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89)
別論 (189)
1. 貝母之醫治效用
《藥徵》曰:「貝母,主治胸膈鬱結痰飲也。」
仲景氏之用貝母,僅此一方耳。海考之本草,古人用貝母主治鬱結痰飲,兼治咳嗽及乳汁不下,與仲景氏治濁唾腥臭而已。總而言之,其效殆與桔梗大同小異也。
如上說觀之,則本藥亦為一種之祛痰排膿藥,故於理論上,殆與桔梗之作用難分。學者須就病者而研究之,則可自得。
白話文:
《藥徵》說:「貝母,主要治療胸腔和橫膈膜氣機鬱滯、痰液阻塞的病症。」
張仲景使用貝母,也只有這一個用途而已。我查閱各類本草書籍,古人使用貝母,除了主要治療氣機鬱結的痰飲之外,還兼治咳嗽以及產後乳汁分泌不足的問題,與張仲景用它來治療濃稠且有腥味的痰液,功效大致相同。總而言之,貝母的療效大概和桔梗藥效是大同小異的。
從以上的說明看來,貝母這種藥也是一種化痰排膿的藥物,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它和桔梗的作用難以區分。學習醫藥的人必須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來研究,才能有所體會。
2. 瓜蒂散之注釋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傷寒論》)
【註】
病如桂枝證者,以寸脈微浮也。氣上衝咽喉,雖似桂枝湯證,但不如彼之頭項強痛,故有不同耳。寸部者,候上半身之病之部位也。今此部云微浮,由不言及關尺觀之,則此寸脈微浮是指示此病毒有由內達外之機也。胸中者,雖自心下,亦上部之謂。則胸中痞硬者,即胸骨劍狀突直下之內部痞硬之義。
氣上衝咽喉者,痞硬於胸中的病毒之餘波迫於上部所致,故與桂枝湯證之只氣上衝者不同,使不得息也。寒者,病毒閉塞之義,則此為胸有寒者。有以上之症狀者,是病毒閉塞於胸中也。故於次句曰:「當吐之。」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傷寒論》)
【註】
本條宜作「邪結在胸中」之下亦有「宜瓜蒂散」之字句解。因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宜瓜蒂散,是基於他覺證而施吐法之候也;心中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是隨自覺證而行吐法之候也。即前段,凡緊脈者,不問證之表裡內外,總為病毒鬱滯之象徵。
故病者手足厥冷,並現脈乍緊者,為病毒鬱滯於胸中之候,宜以瓜蒂散使吐也;後段不拘病者心中(此胸中尤上部也)有填滿之自覺的煩悶,且有空腹之自覺而不能飲食者(是病毒鬱滯之所致),為病毒在胸中之候,故以本方吐之,為當然之義也。
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金匱要略》)
【註】
加古坎主水氏之《吐法撮要》不僅能注釋仲景之意,且能擴充而光大之,啟發吾人不少。茲列全文於下,加以短評,則本條之注釋亦在其內矣。
《吐法撮要》曰:「獨嘯庵之《吐方考》曰:『汗、吐、下並行者,古道也。今能汗下而不能吐,則其於能亦不難乎?今知可吐之病,而當汗下之病不知者,其於知亦不危耶?古方書之學,汗下之術敷於四方。至於吐方,十數年來,尚艱澀未行也。夫汗、吐、下者,異途而同歸者也。學者若能冥會其機,則吐豈獨難哉?』」
此為千古不朽之確論,初學之要訓也。凡欲為醫者,深究為宜。豈可忽哉?
