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總論 (16)
總論 (16)
1. 瘀血之腹證
仲景曰:「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桃核承氣湯主之。腸癰者,小腹腫痞,按之即痛,…大黃牡丹皮湯主之。此為有乾血著臍下,下瘀血湯主之。脈沉結,小腹硬,…抵當湯主之。有熱傷寒,小腹滿,…宜抵當丸。」如上所論,仲景之說瘀血治劑,皆以少腹,即下腹部為目的而處之。
蓋腹腔者,為身體中最大之腔洞,而受容最多量之血液,故若有瘀血,當較他部為尤多。且其一部又為骨盆腔,為身體中最下部位之腔洞,而因缺少運動,若有瘀血停聚,最易沉墜於此部,易成有形,而成血塞。此有形之血塞,若至一定之容積,當診腹時,頗足為瘀血診斷之目標。
此張氏瘀血治劑應用之目的,必在下腹部之第一理由也。
第二理由,由門脈之存在而生者也。依解剖生理學所示,此靜脈有司腹腔內諸臟器組織之靜脈血與由腸管所吸收之乳糜,輸送於肝臟之任務。然此靜脈無他靜脈所有之瓣膜裝置,因之不惟不能促使血液之前進,且不得阻止其逆流。又為此靜脈下流之肝內靜脈為通過無數分歧而充實之肝實質內,其抵抗面甚大。
由此關係,此靜脈之血壓為極微弱,動輒於起始部有逆流之情勢,故若一有瘀血,將使此血壓絕無,或生陰壓,即呈逆流為此靜脈本源之內諸臟器組織血管內,瘀血沉著,而將成血塞之理。就中與此靜脈之經路殆成一直線,恰如其本流之下腸繫膜靜脈之起始部,即下腹部,當發生最頻繁且最強度之血塞也。故若此部之血塞而增大至某限度時,復能為瘀血治劑之應用目標。
第三理由,惟婦人有之。其理既述於前,茲從略。
如上說之理,若於下腹部觸知抵抗物,按之而覺疼痛,且否定為宿便、結石、寄生蟲、子宮妊娠等,則悉可指為瘀血。宜選用治瘀血劑,而以此抵抗物及壓痛,稱為瘀血之腹證。
白話文:
關於瘀血的腹部徵兆,就像《傷寒論》裡說的:「如果只是少腹(下腹部)感覺急迫、緊繃,這時候才可以用攻下的藥,可以用桃核承氣湯來治療。腸癰的話,小腹會腫脹、悶痛,按壓會痛,…可以用大黃牡丹皮湯來治療。如果是有乾血積聚在肚臍下方,可以用下瘀血湯來治療。如果脈象沉而結滯,小腹又硬,…可以用抵當湯來治療。如果因為熱病傷寒,導致小腹脹滿,…可以用抵當丸來治療。」就像上面所說的,張仲景在治療瘀血時,都是以下腹部為主要目標來用藥的。
因為腹腔是身體中最大的空腔,可以容納最多的血液,所以如果有瘀血,腹部會比其他部位更容易積聚。而且腹腔的一部分又是骨盆腔,是身體最下方的空腔,因為缺乏運動,如果有瘀血停滯,最容易沉積在這裡,形成有形的血塊,也就是血栓。當這種有形的血栓達到一定程度時,在診斷腹部時,就可以作為瘀血診斷的依據。
這就是張氏在治療瘀血時,將下腹部作為主要目標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門脈的存在。根據解剖生理學所說,這個靜脈負責將腹腔內各個臟器組織的靜脈血,以及腸道吸收的乳糜,輸送回肝臟。但是這個靜脈不像其他靜脈有瓣膜裝置,不僅不能幫助血液向前流動,也不能阻止血液逆流。而且這個靜脈下游的肝內靜脈,要通過無數分支充滿肝臟實質,阻力很大。
因為這樣的關係,這個靜脈的血壓非常微弱,很容易在起始部發生逆流。所以一旦有瘀血,這個血壓可能會完全消失,或者變成負壓,也就是逆流到這個靜脈源頭的內臟組織血管裡,造成瘀血沉積,形成血栓。其中,與這個靜脈的路徑幾乎呈一直線的,也就是它的支流腸繫膜下靜脈起始部,也就是下腹部,最容易發生且最嚴重的血栓。所以如果這個部位的血栓增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作為使用治療瘀血藥物的目標。
第三個原因,是女性特有的。這個道理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就省略。
