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27)
別論 (127)
1. 半夏厚朴湯之注釋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婦人咽喉中有如火炙的感覺,可以使用半夏厚朴湯來治療。(《金匱要略》)
炙臠者,尾臺氏云:「《說文》,臠者,臞也。臞者,小肉也。」此證,覺咽中如有肉片黏著也。咽喉內雖有自覺的如小肉片黏著,其實無黏著,故非器質的疾患,可得推知為神經證也。冠以「婦人」二字者,一因仲景之本論,因列於婦人雜病篇之關係。又一因婦人多神經證,欲示本病亦不外此意也。
白話文:
炙臠,根據尾臺氏說:「《說文解字》中,臠就是臞的意思。臞就是指小塊肉。」這種症狀是,在咽喉間感覺有小塊肉黏住了一樣,但其實並沒有任何東西黏住。因此,可以理解為這並不是器質性疾病,而是神經性的疾病。之所以冠以「婦人」兩個字,一是因為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本論原本將它列於婦人雜病篇。另外一個原因是,婦女多有神經性疾病,這就表明本病也不例外。
《千金方》云:「半夏厚朴湯,治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此說可以補充仲景之論,故欲說明之。胸滿,心以下堅者,心下部膨滿,按之則堅也。但與大柴胡湯心下痞硬之內實而有抵抗異。因內部無阻滯,故外部反堅硬,內部中空而無抵抗也。
白話文:
《千金方》中記載:「半夏厚朴湯,用於治療胸部脹滿,心口以下堅硬,咽喉部位有異物阻塞的感覺,好像有烤肉堵塞在裡面,吐不出來,吞不下去。」這段話可以補充《傷寒論》中對症狀的描述,因此想要說明它。胸部脹滿,心口以下堅硬,是指心口以下的部位腫脹,按壓時感到堅硬。但與《傷寒論》中大柴胡湯所述的心下痞硬不同,後者是因為體內有實邪阻滯,所以外部表現為堅硬,但體內實質卻是中空的,沒有真正的抵抗力。
是以方中有半夏、厚朴,而無枳實、大黃也。又帖者,尾臺氏復云:「《釋名》曰:『床前之帷曰帖。』帖帖,言垂也,可見帖帖之義矣。」如上所述,即小肉片垂下狀之形容詞也。
白話文:
所以方劑中含有半夏、厚朴,而不含枳實、大黃。帖的意思是,尾臺氏又說:「《釋名》中說:「牀前之帷叫帖。」帖帖的本意是垂下,這樣就能理解帖帖的含義了。就像上面所說的,帖帖就是形容小肉片垂下來的樣子。
問曰:「病人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師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則為水,緊則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咽喉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係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瘥,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衝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舊病當治在後。」(《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有人詢問:「病人水腫,臉部、身體、四肢都腫脹,小便也不順暢。醫生把脈時,卻不說水腫,反而說胸中疼痛,氣往上衝到喉嚨,好像肉被火烤一樣,還伴隨著輕微的咳嗽和喘息。如果真的如醫生所說,那麼他的脈象是什麼樣的呢?」
