「十歲以裡者,吐後灸數千壯,則止不復發;十歲以外者,雖用之無效。此言頗當。坎嘗試之,雖及二三十歲,其病新發者,用吐劑有效。」

凡危急短氣太甚者,或平居有吐血之患,或其證候有血證者,決不可用吐方。若犯之,則促命期。學者詳之。

用吐方之法,先與吐劑使服之,使病人安臥二時許,勿使動搖。若動搖,則忽吐其藥汁,使藥氣不得透徹於病毒。須待心中溫溫上迫於咽喉,然後使病人跂足蹲坐,而臨吐盆,一人自後抱持之,以鳥羽探咽中,則得快吐。如是三四回,或五六回。

凡當吐之證隔五六日,或七八日,如法吐之,則終吐黏膠污穢之物,而後其病乃盡。

凡服吐劑,至欲吐時,先飲沸湯一碗,則易吐。既吐之後,暫使安臥休息,更使飲沸湯一碗。取吐數次,而後與冷粥或冷水一碗,以止之。

吐中或吐後,煩躁脈絕,不知人事,四肢厥逆者,勿駭,是乃瞑眩也。以冷水灌面,或使飲之,則醒。或以麝香和冷水使飲之亦佳。

凡服吐方後,精神昏冒者,宜服瀉心湯。

吐中有黑死血者佳,若有真生血者危,急宜用麝香以消化其藥毒。《語》曰:「瓜苗聞麝香即死也。」

諸緩慢之證,宜吐者,先用烏頭、附子劑以運動鬱滯之毒,而時以瓜蒂散吐之。

夫吐方之難用,自古以來,僅五六先哲用之耳。坎嘗從事於此,而用吐方者數年。如其瞑眩者,直與十棗湯、備急丸相比擬。然世醫不能用者,何也?無他,是因不知古意也。考諸《傷寒論》曰:「太陽病云云,一二日吐之,則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則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者,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夫所謂太陽病者,是表證,當用發散劑之證也。而醫反誤吐之,是逆治之甚者也。猶且謂之小逆,況用之於胸中鬱滯之證乎?嗚呼,世醫何畏之甚耶?

瓜蒂散方

瓜蒂、赤小豆各2克。

上為細末,混合之。先以熱湯七勺,煮香豉9.2克,作稀粥。去滓,以稀粥和藥末,服2克。

《古今醫統》引朱丹溪曰:「小兒急驚風熱,口瘡手心伏熱,痰嗽痰喘,並重用湧法。若以瓜蒂散為輕,則用赤小豆、苦參末。」

《奇效良方》曰:「瓜蒂散治風癲,宜服此藥以吐之。」

獨嘯庵氏《吐方考》曰(求真按:「已引用加古氏之說者,從略」):「扁鵲望桓公之色而走,此我技,古之道也。故從事於此者,知死者與不治者,為第一義。世醫不能知此者,誤施汗吐下,而取凶暴之名,非古方之罪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是在講用「瓜蒂散」這種中藥來催吐治療疾病的觀點和注意事項:

這類急性的驚風熱病,應該要用催吐的方式治療。庸醫不明白這個道理,胡亂使用像鉤藤、胡黃連,或者辰砂、茯神、麝香之類的藥物,導致小孩枉死的案例多到數不清。唉!真是可悲啊!

也有人說:「像是癲癇這類疾病,應該多次催吐。」

獨嘯庵子說:「十歲以下的小孩,催吐後再用艾灸灸數千個穴位,就能治好,而且不再復發。但十歲以上的小孩,即使這樣做也沒有效果。這個說法相當正確。我嘗試過,即使是二三十歲,病情剛發作的人,用催吐藥也有效。」

凡是病情危急、呼吸非常短促的人,或者平常有吐血的問題,或者疾病本身有出血症狀的人,絕對不能用催吐的藥方,如果誤用,會加速死亡。學習醫術的人一定要仔細注意。

使用催吐藥的方法,先讓病人服用,讓病人安靜地躺兩個小時左右,不要讓他亂動。如果亂動,藥汁可能會吐出來,導致藥效不能滲透到體內的病邪。一定要等到感覺到胸口有熱氣向上逼迫到喉嚨時,才讓病人雙腳踮起、蹲著坐在吐盆旁邊,一個人從後面抱住他,用鳥的羽毛探入喉嚨,這樣就能順利地吐出來。像這樣重複三四次,或者五六次。

凡是應該催吐的疾病,間隔五六天或者七八天,用同樣的方法催吐,最後會吐出黏稠汙穢的東西,這樣病才能徹底痊癒。

凡是服用催吐藥,等到想要吐的時候,先喝一碗滾燙的開水,會比較容易吐出來。吐完之後,先讓病人安靜地躺著休息,然後再讓他喝一碗滾燙的開水。重複催吐幾次後,再給他喝一碗冷粥或冷水,來停止嘔吐。

催吐的過程中或催吐後,如果出現煩躁不安、脈搏微弱、失去知覺、四肢冰冷等情況,不用害怕,這是瞑眩反應(身體出現好轉的反應)。用冷水潑臉,或者讓他喝冷水,就能清醒。也可以用麝香和冷水讓他喝下去,效果也很好。

凡是服用催吐藥後,出現精神昏沉的情況,應該服用瀉心湯。

催吐時吐出黑色的死血是好的現象,如果吐出鮮紅的血,就很危險,要趕緊用麝香來解藥毒。《古籍》說:「瓜苗聞到麝香就會死掉。」

對於那些慢性病,需要催吐的,可以先用烏頭、附子等藥來疏通鬱積的毒素,然後再用瓜蒂散來催吐。

催吐的藥方很難使用,自古以來,只有五六位先賢曾經使用過。我曾經研究過這個方法,使用催吐藥很多年。使用催吐藥出現瞑眩反應,就像服用十棗湯或備急丸一樣強烈。但是現在的醫生不敢用,原因是什麼呢?沒別的,就是因為不了解古人的意思。看看《傷寒論》說:「太陽病,如果一兩天就催吐,就會肚子餓,吃不下東西;三四天催吐,就不喜歡喝粥,想吃冷的食物。早上吃東西,晚上就吐出來,這是醫生催吐造成的,這是小小的逆反症狀。」所謂的太陽病是表證,應該用發散的藥來治療,醫生反而錯誤地用催吐的方法,這真是最嚴重的誤治。即使是這樣,也只說是小逆,何況用在胸部鬱積的疾病呢?唉!現在的醫生為什麼這麼害怕用催吐的方法呢?

瓜蒂散的藥方:

瓜蒂、赤小豆各2克。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混合在一起。先用七勺熱水煮9.2克的豆豉,煮成稀粥。把豆豉渣濾掉,用稀粥和藥末混合,服用2克。

《古今醫統》引用朱丹溪的話說:「小兒急驚風熱、口瘡、手心發熱、痰咳痰喘,都應該大量使用催吐的方法。如果覺得瓜蒂散太輕微,可以用赤小豆和苦參的藥末。」

《奇效良方》說:「瓜蒂散可以治療癲癇,應該服用此藥來催吐。」

獨嘯庵氏在《吐方考》中說(我考證過他引用的加古氏的說法,所以省略):「扁鵲看到桓公的臉色就跑走了,這就是我的醫術,是古代的方法。所以從事這個行業的人,要知道什麼人會死,什麼人治不好,這才是最重要的。現在的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誤用發汗、催吐、瀉下的方法,而得到凶暴的名聲,這不是古代藥方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