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69)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69)

1. 桔梗湯之注釋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傷寒論》)

【註】

與甘草湯而咽痛不瘥者,可與本方之意。以甘草湯不治之咽痛,其證候不僅由於急迫,是因咽喉內發赤腫脹,或化膿也。故加桔梗於甘草湯中以治急迫,並以治療器質的病變也。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咳而胸滿者,因咳而心下部膨滿之意。唾,與痰同義。出濁唾腥臭者,咯出有腥臭之濁痰也。又肺癰者,為咯出膿或膿血的病證之泛稱,包含現今之腐敗性及化膿性氣管炎,及急性肺炎、肺壞疽、肺膿瘍等證也。

在《金匱》,因本方與桔梗白散之主治相等而引起種種之議論。如尾臺榕堂曰:「咳而胸滿、振寒、脈數云云,此肺癰證之至劇至重者,雖與白散,猶且難求其效,況此方乎?《金匱》桔梗湯與《外臺》之桔梗白散證治正同,全屬錯誤,驗之事實,二方所主治、其病之輕重、治之緩急,自判然矣。」此說不為無理,但因此引起有桔梗白散證而無桔梗湯證之不合理之理點。

故淺田氏曰:「若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嚴重之證候。若精氣耗損,不能攻者,宜桔梗湯。」由是觀之,二方之主治正同,恐其間解有虛實之差者,較為妥當耳。

桔梗湯方

桔梗21.5克,甘草14.5克。

上細銼,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或冷服。

《聖惠方》曰:「喉痹腫痛,飲食不下者,宜服此方。…服後膿出即消。」

《和劑局方》曰:「如聖湯(求真按:『即本方也』)治風熱毒氣上攻咽喉,咽痛喉痹,腫塞煩悶,及肺癰咳嗽,咯唾膿血,胸滿振寒,咽乾不渴,時出濁沫,氣息腥臭,久久吐膿,狀如米粥。又治傷寒之咽痛。」

《預備百要方》曰:「治喉痹飲食不通欲死之方(求真按:『即此方也』),兼治馬喉痹(馬項長,故凡痹在項內,深而不見,腫連於頰,壯熱,吐氣數者是也)。」

《證治準繩》曰:「痘瘡初出咳嗽,到今未愈者,是肺中之餘邪未盡也,宜甘桔湯(求真按:『即本方也』)。」

求真按:「本方以祛痰作用為主,鎮咳作用為客也,不可誤。」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甘草湯證有腫膿,或吐黏痰者。」

又曰:「按,黏痰如膿者主之。」

求真按:「此說雖是,若不作有膿,或有膿血者亦主之,則不完。」

《方機》本方主治曰:「咽痛者(應鐘),咽中腫不能飲食者。肺癰(應鐘),癰疽(伯州或梅肉,初發者宜灸之),諸腫有膿者(伯州、梅肉)。」

《叢桂亭醫事小言》曰:「肺癰出於《靈樞》、《素問》,隱隱而痛者,肺疽也。上肉微起者,肺癰也。此病初發,無異風邪咳嗽,引膈而咳痛,其痛處隱隱於左右之肋骨間。張戴人云限於左脅,余所見則不然。常有咳嗽而引釣痛,故用意不辨則誤矣。此證音聲發金鏽聲,又云水咳樣聲,類似於麻疹之咳。

白話文:

桔梗湯之注釋

在少陰病發作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如果出現喉嚨痛,可以先使用甘草湯來治療。如果甘草湯無法改善,就可以改用桔梗湯。(出自《傷寒論》)

【註】

之所以說使用甘草湯治療後喉嚨痛沒有好轉,就可以考慮使用桔梗湯,是因為單純使用甘草湯無法治療的喉嚨痛,不只是因為發炎反應快速發生而已,而是因為喉嚨內部出現紅腫脹痛,甚至化膿的現象。所以,在甘草湯的基礎上加入桔梗,一方面可以緩解急迫的發炎反應,另一方面也能治療實質性的病變。

咳嗽且胸部脹滿,感到發冷,脈搏跳動快速,喉嚨乾燥卻不覺得口渴,時常咳出帶有腥臭味的濃稠痰液,時間久了就會吐出像米粥一樣的膿液,這種情況就是肺癰。可以用桔梗湯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註】

咳嗽且胸部脹滿,指的是因為咳嗽而導致心下部位感到膨脹。唾液在這裡指的是痰。咳出帶有腥臭味的濃稠痰液,也就是咳出腥臭的濃痰。所謂的肺癰,是指咳出膿液或膿血的疾病總稱,包括現在所說的腐敗性及化膿性氣管炎,以及急性肺炎、肺壞疽、肺膿瘍等疾病。

