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

1. 桂枝湯之注釋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太陽中風,陽氣浮越於外而陰氣虛弱。陽氣浮越則自發高熱;陰氣虛弱則汗水自出。惡寒戰慄,惡風畏寒,微微發熱,鼻鳴乾嘔的症狀,宜服用桂枝湯為主。

太陽者,為太陽病之略稱。中風者,中於風之意,即現今之感冒也。故所謂太陽中風者,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感冒之謂也。陽浮而陰弱之陽為外之意,陰為內之意。陽浮而陰弱者,謂脈有浮於外而弱於內之狀。「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二句,由脈狀而預斷熱與汗出之詞也。

白話文:

  • 太陽:太陽病的簡稱。

  • 中風:指風邪侵入人體,即現在的感冒。

  • 太陽中風:脈搏浮起、頭項強痛、惡寒,即感冒。

  • 陽浮而陰弱:陽氣浮在外面,陰氣虛弱,陽在外、陰在內的狀態。

  • 陽浮而陰弱:脈搏浮在外面,虛弱在裡面。

  • 陽浮者熱自發:陽氣浮在外面的人容易發熱。

  • 陰弱者汗自出:陰氣虛弱的人容易出汗。

嗇嗇惡寒者,縮縮然怕冷也。淅淅惡風者,淅淅然如沃冷水而惡風之來襲也。翕翕發熱者,翕翕然熱出也。鼻鳴乾嘔者,鼻有聲而嘔惡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傷寒論》)

白話文:

嗇嗇惡寒的人,縮縮然就是畏寒的意思。淅淅惡風的人,淅淅然就像被冷水澆灌一樣,很怕風吹來。翕翕發熱的人,翕翕然就是熱出來了。鼻鳴乾嘔的人,鼻子有聲音而且乾嘔。

太陽病,症狀為頭痛、發熱、出汗、畏寒,以桂枝湯為主治。

2.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若不上衝中者,不可與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太陽病,發病後,其邪氣上衝的,可以用桂枝。如果不衝中焦的,不能用桂枝。(《傷寒論》)

太陽病者,可專發表,不可下也。醫誤下之,因反動而致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降其上衝之氣,非其候者不可與之。氣者,觸於五官而無形,然有活動力,此所謂氣,即神經作用之意。上衝者,《方機》中云:「凡上衝者,非上逆之謂,氣自少腹上衝胸者是也。」

白話文:

太陽病的患者,只能專門發汗,不能攻下。醫生錯誤地讓他攻下,因此導致氣往上衝的,可以給予桂枝湯來降低往上衝的氣,不是對症的患者不能給予。氣,影響到五官而無形,但是有作用力,這就是所謂的氣,也就是神經作用的意思。上衝的,《方機》裡面說:「凡是上衝的,不是上逆的意思,是氣從少腹往上衝到胸部。」

如是,則氣上衝者即發作的上走性神經證之謂,此是上衝之劇者。其有緩者,非必自少腹而上衝於胸,只為上衝之應,而但現頭痛耳。前條之頭痛即是也。

白話文:

如果是這樣,那麼氣向上衝冒的,就是發作的上行性精神症。這是上衝嚴重的表現。有些緩和的,不一定從小腹直衝到胸部,只是因為上衝的反應,而僅僅表現為頭痛。前面條裡所說的頭痛就屬於這種情況。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如果病人得了太陽病,已經發汗治療三天了,但仍然出現嘔吐、腹瀉、或者溫針後症狀沒有好轉,這就屬於病情惡化,桂枝湯就不適合再使用了。要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症狀,了解他犯了哪種邪氣,然後根據症狀對症下藥。

三日云者,自患太陽病經過三日許之意。發汗者,桂枝湯證而誤以麻黃劑發汗也。吐者,太陽病不可吐,復誤吐之也。下者,為不可下而下也。溫針者,太陽病當汗解,古代民間療法燒針加於體表而劫熱也。以上諸療法,因均為誤治,故病仍不解也。此為壞病,謂因上之誤治而使病證頹廢之意。

白話文:

三日:指太陽病發病後經歷三天。

發汗:指桂枝湯證誤用麻黃劑發汗。

吐:指太陽病不可吐,卻誤吐之。

下:指不可下而下。

溫針:指太陽病應發汗解表,民間療法用燒針加於體表以劫熱。

以上諸療法:指誤治。

病仍不解:疾病沒有好轉。

壞病:指因誤治而使病證頹廢。

所謂與桂枝不中與者,如此病證,既然頹廢,已無桂枝湯證之理,則不宜再與此方也。知犯何逆者,應研究是否汗劑之逆治、吐劑之逆治、下劑之逆治、抑溫針之逆治,須審其誤治之經過也。「隨證治之」與「隨證而治」二語似同而實異,不可不辨。「隨證而治」者,以每一獨立症狀為目的而施治。