又曰:「盛夏嚴冬,毒人非不少,羸弱之人,雖無病,亦宜謹其修養,況吐下之方,其時可避也。」
惡,是何言也?蓋吐方之治,始詳於《傷寒論》。所謂傷寒者,正於嚴寒之時患之,故古語云:「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凡傷四時之氣,皆能致病,以傷寒為毒,其最殺厲之氣耳(求真按:「此病理是未知細菌學之故,然無害於治術,故不當深責」)。
白話文:
瓜蒂散之注釋
若病症類似桂枝湯證,但頭不痛、頸不僵硬,寸脈微浮,胸部痞硬,氣往上衝咽喉,呼吸困難,這是胸中寒邪阻塞的症狀。應該用瓜蒂散催吐。(《傷寒論》)
【註釋】
類似桂枝湯證是指寸脈微浮。氣往上衝咽喉,雖然類似桂枝湯證,但不像桂枝湯證那樣頭頸疼痛劇烈,所以有所不同。寸脈指的是診斷上半身疾病的部位。這裡說寸脈微浮,沒有提到關、尺脈,說明這個微浮的寸脈表示寒邪由內向外發展的徵兆。胸中,雖然指心窩以下,但也屬於上半身。所以胸中痞硬,指的是胸骨劍狀突起下方內部的痞硬。
氣往上衝咽喉,是胸中痞硬的寒邪餘波衝擊上部所致,因此與桂枝湯證單純的氣往上衝不同,導致呼吸困難。寒邪指的是病毒阻塞之意,所以這是胸中寒邪阻塞。出現以上症狀,就是寒邪阻塞於胸中。所以下句說:「應該催吐。」
病人手腳冰冷,脈搏忽而緊緊的,這是邪氣阻塞在胸中的表現。心中感覺飽滿煩悶,飢餓卻吃不下東西,這是病在胸中,必須催吐,宜用瓜蒂散。(《傷寒論》)
【註釋】
這段可以理解為「邪氣阻塞在胸中」之後也有「宜用瓜蒂散」一句的解釋。因為病人手腳冰冷,脈搏忽而緊緊的,邪氣阻塞在胸中,宜用瓜蒂散催吐,這是根據觀察到的症狀來決定是否催吐;心中感覺飽滿煩悶,飢餓卻吃不下東西,病在胸中,必須催吐,宜用瓜蒂散,這是根據病人自身感覺到的症狀來決定是否催吐。總之,緊脈無論表裡內外,都是邪氣鬱滯的表現。
所以病人手腳冰冷,脈搏忽而緊緊的,是邪氣鬱滯於胸中的表現,宜用瓜蒂散催吐;後段無論病人心中(也就是胸部上部)感覺飽滿煩悶,且空腹卻吃不下東西(這是邪氣鬱滯所致),都是邪氣在胸中的表現,所以用這個方子催吐是理所當然的。
宿食停留在上腹部,應該催吐,宜用瓜蒂散。(《金匱要略》)
【註釋】
加古坎主水氏的《吐法撮要》不僅能詮釋仲景的原意,而且能發揚光大,啟發我們不少。這裡列出全文並加以簡短評論,本條的註釋也在其中。
《吐法撮要》說:「獨嘯庵的《吐方考》說:『汗、吐、下三法並用的方法,是古代的治療方法。現在能用汗法和下法,卻不能用吐法,那在能力上還有什麼困難呢?現在知道哪些病症可以用吐法治療,卻不知道哪些病症應該用汗法或下法治療,那在知識上豈不是危險嗎?古代醫書的學問中,汗法和下法廣泛應用。至於吐法,近幾十年來,還很艱澀難行。汗法、吐法、下法,雖然方法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學習者如果能夠領會其中的原理,吐法又怎麼會特別難呢?』」
這是千古不朽的精闢論斷,初學者重要的教訓。所有想學醫的人,都應該深入研究,絕對不能忽視!
又說:「盛夏嚴冬,毒邪侵襲不少,體弱的人,即使沒有生病,也應該謹慎保養身體,何況吐下之法,更要選擇合適的時機。」
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吐法治療的詳細記載,始於《傷寒論》。所謂傷寒,正是嚴寒季節所患的疾病,所以古語說:「冬天嚴寒,萬物深藏,君子謹慎保暖,就不會受寒邪侵害。冒犯寒邪的,才叫做傷寒。」凡是違背四季之氣的都會致病,而傷寒是最凶險的邪氣。(求真按:「這是因為當時還不知道細菌學的原因,但並不影響治療方法,所以不必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