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02)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02)

1. 赤石脂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赤石脂,甘溫,故益氣,生肌,調中。酸澀,故收濕,止血,固下。療腸澼泄痢,崩帶遺精,腸痔,潰瘍,收口,長肉,催生,下胞。本藥不外於過格魯兒鐵,故有收斂、止血、止瀉作用。然無益氣,生肌,催生,下胞之能,故不可不取舍之。」

白話文:

《本草備要》說:「赤石脂,味甘性溫,所以能夠增益元氣,生肌長肉,調和臟腑。味酸性澀,所以能夠收斂濕氣,止血,固澀腸道。用於治療腸澼泄痢,崩帶遺精,腸痔,潰瘍,收口,長肉,催生,下胞。本藥不過是一般的硫酸亞鐵,所以具有收斂、止血、止瀉等作用。但是沒有增益元氣,生肌長肉,催生,下胞等功效,所以不可以不加以選擇取捨。」

2. 赤石脂禹餘糧湯之注釋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傷寒論》)

白話文:

病人傷寒後服用了湯藥,腹瀉不止,心下痞硬。服用瀉心湯後好些了,又用其他藥物瀉下,腹瀉不止,醫生用理中湯治療,腹瀉好多了。理中湯是治療中焦脾胃的,現在的腹瀉在小腸以下,應當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如果腹瀉還不止,就應當治療小便。

【註】

人參湯條。

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禹餘糧各6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頓服。

白話文:

註解:

在「人參湯」的條目中記載。

赤石脂禹餘糧湯的方劑如下:

赤石脂、禹餘糧各 6 克。

將藥材研磨細碎,用 1 又 5 勺水煎煮成 5 勺藥湯,去掉藥渣,一次服完。

《幼科發揮》曰:「自大腸來者,則變化盡而成屎,但不結聚,而所下皆酸臭也,宜禹餘糧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

白話文:

《幼科發揮》一書中說:「從大腸出來的,經過變化已完全成為糞便,但不成形,且排泄物都有酸臭的味道。宜用禹餘糧湯(求真按:『這即為此方』)。」

《方機》本方主治曰:「下利,小便不利者。小腹痛,小便不利者。若下利者。」

《百疢一貫》曰:「有一種腸滑證,續下而腸胃失固者,此證無毒,以臍下微痛為目的,用赤石脂禹餘糧湯。」

白話文:

《方機》 本方主要治療:

  • 腹瀉,小便不通。
  • 小腹疼痛,小便不通。
  • 腹瀉。

《百疢一貫》 記載有一種腸胃滑脫的症狀,連續腹瀉導致腸胃失調,此症沒有毒性,主要以肚臍以下微痛為判斷依據,治療方法為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腸澼滑脫,脈弱無力,大便黏稠如膿者,若腹痛乾嘔者,宜桃花湯,又合用二方亦妙。」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方條中說:「治療腸道疾病,大便黏稠如膿、脈搏微弱無力的人,腹痛乾嘔的,宜使用桃花湯,結合使用兩種藥方也非常有效。」

3. 禹餘糧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禹餘糧,甘平性澀。…能固下,治咳逆下痢,血閉,血崩,又能催生。」

白話文:

禹餘糧有甘平性澀的味道。…它可以固下,治療咳嗽、逆流性腹瀉、血閉、血崩,還能催生。

由此說觀之,則本藥有收斂作用也明矣。

白話文:

從此一說法來看,則此藥具有收斂作用,顯然是確定無疑的。

4. 厥陰病之注釋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厥陰證候:

得厥陰病時,會出現消渴(口渴多喝水)、氣往上衝撞到心、心臟疼痛發熱、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會吐出蛔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可是腹瀉不止。(出自《傷寒論》)

厥陰病者,吉益南涯曰:「厥者,謂其病之暴迫也。血氣暴迫,上攻內位者,謂之厥陰。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不能食,此其候也。陽明與厥陰,均是暴急者也,厥起上行,直在內位,外不循氣,四肢厥逆,此為陰氣暴劇之狀,因名曰厥陰。陽明者,陽氣明實,故曰陽明,而不曰明陽也。厥陰者,厥而有陰狀,故曰厥陰,不曰陰厥也。」