白話文:

所謂與桂枝湯不適合的,是這樣的病證,既然已經衰弱頹廢,已經沒有桂枝湯的證據了,那麼就不適合再用這個方子了。知道犯了哪些逆治的,應該研究一下是不是汗劑的逆治、吐劑的逆治、下劑的逆治、抑溫針的逆治,需要審查一下誤治的經過。「隨證治之」和「隨證而治」兩個詞語,看似相同,其實不同,不可不分清。「隨證而治」的,是以每一個獨立的症狀為目的而進行治療。

「隨證治之」者,以各證相關連者為目的,而行治療者也,二者不可不辨。例如脈浮弱、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之際,以脈浮弱,或頭痛,或發熱,或汗出,或惡風,或鼻鳴,或乾嘔,每一症狀為目的而治之者,即為隨證而治者也。以脈浮弱、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之所有症狀為目的而施治者,即隨證治之也。二者之間,大相徑庭。

白話文:

「隨證治之」,是指以各種症狀相關聯來進行治療,而不是以單一的症狀來治療。二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例如,脈搏浮弱、頭痛、發熱、出汗、畏寒、鼻塞、乾嘔等症狀,可以以脈搏浮弱、頭痛、發熱、出汗、畏寒、鼻塞、乾嘔等任何一種症狀作為治療目標,這就屬於「隨證治之」。也可以把脈搏浮弱、頭痛、發熱、出汗、畏寒、鼻塞、乾嘔等所有的症狀都作為治療目標,這也是「隨證治之」。這兩種治療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傷寒論》)

【註】

白話文:

桂枝主要用於治療表證(外感)。如果患者脈搏浮且緊,發熱,但沒有出汗,則不能使用桂枝。必須注意這一點,以免誤用。

解肌者,和解肌膚之意。桂枝本為解肌,謂桂枝湯為本來和解肌膚之方,暗示與麻黃純為發汗之劑功效不完全相同也。故於次句脈浮緊,發熱,汗不出,即當用麻黃劑而使發汗者,斷言不可與此方。此為桂枝、麻黃應用上之重要鑒別點,故復申言,當須識此,勿令誤也。大書特書,以示警告。

白話文:

解肌的意思,是指和解肌膚的意思,桂枝是解肌的藥物,桂枝湯是一種用來和解肌膚的藥方,這就暗示了它與麻黃這種僅作發汗劑的藥物功效並不完全相同。所以,在脈浮緊、發熱、汗不出時,應該要用麻黃類的藥方來使人發汗,絕對不能用這個藥方。這是桂枝與麻黃在應用上的重要鑒別點,所以再三強調,一定要認清這一點,不要用錯了。特別寫出,以示警告。

尾臺榕堂氏云:「若其人脈浮緊,發熱不汗出,則宜用麻黃湯。是證而煩躁,或渴者,宜用大青龍湯。」可謂有識矣。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尾臺榕堂氏說:「如果病人脈象浮緊,發燒卻不出汗,就應該用麻黃湯。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而且病人感到煩躁或口渴,就應該用大青龍湯。」這話真是有見地。

太陽病,一開始服用桂枝湯,結果反而感到煩躁、症狀沒有改善,就先用針刺風池、風府穴,再服用桂枝湯,就能治癒。(出自《傷寒論》)

當太陽病之有桂枝湯證,與適方桂枝湯,其煩當即可解,而反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再與桂枝湯即可愈矣。所謂風池、風府者,《甲乙經》云:「風池之兩穴,在顳顬之後,髮際之陷中。風府一穴,在項之髮際之上一寸,大筋宛宛中。」故可知風池在顳顬後頭縫合部,風府在左右僧帽肌停止部之中央。

白話文:

當太陽病符合桂枝湯證的症狀,服用了恰當的桂枝湯,煩躁的症狀應該當下就能減輕,但卻沒有減輕的話,先針刺風池、風府穴,再服用桂枝湯就能治癒了。《甲乙經》記載:「風池穴在兩側顳骨和枕骨之間,位於耳後髮際中央凹陷處。風府穴在後腦正中的髮際上,往上一寸處,大筋中央凹陷處。」因此,可以瞭解到風池穴位於顳顬後頭縫合部,風府穴位於左右僧帽肌停止部之中央。