醫生回答:「寸口脈沉緊,沉屬於水,緊屬於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穴。剛開始的時候症狀還很輕微,年紀大的人可能感覺不出來。等到陽氣衰弱之後,榮衛之氣互相干擾,陽氣受損、陰氣旺盛,寒邪內結並開始發作,腎氣上衝,導致喉嚨阻塞、脅下疼痛。醫生以為是飲水停留在體內,於是用大下之劑來治療,但水邪沒有去除,病情也無法消除。後來又用重吐之法來治療,結果傷了胃氣,胃中虛熱煩躁,喉嚨乾燥想喝水,小便仍然不暢,水穀無法消化,臉部、手腳浮腫。再用葶藶丸來利水,當時病情似乎有所好轉,但如果飲食過度,水腫又會像以前一樣復發。胸脅疼痛劇烈,就像奔馳的豬一樣,水邪氾濫,就會出現浮咳、氣喘、呼吸困難等症狀。因此,治療時應該先針對衝氣進行治療,使其平息,再治療咳嗽。咳嗽停止後,氣喘自然就會痊癒。先治療新的疾病,舊的疾病可以之後再治療。」
【註】:補中益氣湯
此方專治氣虛,脾胃虛弱者,因氣虛則胃口不佳,食慾減退,面色淡白,肢體疲乏,故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之。
此方組成:
- 黃耆:15克
- 人參:10克
- 白朮:10克
- 升麻:6克
- 炙甘草:6克
- 陳皮:6克
- 生薑:3片
- 大棗:3枚
用法:以上藥材加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義:
- 黃耆、人參:補益氣血
- 白朮:健脾益胃
- 升麻:升陽舉陷
- 炙甘草:補氣益脾
- 陳皮:理氣化痰
- 生薑:溫中散寒
- 大棗:益氣益胃
原文末句無「舊」及「治」字。此句與上句,與同書之「夫病痼疾,若加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治痼疾也。」同義,若不加此等字,則意義不通,故認為脫簡而加之。本條細論水毒之終始,而仲景未示其治法。由余之經驗,因誤治,衝氣即像奔豚,宜處以苓桂五味甘草湯。其他諸證,可與本方也。以是可知本方有效於水腫之神經證,咳嗽發作也。
半夏厚朴湯方
白話文:
說明水氣病的變化過程,仲景沒有提到治療方法,根據我的經驗,誤治時,衝氣馬上像奔馬一樣,應立即以苓桂五味甘草湯治療。其他症狀,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因此,可知此方對水腫引起的神經病變、咳嗽發作有效。
半夏厚朴湯方
組成:
- 半夏(薑製) 一錢五分
- 厚朴(薑製) 一錢五分
- 蘇葉(薑製) 一錢五分
- 茯苓 二錢五分
- 陳皮 二錢五分
- 炙甘草 一錢
- 生薑 一片
- 大棗 三枚
製法:
將上述藥物搗碎,加水煎煮,取汁服用。
功效:
- 袪痰止咳
- 化痰散結
- 理氣和胃
- 調中降逆
主治:
- 咳嗽痰多
- 胸悶氣喘
- 胃脹嘔逆
- 食慾不振
半夏14.5克,厚朴3.5克,茯苓5克,生薑6克,紫蘇子12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或冷服。
