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46)
別論 (146)
1. 厚朴七物湯之注釋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病人腹脹發熱十天了,脈搏浮而快,飲食沒有特別變化,治療方法是厚朴七物湯。(出自《金匱要略》)
此證所謂太陽與陽明合病也。發熱,脈浮而數,表證也。腹滿,陽明證也。故以治表證之桂枝去芍藥湯、治腹滿之厚朴三物湯相合而成之本方。
厚朴七物湯方
白話文:
這個證候所謂太陽與陽明合病。發燒,脈浮且數,是表證。腹脹滿,是陽明證。所以用治療表證的桂枝去芍藥湯、治療腹脹的厚朴三物湯合成的本方。
厚朴七物湯方
組成:
- 厚朴 一錢(去木)
- 生薑 三分
- 茯苓 二錢
- 甘草 二錢
- 人參 二錢
- 山藥 三錢
- 半夏 五錢
用法: 將藥材用水煎服。
功效:
- 化痰止咳
- 健脾消積
- 理氣消脹
厚朴9.5克,甘草、大黃各3.5克,大棗3克,枳實、生薑各6克,桂枝2.5克。
上細銼,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或冷服。
白話文:
厚朴 9.5 克、甘草 3.5 克、大黃 3.5 克、大棗 3 克、枳實 6 克、生薑 6 克、桂枝 2.5 克。
材料上要將細末的藥物,與三倍的水混合,熬煮取出一份湯藥。將藥渣濾除,一日分三次,溫服或冷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腹滿發熱,上逆,嘔者,按此方合厚朴三物湯、桂枝去芍藥湯而加生薑二兩也。由是觀之,當有二方之證而上逆嘔證。」
《方機》本方主治曰:「腹滿發熱,脈浮數而嘔,大便不通者,痢疾,手足惰痛,或發熱脈浮數,或嘔者。」
白話文:
東洞翁所創立本方的定義是:「主治腹滿發熱、上逆、嘔吐等症狀,這個方劑是厚朴三物湯和桂枝去芍藥湯的合併,再加生薑二兩。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個方劑應用於同時具備這兩個方劑證候而又有上逆、嘔吐證候的患者。」
方機
本方主治:
- 腹脹發燒,脈搏浮數而嘔吐,大便不通者(痢疾)
- 手腳痠痛,或發燒脈搏浮數,或嘔吐者
《方輿輗》本方條曰:「《金匱》主治雖曰精詳,然亦不待此證悉備。《千金》七物湯方下唯云治腹滿氣脹,然脈浮而數為用此湯之真面目。」
白話文:
《方輿輗》這本書裡提到:「《金匱》裡主治雖然說得很精詳,但也不需要這些證狀都齊備。《千金》裡七物湯的方子下面只說了可以治療腹脹氣滿,但脈浮而數纔是使用這個湯劑的真正情況。」
《叢桂亭醫事小言》曰:「一農家子二十歲,由石尊歸,寒熱如勞,顏色衰瘦,腹滿少氣,衣不前合,自乳下至扶容邊青脈絡如絲瓜,常坐暗室,不欲見客。斷為難治,告其父。其父知非小病,懇乞賜藥,與厚朴七物湯。後再求藥時,云頗快,又與前藥。經數日,乞再診,余以『前斷難治,不必再診』答之,使者謂漸愈而強懇。
白話文:
《叢桂亭醫事小言》裡提到:「有一個農家的孩子,年紀二十歲,從石尊那裡回來之後,開始發冷發熱,像得了勞疾一樣,臉色憔悴而且人也消瘦了,肚子脹滿,呼吸短淺,他的衣服甚至因為腹部脹大而無法扣上前面的鈕子。此外,從胸口到腋下的皮膚下面,可以看見像絲瓜絡一樣的青色血管。他經常坐在昏暗的房間裡,不想見客人。我判斷這種情況很難治療,於是告訴了他的父親。孩子的父親知道這不是小病,非常誠懇地請求我開藥,我就給了他厚朴七物湯。後來,當他們再次來求藥的時候,說病情有所好轉,我就又開了同樣的藥給他。幾天後,他們又來請求我再次診斷,我回答說:之前就已經判斷此病難以治癒,不必再診斷了。但是來的人說病情正在慢慢好轉,因此堅持要求再次診斷。」
至時,病者已輕輕出迎於堂上,余驚,診之,腹滿已消,寒熱已止,元氣清爽,云已出游近鄰矣。然余至今尚不知何故有如是之速效也。」
白話文:
到了約定的時間,病人已經輕快地走出來,站在廳堂上迎接我。我感到很驚訝,診察之後發現,腹脹已經消失,寒熱的症狀也已經停止,精神氣色都很清爽。病人說他已經在附近鄰裏走動了。然而,我到現在還不知道為什麼會有如此迅速的效果。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食傷吐下後,胸中不爽快,乾嘔,腹滿,或頭痛有熱者。治痢食,腹滿拘急,發熱,腹痛劇而嘔者,加芍藥或芒硝亦良。」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的本條款寫道:「治療飲食過度導致的嘔吐腹瀉後,胸中不舒暢,乾嘔,腹脹,或頭痛發熱的人。治療痢食,腹脹拘急,發熱,腹痛劇烈而嘔吐的人,加入芍藥或芒硝也很有效。
