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61)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61)

1. 排膿散之腹證

本方不過加微量之桔梗於枳實芍藥散中,則於腹證上亦不能分彼此,但因有桔梗之參加,則治癰膿作用更為有力,而且有祛痰作用為異耳。

《醫通》曰:「排膿散,治內癰,由膿便而出。」

《方機》本方條曰:「瘡癰痛,欲潰膿者(梅肉)。」

《險證百問》曰:「青州云:『有眼下鼻旁之一處腫起者,初起頭痛,腫處亦微痛,色全不變。久不愈,其腫漸大,痛漸增,遂潰膿而死。又有一證,其初為上齒之一處疼痛,拔其齒視之,有小孔甚深,但不覺痛。師曰:“眼下鼻旁之一處腫起”云云。以排膿散,兼用伯州散,時時以梅肉散攻之,間有得效者。』」

《成績錄》曰:「一人便膿血已五年,來浪華從醫治,三年。一門人,雖與桂枝加朮附湯及七寶丸,無效。遂請先生診之。腹滿攣急,小腹硬,而底有硬物,重按之,則痛。乃與排膿散,受劑而去。未幾來謝曰:『宿疴盡除矣。』」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東洞先生以本方合排膿湯,名排膿散及湯,治諸瘡癰。隨各症狀而兼用應鐘、再造、伯州、七寶等。骨槽風,膿潰後,不收口者,必因毒之根蒂著於齒根,故不拔去其齒,決不能全治。須先拔去其齒,而後可與此方,必有效也。當兼用伯州散,時以梅肉散下之。

產後惡露壅滯,發為小腹癰,臀癰等,腹部拘攣而痛,大便泄利,心下痞塞,不欲飲食,而有嘔、有咳者,亦宜此方,兼用伯州散。咽喉結毒,腐爛疼痛,頸項生結核者,宜兼用鼴鼠丸。用鼴鼠丸者,則咽喉更加腐爛,而後漸漸平復,結核亦隨而消卻。」

求真按:「用伯州散頗佳,無特用鼴鼠丸之必要。」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排撻諸瘡瘍為最有效,其妙處在桔梗合枳實。局方之人參敗毒散,連用枳殼、桔梗,亦此方意。用枳實於發散,用當歸於下氣者,為古本草之說。又此方活用於煎湯時,宜與排膿湯合方。」

求真按:「本方有可合排膿湯,有不可合排膿湯,於通常不能一定。」

白話文:

排膿散這個方子,其實只是在枳實芍藥散的基礎上加了少量桔梗,所以在腹部症狀的表現上,兩者差異不大。但因為加入了桔梗,所以治療癰膿的效果更強,而且還多了一個祛痰的功效。

《醫通》說:「排膿散,是治療體內癰腫的,可以讓膿液從大便排出。」

《方機》對這個方子的描述是:「治療瘡癰疼痛,即將潰膿的(像梅子肉那樣)。」

《險證百問》中提到:「青州有人說:『有眼下鼻旁的地方腫起來,剛開始會頭痛,腫的地方也微微疼痛,顏色完全不變。如果久久不癒,腫的地方會越來越大,疼痛也會加劇,最後膿腫潰破而死。還有一種情況,最初是上牙齒某處疼痛,把牙齒拔掉來看,會有很深的小洞,但不覺得痛。』醫生說:『眼下鼻旁的地方腫起』等等的情況,可以用排膿散,搭配伯州散,再時常用梅肉散來攻治,有時候會有效。 」

《成績錄》記載:「有個人大便帶膿血已經五年了,到浪華求醫治療了三年都沒好。一個門人,即使給他用了桂枝加朮附湯和七寶丸,也沒效果。於是請先生來診斷,發現他腹部脹滿,抽痛,小腹部摸起來硬硬的,底部有硬塊,用力按壓會痛。於是給他開了排膿散,他拿藥離開後。不久就回來道謝說:『多年的老毛病都除掉了!』」