總結上面所說的道理,如果觸摸下腹部感覺到有抵抗物,按壓時會覺得疼痛,而且可以排除是宿便、結石、寄生蟲、子宮懷孕等情況,就可以判斷是瘀血。應該選用治療瘀血的藥物,並將這個抵抗物和按壓疼痛,稱為瘀血的腹部徵兆。
2. 瘀血之脈應
仲景曰:「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則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皮湯主之。」此條文是說明闌尾炎之診斷療法也,今且暫置之。單就脈候觀察之,凡發熱惡寒時,脈必浮數,今反遲緊者,一由於疼痛之反射作用,又其過半因少腹腫痞,即盲腸部之腫脹硬結的障礙物,嵌於血流之間,可認為阻礙血流之結果。因闌尾炎之化膿時,即小腹腫痞減退時,由脈之變為洪數(此一因化膿熱)而證得之也。
又曰:「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也。小腹當硬滿,…抵當湯主之。」若曰表證仍在,有惡寒發熱等證,則脈當浮數,所以反微而沉(此沉與陰證之沉異,沉而結也)者,因瘀血結聚成形而為小腹硬滿,介在血液循路中,障阻血流故也。
又曰:「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此條為論瘀血性黃疸與瘀血性精神病也,脈之所以沉結,與前條無異。
王肯堂氏曰:「有瘀血則脈澀,宜桃仁承氣湯下之。」
歸納上述諸論,可得結論曰:「瘀血增劇至一定程度時,阻礙血流,其脈呈血液不流行之現象。雖然,此乃限於陽實性而高度者之脈狀,非盡如是也。又此脈狀必見於左脈,不見於右脈,是余多年之經驗也。」
白話文:
關於瘀血的脈象:
張仲景說:「腸癰(闌尾炎)的症狀是,小腹腫脹,按壓時像淋病一樣疼痛,小便正常,時常發熱,自己會流汗,又會怕冷。如果脈象是遲而緊的,表示膿還沒形成,可以服用瀉藥,應該會有血排出。如果脈象是洪大的,表示膿已經形成,不可以服用瀉藥。可以用大黃牡丹皮湯來治療。」這段文字是說明如何診斷和治療闌尾炎的,我們暫且不談論這個。單就脈象來觀察,一般來說,發熱怕冷的時候,脈象應該是浮而數的,但現在卻是遲而緊的,一部分原因是疼痛引起的反射作用,而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小腹腫脹,也就是盲腸部位的腫脹硬塊,阻塞了血流,可以認為是阻礙血流的結果。因為闌尾炎化膿時,也就是小腹腫脹減退時,脈象會轉變為洪數(這是因為化膿發熱),就可以證實這個觀點。
另外,仲景也說:「太陽病,過了六七天,表證(發熱、怕冷等)還在,脈象變得微弱而沉,卻又不是結胸(胸部硬滿),這個人出現發狂的現象,是因為熱邪在下焦。小腹應該是硬滿的,可以用抵當湯來治療。」如果表證還在,有怕冷發熱等症狀,脈象應該是浮數的,現在反而變得微弱而沉(這種沉和陰證的沉不一樣,這種沉是沉而且有阻塞感的),是因為瘀血結聚成形,造成小腹硬滿,阻礙了血液的循環。
再說:「太陽病,出現黃疸,脈象沉而結,小腹硬滿,小便不暢通,這是因為沒有瘀血。如果小便通暢,卻出現精神錯亂的現象,就確定是血瘀引起的,可以用抵當湯來治療。」這段文字是討論瘀血性黃疸和瘀血性精神病的,脈象沉結的原因和前面說的一樣。
王肯堂說:「有瘀血的人,脈象會澀滯,應該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
總結以上這些論述,可以得出結論:瘀血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會阻礙血流,使脈象呈現血液運行不暢的現象。不過,這種現象只限於陽實證而且程度比較高的情況,並非所有瘀血都會這樣。而且,這種脈象通常只出現在左手的脈象,不會出現在右手的脈象,這是我多年來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