白話文:

厥陰病患者,吉益南涯說:「厥,是說這種病症來勢兇猛。血氣急劇上升,衝擊內臟部位的,稱為厥陰。消瘦口渴,氣往上衝擊心臟,心中疼痛發熱,飢餓卻不能吃東西,這就是它的症狀。陽明和厥陰,都是發病急劇的。厥陰向上發作,直達內臟部位,不循著氣機外散,四肢厥逆,這是陰氣發作劇烈的情形,因此命名為厥陰。陽明,是指陽氣明亮充實,因此稱為陽明,而不是光明。厥陰,是指厥而有陰症,因此稱之為厥陰,而不是陰厥。」

吉益羸齊曰:「裡極,而無實狀也。先於表裡之位,血氣不行,而成厥狀。內之血氣,不循於外而上迫,極則血氣不得止,卻反下行,而現下利,致成陽狀也。故設厥陰篇,示其極後不實而上迫,有見陽狀者。」

白話文:

吉益羸齊說:「厥陰症狀相當嚴重,但症狀表現卻沒有特殊現象。病症起初在表裡之間,是血氣運行不暢,而產生厥證的症狀。人體內的血氣,不能循著正常的路徑外行,而向上壅迫,到了極點,血氣無法停止,反而逆向而下,出現下利的症狀,致使出現陽症的假象。因此,設立了厥陰篇,來顯示厥陰症狀到了極點後,沒有實證而向上壅迫,有出現陽症假象的現象。」

如上所述,因陰證之極,病毒迫於上半身而及頭腦,致現消渴(渴雖飲水,然尿利不增進者),心中疼熱等證,且雖感空腹,然不欲飲食,強食時,則吐蛔蟲,若誤下之,遂致下痢不止也。一言盡之,此因陰虛證而致上熱下寒之劇者是也。

白話文:

如上面所說的,由於陰證到極點,體內的病毒迫使上半身而及於頭腦,導致出現糖尿病(即使喝水,但尿量也不會增加)和心中疼熱等的症狀,而且即使感到空腹,卻不想吃任何東西,如果勉強吃東西的時候,就會嘔吐蛔蟲,如果不小心讓蛔蟲下到肚子裡,就會導致腹瀉不止。簡言之,這是由於陰虛體質導致上熱下寒劇烈的症狀。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傷寒論》)

白話文:

傷寒的脈搏遲緩,六七天後,病情反而加重,給他服用黃芩湯來徹底清除熱度。脈搏遲緩是寒證,現在服用黃芩湯來去除他的熱,腹中應該會感到寒冷,應該不能進食,但現在卻又能進食,這種情況稱為「除中」,必死無疑。

【註】

本條山田正珍云:「『傷寒脈遲』句下,當有『發熱』二字,可與下文『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語相應。蓋黃芩湯本為治太陽少陽合病之方,豈可用於不發熱者耶!『徹』與『撤』通,除去也。經典通作『徹』。…除中者,謂中氣翦除也。…除中反能食者,胃氣將絕,引食以自救也。」

白話文:

山田正珍在這裡指出:「傷寒脈遲」一句下面,應該有「發熱」二字,才能與下文「反與黃芩湯,徹其熱」的話語相呼應。黃芩湯本用於治療太陽與少陽合病,怎麼能用於不發熱的人身上呢?「徹」與「撤」通用,都是去除的意思。經典中通常用「徹」。「除中」就是指中氣被損。…中氣被損反能進食,是因為胃氣將要消失,勉強進食以自救。

如上說,脈遲發熱者,為陰證之發熱,所謂真寒假熱證是也。誤與黃芩湯除去其熱,致腹中冷卻,不能飲食,至當也。今反能飲食者,稱為除中,恰如燈火將滅,一時反加明者,必死也。

白話文:

如上面所說,脈搏遲緩而發熱的,是陰證發熱,所謂真寒假熱證就是這種情況。誤用黃芩湯來去除熱量,導致胃中寒冷,無法飲食,這是很恰當的。現在反而能飲食,就證明已經除了熱,就像燈火將要熄滅,一時反而更加明亮一樣,這是必死的徵兆。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凡是陰陽之氣不能順暢相接,便會發生厥症。厥症,是指手腳冰冷。(《傷寒論》)