在《金匱要略》中,因為桔梗湯和桔梗白散的主治功效相似而引起許多討論。例如,尾臺榕堂認為:「咳嗽且胸部脹滿、感到發冷、脈搏跳動快速,這些症狀都是肺癰非常嚴重且危急的情況,即使使用白散,可能也很難見效,更何況是桔梗湯呢?《金匱要略》中桔梗湯和《外臺秘要》中的桔梗白散,治療的病症應該相同,這完全是錯誤的。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兩種藥方所治療的疾病、病情輕重、治療緩急都是明顯不同的。」他的說法並非沒有道理,但也因此產生了只有桔梗白散證而沒有桔梗湯證的不合理之處。

因此,淺田氏認為:「如果咳嗽且胸部脹滿、感到發冷、脈搏跳動快速、喉嚨乾燥卻不覺得口渴、時常咳出帶有腥臭味的濃稠痰液,時間久了就會吐出像米粥一樣的膿液,這就是非常嚴重的病症。如果身體精氣耗損,無法用攻邪的方式來治療,就應該使用桔梗湯。」由此可見,這兩種藥方的主治功效其實相同,只是可能在疾病的虛實方面有所差異,這樣的理解會比較妥當。

桔梗湯的配方

桔梗21.5克,甘草14.5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三合水煎煮至剩下一合。去除藥渣,一天分三次,溫服或冷服皆可。

《聖惠方》記載:「喉嚨腫痛,導致無法進食,適合服用此方。……服用後,膿液排出後腫痛就會消退。」

《和劑局方》記載:「如聖湯(也就是桔梗湯)可以治療因風熱毒氣上攻咽喉所引起的咽喉疼痛、喉痹、腫脹閉塞、煩悶,以及肺癰引起的咳嗽、咳出膿血、胸悶發冷、喉嚨乾燥卻不覺得口渴、時常咳出濃稠泡沫、呼吸有腥臭味,時間久了就會吐出像米粥一樣的膿液。也可以治療因傷寒引起的咽喉疼痛。」

《預備百要方》記載:「此方可以治療喉痹導致無法進食,病危的情況(也就是桔梗湯),也可以治療馬喉痹(馬項長,所以凡是長在脖子內部的腫塊,因為很深而看不到,腫脹會蔓延到臉頰,發高燒,呼吸急促的,就是馬喉痹)。」

《證治準繩》記載:「痘瘡初起時咳嗽,到現在都還沒有好的,這是肺部殘留的邪氣沒有清除乾淨,可以用甘桔湯(也就是桔梗湯)來治療。」

求真按:「此藥方以祛痰作用為主,鎮咳作用為輔,不能搞錯。」

東洞翁對桔梗湯的定義是:「可以治療使用甘草湯後出現腫脹化膿,或咳出黏稠痰液的情況。」

他又說:「總之,可以治療咳出像膿液一樣的黏稠痰液的情況。」

求真按:「這個說法雖然是對的,但如果認為只有出現膿液或膿血的情況才可以使用此方,那就太片面了。」

《方機》記載桔梗湯的主治功效:「可以治療咽喉疼痛(應鐘),咽喉腫脹導致無法進食。還可以治療肺癰(應鐘),癰疽(伯州或梅肉,初期發作時適合針灸),以及各種腫脹化膿的情況(伯州、梅肉)。」

《叢桂亭醫事小言》記載:「肺癰最早出現在《靈樞》、《素問》中,隱隱作痛的是肺疽。如果皮膚表面有微微隆起,就是肺癰。這種疾病初期,與風邪咳嗽沒有太大區別,會牽引到橫膈膜而咳嗽疼痛,疼痛部位隱隱位於左右肋骨之間。張戴人認為疼痛局限於左側脅肋,但我所見到的情況並非如此。常常會有咳嗽並牽引到肋骨疼痛的情況,所以如果不仔細辨別,就會誤判。這種疾病的聲音聽起來像金屬生鏽的聲音,也像是水咳的聲音,類似麻疹的咳嗽。

咳出的濃稠痰液有腥臭味,其中有像米粥一樣的團塊,看起來像膿液,所以放入水中膿液會沉到水底,散開後凝結在底部。像米粥一樣,有時會帶有血絲,腥臭味尤其明顯。《醫燈續焰》說:『測試是否患有肺癰的方法是:凡是感覺隱隱作痛、咳嗽、有腥臭痰的人,將痰吐在水中,如果沉下去的就是癰膿,浮起來的就是痰。患有肺癰的人說話時,口氣會有明顯的腥臭味,自己也會感覺到臭味,橫膈膜之間會有微弱的疼痛,或背部有隱隱微腫。』

張戴人說:『患者會有輕微的發冷發熱、自汗、盜汗,看起來很像勞癆,但仔細觀察會發現患者的脈象是浮脈洪大,或者脈大而數,或滑數等,這些都可以治療。……』這些症狀的各個方面,都是以桔梗為主要藥物。」

求真按:「雖然南陽氏說這個疾病是以桔梗為主藥,但也有些情況是以薏苡仁為主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