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87)
別論 (187)
1. 桔梗白散之注釋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灌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傷寒論》)
【註】
尾臺氏曰:「寒實結胸,無熱證者,白散之正證也。按『寒實結胸』以下與上文意義不相屬,疑錯簡。且白散與小陷胸湯,其主治本不同,豈可濫投耶。若非錯簡,則為後人之補綴無疑。」
丹波元堅曰:「《活人書》云『與三物白散』,無『小陷胸湯亦可用』之七字。蓋小陷胸湯為寒劑,無熱者所不宜也。由是觀之,則本條當作『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白散。』可去『三物小陷胸湯』及『亦可服』之字句解之。
寒實結胸者,病毒結實於胸廓,地位雖無異於結胸,但非如彼之由水熱二毒凝結而成,是由內陷之熱氣為固有之水毒寒化,故無如彼之舌上燥而渴,或日晡所潮熱等熱候,故雖與甘遂同為水毒瀉下之峻藥,但用反於彼者以熱性之巴豆為主藥之本方也。」
《醫宗金鑒》曰:「結胸證,身無大熱,口燥不渴,則非熱實證,乃寒實也,與三物白散。」
丹波元堅曰:「如寒實結胸者,…此因膈間素有寒涎,邪氣內陷,相化為實,或有膈痛及心下硬等證,其勢連及於下而陽猶能維持者,故峻利之。」
以是可揣摩仲景之意矣。
《外臺》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金匱要略》)
【註】
見桔梗湯條。
桔梗白散方
桔梗、貝母各3克,巴豆1克。
上三味為細末,混合,頓服1克。病在膈上者,吐膿血。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毒在胸中,吐濁唾臭膿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毒在胸咽不得息者。」
求真按:「白喉性呼吸困難者,此適例也。余用本病之血清無效,將欲窒息之小兒,與本方,得速效。」
《成績錄》曰:「一男子卒然咽痛,自申及酉(下午三點~七點),四肢厥冷,口不能言,若存若亡。眾醫以為必死,舉家頗騷擾,及戌時(下午七點~九點)迎先生往治。脈微欲絕,一身盡冷,呼吸不絕如線。急取桔梗白散二錢,調白湯灌之。下利五六行,咽痛殆減,厥復氣爽矣。乃與五物桂枝桔梗加大黃湯,須臾大下黑血,咽痛盡除。數日平復。」
《古方便覽》本方條曰:「一男子,冬月發喘急,痰迫入咽,肩息欲死。用此方一錢,吐痰涎二三合而愈。」
一婦病小瘡,敷藥後,忽然遍身發腫,小便不利,心胸煩悶,喘鳴迫促,幾欲死。余用此方一錢,吐水數升。再飲而大吐下,疾苦立安。用前方五六日痊愈。
白話文:
桔梗白散之注釋
如果病邪在身體陽面,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反而用冷水灌洗。這樣做,熱邪就會被阻擋無法散去,反而更加煩躁不安,皮膚上會出現像粟米一樣的疹子,會想喝水,但是又不會覺得口渴,這種情況應該服用文蛤散;如果沒有好轉,就服用五苓散。如果是因為寒邪導致的實證結胸,而且沒有發熱的症狀,應該服用三物小陷胸湯,也可以服用白散。《傷寒論》
【註】
尾臺氏認為:「寒邪導致的實證結胸,而且沒有發熱的症狀,這才是白散真正適合治療的病症。但是『寒實結胸』以下的文字和前面的意思不相連貫,懷疑是竹簡抄寫錯亂了。而且白散和小陷胸湯,它們治療的病症本來就不同,怎麼可以隨便混用呢?如果不是抄錯了,那一定是後人為了補充文字而添加的。」
丹波元堅認為:「《活人書》上說的是『服用三物白散』,沒有『小陷胸湯也可以用』這七個字。因為小陷胸湯是屬於寒性的藥劑,不適合沒有熱象的病人服用。由此看來,這條應該寫成『寒邪導致的實證結胸,而且沒有發熱的症狀,服用三物白散。』,應該刪除『三物小陷胸湯』以及『也可以服用』這些字句來理解。」
所謂的寒實結胸,是指病毒結聚在胸腔,雖然位置和結胸相同,但不是因為水和熱兩種毒素凝聚而成,而是因為內陷的熱氣被體內原有的水毒寒化所致,所以不像一般的結胸會有舌頭乾燥口渴,或者午後發熱等熱的症狀。因此,雖然白散和甘遂一樣都是屬於瀉下水毒的猛藥,但是使用的方向卻相反,白散以熱性的巴豆為主要藥物。
《醫宗金鑒》說:「結胸的病症,如果身體沒有明顯的發熱,口乾但不口渴,那就不是熱實證,而是寒實證,應該服用三物白散。」
