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04)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04)

1. 烏梅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烏梅

求真按:「由梅實熏製而成也」。

【氣味】酸溫,平澀,無毒(杲曰:「寒,忌豬肉」)。

【主治】下氣除熱。…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蝕惡肉。(《本經》)

去痹,利筋脈,止下痢。(《別錄》)

治傷寒煩熱。(弘景)

止渴,調中,去痰,治瘧瘴,止吐逆霍亂,除冷熱痢。(藏器)

治虛勞骨蒸,消酒毒,…治休息痢,有大驗。(大明)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

烏梅

求真按:「由梅子經過燻製而製成。」

**性味:**酸、溫、澀,無毒(杲曰:「寒涼,忌食豬肉」)。

主治:

  • 降氣除熱。
  • 止肢體疼痛、偏癱不仁、肌肉壞死、去除青黑痣、腐蝕惡肉。(《本經》)
  • 除痹,通筋脈,止下痢。(《別錄》)
  • 治療傷寒發熱。(弘景)
  • 止渴,調中,化痰,治瘧疾、瘴氣,止嘔吐逆亂,清除冷熱痢。(藏器)
  • 治療虛勞骨蒸,消解酒毒,…治療休息痢,有顯著療效。(大明)

斂肺,澀腸,止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漏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時珍)

白話文:

斂肺、澀腸,能止久咳、瀉痢、反胃、噎嗝、蛔厥、吐瀉,又能消腫,止咳化痰,還能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磺毒。(李時珍)

由此等說觀之,本藥為清涼性收斂藥兼有殺蟲、殺菌、贅肉腐蝕作用矣。

白話文:

根據這些說法來看,此藥為清涼收斂性,並且兼具殺蟲、殺菌以及腐蝕贅肉的作用。

2. 當歸四逆湯之注釋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手腳冰冷,脈搏細微而微弱者,當歸四逆湯主治。(《傷寒論》)

和久田氏曰:「平素氣虛之人,外邪襲入於心胸,正氣為之抑壓,自四肢厥逆,脈細欲絕者,以此方排心胸間之寒邪,導下水氣,舒暢正氣,則厥寒復溫,脈帶陽氣而愈矣。與三味之四逆湯不同,彼已在內,有下利清穀證,故於四肢謂厥冷。冷者,自內冷也,屬於內之詞也。

白話文:

和久田氏說:「平時氣虛的人,外來邪氣侵襲到心胸,正氣被邪氣壓制,於是四肢厥冷,脈搏細微,幾乎要斷了,用這個方劑可以排出心胸中的寒邪,導出水氣,使正氣通暢,那麼厥冷就會恢復溫暖,脈搏帶有陽氣而痊癒。與三味之四逆湯不同,三味之四逆湯用於邪氣已經在體內,有腹瀉清穀證,所以四肢稱厥冷。冷是從體內發冷,屬於內在的病因。

寒者,自外來也,屬於外之詞也。此證在心胸間,非腹內之變也,故變文而書厥寒,示其異也。細者,脈幅如絲也,故曰欲絕也,可以想見其情矣。」

白話文:

寒證是由於外邪入侵引起的,屬於外感病的範疇。寒證主要發生在心胸之間,而不是腹內臟腑的變化,因此寫作變文來記錄寒證,以示與其他疾病的不同。脈細,是指脈搏像絲線一樣微弱,所以說「欲絕」,可以由此想像寒證的嚴重程度。

下利,脈大者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傷寒論》)

【註】

白話文:

腹瀉,脈大的是虛症,這是由於強行攻下引起的。如果脈象浮而皮膚熱,因此而腸鳴的,應該用當歸四逆湯。(《傷寒論》)

和久田氏曰:「脈大者,所謂洪大無倫也。淺按則大,雖有幅,然重按則細如蛛絲之脈也。革者,謂弦大而芤之脈也。芤者,中空,如蔥之切口也。此為虛寒之候,但此言下利脈大者,為虛之一語,例也。『以強下之』以下,謂此方證也,謂凡下利脈大者,虛寒之例也。今病人以強下之故而胃腸衰,設脈浮革者,則不可以實論也。