《類聚方廣義》在關於排膿散的條目中提到:「東洞先生用這個方子和排膿湯合在一起,稱為排膿散及湯,用來治療各種瘡癰。可以根據不同的症狀,再搭配使用應鐘散、再造散、伯州散、七寶丸等。如果是骨槽風,膿潰爛後,傷口無法癒合,必定是因為毒根附著在牙根上,所以不把牙齒拔掉,絕對無法根治。必須先拔掉牙齒,然後再用這個方子,才會有效。同時也要搭配使用伯州散,時常服用梅肉散。」

「產後惡露瘀滯,導致小腹長癰,臀部長癰等,腹部抽痛,大便拉稀,胸口悶脹,不想吃東西,還會嘔吐、咳嗽的,也適合用這個方子,搭配伯州散。如果是咽喉長毒,腐爛疼痛,脖子長腫塊的,應該搭配使用鼴鼠丸。使用鼴鼠丸的話,咽喉會更腐爛,然後才會慢慢痊癒,腫塊也會跟著消失。」

求真認為:「搭配使用伯州散效果很好,沒有特別需要使用鼴鼠丸的必要。」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在關於排膿散的條目中提到:「這個方子治療各種瘡瘍效果最好,奧妙之處在於桔梗和枳實的搭配。局方的人參敗毒散,連續使用枳殼、桔梗,也是這個方子的用意。用枳實來疏散,用當歸來降氣,是古代本草的說法。這個方子煎湯服用時,可以靈活地與排膿湯合用。」

求真認為:「這個方子有的情況可以與排膿湯合用,有的情況不適合,通常無法確定。」

2. 桂枝生薑枳實湯之注釋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胸痹者,心臟部有異常感覺病證之總稱。心中痞者,謂心臟部有閉塞之自覺也。諸逆者,云氣逆、嘔逆、吐逆、噦逆等證也。

所謂心懸痛者,《類聚方廣義》曰:「按《素問‧玉機真藏論》曰:『心懸如病饑。』《王注》曰:『心中虛,如病饑。』《至真要大論》曰:『饑而不欲食云云,心如懸。』《靈樞‧經脈篇》曰:『如心懸,如病饑。』師傅篇曰:『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饑。』此證有痛者,即心懸痛也。

《傷寒雜病辨證》曰:『蓋心痛有結痛、懸痛之異,心中支結而痛時,此謂結痛。若弦引他處而痛時,此為懸痛。懸與弦通,懸癖,古或作弦癖。』巢源云:『癖氣在脅肋間,覺有弦起,則咳唾引脅下而懸痛,此謂懸癖之所以也。懸痛,以弦痛而可徵。』如上云云,則本條當即述狹心證之證治者也。

桂枝生薑枳實湯方

桂枝、生薑各9克,枳實15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冷或溫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胸滿上衝,或嘔者。」

又曰:「按,當有嘔證。又按,『痞』之下,脫落『滿』字乎。」

《方機》本方主治曰:「逆滿,吐水,不受水藥者(消塊,或南呂)。」

《成績錄》曰:「一婦人患吐水,水升胸間,漫漫有聲,遂致吐水。每發於日晡,至初更乃已。諸醫與大小柴胡湯及小半夏湯之類無效。先生診之,用桂枝枳實生薑湯,痊愈。」

一人求治曰:「吾疾常起於薄暮,逮初更而止。初起有聲於橫骨之下邊,漸升而至於心下,此時胸痛,大吐水,吐後即如平日,他無所苦。丸藥交治,五旬不瘥。先生診之,與桂枝枳實生薑湯,三服,病頓除。」

一男子患吐水數十日,羸瘦日加。其證,至黃昏,每於臍旁有水聲,揚騰上迫,心下滿痛,吐水數升。至初更必止,飲食如故。先生投桂枝枳實生薑湯,其夜水雖上行,然已不吐。翌夜,諸證盡退,五六日,痊愈。

求真按:「南涯氏以本方用於吐水證,仲景所論之活用也。」

《雜病辨要》曰:「心之包絡,挾寒飲微痛者,名曰心痛。心中痞,諸逆心懸痛者,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求真按:「余於狹心證,用大柴胡湯、桃核承氣湯合方,屢奏奇效,是因方中包含本方故也。觀下圖自明。」

