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

1. 《傷寒論》之大意

余所信奉,為醫聖張仲景所著之《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二書。前者所主為傷寒,即述腸傷寒之診斷療法;後者為雜病,即說明《傷寒論》所未及之病證之證治者也。雖然,仲景作《傷寒論》之真意有如下說。

白話文:

我所信奉的是醫學聖人張仲景所寫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本書。《傷寒論》主要講述傷寒病,也就是說明腸傷寒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金匱要略》是雜病方書,也就是說明《傷寒論》沒有涉及的疾病的證候和治療方法。雖然如此,仲景寫作《傷寒論》的真正意圖有如下說法。

永富獨嘯庵氏曰:「世醫動謂《傷寒論》治外邪,天下無加,至於雜病,則未必然。嗚呼!卑哉!夫傷寒中有萬病,萬病中有傷寒,相互參究,始可治傷寒,始可治萬病。況於古醫方中,若能徹底了解其內容,則《千金》、《外臺》、宋、元、遼、明等眾多之說亦皆為我使用矣。」

吉益羸齊曰:「《傷寒論》者,遺後世以治萬病之法。引而申之,舉莫能外,此作者立法之精神也。」

白話文:

永富獨嘯庵說:「世俗的醫生都說《傷寒論》只用於治療外邪病,天下沒有比它更好的了,至於治療雜病,就不一定了。唉!這種說法真是淺陋!其實,傷寒病中包含著各種各樣的疾病,各種疾病中也包含著傷寒病,相互參照研究,才能治療傷寒病,才能治療各種疾病。況且在古代醫方中,如果能夠徹底理解其中的內容,那麼《千金方》、《外臺祕要》、宋、元、遼、明等諸家的醫學著作都可以為我所用。」

吉益羸齊說:「《傷寒論》留給後世的方法可以治療各種疾病。擴大並延伸它的理論,舉凡疾病都無法例外,這就是作者制定法則的精神。」

能了解傷寒之診斷療法,悟其真髓,則萬病之治,如示諸掌,學者不可泥於章句之末,宜開眼透視,以探其精神也。具體論之,則此書是闡明同一傷寒病侵入,因各人稟賦體質有差,病毒所在之異,發現症狀不相等之理由,同時設適應之治法,不損及其體力,使可勝藥而驅逐病毒之方術也。其法分太陽、少陽、陽明之三陽,太陰、少陰、厥陰之三陰。

白話文:

如果你能夠理解傷寒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領悟到其中的真諦,那麼所有疾病的治療,都會像展示在掌心一樣清晰。學習者不能拘泥於章句的末端,應該開闊眼界,透視其中,以探索其精神所在。具體來說,這本書闡明瞭同一種傷寒病侵入人體後,由於各人的稟賦體質不同,病毒所在之處不同,因此所表現出的症狀也不同。同時,該書還提供了適應性的治療方法,不損害其體力,使之可以承受藥物並驅逐病毒。其方法分為太陽、少陽、陽明三陽,太陰、少陰、厥陰三陰。

其曰陽、曰陰,與後世醫家之空言陰陽五行不同。仲景曰:「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所謂陽證者,新陳代謝機能之病的亢進也;陰證者,此機能衰減之病的沉衰也。故陽證者概為實證而易治,陰證者多屬虛證而難療。而太陽者,謂此機能亢進發於體表;少陽者,發於胸腹間;陽明者,發於腹內也。

三陰者,皆此機能衰減現於腹內之名稱也。太陰為其最輕微者,厥陰為最嚴重者,而少陰則介乎二者之間也。

白話文:

他所說的「陽」、「陰」,與後世醫家空洞的談論「陰陽五行」是不同的。張仲景說:「疾病有發熱惡寒的,是由於陽氣太盛所致的;不發熱惡寒的,是由於陰氣太盛所致的。」所謂「陽證」,是指新陳代謝機能亢進所引起的疾病;「陰證」,是指新陳代謝機能衰減所引起的疾病。所以,陽證一般是實證,容易治療;陰證多屬虛證,難以治療。「太陽」是指新陳代謝機能亢進發於體表;「少陽」是指發於胸腹間;「陽明」是指發於腹內。

所謂「三陰」,是指心、肝、脾三臟的機能衰退,症狀出現在腹部。其中,太陰症狀最輕微,厥陰症狀最嚴重,而少陰症狀介於兩者之間。

《傷寒論》依其病勢、病位,大別為三陽、三陰之六編,而論列各種病型之腸傷寒,更於各編細論種種之證治,其用意極為周到,證之大小輕重與其治法,網羅無遺。以下順次講述之。

白話文:

《傷寒論》按照疾病的性質和位置,大致分為三陽、三陰共有六種不同的類別,並且對各種病型的傷寒腸胃病進行討論,在每一部分還詳細地論述各種證候和治療方法,其用意非常周到,不管是症狀大小、輕重,還是治療方法,都網羅無遺。以下將順序進行講述。