白話文:

和久田說:「脈很粗大的,就是所謂的洪大無倫。輕輕按壓是覺得很大,雖然有厚度,但用力按壓則會細得像蜘蛛絲一樣的脈。革,就是說弦大而且又空虛的脈。空虛,就是中間是空的,就像蔥被切斷的切口那樣。這是一種虛寒的徵候,但是這裡所說的,下痢脈大的是虛證的一種,這是個例。『以強下之』以下,是說這個方劑的證候,是說凡是下痢脈大的,都是虛寒的例子。現在病人由於大力下瀉的原因而胃腸衰弱,假如脈搏是浮革的話,那麼就不可當做實證來論治了。

因爾者,因強下也。因強下,雖不下利,然脈浮革,而腸中水鳴者,當為虛寒,此方主之也。此證與前章『脈之細大』如相反,其歸一也,而此脈較彼更虛也。余按凡虛寒證,脈浮大者,腹候時,其動氣迫於心下,有浮大之狀也,不可誤為陽證。又案三味之四逆湯,因下而致下利清穀者,此方因下而但腸鳴脈有虛證者,亦內外之不同也。」

當歸四逆湯方

白話文:

「因爾」是因強下造成。因強下造成的,即使不腹瀉,脈象卻浮浮澀澀,而且腸中水鳴,應當是虛寒引起的,此方就是針對此症的。這種證狀與前一章「脈之細大」好像相反,但是歸根結底,是同一種病證,只是此處的脈象比前一章的脈象更虛弱。我認為,凡是虛寒證,脈象浮大,如果腹候的話,會有氣往上衝到心窩,出現浮而大的徵兆,不能誤認成陽證。另外,三味四逆湯是因吃了而導致腹瀉清穀,此方雖然也是因吃造成的,但只有腸鳴和脈虛的證狀,這是內外不同的緣故。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三錢) 芍藥(三錢) 炙甘草(三錢) 川芎(二錢) 白芍藥(三錢) 附子(一枚,生用) 乾薑(三錢) 細辛(一錢)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大棗各5.5克,甘草、通草各3.5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白話文:

  • 當歸:5.5克。

  • 桂枝:5.5克。

  • 芍藥:5.5克。

  • 細辛:5.5克。

  • 大棗:5.5克。

  • 甘草:3.5克。

  • 通草:3.5克。

將細末的中藥材與二合五匙的水混合,煎煮成一合的藥湯,去除藥渣後,分成三份,於一天中分三次溫服。

《傷寒六書》曰:「傷寒少陰病,但厥無汗,強發之,必動其血,或自口鼻耳目中出,名曰下厥上竭,為難治。又咽喉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踡臥而不能自溫。又脈弱者,不可發汗,發之則寒慄不能自還,皆以當歸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六書》上說:「傷寒少陰病的患者,只有四肢厥冷而沒有汗,如果這個時候發汗,一定會引起血動,或從口鼻耳目中流出,這叫下厥上竭,很難治好。另外,如果咽喉已經閉塞,就不能再發汗,發汗就會吐血,氣息也快斷了,手腳都冰涼,身體彎曲蜷縮而無法自己溫暖。如果脈搏微弱,也不能發汗,否則會發寒發抖而無法自己恢復,用當歸四逆湯治療。」

《幼幼集成》曰:「當歸四逆湯,治小兒血虛體弱,寒邪傷榮,以致眼目翻上,身體反張,蓋太陽主筋病故也。」

求真按:「本方雖非主治太陽病,然不去於桂枝之去加方。」

白話文:

《幼幼集成》中寫道:「當歸四逆湯,用於治療小兒血虛體弱,寒邪侵犯榮衛,導致眼珠向上翻,身體反張,這是因為太陽經主治筋病的緣故。」

這個方劑雖然不是針對太陽病證來治療的,但它卻脫胎於桂枝湯加減方。

《續建殊錄》曰:「一童子年十餘,有寒疾,初二三日,雖服藥,發汗,然不解,而熱反倍於前日,眼中赤,短氣,躁煩,手足厥冷,大便秘澀。眾醫皆謂元氣虛,曰若非參附及白朮等,則不能補其虛。因與理中湯,得湯疾彌進。因求先生治,診之曰:『此所謂厥陰證血氣內迫所致。

白話文:

《續建殊錄》中記載:有個十來歲的男孩,患上了寒疾,開始的兩三天,儘管服了藥,出了汗,但病情卻沒有好轉,反而比前幾天更加發熱,眼睛發紅,呼吸短促,煩躁不安,手腳冰冷,大便不通。眾多醫生都認為是元氣虛弱,說如果不是參附和白朮等藥物,就不能補虛。因此給他服用了理中湯,但病情卻更加嚴重。於是求助於先生診治,先生診斷說:「這是所謂的厥陰證,是血氣內迫所致。

』乃與桃仁承氣湯,翌日下利如傾盆。續服數貼,後厥冷甚,殆將如死狀。更與當歸四逆湯,厥冷即愈,再用前方,疾痊愈。」

白話文:

於是便給他服了桃仁承氣湯,第二天腹瀉如傾盆大雨。連續服用了幾次,後來手腳冰涼,昏迷不醒,幾乎要死了。於是又給他服用當歸四逆湯,手腳冰涼立即痊癒,再用前面的方子,疾病就痊癒了。

求真按:「下利如傾盆,厥冷甚,殆將如死者,是以桃仁承氣湯強下之。則已存之本方證突然發現也,與前述之仲景原文對照,可明此旨。」

白話文:

如果患者腹瀉如傾盆大雨,手腳冰冷嚴重,幾乎快要昏死過去,這時就要用桃仁承氣湯強行瀉下,因為這種情況是原本存在的病症突然加重,對照仲景原文就可以明白這個意思。

《方輿輗》曰:「當歸四逆湯,用於下純血痢之血便耳。傷寒下血,雖為惡候,然非痢疾之下血,可以此湯愈之。」

白話文:

《方輿輗》中記載:「當歸四逆湯,用於治療純血痢疾的便血。傷寒下血,雖然是惡候,但它不是痢疾的下血,可以用這個湯來治癒。」

和久田氏曰:「腹皮拘攣,似桂枝加芍藥湯及小建中湯之腹狀,且左臍旁天樞(求真按:『天樞者,臍作一寸寬,由其端左右各一寸之處也』)上下有攣痛者,似當歸建中湯、當歸芍藥散證,於右小腹腰間有結聚,手足冷,脈細無力者,當歸四逆湯證也。按此方為桂枝湯方中去生薑,代以細辛,更加當歸、通草而增大棗也。

白話文:

和久田醫生說:「腹部肌肉拘攣,類似桂枝加芍藥湯和小建中湯記載的腹部症狀,如果還伴隨左邊肚臍旁天樞穴(求真按:『天樞穴,距離肚臍直徑一寸的距離,左右各一寸的位置』)上下疼痛,則類似當歸建中湯、當歸芍藥散的症狀。如果右下腹部和腰間有結塊,手腳冰冷,脈搏細弱無力,則符合當歸四逆湯的症狀。這道方劑是從桂枝湯方中去除生薑,改用細辛,並且加入當歸、通草和大棗而成。」

下焦之寒氣,上在心下,正氣抑塞,不充肌表,不及四肢,血脈澀滯,無決流之勢。細辛能散中焦之冷氣,排除抑塞胃口之水氣。通草能引其水而利小便,通關節,便導其陽。餘為和血脈,滋達正氣者,桂枝湯之方意可知矣。但以當歸為主,和以芍、甘二味,能解腹中之結血攣引者也。

白話文:

《百病總論》說:「休息痢(求真注:『這是指腹瀉和便祕交替出現的』),有因疝氣引起的,此時可以用當歸四逆湯等,大便黑色與血交雜向下,當歸四逆湯有效。」

五更瀉(求真按:「謂晝不下利,深更有之」),有用當歸四逆、真武等者,二方無效,死證也。

譯者按:「未盡然也。五更瀉,有因於伏暑者,作伏暑治,都效。」

白話文:

五更瀉是指白天不腹瀉,到了深夜才開始拉肚子。有人用當歸四逆湯和真武湯治療,但這兩種藥方都沒有效,就認為是死症了。

但實際上,不一定如此。五更瀉有可能是因為暑氣伏在體內造成的,如果是伏暑,就用治療伏暑的方法,通常都會有效。

《餐英館治療雜話》本方條曰:「此方證,以熱手按之,則如蛙鳴,又腹中或左或右,病人自覺有冷處,或自腰至足股處,或左足全體覺冷證,是用此方之標準也。此證屬慢性,有歷五年十年不愈,時發時止者,但起居形態不衰,精神疲憊耳。」

白話文:

《餐英館治療雜話》的處方條文中提到:「這種疾病的症狀是,如果用溫熱的手按壓,就會出現像青蛙鳴叫一樣的聲音,而且在腹部左邊或右邊,病人自己感覺到有冷的地方,有時候是從腰部到腳踝處,有時候是整隻左腳感到冰冷。這些都是使用本方治療的標準。這種疾病屬於慢性疾病,有的長達五到十年還未能治癒,有時會發作,有時會停止,但患者的日常起居和外觀沒有明顯變化,只是精神疲憊。」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疝家,發熱惡寒,腰腹攣痛,腰腳拘急,手足寒,小便不利者,兼用以消塊。治婦人血氣痛,腰腹拘攣者。治經水不調,腹中攣急,四肢酸痛,或一身習習如蟲行,日頭痛者。」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一書中有記載,此方適用於治療疝氣症狀,例如發熱惡寒、腰腹攣痛、腰腳拘急、手足寒涼、小便不利等症狀,並可兼用於消塊。此外,此方還可以治療婦女血氣疼痛、腰腹拘攣等症狀。同時,對於經水不調、腹中攣急、四肢痠痛,或是一身習習如蟲行、頭痛等症狀也有效。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雖為治厥陰表寒之厥冷藥,然原係桂枝湯之變方,故用於桂枝湯證之血分閉塞者有效。是以先哲謂不僅厥陰病,亦可用於寒熱勝復而手足冷,又加吳茱萸生薑湯,為後世疝積之套劑。陰㿗(求真按:『此陰㿗,鼠蹊小腸氣也』),輕者以此方治之。」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的處方條文說:「這個方子雖然是治療厥陰表寒的厥冷藥,但它本是桂枝湯的變方,因此用於桂枝湯證中血分閉塞的情況有效。所以前輩們說不僅可以用於厥陰病,也可以用於寒熱盛復而手足冰冷的情況,再加入吳茱萸生薑湯,為後世疝氣積聚的常用藥方。陰㿗(求真按:『這裏的陰㿗是指鼠蹊小腸氣』),輕微的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

清川玄道曰:「凍風,俗謂凍瘡。《外科正宗》云:『凍風者,肌肉寒極,氣血不行,肌死之患也。』凍風證,諸家有種種之治方,雖未必皆無效,然未聞有神方也。余壯年西游時,訪遠州見付驛古田玄道翁,翁篤信仲景(著有《傷寒論類辨》),傷寒勿論矣,即其他雜證,皆以《金匱》、《傷寒論》為規矩。見翁治凍風,用當歸四逆湯,奏速效。

白話文:

明朝末年的清川玄道說:「凍瘡,俗名凍瘡。《外科正宗》說:『凍瘡,是肌肉受寒到極點,氣血通不通,肌肉壞死的病患。』對凍瘡的治療,各家都有用不同的方法,雖然不一定是沒有效果,但卻沒有聽說有神方妙方。我壯年的時候遊歷西部時,曾拜訪遠州的古田玄道翁,翁非常相信仲景(著有《傷寒論類辨》),經由翁治癒凍瘡的病患。見翁用當歸四逆湯治療凍瘡,很快就奏效。