丹波元堅又說:「像這種寒實結胸的病症,是因為膈膜之間原本就有寒性的痰液,邪氣侵入體內後,與寒痰結合變成實證,可能會出現胸膈疼痛或心下硬等症狀,而且病勢會連帶影響到下方,但陽氣還能維持。因此,要用峻猛的瀉下藥來治療。」
以上這些可以推測出張仲景的用意。
《外臺》記載的桔梗白散,是用來治療咳嗽而且胸悶、發冷發抖、脈象快而有力、咽喉乾燥但不口渴,時常吐出腥臭的混濁痰液,久而久之會吐出像米粥一樣的膿液,這是肺癰的症狀。《金匱要略》
【註】
請參考桔梗湯的相關內容。
桔梗白散的組成
桔梗、貝母各3克,巴豆1克。
將以上三味藥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一次服用1克。如果病在膈膜之上,會吐出膿血。如果病在膈膜之下,會瀉出。如果瀉下過多無法停止,喝一杯冷水就會停止。
東洞翁對本方的定義是:「治療毒素在胸中,吐出混濁腥臭膿液的病症。」
《方機》認為本方的主治是:「治療毒素在胸腔和咽喉,導致呼吸困難的病症。」
求真按:「白喉引起的呼吸困難,最適合用這個方子。我曾經用白喉血清治療沒有效果,對於快要窒息的小孩,用這個方子,能迅速見效。」
《成績錄》記載:「一個男子突然喉嚨痛,從下午三點到七點,四肢冰冷,不能說話,好像快要死了一樣。許多醫生都認為他必死無疑,全家都很慌亂。到了晚上七點到九點,才請到先生來治療。把脈發現他的脈搏非常微弱,身體冰冷,呼吸微弱。趕緊取桔梗白散二錢,用白開水調和灌服。結果瀉了五六次,喉嚨痛稍微減輕,四肢也恢復了溫暖。接著給他服用五物桂枝桔梗加大黃湯,很快就瀉出了黑血,喉嚨痛就完全消失了。過了幾天就恢復健康了。」
《古方便覽》記載:「一個男子,冬天發作喘氣急促,痰液堵住咽喉,呼吸困難,感覺快要死了一樣。用這個方子一錢,吐出了二三合的痰液就痊癒了。」
一個婦人得了小瘡,敷藥後,忽然全身腫脹,小便不順暢,胸口煩悶,喘氣急促,感覺快要死了一樣。我用這個方子一錢,吐出了好幾升的水。再次服藥後,又吐又瀉,病痛就立刻減輕了。接著服用原來的方子五六天就痊癒了。
一個男子咽喉腫痛,不能說話,連湯水也喝不下去,咳嗽有痰,疼痛難忍。我讓他喝了一撮這個方子,吐出了好幾升的濃稠痰液,疼痛馬上就止住了。後來又用了排膿湯就痊癒了。
《叢桂亭醫事小言》記載:「一個讀書人長期咳嗽,午後稍微有寒熱,大家都認為是勞累引起的,吃不下飯,半天都躺在床上。看了很多醫生都沒效果,才請我去看。到了他家,還沒診脈,就聽到咳嗽聲,知道是肺癰。診脈發現,脈不是細數而是浮大而數,左邊的膈膜因為咳嗽引起疼痛,背部也隱隱作痛,白天晚上都吐很多痰,有時還帶血。他說雖然針灸四花穴,服用獺肝,都沒有效果。檢驗他的痰液,發現像米粥一樣,裡面有膿。
於是就告訴他這是肺癰,但他不相信,我就把他的痰放到水中,告訴他痰和膿液的不同,他才相信我說的話。給他服用肺癰湯,同時搭配白散,服用兩次,經過幾十天就痊癒了。」
《類聚方廣義》記載:「這個方子不僅能治療肺癰,所謂的幽癰(可能是幽門或胃體部的膿瘍),以及胸膈中有頑固痰液導致胸背部抽痛,咳嗽有黏稠痰液,咽喉不利,呼吸有臭味的病症,都有效。」
求真:「認為幽癰、胃脘癰可能是幽門或胃體部的膿瘍。而且尾臺氏用這個方子治療這些病症,可能是因為本方後面說的『病在膈膜之下會瀉出』的關係。」
突然中風,馬脾風(可能是癲癇的一種),痰液湧盛,呼吸困難,牙關緊閉,藥汁都灌不下去的人,取一字藥粉吹入鼻中,吐出痰液,咽喉立刻通暢。
求真按:「這是能利用身體自然的通道來達到優良效果的例子。」
治療肺癰使用這個方子,當咳嗽喘氣急促,胸中隱隱作痛,吐黃色帶臭味的痰時,就應該果斷使用,清除體內的毒素,才能徹底根治。如果猶豫不決,拖延時間,讓毒氣深入,導致胸背劇痛,膿液湧出,腥臭撲鼻,發熱消瘦,脈象細數,那時就後悔莫及了。醫生不可以不小心,但也不能不果敢,這是很有道理的。
求真按:「就像軍隊有戰機一樣,醫生也有醫機。能否把握時機,是成敗的關鍵,也是生死的分界線。如果把握住時機,就能夠掌握生死,不是小心和放膽的問題。」
《橘窗書影》記載:「一個男子咽喉閉塞,呼吸困難,手腳稍微冰冷,出冷汗,煩躁不安。趕緊請我去看病。我診斷說:『這是急性喉痹,不可輕忽。』調製桔梗白散,用白開水灌服下去。過了一會兒,就開始吐瀉,呼吸才恢復正常。接著給他服用桔梗湯,就痊癒了。世俗的醫生不了解這個病,曾經看過有人因為延誤治療而突然死亡的。所以記錄下來,作為後人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