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97)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97)

1. 真武湯之注釋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太陽病,發汗後,汗出不止,人還是發燒,心窩悸動,頭暈目眩,身體瞤動,顫動起來想要捶打地面,這時應該用真武湯治療。(《傷寒論》)

山田正珍曰:「『擗地』二字,諸說紛紜。按…《字典》云:『擗,音僻。』《類編》:『仆也。』《正字通》云:『躃與辟通。』又《字典》「擗」字注云:通做「辟」,合考之,「躃」、「擗」、「辟」三字通用,所謂擗地者,即躃地也。蓋字以音為本,形則亞之。若音既同則互相通用,而不泥於字義。

白話文:

山田正珍說:「『擗地』這兩個字,各家的說法很多。根據……《字典》說:「擗,音僻:」《類編》說:「僕也(倒地)。」《正字通》說:「躃與闢通。」另外《字典》在「擗」字的注釋中說:通作「闢」。綜合考證,「躃」、「擗」、「闢」三個字通用,所謂擗地,就是躃地。字的根本是聲音,字形是次要的。如果聲音相同就可以互相通用,而不拘泥於字的意義。

又按《脈經》作『仆地』,字異而義同。《宋版》注云:『擗,一作僻。』是亦同音,故通用耳。…此條謂太陽病,以麻黃、青龍輩大發其汗,其人充實者,當汗出復常矣。若虛弱者,汗出,表證罷,病仍不解,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欲仆地者,此因汗出多亡陽故也,雖有發熱,非表不解之發熱也,乃虛火上炎之發熱也,即後世所謂真寒假熱者是也。心下悸者,胃陽虛,水飲停蓄也。

白話文:

另外根據《脈經》寫作「仆地」,字不同但意思相同。《宋版》註釋說:「擗,另一個版本寫成僻。」這也是同音,所以通用耳。這條是指太陽病,用麻黃、青龍等藥物發出大量汗,身體強壯的人,應該出汗後恢復正常。如果虛弱的人,出汗後,表證消失,但疾病仍然不解,發熱,心窩悸動,頭暈,身體抽搐想要倒地的人,這是因為出汗太多而失去陽氣的緣故,雖然有發熱,但不是外部證狀沒有消除的發熱,而是虛火上升的發熱,也就是後世所謂的真寒假熱。心窩悸動的人,胃陽虛,水液停積。

頭眩者,頭中之陽虛也。《靈樞‧衛氣篇》所謂「上虛即眩」是也。身瞤欲仆者,經中之陽虛也(求真按:『頭眩,身瞤欲仆者,由陽虛者無論矣,然水毒之侵襲與大有力焉』),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條所謂『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是也。此為表裡上下俱虛之候,故與真武湯以復其陽,行其水也。

【註】

白話文:

少陰病,兩三天好了,到了四五天,腹部疼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己拉肚子的人,這都是有水氣。那個人可能咳嗽,或小便方便,或拉肚子,或嘔吐的,就用真武湯為主治。

尾臺氏曰:「《玉函》『或小便利』,作『或小便自利』。按『或下利』者,當作『或不下利』,否則與上文『自下利』語不相應故也。或下四證,亦皆為本方所治也。」

白話文:

尾臺氏說:「《玉函經》中的『或小便利』,應改為『或小便自利』。按『或下利』應改為『或不下利』,否則與上文『自下利』的語義不相應。或下四種症狀,皆為本方所治。」

此說是也。「或」以下,宜看作「或咳,或小便自利,或不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餘不及解。

真武湯方

茯苓、芍藥、生薑各2克,朮7克,附子3克。

煎法用法同前。

白話文:

此方說得有道理。「或」以下,是指有咳嗽、小便自利(無故自行排尿)、不下利(大便不通暢)、嘔吐等症狀,都可以用真武湯為主方治療。其他症狀就不一一說明瞭。

真武湯配方

茯苓、芍藥、生薑各2克,朮7克,附子3克。

煎煮方法與用法同前。

《傷寒緒論》曰:「不得眠者,皆為陽盛,切禁溫劑。惟汗吐下後,虛煩,脈浮弱者,因津液內竭,則當從權,用真武湯溫之。」

白話文:

《傷寒緒論》中說:「不能入眠的患者,都屬於陽氣太旺,要嚴禁使用溫熱藥劑。只有在出汗、嘔吐、瀉下之後,出現煩躁不安、脈象浮弱的患者,由於體內津液耗竭,才應該權衡利弊,酌情使用真武湯溫補。」

《醫史‧攖寧生傳》曰:「宋可與之妻,暑月身冷,自汗,口乾,煩躁,欲臥泥水中。伯仁診其脈,浮而數,內之,豁然而虛數。曰:『…此為陰盛格陽,得之於飲食生冷,坐臥風露者。』煎真武湯,使冷飲之。一進汗止,再進煩躁去,三進而平復如初。」

白話文:

《醫史‧攖寧生傳》記載:「宋可與的妻子,在炎熱的夏天身體卻感到寒冷,自汗不止、口乾舌燥、煩躁不安,只想躺在泥水中。伯仁診斷她的脈搏,浮脈而數,內診,脈搏空虛而數脈。他說:『…這是陰盛格陽的緣故,是因飲食生冷所致,或坐臥在風露之中。』煎煮真武湯,讓她喝冷的湯藥。第一劑,汗止;第二劑,煩躁消失;第三劑,恢復如初。」

《易簡方》曰:「真武湯,不惟陰證傷寒可服。若虛勞之人,憎寒壯熱,咳嗽下利,皆宜服之,因易名為固陽湯。」

白話文:

《易簡方》說:「真武湯,不僅僅是用來治療陰證傷寒。如果虛勞之人,畏寒並有壯熱,咳嗽並腹瀉,都應該服用,因此改名叫固陽湯。」

求真按:「雖虛勞之人,憎寒壯熱,咳嗽下利,然不認為陰證,則不可漫然服本方。」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心下悸,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腹痛,小便不利,或嘔,或下利者。」

白話文:

求真指出:「儘管虛勞患者畏寒發熱、咳嗽腹瀉,也不可認為是陰證,所以不能隨便服用此方。」

東洞翁本方定義

「治療心悸,身體顫動,很想拍打地面,腹痛,小便不通暢,或嘔吐,或腹瀉。」

《方機》本方主治曰:「腹痛(消塊),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咳,或嘔者。心下悸,頭眩(應鐘),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舌上乾燥而生黑苔,口中有津液,身熱,頭眩,手足振振,或下利者(紫圓)。」

求真按:「陽證舌之黑苔,以舌上乾燥,口中亦乾燥,而決無津液者。陰陽虛實,宜判別之。」

白話文:

《方機》的本方主治病症是:

  1. 腹痛(腫塊消散),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2. 拉肚子,或咳嗽,或嘔吐。

  3. 心臟下面悸動,頭暈(應鐘),身體僵硬不動,全身顫抖想要在地上打滾的樣子。

  4. 舌頭乾燥並長有黑色苔垢,口中乾涸沒有津液,身體發熱,頭暈,手足不停顫動,或拉肚子(紫圓)。

《成績錄》曰:「一僧年三十許,胸中煩悶數日,吐下黑血,診之脈沉微,腹滿,小便難,手足浮腫,沉重不仁,大便日二三行,默默不欲飲食,食即停滯胸間,入腹則氣急,腹滿殊甚,其狀如世所謂黃胖病者。先生與真武湯,百患悉治。」

白話文:

《成績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病例:有一位僧人,年紀大約三十歲左右,胸中煩悶了好幾天,吐出黑色的血,診斷他的脈象沉弱無力,腹部脹滿,小便困難,手腳浮腫,沉重麻木,大便每天兩三次,沉默寡言,不想飲食,吃了食物就停滯在胸中,入了肚子就氣急,腹部脹滿得厲害,他的狀況和世上所說的黃胖病相似。醫生給他服用了真武湯,所有的症狀都治好了。