白話文:
半夏 14.5 克,厚樸 3.5 克,茯苓 5 克,生薑 6 克,紫蘇子 12 克。
細搓成粉,加水二杯,煎煮成一杯。濾去渣滓,一天分三次服用,可以溫服或冷服。
《三因方》曰:「夫喜傷心者,自汗,不能疾行,不可久立,故《經》曰:『喜則氣散。』怒傷肝者,上氣不可忍,熱來而蕩心,短氣欲絕不得息,故《經》曰:『怒則氣擊(一本“擊”作“上”。求真按恐作“上”為是)。』憂傷肺者,心係急而上焦閉,榮衛不通,夜臥不安,故《經》曰:『憂則氣聚。
白話文:
《三因方》說:「歡喜傷心的,會自汗,不能快走,不能久立,所以《黃帝內經》說:『歡喜則氣魄散失。』憤怒傷肝的,會肝氣上逆、難以忍受,熱氣上逼而擾動心神,呼吸短促、氣絕,所以《黃帝內經》說:『憤怒則氣上衝。』憂愁傷肺的,會心神急迫而上焦閉塞,營氣和衛氣不通暢,夜晚不能安睡,所以《黃帝內經》說:『憂愁則氣鬱積。』」
』思傷脾者,氣留不行,積聚在中脘,不得飲食,腹脹滿,四肢怠惰,故《經》曰:『思則氣結。』悲傷心者,善忘不識人,不得取還置物之所在,筋攣,四肢浮腫,故《經》曰:『悲則氣急也。』恐傷腎者,上焦之氣,閉而不行,還於下焦而不散,猶豫不決,嘔逆噁心,故《經》曰:『恐則精卻。』驚傷膽者,神無所歸,慮無所定,說物不竟而迫,故《經》曰:『驚則氣亂。
白話文:
思傷脾的人,氣流不暢,積聚在中脘,吃不下飯,肚子脹滿,四肢疲乏。所以《黃帝內經》說:「思考就會導致氣結。」悲傷傷心的人,會健忘和不認人,記不住東西放哪裡,筋攣,四肢浮腫。所以《黃帝內經》說:「悲傷就會導致氣急。」恐傷腎的人,上焦之氣閉塞不暢,流向下焦而不散,猶豫不決,嘔吐噁心。所以《黃帝內經》說:「恐懼就會導致精氣耗損。」驚傷膽的人,神魂無所歸依,思慮不定,說話不能完整而迫切。所以《黃帝內經》說:「驚嚇就會導致氣亂。」
』七者雖不同,但本於一氣。藏氣不行,憂而生涎,隨氣積聚,大如塊,在心腹中,或塞咽喉如粉絮,吐不出,咽不下,時去時來,每發欲死,如神靈所作,逆害飲食,皆七氣所生成,治之各有其方。」
求真按:「是主要說本方之主治也。」
白話文:
這七種狀況不同的病症,其實都是源於氣。當氣的運行不暢通時,就會產生憂鬱的情緒,進而產生痰液。痰液隨著氣的積聚而逐漸變大,最終形成塊狀,停留在心腹之中,或塞住咽喉,讓人感覺像喉嚨裡有粉絮一樣,吐不出來也咽不下去,時不時發作,讓人感覺快要死了。這些狀況就像神靈作祟一般,經常會影響飲食。這些不同的症狀,都是由七種不同的氣所引起的,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
求真曰:「此為本方之主要治療作用也。」
大七氣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喜怒不節,兼憂思多生悲恐,或時震驚而致藏氣不平,憎寒發熱,心腹脹滿,傍衝兩脅,上塞咽喉,如有炙臠,吐咽不下,皆七氣之所生也。
白話文:
大七氣湯(註:求真按:「此即本方也」),用於治療喜怒不節或者憂愁思慮過多而產生悲恐的情緒,有時震驚而導致臟氣不平,症狀包括畏寒發熱、心腹脹滿、邪氣衝擊兩側,上塞咽喉,好像有食物在喉嚨裡烤著、吐不出來、嚥不下去,這些症狀都是七種不正之氣造成的。
求真按:「可見本方併治機能的及器質的疾患矣。」
《證治大還》曰:「半夏厚朴湯,治積塊堅硬如石,形大如盤,而致人坐臥不安,中滿腹脹。」
白話文:
《醫方總論》中提到:「半夏厚朴湯,治療積塊堅硬如石頭,形狀大如盤子,導致人坐臥不安,腹滿脹大。」
《孫氏三吳醫按》曰:「張溪亭,喉中梗梗如有炙臠,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鼻塞,頭暈,短氣,耳常啾啾不安,汗出如雨,心驚膽怯,不敢出門,若稍見風,即遍身疼,至小便時,則小水淋瀝而痛,脈兩寸皆短,兩關滑大,右關尤搏指,此梅核氣證也。水煎半夏(四錢)、厚朴(一錢)、紫葉(一錢五分)、茯苓(三錢三分)、生薑(三分),使食後服,每用此湯調理,多效。」
白話文:
《孫氏三吳醫按》說:「張溪亭,喉嚨中有異物梗阻,好像吞了烤肉一樣,吞不下去,吐不出來,鼻子塞住,頭暈,氣短,耳朵經常嗡嗡作響,汗流浹背,心驚膽怯,不敢出門,如果稍微吹到風,就會全身疼痛,到了小便的時候,小便淋漓並疼痛,脈搏兩寸皆短,兩關滑而大,右關尤為明顯,這是梅核氣的徵狀。用半夏(四錢)、厚朴(一錢)、紫葉(一錢五分)、茯苓(三錢三分)、生薑(三分)煎水,讓他在飯後服用,每次用這個湯調理,多有效果。」
求真按:「曾治十歲女兒,咳嗽頻發,短氣,汗出如雨,尿利頻數,尿後尿道微痛,與本方二分之一,得奇效。」
白話文:
求真在診治一位十歲的女兒時,她經常咳嗽、呼吸短促、汗出如雨、排尿頻繁、尿後尿道感覺輕微疼痛。求真給她開了半量本方的藥物,結果非常有效。
《醫方口訣集》三因七氣湯(求真按:「此本方也」)條曰:「括蒼之吳球,治一官者,年七十,少年之時,患虛損,好服補劑。一日事不遂意,頭目眩暈,精神短少,請醫調治。遂以前證告之,謂嘗服人參養榮湯、變證,每帖用人參三五錢,其效甚速。醫者不察,遂用前方,倍以人參、熟地,無效。
白話文:
《醫方口訣集》中提到三因七氣湯(求真注:「這是原本的方劑」)這條方劑時說:「括蒼的吳球,治療一位官員,這位官員已經七十歲了,在年輕的時候,患上了虛損症,很喜歡服用補品。有一天,事情不順心,頭暈目眩,精神疲憊,請醫生調理治療。官員就把以前的情形告訴醫生,說他曾經服用過人參養榮湯,病情發生了變化,每帖藥中用人參三到五錢,效果很好。醫生沒有仔細觀察,就使用了之前的方劑,加倍使用了人參和熟地,卻沒有效果。
都以為年高氣血兩虛,當合固本丸,而湯與丸並進,則當有速效。數服,反加氣急。吳診其脈,大而力薄。問其病情之因得之,曰:『先生歸休之意切,而當道欲留,豈抑鬱所致耶?蓋氣有所鬱,醫者不審同病異名、同脈異經之說,概行補藥,病所以日加也。』病者嘆曰:『斯言深中余病。
』遂用四七湯數服,稍寬,氣血和平,經旬而愈。」
白話文:
大家都以為他年紀大了,氣血不足,應該服固本丸,如果湯藥和丸藥一起服用,那治療效果一定更快。吃了好幾次藥,反而更喘了。吳醫生診斷他的脈象,脈搏很大,但力量卻很弱。醫生問他病情的原因,他說:「我原本想退休了,但當局卻想要挽留我,難道是抑鬱造成的嗎?因為氣鬱結了,醫生沒有仔細區分同種疾病不同名稱、同種脈象不同經絡的說法,都只用補薬來治療,所以我的病情才越來越嚴重。」病人嘆息說:「您說得完全符合我的病情。
於是服用「四七湯」多次,稍微寬鬆,氣血平和,經過十天就痊癒了。
又按諸氣不調,作痛者不一(求真按:「此引用《三因方》說」),或手足疼痛走注如痛風,或拘攣搐搦,或膈腹掣痛不可忍,或寒熱交作,或小便短澀如淋者,能審其證,皆可用之。
白話文:
另外,各種氣的失調、引起的疼痛也各有不同,例如手腳疼痛並且遊走不定,如同痛風;或者是抽搐,或隔膜和腹部疼痛難忍,或者因寒熱交替而導致疼痛,或小便短澀,類似淋病的症狀,只要能診察清楚病症,都能使用這藥方。
按諸氣不調作疾者,無擇《三因方》已詳。但亦有變證,類似危病者,如西尾氏,肚腹膨脹,按之如鼓,飲食不甘,胸痞氣喘,夜不安臥,時或咳唾。此證宛如鼓脹,按其脈,沉而滑。余作氣鬱停痰治,用四七湯二百餘帖而平復。此從脈不從證也。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半夏厚朴湯,治咽中如有炙臠,或嘔,或心下悸者。」
白話文:
依照諸氣不調引起的疾病,不選擇《三因方》的,已經詳細論述了。但也有變異的證候,類似危險的疾病,如某西尾氏,肚腹膨脹,按起來像鼓,飲食沒有味道,胸中痞滿氣喘,晚上不能夠安睡,有時或者咳嗽吐痰。這個證候宛如鼓脹,按他的脈沉而滑。我根據氣鬱停痰來治療,用了四七湯二百多帖才平復。這是從脈象而沒有從證候來治療。
東洞翁本方的定義:「半夏厚朴湯,用於治療喉嚨中有灼熱的感覺,或嘔吐,或心悸的人。」
求真按:「本方不外於小半夏加茯苓湯之加味方,故可治噁心嘔吐、眩悸之證,無待辨矣。」
白話文:
求真按:這個藥方只是在小半夏加茯苓湯的基礎上加味,所以可以治療噁心嘔吐、眩暈心悸的症狀,不必再辨證了。
《方機》本方主治曰:「若感冒,如桂枝證而有痰飲者,與桂枝合方主之(屢所經驗也)。」
白話文:
《方機》中記載,此方劑主治感冒時,症狀如桂枝證,但同時有痰飲,將桂枝與其他藥物合方服用,效果很好(這是臨牀多次驗證過的)。
求真按:「感冒如桂枝湯證而有痰飲,即有噁心嘔吐,嗽喘急,聲音嘶啞等,以本方與桂枝湯合方為佳者。雖如東洞翁言,然本方之合方,不僅桂枝湯已也。苟兼此證,不問與葛根湯,與小柴胡湯,皆可合方。此非余推斷,是出於實歷也。」
白話文:
求真注釋:「感冒如果符合桂枝湯的證狀,但又有痰飲,就會出現噁心嘔吐、咳嗽喘鳴、聲音嘶啞等情況,此時將本方與桂枝湯合用效果最好。雖然東洞翁說的是這個意思,但本方的合用方法不僅限於桂枝湯。如果兼有此證,不論是葛根湯還是小柴胡湯,都可以合用。這不是我推測的,而是出於實際臨牀經驗。」
《險證百問》曰:「平常患感冒,咳嗽而聲嘶者。師曰:『平常風邪聲嘶者,若以桂枝湯合半夏厚朴湯投之,有效。凡咳嗽聲嘶者,若咳嗽治,則數日自愈,不藥亦可。』聲嘶者,痰飲之變也。」
白話文:
《險證百問》中提到:「平常患感冒,咳嗽且聲音沙啞的人,老師說:『一般風邪引起的聲音沙啞,如果用桂枝湯和半夏厚朴湯一起服用,是有效的。凡是咳嗽聲音沙啞的人,如果治療咳嗽,幾天後自然就會痊癒,即使不服用藥物也可以。聲音嘶啞是由痰液引起的變化。」
求真按:「咳嗽而聲嘶者,若咳嗽治,則數日自愈者有之。亦有咳嗽治,尚聲嘶依然者,必不可不藥。若僅此證,而無餘證,即本方之主治也。」
白話文:
咳嗽同時伴有聲音嘶啞的人,如果只治療咳嗽,數日後自行痊癒者有之。也有治療咳嗽,而聲音嘶啞仍然存在者,就不可不服用藥物了。如果僅有此證狀,而無其他證狀,就是本方藥方的主治範圍。
《蕉窗方意解》本方條曰:「《易簡方》,加生薑七片、大棗一枚,名七氣湯。《局方》亦同。《金匱》曰:『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易簡方》:『治喜怒悲憂思恐驚之氣,結而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之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舒不快,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有痰飲,因而嘔逆噁心,並宜服之云云。