2. 大承氣湯之注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小便反赤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傷寒論》)
【註】
詳太陽病篇桂枝湯條。
白話文:
如果患了傷寒,有五六天沒有大便,伴有頭痛、發熱,小便呈現紅色,就服用承氣湯。如果小便清澈,可知病邪不在體內,仍在體表,則應使用發汗的藥物。如果頭痛,一定會鼻出血,適合服用桂枝湯。
參閱太陽病篇中的桂枝湯條文。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傷寒論》)
【註】
在小承氣湯條。
白話文:
陽明病,脈搏緩慢,即使出汗,也不畏寒的人,他的身體一定很沉重,呼吸急促,肚子脹滿且喘不過氣。如果有潮熱症狀,其他的症狀想要解除,就可以攻裡。手腳濕漉漉地出汗的人,這是大便已經變硬,大承氣湯最適合治療。如果汗多,稍微發熱畏寒的人,外在的症狀還沒有解除。他的熱不是潮熱,還不能給予承氣湯,如果肚子脹滿不通的人,可以給予小承氣湯,微微調和胃氣,不要讓它大量泄瀉。(《傷寒論》)
【註】在小承氣湯條內。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傷寒論》)
【註】
在小承氣湯條。
白話文: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的人,可以用大承氣湯。大便不硬的人,不能用大承氣湯。假若六、七天不大便,恐怕有燥屎在腸中,想知道有無燥屎的方法,就是少量服用小承氣湯,湯入口以後,如果聽到腸中響聲,表示有燥屎,這纔可以攻下。如果不響,表示只有剛開始大便的時候比較硬,後面一定會變溏,不能攻下。攻下就會脹滿、不能吃東西,也想要喝水,喝水就嘔吐。之後發熱的人,一定會大便又硬又少了,用小承氣湯和解它,如果不響,就不要攻下。
在小承氣湯條文註解中。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主之」之下,有「若一服利,止後服」七字,認為後人所添補,故去之。(《傷寒論》)
【註】
《脈經》「譫語」之下無「者」字,今從《傷寒論》。
白話文:
傷寒病,如果在嘔吐或腹瀉之後,病情不解,並且五六天沒有大便,甚至延續到十多天,到了傍晚出現潮熱,但是不畏寒,獨自說著胡話,好像看見鬼一樣。病情嚴重的,發作時不認識人,沿著衣服摸著牀沿,焦躁不安,呼吸微喘,眼睛直視。脈搏弦緊的可以生還,脈搏澀滯的會死亡。病情較輕的,就只是發熱而已。出現譫妄語的,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註: 《脈經》記載「譫語」二字時,沒有加上「者」字。現從《傷寒論》中補上。
獨語者,無人相對而自語也。如見鬼狀者,謂病者有奇奇怪怪之舉動,恰如鬼神之狀也。若劇者,謂劇發潮熱也。循衣摸床者,如字義。惕而不安者,因恐怖而不安臥於席也。脈弦者生,澀者死,謂前證微喘直視,且呈弦脈者,以大承氣湯攻下之則治,若現澀脈者,假令用此方,亦不免於死也。微者,但發熱譫語者,謂脈微不呈餘證,僅止發熱譫語也。
白話文:
獨語:無人相對而自言自語。
如見鬼狀:患者有奇奇怪怪的舉動,恰似鬼魂的樣子。
若劇者:病勢劇烈,出現潮熱。
循衣摸牀:患者如文字意思所述,不斷抓著衣物和撫摸牀鋪。
惕而不安:因恐懼而不安地躺在牀上。
脈弦者生,澀者死:前述症狀,伴有脈搏弦緊者,用大承氣湯攻下可治癒;若脈搏澀滯者,即使用此方,也難逃一死。
微者:僅有發熱和胡言亂語的症狀,脈搏微弱,沒有其他症狀。
大承氣湯主之者,現此弦脈及呈微脈者,皆以本方為主治也。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經病,神志不清,發燒,脈搏滑快者,以小承氣湯主治。
陽明病,大便不通,苔黃,脈弦細者,大承氣湯主治。
當出現上述脈象(弦脈或細脈)者,皆以大承氣湯為主要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