白話文:

桂枝生薑枳實湯之注釋

胸痹,是指心臟部位有異常感覺的各種疾病的總稱。所謂「心中痞」,是指心臟部位有堵塞、不舒服的感覺。「諸逆」指的是氣逆、嘔吐、想吐、打嗝等各種不正常的症狀。

所謂的「心懸痛」,《類聚方廣義》引用了《素問‧玉機真藏論》的說法:「心臟像空空的肚子餓一樣。」王冰的註解說:「心中空虛,就像肚子餓一樣。」《至真要大論》則說:「雖然肚子餓但不想吃東西,感覺心臟懸在那裡。」《靈樞‧經脈篇》也說:「感覺心臟懸在那裡,像肚子餓一樣。」《師傅篇》說:「胃裡有熱,就會消化食物,讓人覺得心懸在那裡,容易餓。」這裡的「心懸痛」,指的是伴隨疼痛的這種情況。

《傷寒雜病辨證》說:「心痛有結痛和懸痛的區別。如果心臟部位有堵塞,疼痛時有時無,這叫做結痛。如果疼痛像被弦拉扯一樣,並且會延伸到其他部位,這就叫做懸痛。懸痛的『懸』字和弦線的『弦』字是相通的,懸癖,古代有的時候會寫成弦癖。」巢元方說:「癖氣在脅肋之間,感覺像有弦線拉起,咳嗽或吐口水時會牽引到脅肋下方,造成懸痛,這就是懸癖的由來。懸痛的特性可以用像弦線拉扯的感覺來驗證。」綜合上述說法,這個條文講的應該是狹心症的治療。

桂枝生薑枳實湯的組成

桂枝、生薑各9克,枳實15克。

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二合(約36毫升),煎煮至剩下一合(約18毫升)。去除藥渣,一天分三次,冷服或溫服。

東洞翁對這個方子的解釋是:「治療胸悶、氣往上衝,或是想吐的情況。」

他又說:「依我看,應該有想吐的症狀。而且,『痞』字後面應該漏了一個『滿』字。」

《方機》認為這個方子主要治療:「氣逆上衝、胸悶、想吐水,以及不接受其他藥物的情況(可以消除腫塊,或是處理南呂證)。」

《成績錄》記載:「有一位婦人常常吐水,水往上湧到胸口,發出潺潺的聲音,因此不斷吐水。這種情況常常在下午開始,到半夜才停止。許多醫生用大、小柴胡湯或小半夏湯等藥物都沒效。後來這位婦人找先生看病,先生用了桂枝枳實生薑湯,病就好了。」

另外有一人來求診說:「我的病常常在傍晚開始發作,到半夜就停止。剛開始的時候,肚臍下方會發出聲音,然後逐漸向上移動到心臟部位。這時就會胸痛,並且大量吐水,吐完水就像平常一樣,沒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吃了很多丸藥都沒有好。先生診斷後,給他開了桂枝枳實生薑湯,吃了三劑,病就立刻好了。」

還有一名男子吐水數十日,身體越來越消瘦。他的情況是,每到黃昏,肚臍旁邊就會有水聲,水氣向上衝,心下滿痛,吐出好幾升的水,到了半夜才會停止,但飲食卻跟平常一樣。先生給他開了桂枝枳實生薑湯,當晚水氣雖然還是向上湧,但是已經不會吐水了。第二天晚上,各種症狀都消失,五六天後就痊癒了。

求真按:「南涯先生將這個方子用於治療吐水的症狀,是仲景先生活用經方的例子。」

《雜病辨要》說:「心臟的包絡(指心包)因為受到寒飲的影響而有輕微疼痛,這叫做心痛。如果出現心中痞悶、氣逆上衝、心懸痛的症狀,就應該用桂枝生薑枳實湯來治療。」

求真按:「我治療狹心症的時候,常用大柴胡湯、桃核承氣湯合方,效果很好,這是因為這些方子裡包含了本方(桂枝生薑枳實湯)的成分。看下面的圖解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