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總論 (17)
總論 (17)
1. 瘀血之外證
古語云:「形於面,盎於背,暢於四肢。」此蓋吾人表情之顯現於外者,必由先充於體內,雖欲勉強抑制之,亦必顯現於言動之間,疾病何莫不然?若有病毒發於體內時,其應徵必現於外表。扁鵲云:「病之應,現於大表。」亦此意也。瘀血為疾病之一,自不能外於此理,故於體內有瘀血時,必顯其徵候於外表,如皮膚粘膜之類,現於此外部之症狀,即稱為瘀血之外證。然此外證千態萬狀,殆無端緒,診之不誤,首在醫師之心眼,而非筆墨所能形容也。
茲故揭古人之論說治驗於下,以示其一端,而為初學之階梯。其應變處,一任學者自己之研究。
仲景曰:「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而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者,為有瘀血。」
【註】但欲漱水而不欲嚥者,雖屢見於瘀血家,尚難為其確證。舌青者,於舌有鬱血,則可為瘀血之佐證矣。又腹滿或不滿,而病者訴滿時,亦其確證也。但此腹滿,當知為下腹滿耳。
《續藥徵》曰:「仲景又別有診察瘀血之外證法。曰其身甲錯,曰胸中甲錯(胸中者,蓋心胸之上也),曰肌膚甲錯。」
【註】甲錯者,皮膚如魚鱗,如龜甲之皺紋。是恐因有瘀血,缺乏生理的血液之灌溉,皮膚營養不良之故也。有此徵候時,則確為有瘀血之存在。
《生生堂醫談》中曰:「鈹針。問曰:『醫者只與藥石,而行鈹針至稀也。然子獨專行此術,傳自何人?用於何證?有何效力乎?』答曰:『予無常師,皆以古人為師而學。則鈹針云者,亦隨古人之遺法而行之也。鈹針之用,雖止於去毒血,而其所奏之功則不可預期,施於無量數之證,皆有奇效。
《內經》亦以鈹針取毒血,其事數見不罕。明.龔廷賢《萬病回春》云:「青筋證,北人多患之,即痧病也。」又清之郭右陶《痧脹玉衡》亦同。是自古已有之術也,然本朝因用心不專而不用,聞山脅東門曾行此術。又方今荻野臺州亦著《刺絡篇》,右陶始行此術,有大效,其名亦高,後成一家而著《玉衡》。然如前所述,因欲神其術而潤色過實,則為吾人所不取也。
吾輩以郭氏之論及方雖不可取,而以鈹針去毒血,專行此術以取效者實多,是皆郭氏之所賜也。或謂患痧者,千中難遇一人,可謂不研究之至矣。予常見苦於痧者,十中必有一二,尤以卒倒者為多。於是郭氏始專行此術,予甚稱嘆焉。予以此術起廢疾、愈沉疴者頗多,今舉其最著之二三例於下。
…一婦人五十歲,兩足冷如冰,拘攣而不能遠行,眾療不驗,請治於予。予見兩腳紫筋縱橫如網狀,即以鈹針放二三次,出血約二三合,作桂枝茯苓丸加大黃與之,二十日而復常。…其他以此術取效者,不遑枚舉。急痧者,夕發旦死,不知此證者,皆云卒中風也。雖灸百會、人中、神闕、湧泉等穴,另行延齡丹、蘇合香丸、搐鼻散等而不效,終於束手待斃。又小兒之諸急證,上竄搐搦等,刺兩手之五里、地倉等穴,以口力吸之出血,則旋蘇矣。
白話文:
瘀血的外在表現,古人說:「形於面,盎於背,暢於四肢。」意思是體內的情況會表現在外貌上,即使想隱藏也無法完全掩飾,疾病更是如此。扁鵲也說:「病之應,現於大表。」瘀血也是一種疾病,當然也會有外在徵兆,這些表現在皮膚黏膜等部位的症狀,就稱為瘀血的外證。但這些外證千變萬化,很難歸納,準確診斷全憑醫生的經驗,不是文字所能描述的。
以下列舉古人的論述和臨床經驗,作為入門的參考,其應用和變化則需要學習者自行研究。
張仲景說:「病人胸悶,嘴唇乾枯,舌頭青紫,口乾,只想漱口不想吞嚥,沒有寒熱,脈搏微弱有力但遲緩,肚子不脹,但病人自己卻說肚子脹,這是瘀血的症狀。」
(註解:只想漱口不想吞嚥雖然常見於瘀血患者,但並非絕對診斷標準。舌頭青紫,表示舌頭上有瘀血,可以作為瘀血的佐證。肚子脹或不脹,但病人自覺脹滿也是確診的依據,這裡的脹滿是指下腹部。)
《續藥徵》說:「張仲景還有其他診斷瘀血外證的方法,例如:身上皮膚像魚鱗或龜甲一樣有皺紋(甲錯),胸部也有這種皺紋(胸中甲錯,指心胸部位),肌膚也有這種皺紋。」
(註解:甲錯指的是皮膚像魚鱗或龜甲一樣有皺紋。這可能是因為瘀血導致血液循環不良,皮膚營養不足引起的。出現這種症狀,可以確診為瘀血。)
《生生堂醫談》中記載:「關於鈹針療法,有人問:『醫生很少使用鈹針療法,而您卻專用此法,是師承何人?用於什麼病症?有什麼療效呢?』我回答說:『我沒有固定的老師,都是學習古人的方法。鈹針療法也是沿用古人的方法。鈹針雖然只是用於去除毒血,但其療效卻不可預測,應用於許多病症,都有奇效。』
《內經》也記載用鈹針去除毒血的案例很多。明代龔廷賢的《萬病回春》記載:「青筋症,北方人多見,就是痧病。」清代郭右陶的《痧脹玉衡》也有相同的記載。所以鈹針療法自古就有,但後來因為人們不重視而不用了,據說山脅東門曾使用過此法。現在荻野臺州也寫了《刺絡篇》,郭右陶也開始使用此法,效果顯著,名聲大噪,後來形成了自己的學派並寫了《玉衡》。但正如前面所說,他為了抬高自己的醫術而誇大其詞,這是我們不能接受的。
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採納郭氏的觀點和方法,但用鈹針去除毒血確實有效,這也是郭氏的貢獻。有人說患痧病的人千中難遇一人,真是太不瞭解了!我經常遇到患痧病的人,十個人中至少有一兩個,而且突然倒地者居多。因此郭氏才專用此法,我非常欽佩他。我用此法治愈很多疾病,以下列舉二三例:
…一位五十歲的婦女,雙腳冰冷像冰一樣,關節僵硬,不能行走,其他治療方法都無效,來找我治療。我看見她兩腳上有紫色的血管像網狀一樣,就用鈹針放血兩三次,放血約二三合,再給她服用桂枝茯苓丸加大黃,二十天後就痊癒了…其他用此法治愈的病例太多了,不一一列舉。 急性痧病,晚上發病,第二天就死亡,不了解此病的人,都以為是中風。即使灸百會、人中、神闕、湧泉等穴位,服用延齡丹、蘇合香丸、搐鼻散等藥物也無效,最後只能等死。還有小兒的急症,抽搐等,刺兩手上的五里、地倉等穴位,用嘴巴吸出血,就能很快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