山田正珍曰:「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者,謂血氣痞塞,不能升降,所謂天地不交,否者是也。嘗考《和蘭解體書》,人身血行有二:一起心臟,以順行周身,是謂動脈;一起動脈盡處,受動脈之血逆行,還入於心,是謂血脈(求真按:『靜脈也』)。更出更入,如環無端,若有痞塞,則出者不入,入者不出,厥逆於是發,脈道於是絕,乃至於死也。所謂陰陽二字,蓋動脈、血脈是也。

白話文: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說:小腹脹滿,按壓疼痛,小便通暢的人,是血結膀胱。小便不通暢的人,是水結膀胱。手足發熱,小便赤澀的人,是熱結膀胱。此時手足冰冷,小便次數多且尿液呈白色,就知道是冷結膀胱。

程氏曰:「雖發厥不結胸,然小腹滿,作實結痛者,則似可下矣。然下焦結多冷,不比上焦結多熱也。況手足厥而上焦不結,惟結於膀胱關元處耶,故曰冷結也。」

錢氏曰:「關元者,任脈穴也,在臍下三寸。」

白話文:

程氏說:「雖然四肢發冷但沒有胸結,但小腹脹滿,出現實結疼痛的情況,看起來可以考慮下藥通便。但是下焦的結多半是寒氣所致,不像上焦的結多半是熱氣所致。況且手足發冷而上焦沒有結,只有結在膀胱與關元穴(小腹中央)處,所以說是寒結。」

錢氏說:「關元穴是任脈上的穴位,位於肚臍下方三寸處。」

求真按:「本條是暗示厥陰病,冷結膀胱者,不可瀉下之所以也。另示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之瘀血結在膀胱者,大黃甘遂湯之水與血結在膀胱者,大承氣湯之熱結膀胱者之鑒別法也。」

白話文:

求真按:這條(方劑)是在暗示厥陰病症狀,膀胱裏有寒結,不可用瀉下之法。這裏也展示了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治瘀血結在膀胱,大黃甘遂湯治水與血結在膀胱,大承氣湯治熱結膀胱的鑑別方法。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傷寒論》)

【註】

陰證之極,裡寒外熱,下利厥逆,加躁不得安臥者,必死也。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傷寒論》)

【註】

厥不止者,謂服藥無效,則至死必然也。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不利便者,當作小便不利。有陰無陽故也,六字係後人之言。」此說是也。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傷寒發高燒,腹瀉厲害,同時手腳冰冷、精神亢奮不能安睡的,會死。(《傷寒論》)

【註解】

病情很嚴重,體內寒冷、體外發熱,腹瀉、手腳冰冷又躁動不安、不能安睡,必定會死。

傷寒發高燒,腹瀉非常厲害,手腳冰冷而且一直持續的,會死。(《傷寒論》)

【註解】

手腳冰冷一直持續的,表示服藥無效,必定會死亡。

傷寒六、七天了。小便不通,發高燒卻腹瀉,而且一直在流汗不停的,會死。這是因為體內有邪氣、沒有陽氣的緣故。(《傷寒論》)

【註解】

山田正珍說:「小便不通應該寫成小便不利。體內有邪氣沒有陽氣的緣故也這六個字,是後人加的。」這種說法是對的。

傷寒五六天了,沒有胸悶、腹水,脈搏微弱卻又手腳冰冷的,不能用瀉藥。這是因為已經流失太多血,如果用瀉藥,會死。(《傷寒論》)

【註解】

山田正珍曰:「『濡』,程應旄改作『滿』,是也。若腹濡脈虛而厥,則皆無可下之理,而曰不可下,則為無謂矣。」此說亦是,可信。

白話文:

山田正珍說:「『濡』,程應旄改寫成『滿』,是正確的。如果腹部很滿、脈搏很虛弱而厥逆,那麼都無從下手治療,而說不可治療,那就沒有道理了。」這種說法也是正確的,可以相信。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以灸挽回陽氣,繼以四逆輩可也。」此說亦可信。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趣,《成本》作趨。(《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傷寒脈促,手腳發冷的人,可以施灸治療。(《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說:「用灸可以挽救陽氣,接著可以使用四逆類的藥物。」這個說法也有道理。

傷寒四五天,腹中疼痛,好像氣往下行到小腹的人,這是想要自己拉肚子的現象。趣,《成本》作趨。(《傷寒論》)

【註】

本條山田正珍曰:「此乃心下有水,漬入腸中,為利之兆。蓋承『厥而心下悸』條(求真按:『傷寒厥而心下悸者,指先宜治水,宜服茯苓甘草湯條也』)而發也。俚語有之,腸鳴者必下,蓋喻事必有前兆也。此條之意與一百五十七條生薑瀉心湯證曰:『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

白話文:

本條山田正珍說:「這是因為心下有水,積聚在腸中,是腹瀉的徵兆。這是根據『厥而心下悸』條(求真按:『傷寒厥而心下悸者,首先應該治療水,應該服用茯苓甘草湯。』)而產生的。俗語說,腸鳴的人一定會腹瀉,這說明事情一定會有徵兆。這條的含義與一百五十七條生薑瀉心湯證說的一樣:『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

』同是有水而雷鳴也。《金匱》曰:『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者,附子粳米湯主之。』此條亦宜用粳米湯,不可用生薑瀉心湯也。水雖則一,然證有痛與不痛之別也。」

白話文:

雷鳴都與水有關。《金匱要略》中提到,腹中有寒氣,出現雷鳴般絞痛,應服用附子粳米湯。這類症狀也適用於粳米湯,不宜使用生薑瀉心湯。水雖為一體,但症狀卻有疼痛與不疼痛之分。

自患傷寒四五日,腹內疼痛,水鳴自上方下走於下腹部者,必為下利之先兆也。附子粳米湯證,雖如山田氏說,然此湯與生薑瀉心湯,不但有痛與不痛之差,且有陰陽虛實之別也,不可不追加之。

白話文:

從患傷寒四五天起,腹部疼痛,水聲從上腹部流向下腹部,這一定是腹瀉的前兆。附子粳米湯的證狀,雖然山田氏說得不錯,但這種湯藥和生薑瀉心湯,不僅有疼痛和不疼痛的區別,而且還有陰陽虛實的區別,不能不補充說明。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傷寒論》)

【註】

白話文:

【注釋】 下利:腹瀉 厥冷:四肢冰冷 無脈:脈搏摸不到 灸之不溫:艾灸後四肢仍不溫暖 脈不還:脈搏沒有恢復 微喘:輕微喘息

【翻譯】 腹瀉,四肢冰冷,脈搏摸不到,艾灸後四肢仍不溫暖,如果脈搏沒有恢復,反而出現輕微喘息,表示病症危重,可能會死亡。(出自《傷寒論》)

本條宜作「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服白通加豬膽汁湯,而脈不還,反微喘者,死也」。

白話文:

這一條應該作「腹瀉,手腳冰涼,沒有脈搏,灸也溫不起來,如果服用了白通加豬膽汁湯,脈搏還沒有恢復,反而有輕微喘息,就會死亡」。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傷寒論》)

【註】

白話文:

腹瀉排清稀大便,不可用發汗的藥物治療表證,如果發汗,必定會造成腹脹。

山田正珍曰:「下利清穀者,為裡寒甚,宜與四逆湯溫之。雖有表證,不可發汗,汗出,則表裡俱虛,中氣不能宣通,故令人脹滿(求真按:『脹滿,即腹脹滿也』),亦四逆湯證也。」

白話文:

山田正珍說:「腹瀉而清穀不消化的人,是體內寒氣很盛,應該給予四逆湯來溫暖體內。即使有外感表證,也不可發汗,一旦發汗,表裡俱虛,中氣無法宣通,所以會讓人脹滿,這也是四逆湯的證候。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不還之下,《玉函》、《千金》有不溫二字,是也。)(《傷寒論》)

白話文:

下痢後脈搏停止,手腳冰冷,傍晚時分脈搏恢復跳動,身體溫熱的人就可以生還,脈搏不恢復跳動,那就要死了。(脈不還之下,陶弘景和《千金方》記載有「不溫」兩個字,是指脈搏微弱而寒冷。)

【註】

本條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服通脈四逆湯,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手足不溫者死也。晬時者,《證類本草》弘景云:「晬時,周時也。」即今旦至明旦也。方有執云:「晬,音醉,晬時,周時也,即一晝夜也。」

白話文:

在服用通脈四逆湯後,若下利停止,脈搏也消失了,且手足冰冷,則病人於天亮時脈搏恢復且手足溫暖者,即可存活;若脈搏沒有恢復,手足也沒有溫暖,則病人將會死亡。天亮的時候,據《證類本草》中弘景雲:「天亮的時候,是指每天的24個小時。」也就是從今天早上到明天早上。還有一種說法:「晬」的發音如同「醉」,「晬時」是指每天的24個小時,也就是一個晝夜。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傷寒論》)

【註】

《金鑒》曰:「傷寒下利,日十餘行,則正氣虛矣,其脈當虛。今反實者,邪氣盛也,正虛邪盛,故主死也。」

山田正珍曰:「《素問‧玉機真藏論》曰:『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皆難治。』」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傷寒下利,每天拉肚子十幾次,脈搏卻顯得有力者,會死亡。(《傷寒論》)

【註釋】

《金鑒》說:「傷寒下利,每天拉肚子十幾次,則正氣虛弱,脈搏應該虛弱。現在脈搏卻顯得有力,說明邪氣旺盛,正氣虛弱,邪氣旺盛,所以會死亡。」

山田正珍說:「《素問‧玉機真藏論》說:『拉肚子而脈搏大,失血而脈搏有力,這些都難以治癒。』」

嘔吐的人有膿腫,不可治療嘔吐,等膿液排盡後自然會好。(《傷寒論》)

【註釋】

《金鑒》說:「患有癰疽的人如果嘔吐,不要治療嘔吐,等待膿腫破潰流出,嘔吐自然會停止。」

《金鑒》云:「心煩而嘔者,內熱之嘔也。渴欲飲水而嘔者,停水之嘔也。今嘔而有膿者,此內有癰膿,故曰:『不可治嘔,嘔俟膿盡,而自愈矣。』此是體內有化膿性疾患,而有嘔吐膿汁者,決不可鎮吐,而以適方排膿,膿盡時,則嘔吐自治矣。」

白話文:

《金鑒》說:「心煩但想吐的,是內熱引起的嘔吐。想喝水但喝了就吐的,是水停滯引起的嘔吐。現在嘔吐有膿的,這是體內有膿瘡,所以說:『不能治療嘔吐,等膿盡了,自然就會好了。』這是體內有化膿性疾病,有嘔吐膿汁的,絕對不能抑制嘔吐,應適當用藥排膿,膿盡時,嘔吐自然會治好。」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傷寒後,病人嘔吐且肚子脹滿。觀察病人的前後症狀,就能知道哪個部位不通暢,疏通那個部位的氣血,病人就能康復。(《傷寒論》)

因呃逆而腹滿者,視病者之前(小便)後(大便),知因何者不利,以適方利其不利,則呃逆腹滿,皆自治矣。然噦而腹滿,恐是「腹滿而噦」之誤。何則?有因腹滿而呃逆者,然未有因呃逆而腹滿之理也。又,若非腹滿為主,呃逆為客,則下文「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數句全無意義矣。

白話文:

因為打嗝而肚子脹的人,觀察病人的大便和小便情況,就能知道是哪個部位出了問題,然後用適當的藥方來治療,這樣打嗝和腹脹的症狀就可以痊癒了。但是,如果打嗝和腹脹是同時發生的,就怕是「腹脹打嗝」的說法錯誤了。為什麼呢?因為有的人是肚子脹了才會打嗝,但沒有因為打嗝而導致肚子脹的道理。再說,如果不是腹脹為主症,打嗝是客症,那麼下文中「觀察病人的大小便,知道是哪個部位出了問題,治療它就能痊癒」這些話就沒有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