白話文:
《蕉窗方意解》的條文中有提到:「《易簡方》,加入七片生薑和大棗一枚,稱為七氣湯。《局方》的做法也和它一樣。《金匱》中說:『婦人咽喉中感覺有炙烤過的肉塊,可以用半夏厚朴湯來治療。』《易簡方》:「治療喜、怒、悲、憂、思、恐、驚等七種情緒引起的氣,這些情緒積聚成痰涎,形狀像破絮,或像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來,也吞不下去,這是七氣造成的情況。或者中脘痞滿,氣息不舒暢,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者有痰飲,因而嘔吐、噁心,都適合服用七氣湯。」
』按此方既可用於中脘痞滿,是以手按,心下硬滿,上迫胸中,氣舒不暢,鬱悶多慮之證。此心下硬滿,但非可用芩、連苦味證,又非芍藥、甘草、膠飴等之甘味證。唯心下閉塞,因蓄飲於胸中、心下,或為嘔逆噁心,或為痰涎壅盛而氣急,或咽中常覺有如炙臠,咯不出,咽不下等證,是皆由心下痞硬所發之證也。故心下痞硬甚,反用淡味劑,不礙蓄飲,而痞硬即緩矣。
白話文:
這個配方可以用於中脘痞滿,以手按壓,心下硬滿,往上迫著胸中,氣息不順暢,鬱悶多慮的症狀。這種心下硬滿,但不是可以用黃芩、黃連苦味藥證,也不是芍藥、甘草、膠飴等甘味藥證。只有心下閉塞,因為胸中、心下蓄積水飲,或者是嘔逆噁心,或者是痰涎壅盛而氣急,或咽中經常感覺像有烤肉,咯不出來,也咽不下去等症狀,都是由於心下痞硬所引發的症狀。因此心下痞硬嚴重,反而要用淡味藥劑,不礙於蓄飲,而痞硬就會緩解了。
此法譬如張幕禦鐵炮,所謂以柔制剛也。此方之蘇葉,以輕虛而理胸中與心下,半夏辛溫,疏通胸中心下之飲,厚朴不苦不甘,茯苓淡薄,下降心下之飲,亦以消導水道也。至於後世加生薑、大棗,不過口頭禪耳,不可悉從。若以此方淡薄為主,則不可用大棗。若不得已時則加用生薑,恐不以為苦矣。
求真按:「此證可用本方,或本方加石膏,無加犀角之必要。」
白話文:
《導水瑣言》中說:「如果水氣積聚在心胸,難以通利,用吳茱萸、橘皮湯等治療無效時,可用半夏厚朴湯加入犀角。另外,小瘡、頭瘡向內攻入,導致腫脹,但沒到氣喘胸悶嚴重的地步,只是腹部脹滿小便困難的,這個方子也很有效。」
求真按:「這個證候可以用這個方劑,或者這個方劑加上石膏,沒有必要再加犀牛角。」
《東郭醫談》曰:「疝氣累陰囊,後世家用五積散加茴香或木香通氣,或三和散等。古方家用烏頭煎等,不效者,諸家術盡時,余有治以半夏厚朴湯加犀角者。」
白話文:
《東郭醫談》說:「疝氣累積在陰囊裡,後世常用五積散加上茴香或是木香來通氣,或是三和散等。古方常用烏頭煎等,如果沒有效,諸家所有的治療方法都用盡的時候,我還有一個治療方法,是用半夏厚朴湯加上犀角。」
《叢桂亭醫事小言》曰:「一婦人一日患急積,飲食不入口。夜中,余使門人脈之,平穩,只有一滴水下咽,即煩躁欲死,而腹滿仍不可進藥。門人歸,問余方。余曰:『非喉痹乎。』則曰:『否,咽不痛。』曾問看守人昨日食餅後,初發時,一醫官治之,卻增劇云。門人曰:『恐係食滯乎。
白話文:
《叢桂亭醫事小言》中記載:「一名婦女某天突發急症,食不下嚥。夜晚,我讓學生為她把脈,脈搏平穩,只有一滴水下嚥,就會煩躁得想死,而且腹脹,依然無法服藥。學生回來了,問我該如何治療。我說:『她可能患了喉痹吧。』學生回答:『不是,她的咽喉不痛。』我便問看守的人,她昨天吃了餅之後,最初發病時,一名醫生為她治病,病情反而加重。學生說:『恐怕是飲食積滯引起的。』
』使與中正湯。至次日,願乞余診。至其家,問之。云前夜飲一醫官藥,不能下咽,亦吐不出,乃大發汗而煩悶。飲門人藥,似稍減,只有一滴潤喉耳。診無異狀,仍與水試之。問:『下喉後,如噎,如嗆,出自鼻孔耶。』則云:『無其事,惟暫苦而漸下耳。』問其痛苦如何?惟覺咽中梗塞。
白話文:
醫生讓患者服用中正湯,第二天,患者要求醫生再次診治。醫生來到患者家中,詢問病情。患者說頭天晚上喝了一位醫官開的藥,喝下去後一直難以下嚥,但吐不出來,於是他大發一身汗,感到煩悶。後來喝了一個門人開的藥,煩悶的感覺似乎減輕了,喉嚨裡只有一點藥水滑過而已。醫生診視過後,沒有發現什麼異常情況,還是讓他服了一些水試一試。醫生問:「藥水下喉後,感到梗塞,好像要咳出來,甚至從鼻孔裡湧出來了嗎?」患者回答:「沒有那回事,只是暫時感到不適,但藥水逐漸下去了。」醫生又問患者:「痛苦的感覺如何?」患者回答:「只覺得喉嚨裡有東西梗著。」
集看護人三四,努力撫心、按背,仍覺有物逆上心下,其嗆勢而引張腹氣。若以為喉中病,則喉又無異狀,方殆窮。先與半夏厚朴湯,得小快。更經三四日,而復原。」
求真按:「有此逆上於心下者,所謂癔病也。余亦曾用本方治此證矣。」
白話文:
聚集了三、四個人照護病人,努力地拍撫他的心口和背部,但是他仍然覺得有東西逆著氣往上衝到心臟下方,並且嗆到的時候,會拉扯到腹部氣體。如果認為是喉嚨的毛病,但是喉嚨卻沒有異常的狀況,一時之間感到無計可施。先給予半夏厚朴湯,病人獲得一點緩解。經過三四天之後,病人才恢復原狀。
有這種逆氣上衝於心臟以下的,就是所謂的癔病。我也曾經用這個方劑治療這種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此證後世所謂梅核氣也,加桔梗尤佳,兼用南呂丸,治妊娠惡阻,極妙。大便不通者,兼用黃鐘丸或大簇丸。若用蘇子,則效勝蘇葉。」
求真按:「梅核氣,不必兼用南呂丸。又妊娠惡阻,不可加桔梗(因桔梗有催起噁心嘔吐故也)。」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這書本條條文提到:「這種疾病,後世稱為梅核氣,如果加上桔梗,療效會更好。另外,同時使用南呂丸來治療妊娠惡阻的症狀,效果非常好。對於大便不通的人,可以同時使用黃鐘丸或大簇丸。如果使用蘇子,療效會比蘇葉好。」
對於梅核氣,不必同時服用南呂丸。另外,對於懷孕引起的不適,不可加入桔梗(因為桔梗會催吐)。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局方》名七氣湯,為氣劑之祖(求真按:『氣劑者,神經證治劑也』)。故不僅治梅核氣,凡諸氣病,皆可活用之。據《金匱》、《外臺》惟用於婦人者,非也。蓋婦人氣鬱,多由血病而生者。一婦人,產後氣不舒暢,少有頭痛。
白話文:
《不要誤服藥物的方法》藥方口訣的古方記載說:「這個藥方,《局方》中叫做七氣湯,是氣劑的始祖(求真註解:『氣劑是神經症的治療劑』)。所以它不僅治梅核氣,凡是各種氣病,都可以靈活地運用它。按照《金匱》、《外臺》看來,只用於婦女的,是錯誤的。因為婦女的氣鬱,多是由血病而生的。有一個婦女,產後氣不舒暢,還有些頭痛。