余問其所以,翁云:『《傷寒論.厥陰篇》不云乎?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余因大有所得,別後殆將三十餘年,於凍風每用此方,必見效。庚辰二年,一婦人年三十許,左足拇指及中指,紫黑潰爛,自踵趺上及腳膝,寒熱煩疼,晝夜苦楚,不能寢食。一醫誤認為脫疽之類證,雖種種施治而無效。

白話文:

我問他用藥的根據,老翁說:「《傷寒論·厥陰篇》不是說過嗎?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到幾乎沒有,應使用當歸四逆湯。」我因此而大有收穫,和他告別之後大約三十多年,在寒冷的風中我每次用這個方劑,一定見效。庚辰年二月,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婦女,左腳拇指和中指,出現紫黑和潰爛,從腳跟腳背到小腿膝蓋,有寒熱煩躁疼痛,日夜痛苦,不能吃睡。一位醫生錯以為是脫疽之類的證狀,儘管使用各種方法治療,卻沒有效果。

因是主人倉皇,邀余治,余診曰:『去年曾患凍風乎?』曰:『多年有之。』余曰:『決非脫疽之類,是凍風也,完全誤治矣。』乃與當歸四逆湯,外貼破敵中黃膏等,一月餘,痊愈。此為凍風之最重者也,若平常紫斑癢痛者,僅用前方四五帖,效如桴鼓也,可謂神矣。」

白話文:

主人慌張,請我治療。我診斷後說:「去年是否曾受凍風之害?」他說:「多年來都有。」我說:「這絕對不是壞疽之類的疾病,是凍傷,完全是誤診了。」於是給予當歸四逆湯,外敷破敵中黃膏等藥物,一個多月後,完全康復。這是凍傷中最嚴重的,如果是平常出現紫斑、發癢疼痛的,只要用前述方劑服用四五帖,效果就像桴鼓般振奮,可說是神效。

因云:「當歸四逆湯,如《傷寒溯源集》、《傷寒論注》以下諸注家,疑方中無薑附,而有區區之論說,然余以為皆拘泥四逆之方名,而誤其病候也。蓋厥寒者,為寒在表,候之外冷,其人自覺寒也。厥冷者,寒在裡,候之冰冷,其人自不覺也。夫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由太陰所分歧也。

白話文:

因此說:「當歸四逆湯,像《傷寒溯源集》、《傷寒論注》以下的諸多注家,懷疑方劑中沒有生薑附子,而有了各種各樣的議論,但是我認為他們都拘泥於四逆湯的名稱,而誤解了疾病的症狀。蓋凡是手腳冰冷,脈搏細微欲絕的,都是因為太陰所分出的脈絡出了問題。

太陰第二條(因於宋板之名號)云:『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以其臟有寒故也,宜服四逆輩。』此由太陽中篇第十條小青龍湯所岐分也(小青龍湯條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或利』)。

白話文:

太陰第二條(因為宋板的命名)說:「拉肚子不口渴,是屬於太陰的,因為這個人的臟腑有寒,應該服用四逆等藥方。」這是從太陽篇第十條小青龍湯分出來的(小青龍湯條文說:「傷寒症狀沒有解除,心口下方有水液,或拉肚子」)。

由是觀之,當歸四逆湯,為桂枝湯加減之方,專以外發寒邪,非如他四逆湯,專救裡寒之劑也,豈可怪方中無薑附耶?余今不敢誹謗古人,是欲活用仲景師之方劑,可治萬病,此不過其一端耳。」

白話文:

從這裡看起來,當歸四逆湯,是桂枝湯加減的方劑,專門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疾病,不像其他四逆湯,專門用於治療內部虛寒的藥物,難怪方劑中沒有生薑附子之類溫寒的藥物。我現在不是想批評古人,而是想活用仲景大師的方劑,以便用來治療百種疾病,這不過是其中一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