然何故必刺此三穴?乃因本條之病證為太陽病,則本為脈浮,頭項強痛,惡寒之證,而頭項所以強痛,既如前述,頭項部比他部充血為甚。若其充血更達於高度時,雖與桂枝湯,因阻止藥力而煩不解,故刺此三穴,使鬱滯之血液流通,除卻阻止藥力之原因,然後藥力可奏效也。

白話文:

為什麼一定要刺這三個穴位?因為本條的病證是太陽病,所以是脈浮,頭項強痛,惡寒的證狀,而頭項所以強痛,正如前面所述,頭項部比其他部位充血嚴重。如果充血更加嚴重時,即使服用桂枝湯,由於藥力受到阻礙而煩熱不解,所以刺這三個穴位,使鬱滯的血液流通,除去阻礙藥力的原因,然後藥力才能奏效。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外證未解者,頭項強痛、惡寒等症狀未全去之謂也。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為逆者,為逆治之意,而明非正治也。欲解外者,欲治外證之義也。

白話文:

太陽病患者,表面症状还没有消除,脉象浮弱的,应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适合服用桂枝汤。太阳病患者,表面症状没有消除,不能用泻下方法治疗,泻下是逆治,会导致病情加重。想要消除表面症状,应该服用桂枝汤。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先發汗卻沒有解表效果,反而又使用下法,脈象浮起的病人就無法痊癒。因為浮脈是指病邪在表,如果反過來使用下法,所以導致無法痊癒。現在脈象浮起,因此知道病邪在外,應該治療外感病邪,才能痊癒,適合使用桂枝湯。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一句,意謂此太陽病宜用桂枝湯,誤以麻黃劑發汗,故不愈。而復下之者,不宜瀉下之太陽病而以瀉下,一再誤治,故特加「復」字也。脈浮者不愈云者,凡呈浮脈者,病在外,即在表之候,宜發表為正當,而反與以瀉下,以致不愈之意也。今脈浮,更經再三之誤治,仍見脈浮,可知病尚在外,即在表,故當用發表劑治其外證,即可愈也。其發表劑,宜用桂枝湯也。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不愈者,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這句話的意思是,這種太陽病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但如果誤用麻黃劑發汗,就會導致病情不愈。而再次用瀉下法治療,也是不正確的,因為不應該用瀉下法來治療太陽病,這樣一再誤治,所以特別加上「復」字。脈浮而病不愈,是指凡是脈浮的患者,病情都在體表,應該用發汗法治療纔是合理的,但卻反而用瀉下法,導致病情不愈。現在脈浮,經過三次誤治仍然脈浮,可知病情仍然在體表,所以應該用發汗劑來治療外證,這樣才能痊癒。發汗劑應該用桂枝湯。

病人沒有其他病,時常發燒,自己會出汗。若不痊癒,在(平常)發燒之前先讓他發汗就會痊癒,可以使用桂枝湯。(《傷寒論》)

藏即內臟,診病者內臟無病,則其病必在表。有此表病而時時發熱,自汗出,久不愈者,於其發熱、自汗出以前發汗即愈,宜用桂枝湯。

白話文:

藏是指內臟,凡是診斷出體內內臟無病的人,其病一定在體表。出現這種表病,並且時常發燒、自汗,長期無好轉的話,只要在發燒、自汗出現之前發汗、就會痊癒了。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服用桂枝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小便反赤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傷寒病患大便不暢通已經六七天,頭痛伴隨發熱,小便呈現紅色者,應給予承氣湯治療。如果小便清澈,表示病邪還不在體內,仍然在體表,應當發汗治療。如果是頭痛,必定伴隨流鼻血,應給予桂枝湯治療。(《傷寒論》)

本條之前半,論桂枝湯證與大承氣湯證之鑒別法,甚重要也。蓋大承氣湯證與桂枝證俱有頭痛、有熱,大相疑似也。大承氣湯證者,裡證,即於消化管有急性炎證,影響於頭腦而頭痛,走於外表而發熱,則其小便必為赤濁。反之,桂枝湯證者,表證,即病專在體表,主證為頭痛、發熱,內臟無變化,則決不呈尿變,常澄清也。又後半云若頭痛者,謂頭痛有熱,小便清,其頭痛若劇者,必衄血。

白話文:

這段話的前半部分討論了桂枝湯證和大承氣湯證的鑒別方法,這非常重要。大承氣湯證和桂枝證都伴有頭痛和發熱的症狀,很容易混淆。大承氣湯證是裡證,是消化道有急性炎症,影響頭部而頭痛,波及體表而發熱,小便必定混濁。相比之下,桂枝湯證是表證,病竈只在體表,主要症狀是頭痛和發熱,內臟沒有變化,所以小便不會改變,通常是清澈的。後半部分說頭痛的人,指頭痛伴有體溫升高,小便清澈。如果頭痛很厲害,一定是鼻出血了。

