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81)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81)

1. 太陰病之注釋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玉函》:「結,作『痞』,是也。」(《傷寒論》)

白話文:

太陰經所引起的疾病,症狀是腹部飽脹並伴隨嘔吐,無法進食,大便稀溏,時常感到腹部疼痛,若用瀉藥來治療,必定會造成胸悶、胃部結塊。 《玉函經》中說:「結,指的就是『痞』。」

【註】

山田正珍曰:「三陰諸證,多是平素虛弱人所病,故傳變早而速也。少陰篇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因二三日無裡證,故微發汗也。』可見三四日,便兼裡證矣。裡證者,即自利腹痛之類,如真武證等是也。則知少陰雖曰表病(求真按:『此少陰,指少陰之表證也』),其稍重時,則兼下利腹痛等證。

白話文:

山田正珍說:「三陰的各種證候,大都是平時虛弱的人所患的疾病,所以傳變早而快。『少陰篇』中說:「少陰病,得病二三天,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因為二三天沒有裡證,所以微微發汗。」由此可見,三四天後,就兼有裡證了。裡證,就是自己腹瀉腹痛之類的證候,像真武證等就是。由此可知,少陰雖然說是表證(求真按語:「此少陰,指少陰之表證也」),但是稍重的時候,就兼有腹瀉腹痛等證候。

太陰者,謂少陰之邪(求真按:『少陰之邪,為少陰表邪之略也』)轉入於裡者也(求真按:『太陰病,非因少陰之邪轉入於裡,有因太陽病誤下者,又有非因誤下而自然成之者,又有自少陽變化者』)。寒邪在裡,則臟腑失職,是以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也。

白話文:

太陰病,是指少陰的邪氣轉入到裡頭了。寒邪在裡,那麼臟腑就會失職,所以會出現腹脹、嘔吐、飲食不下、大便稀,時常腹痛的症狀。

吐者,有物由胃中反出。食不下者,胃脘不肯容也。…時腹自痛者,謂有時自痛也。時者何?因得寒則痛,得暖則止也。自者何?以內無燥屎也。蓋陽明之腹滿痛,由於內有燥屎,故非得寒而發,非得暖而止,所以不同也。可見『時自』二字,非苟下也。故後之論曰:『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

白話文:

「吐」是胃中的東西倒流出來的現象;「食不下」是胃部不願容納食物。「時腹自痛」是指有時腹痛。那麼,什麼時候會痛呢?就是遇到寒冷會痛,而遇到溫暖就會停止疼痛。為什麼稱為「自」痛呢?因為患者體內沒有乾燥的宿便。陽明所說的腹滿腹痛,是由於體內有乾燥的宿便,所以不是被寒冷誘發的,也不是被溫暖緩解的,因此與「時腹自痛」不同。可見「時自」這兩個字並非隨意使用的。所以後世醫學的論述說:「腹滿而有時腹痛的,是屬於太陰病證。」

』其義益明,所謂若下之者,謂粗工見其腹滿,以為陽明之滿痛,而妄攻下之。殊不知此滿痛,固屬虛寒,與陽明實熱證,大有攻救之別。此必胸下結硬,因裡虛益甚,心氣為之鬱結故也。前一百三十八條曰:『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是也。』」

白話文:

「其意義更明顯了,所謂妄用瀉下法的人,是指庸醫見其腹滿,以為是陽明實熱證引起的滿痛,而胡亂攻下。殊不知這種滿痛,本來就是虛寒所致,與陽明實熱證有很大的攻救差異。這一定是由於胸下結硬,由於內虛而更加嚴重,心氣因此而鬱結造成的。在前面的第一百三十八條中說:『病情由陰證引起,而反用瀉下法,因而形成痞證』,就是這個道理。」

求真按:「此腹滿雖與陽明證相似,然與彼陽實證不同。此因陰虛,故唯腹壁膨滿攣急,若按其內部,則空虛無物,且無抵抗而不熱也。又吐而食不下,似少陽柴胡湯,然與彼因陽熱者不同,是因胃筋衰弱之結果,而停水使然。自利益甚者,不僅因腸筋痿弱而使停水,且不能保持故也。

白話文:

求真指出:「這種腹脹雖然和陽明證相似,但和陽明實證不同。這是由於陰虛引起的,所以只有腹壁膨脹並急劇攣急,如果按壓其內部,則空虛沒有內容物,而且沒有抵抗感也不發熱。嘔吐又吃不下飯,看起來像少陽柴胡湯,但與因陽熱引起的不同,這是由於胃筋衰弱的結果,並且停水引起的。自利甚者,不僅由於腸筋痿弱而引起停水,而且不能保持原狀。

又時腹自痛者,以水毒之侵襲為主,故得寒即自痛,得暖亦時自止也。下之必胸下痞硬者,以如是之虛滿證,誤為陽明之實滿,而瀉下之,必至心下痞硬,此即警戒誤下之辭也。」

白話文:

有時候會肚子痛,是因為風寒等,侵入體內造成,因此遇到寒涼就會肚子痛,遇到溫暖就會不痛。需要瀉下的,一定是胸腹部位痞硬的,因為這類的狀況屬於虛滿,如果誤認為是實滿,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導致心下痞硬,這是在提醒不要隨便瀉下的意思。

本條是說太陰病之大綱,故以下所列諸方,皆不出此定義之範圍。然其證之劇者,或有與少陰病、或厥陰病兼發者,此陰病所以與陽病不同也(陽病有轉入、轉屬、合病等證,然無兼發者,例如太陽病轉入少陽,或與陽明合病,然無太陽病與陽明病、或少陽病兼發也)。

白話文:

這條文是說太陰病的大綱,所以以下所列的各種方法,都不超出這個定義的範圍。然而太陰病的症狀嚴重者,可能同時出現少陰病或厥陰病的症狀,這是陰病與陽病不同的地方(陽病有轉入、轉屬、合病等證,但沒有兼發的症狀,例如太陽病轉入少陽,或與陽明合病,但沒有太陽病與陽明病、或少陽病兼發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