前醫以為血證,投芎歸劑不效。診之,脈沉,此由氣滯生痰證。與此方,不日愈。血病理氣,亦一法也。《東廓》水氣蓄滯於心胸不利,用吳茱萸湯等,倍不通利者,及小瘡、頭瘡內攻之水腫、腹脹,小便甚少者,此方加犀角,取奇效云。又加浮石,有效於噎膈之輕證。雨森氏治驗,睾丸腫大如斗者,其腹必滯水阻隔,心腹之氣,因不升降,使用此方,加上品之犀角屑。百餘日,心下漸開,囊裡之水消化而痊。
身體發巨瘤者,亦有效。且不限於此二證,凡腹形有血水二毒痼滯者,皆可以此方取奇效云。可試之。」
白話文:
以前的醫生認為這是血證,使用了川芎與當歸藥劑卻沒有效果。診斷後,發現脈沉,這由氣滯生痰證造成的。給予這個藥方,不久就痊癒了。血病理氣,也是一種方法。《東廓》記載:水氣積滯在心胸中會造成不利,使用吳茱萸湯等藥物,更完全不通時,以及小瘡、頭瘡內攻造成的水腫、腹脹,小便很少的人,這個藥方加上犀角,據說會有奇效。再加浮石,對於噎膈的輕症有效。雨森氏治驗中,睾丸腫大如斗的人,其腹中一定有積水阻隔,心腹之氣,因此不能升降,使用這個藥方,加上上等的犀角屑。一百多天,心下漸漸舒暢,囊裡的水消失而痊癒了。
至於那些長出巨大腫瘤的人,此方也有效。不只這兩種病症,凡是腹部中有瘀血或毒素殘留者,都能用此方取得奇效。可以試看看。
《橘窗書影》曰:「一男子年四十餘,患噎膈,食管常如有物梗塞,飲食至此悉吐出,肢體枯柴,其人決死。余診曰:『自心下至中脘間無凝結頑固之狀,病方在食管。況年強壯,何必待斃?』因與半夏厚朴湯理其氣,時用化毒丸動蕩其病,兼灸大椎節下間至七椎節下間,每節七八壯。過五六日,咽喉之間覺如火燃。
白話文:
根據《橘窗書影》記載:有一位四、五十歲男子,患有噎膈之症,食道經常如同有東西塞住一樣,吃喝的東西到了這裡都會吐出來,身體瘦得像枯柴一樣,他已經決定要等死了。我診斷後說:「從心口到上腹部都沒有凝結的頑固之物,病症就在食道。況且你年紀還很壯,何必等死呢?」於是就用半夏厚朴湯來調理他的氣,有時用化毒丸來治療他的疾病,還灸烤大椎穴節下直到第七椎節下之間,每個穴位灸七八壯。過了五、六天,他覺得咽喉之間像火在燃燒一樣。
試吞冷水,無梗塞之患。由是飲食稍進,病亦漸愈。」
求真按:「化毒丸為水銀砒素劑。由此觀之,此證恐為梅毒性食管狹窄。」
白話文:
喝下冷水,喉嚨沒有梗塞的症狀。因此飲食稍微增加,病情也逐漸好轉。
求真按:化毒丸是一種含有水銀和砒素的藥物。由此可見,這個病例恐怕是梅毒引起的食道狹窄。
《後芻言》曰:「四七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之妙,在紫蘇葉一味,以辛散結,以香醒脾而順氣,消脹行水,其餘事也。徐忠可云:『余治王小乙,咽中每噎塞,咳嗽不出,以半夏厚朴湯而愈,皆由《金匱》脫化而來。』葛仙翁曰:『凡婦人諸病,兼治憂患,使寬其思慮,則病無不愈。《金匱》載此方,亦此意耳。』」
白話文:
《後芻言》中說:「四七湯的妙用,關鍵在於紫蘇葉的一味藥,它辛散結氣,香氣醒脾理氣,消脹行水,其他的藥材都是輔助的。徐忠可說:『我治療王小乙,他咽中總是噎塞,咳嗽不出,用半夏厚朴湯治好了他,都是從《金匱要略》中演化而來的。』葛仙翁說:『凡是婦人的諸多疾病,都要同時治療憂患,使她們寬解思慮,那麼沒有治不好的疾病。《金匱要略》載有此方,也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