此證宜用桂枝湯也。今推究其理,既如前述,此頭痛為太陽病本來之病勢,上於頭項部,充血頗甚,血液難以暢流,若此充血達於極度時,血壓亦隨之亢進,突破抵抗力最薄弱之篩骨蜂窩部而外走,則為衄血。故既衄血後,血壓降低,血液比較的得以流暢,對於頭痛與其他症狀反有良好之影響。

白話文:

這種病症適合用桂枝湯。現在推究它的原理,正如前面所說,這種頭痛是太陽病本來就會發生的病勢,發作在頭部和頸部,血液淤積很嚴重,血液很難暢通,如果這種淤血達到極點的時候,血壓也會隨之上升,突破抵抗力最弱的篩骨蜂窩部而向外流,就會變成鼻出血。所以鼻出血後,血壓會下降,血液相對比較暢通,對頭痛和其他症狀反而有良好的影響。

此際與桂枝湯,恰如刺風池、風府後,除去阻止藥力之原因,則桂枝湯能盡量發揮其能力,故頭痛、衄血等皆得治之也。

白話文:

在這一刻,桂枝湯就像刺破風池穴和風府穴一樣,消除了阻止藥力發揮的因素,因此桂枝湯就能充分發揮其能力,所以頭痛、鼻出血等疾病都能夠治療。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白話文:

當患了傷寒病之後,醫生用下法瀉藥去醫治,倘若瀉後大便清稀不止,而且身體疼痛,這是裡虛寒,應該急救裡證;如果瀉後大便慢慢恢復正常,身疼也減輕,則裡氣已復,應急救表證。救裡虛宜用四逆湯,救表證宜用桂枝湯。

傷寒,醫下之者,謂醫誤與下劑,續得下利者。下劑之藥力雖盡,下利尚不止也。清穀,謂完穀下利之無糞臭者。當救裡者,宜止瀉之意也。清便自調者,謂便通如平常。當救表者,當發表之意也。

白話文:

傷寒,醫生用瀉藥治療,誤用了瀉藥,導致反覆腹瀉。瀉藥的藥力雖然已經用盡,但腹瀉卻沒有停止。清穀,是指排出沒有糞便臭味的大便。當救裡者,意思是應該止瀉。清便自調者,是指大便通暢且正常。當救表者,意思是應該發汗。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在通過大劑量的瀉藥治療傷寒後,出現復發性出汗的症狀,並且在心窩部有痞滿感。患者怕冷,這說明體表的病邪還沒有完全解除,所以不能攻治療癒痞滿。應該先解表,等把體表病邪解除了,再治療癒痞滿。解表可以服用桂枝湯,攻治痞滿可以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

註:

  • 五臟:肝、心、脾、肺、腎
  • 內臟:心、肝、脾、肺、大腸、小腸、膽、膀胱
  • 三陰三陽:指六條經絡: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 氣血運行:身體內的能量和血液循環
  • 陰陽調和:身體內部相反相成的兩個力量平衡
  • 辯證論治: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體質,制定專屬的治療方案
  • 方藥:中醫使用的治病藥物或配方
  • 藥材:製作中藥的原料,多為植物或礦物
  • 湯劑:將藥材煎煮後製成的液體藥物
  • 針灸:通過針刺或灸法刺激身體特定穴位,達到治病目的
  • 推拿:用手推、拿、按、摩等手法治療疾病
  • 導引吐納:用特定的動作和呼吸方式調理身體

傷寒有桂枝湯證時,用大瀉下或以麻黃劑發汗,均為誤治。於此誤治之後,成心下痞、頭痛、發熱、身疼痛、惡寒者,雖有心下痞,表證未去者,不可先攻其痞,須先發表去其表證,而後可攻痞。發表宜用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也。

白話文:

當傷寒有桂枝湯證時,如果使用了大瀉下藥物或用麻黃藥物發汗,都是誤治。在這種誤治之後,出現心下痞滿、頭痛、發熱、全身疼痛、惡寒等症狀,即使有心下痞滿的症狀,但表證尚未解除,此時不可先攻治心下痞滿,必須先發表,去除其表證,然後才能攻治痞滿。發表宜用桂枝湯,攻痞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前條是述四逆湯證與桂枝湯證之合併,常法則宜先表而後裡。然有下利清穀,裡證亦不可忽視,故宜先用四逆湯而後用桂枝湯也。本條為桂枝湯證與大黃黃連瀉心湯證之合併,而心下痞非如下利清穀之危急證,則循常法先用桂枝湯,而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也。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前面一段是在講四逆湯證和桂枝湯證合併的情況。一般的法則應該是先治表證,再治裡證。但是如果有下利清穀的裡證,也不能忽視,所以應該先用四逆湯,然後再用桂枝湯。