一婦人腹痛,硬滿攣急,時時發熱,小便不利,手足微腫,微咳,目眩已百餘日。一醫投大柴胡湯,諸證日甚,熱亦益熾。先生診之,與以真武湯。一二日,熱退利止,經五六日,小便快利,而腫隨去,食亦漸進,腹已不痛,目亦不眩,但硬滿攣急如故,兼以當歸芍藥散,諸證痊愈。

白話文:

有一位婦女患有腹痛,腹部脹滿僵硬並伴有劇痛,時感發熱,小便不利,手腳微腫,咳聲音微弱,頭暈,這些症狀已經持續了一百多天了。一位醫生給她服用了大柴胡湯,她的諸多症狀日益加重,體溫也越來越高了。另一位醫生診脈後,給她服用了真武湯。經過一兩天,她的體溫降下,排便正常,經過五六天後,她的排尿變得通暢,腫脹也隨之消退,食慾也逐漸增強了,腹痛已經消失了,頭也不暈了,只是腹部仍然脹滿僵硬劇痛,同時還伴有當歸芍藥散,她的諸多症狀都痊癒了。

《古方便覽》本方條曰:「一男子,年四十二,患下疳瘡後,左半身不遂,手足顫掉,欲擲地,且兼發癇,十日五日必一發,食時使人代哺之,仰臥蓐上已三年矣。余診之,自小腹至心下硬滿,心悸而拘攣,乃作此方及三黃丸與之,時時以備急圓攻之。服一月,癇不發。又作七寶丸服之,每月一次,凡七次而痊愈。」

求真按:「自小腹至心下硬滿者,即右腹直肌攣急之謂也。」

白話文:

《古方便覽》中有一個方劑條目,提到:「一位42歲的男性,在患了下疳瘡後,左半身不遂,手足顫動,嚴重到想要把東西往地上摔,同時還伴隨著癲癇,每隔十天或五天就會發作一次,在吃飯時需要別人餵他,已經臥牀三年了。我診斷後發現,從小腹到心下部,都硬邦邦的,心悸並且會抽搐,於是開了這個方劑和三黃丸給他,並隨時用備急圓攻來治療。服用一個月後,癲癇就不再發作了。又開了七寶丸讓他服用,每月一次,總共服用七次後痊癒。」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痿躄病,腹拘攣,腳冷不仁,小便不利,或不禁者。腰疼,腹痛,惡寒,下利日數行,夜間尤甚者,此稱疝痢,宜此方。又久痢見浮腫,或咳,或嘔者,亦良。產後下利,腸鳴,腹痛,小便不利,肢體酸軟,或麻痹有水氣,惡寒發熱,咳嗽不止,漸成勞狀者,尤為難治,宜此方。」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的本方條目中記載:「可以治療痿躄病,腹部拘攣,腳部冰冷失去知覺,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腰部疼痛,腹痛,怕冷,每天腹瀉多次,晚上尤其嚴重者,稱為疝痢,適合使用此方。又長期腹瀉出現浮腫,或咳嗽,或嘔吐者,效果也很好。產後腹瀉,腸胃鳴叫,腹痛,小便不利,四肢酸軟,或麻痹有水腫,怕冷發熱,咳嗽不止,逐漸形成勞疾症狀者,尤其難以治療,適合使用此方。」

《方伎雜志》曰:「某人年四十,乞診云:『二三年來,氣分非常不舒,而食無味,夜不安眠。』診之,面色青黑,一身無滋潤氣,少有水氣,舌色刷白,聲嘶息迫,脈不浮不沉,但無力如綿,所謂游魂行尸狀,重患也。余說明之,使病人有所覺悟,先與真武湯。半歲許,少有氣力,息迫亦緩,聲音漸出矣。

白話文:

《方伎雜志》記載,有一位男子四十歲左右,來尋求診治,他說:「我近二三年來,感到氣分非常不順暢,吃到食物也沒有味道,而且夜裡也不能睡得安穩。」為他做了診斷,發現他的面色青黑,渾身上下沒有充盈健康的氣色,反倒有一些水分氣,舌頭顏色發白,聲音嘶啞,呼吸急促,脈搏也不浮也不沉,只是像是沒有力氣,如棉線一般,就是所謂的「遊魂行屍狀」,是一個嚴重的病症。我將病況說明白,讓病人有所醒悟,先給他服用「真武湯」。大約過半年時間,病人逐漸有了些力氣,呼吸急促也緩解了,聲音也漸漸洪亮起來。

冬月腰痛,自腳至少腹麻痹而息又迫,轉八味丸料,通計一年而全快。因思縱令難證,而盡力治之,亦有得效者,醫人之於術,不可不勉焉。」

白話文:

冬季腰痛,從腳到腹部麻痹行動不便,又時好時壞,改用八味丸。經過一年時間才痊癒。因此我認為即使面對難以治癒的疾病,但只要盡力治療,也有可能收到療效。醫生對於醫術,決不能不努力。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以內有水氣為目的,而與其他附劑不同。此因水飲,心下悸,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或覺麻痹不仁,手足牽引,或水腫,小便不利,其腫虛濡而無力,或腹以下有腫,而臂、肩、胸、背羸瘦,其脈細,或浮虛而大,心下痞悶,而飲食無味者。或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用之有效。

方名宜從《外臺》,及《千金翼》,作玄武也。」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說:「這個藥方以去除體內水氣為目的,與其他藥方不同。這是因為水飲積聚在體內,會導致心下悸動、全身浮腫、手足麻痹不仁、小便不利,腫脹的地方虛浮無力。有時候腫脹的部位在腹部以下,而手臂、肩膀、胸部、背部都瘦弱無力。脈象細弱或浮大虛弱,心下痞悶,飲食無味。或四肢沉重、疼痛、腹瀉,服用這個藥方有效。

方名宜取自《外臺》和《千金翼》,製作方法是:玄武。

《橘窗書影》曰:「一人旅行後,嬰瘟疫,醫療之,數十日不解。微熱,水氣,脈沉微,四肢微冷,精神恍惚,但欲寐。余診曰:『病在少陰。』因與真武湯加人參,二三日,精氣大復,微熱已解,而食大進,調理數旬而愈。余每逢此等證,不論熱之有無,與真武加人參,每每奏效。

白話文:

《橘窗書影》中記載:「一個人外出旅行後,感染了瘟疫,治療了幾十天,病情卻不見好轉。他一直處於低燒、水腫狀態,脈搏也微弱緩慢,四肢冰涼,精神恍惚,只想睡覺。我診斷他得了少陰病。於是給他服用真武湯,並加入了人參。兩三天後,他的精神和體力都大有起色,低燒也退了,食慾也增強了。調理數月後,病情痊癒。每當遇到這種情況,無論是否發燒,我都給病人服真武湯加人參,結果總是有效。

或難曰:『異於仲師之旨也。』余曰:『唯認其為少陰病,與真武湯、附子湯等之正方耳,況發熱一證,真武湯中具載耶!』」

白話文:

也許有人會反駁說:「這與仲景的原則不一樣。」我說:「只要認為它是少陰病,用真武湯、附子湯等主要的藥方就可以。況且在真武湯中本就有發熱這個證狀。」

一婦人年垂七十,自春至夏,頭眩不止,甚則嘔逆欲絕,脈沉微,兩足微腫,醫二三療之,不愈。余與真武湯兼用妙香散,數日,目眩大減,起居得安矣。

白話文:

有一位婦人年紀將近七十歲,從春天到夏天,一直頭暈不止,嚴重時嘔吐反胃,幾乎暈倒,把脈沉微,兩腳微腫,看了兩三個醫生,都沒有治好。我給她用真武湯和妙香散一起治療,幾天後,頭暈大大減輕,可以正常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