2. 太陽病之注釋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太陽經受邪氣侵犯所導致的疾病,脈象浮滑,頭頸部劇烈疼痛,惡寒。

吉益南涯氏釋曰:「太者,大甚也。陽氣盛於表位,謂之太陽。脈浮,頭項強痛,此其候也。氣盛而血不通暢,故致強痛。發表則不項強、不惡寒、發熱、汗出矣。經過日時則傳於內。蓋表位,氣之末也,末氣常不足。今氣盛甚於其末者,陽氣大之狀也,因名之曰太陽。」

張璐曰:「脈浮者,邪氣併於肌表也。」

程應旄曰:「太陽經之見證以頭痛、惡寒為最確,故首揭之。」

白話文:

吉益南涯解釋說:「太,就是很大很強的意思。陽氣旺盛表現在身體的表面,這就是太陽。脈搏浮起,頭和頸項僵硬疼痛,就是太陽的症狀。陽氣旺盛而血液不通暢,所以會導致僵硬疼痛。發散表邪,頭就不會僵硬,也不怕冷,發熱出汗。經過幾天就會傳到身體內部。這是因為表位是氣的盡頭,盡頭的氣往往不足。現在氣在盡頭的地方反而很旺盛,這是陽氣旺盛的表現,所以叫做太陽。」

張璐說:「脈搏浮浮的,表示邪氣停留在皮膚表層。」

程應旄說:「太陽經的症狀中,頭痛和畏寒是最明確的,所以我們優先討論。」

成無己曰:「惡寒者,嗇嗇然而憎惡也,雖不當風仍自然覺寒。惡風者,見風之至則惡,若得居於密室之內、幃帳之中,則坦然自舒也。」

丹波元堅氏曰:「太陽病者,表熱證是也。蓋邪之初感,必先犯表,則正氣不暢,併而為熱矣。」

白話文:

成無己說:「惡寒的人,他們的表現是感到寒酸厭惡,即便沒有吹風也自然覺得寒冷。惡風的人,表現是看到風吹來就厭惡,但如果能待在密閉的房間或帳幕中,就會感到坦然舒適。」

丹波元堅說:「太陽病指表證,也就是外感熱病。因為邪氣一開始侵襲,必定先侵襲身體的表層,導致正氣無法順暢運作,進而形成熱象。」

由此等注釋皆可得其一端,然一言蔽之,意謂不論何種病證,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時,得以之為太陽病,而實示太陽病之大綱也。脈浮者,為血液充盈於淺在動脈之候。頭項強痛者,頭部、項部比於其他體部血液充盈之度強,而為凝滯之所致。惡寒者,將欲發熱,而不能發熱之徵也。

白話文:

從這些注釋中可以得到一些訊息,但簡而言之,就是說,無論是什麼樣的疾病,只要脈搏浮起、頭部和頸部強烈的疼痛,並且畏寒,就可以認為是太陽病,這實際上展示了太陽病的大致輪廓。脈搏浮起,是因為血液充滿在淺表的動脈中。頭部和頸部強烈的疼痛,是因為頭部和頸部的血液充盈程度超過了其他部位,而導致了凝滯。畏寒,是即將發熱,但又不能發熱的徵兆。

是以太陽病者,為病毒集中於上半身之體表,則治之者,用發汗解熱藥而自汗腺排除之,然病者之體質,各不相同,則處方亦隨之而各異也。大凡人之體質,千差萬別,若窮極之,則為二大別,其一皮膚粗疏而弛緩,有此稟賦之人,若患太陽病則為脈浮弱、自汗等之症狀,以桂枝為主藥之桂枝治之可也。

白話文:

因此,太陽病是病毒集中在這個人的上半身,治療時使用發汗退燒藥,排出體表的汗腺。但是病人的體質各不相同,因此藥方也要跟著而各有不同。通常一個人的體質,千差萬別,如果窮盡其差別,那就是分為兩種不同,第一種皮膚粗糙寬鬆,有這種稟賦體質的人,如果得了太陽病,就是脈浮弱、自汗等症狀,用以桂枝為主藥的桂枝湯醫治就可以了。

其一為皮膚緻密緊張者,有此體質,若患太陽病則現脈浮緊、無汗等之徵候,故以麻黃為主藥之麻黃療之可也。太陽病既有此二大別,故今先就桂枝湯及其所從出之諸方講述之,次及於麻黃湯及其所屬諸劑。

白話文:

這第一種是皮膚緻密緊張的人,有這種體質的人,若患上太陽病,會出現脈搏浮緊、無汗等症狀,所以可以用麻黃為主要藥物的麻黃湯來治療。由於太陽病有這兩種大的區別,所以現在先闡述桂枝湯及其衍生的各種方劑,再談到麻黃湯及其所屬的各種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