這段是在講桂枝湯證和大黃黃連瀉心湯證合併的情況。心下的痞證不是像下利清穀那麼危急的證狀,所以可以按照常規先用桂枝湯,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患者屬於陽明經證,脈搏緩慢,汗出較多,但仍有輕微畏寒的症狀,表示體表的病邪尚未完全排出。此時可使用發汗法,宜服用桂枝湯。(出自《傷寒論》)

本條為陽明病與太陽病之合併證。脈遲為陽明病之脈證,汗出多者,為二者共有之證。然微惡寒者,非陽明證而為表證也。因此知表證尚存,所以用桂枝湯也。雖然,此病證本來為陽明病,而兼太陽病者則用桂枝湯者,為一時之處置。若表證全去,仍宜以大承氣湯治陽明證也。

白話文:

這是陽明病和太陽病合併的證型。脈遲是陽明病的脈象,汗出多是兩者共有的證狀。但是,微惡寒的症狀,不是陽明病的證狀,而是表證。因此可知表證仍然存在,所以要用桂枝湯來治療。雖然如此,這種病證本來是陽明病,而兼有太陽病的證狀,所以用桂枝湯來治療,是一種暫時的權宜之計。如果表證完全消除,仍然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治療陽明病。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白話文:

病人感到煩躁發熱,出汗後症狀會減輕。如果像瘧疾一樣,每天下午發作的發熱,屬於陽明經的病症。脈象實證的,應該瀉下;脈象浮虛的,應該發汗。瀉下可以用大承氣湯,發汗可以用桂枝湯。

病者煩熱,即為熱煩悶,因汗出一旦輕快,後又發作如瘧,於日暮時發熱者,自表證直轉屬於陽明也。若脈實者,可與大承氣湯下之。脈虛浮者,宜以桂枝湯發其汗也。尾臺氏曰:「病人煩熱云云。此證雖脈虛浮,恐用桂枝二麻黃一湯為佳。」此見甚是,處方之際宜留意之。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白話文:

患者感到煩心浮躁和悶熱, 出汗後才能感到一些微的舒緩, 之後症狀又像瘧疾一樣復發, 日落時發熱, 這屬於表證直接轉化為陽明經的病症, 如果脈搏實數, 可以服用大承氣湯治療, 如果脈搏虛浮, 應該服用桂枝湯發汗治療。 尾臺氏說:「病人煩熱等等, 這個病症雖然脈搏虛浮, 但我認為用桂枝和麻黃一起治療會更好。」這個意見非常好, 在開處方時應該注意。

太陰病,脈象浮浮,可以發汗治療,宜用桂枝湯。(出自《傷寒論》)

仲景曰:「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則太陰病者為嘔吐、下利、腹痛病證之名稱也。本條之意,謂以下利病而脈浮者,發汗則愈,其發汗宜用桂枝湯也。

白話文:

仲景說:「太陰病的症狀是,腹脹吐瀉,吃不下東西,便溏嚴重,有時候腹部會自發疼痛。如果用瀉下法治療,一定會出現胸脅以下堅硬結塊。」所謂太陰病,是指嘔吐、腹瀉、腹痛等病證的總稱。本條的意思是,患有腹瀉病而脈浮的,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好,發汗宜用桂枝湯。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白話文:

下痢、腹脹、腹痛的人,先溫暖他的內臟,再攻擊表證。溫暖內臟適合用四逆湯,攻擊表證適合用桂枝湯。(《傷寒論》)

本條是述陰證之四逆湯證與陽證之桂枝湯證合併處,即下利腹脹滿者,四逆湯證也;身體疼痛者,桂枝湯證也。而下利腹脹滿者,重證,故先用四逆湯治之;身體疼痛者,輕證,故後以桂枝湯治之也。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白話文:

這一段是描述陰證的四逆湯證和陽證的桂枝湯證合併出現的情況。

腹瀉、腹部脹滿是四逆湯證的症狀;身體疼痛則是桂枝湯證的症狀。腹瀉、腹部脹滿較為嚴重,所以先用四逆湯治療;身體疼痛較輕,所以之後再用桂枝湯治療。

若腹瀉腹痛持續,應當疏通調和體外寒邪,宜選用桂枝湯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