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24)
別論 (124)
1. 小半夏加茯苓湯之注釋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也。今反不渴者,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如果原本就口渴,是因為想喝水解渴。但現在反而不渴,是因為心下有積聚的液體,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
《千金方》作「嘔家不渴,渴者為欲解也。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為是,故欲隨而解之。本來嘔吐者,為胃內有停水,故普通概不渴。時而有渴者,因停水下降,胃內停水減少也。故嘔家不渴者,因嘔吐者胃內有停水,則不渴也。渴為欲解者,若先不渴,今至於渴者,當作停水下降之徵,則有治愈之傾向也。
以下本來不渴,今至於渴者,為胃內來停水,是即以本方為主治也。
白話文:
《千金方》中寫道:「嘔吐的人不渴,渴的人是因為想解渴。本來渴,現在反而不渴,是心下有積水的原因,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來治療。」這是正確的,所以要順著這個徵兆來治療。本來嘔吐的人,是因為胃裡有積水,所以通常不渴。有時會渴,是因為積水下降,胃裡的積水減少了。所以嘔吐的人不渴,是因為嘔吐的人胃裡有積水,所以不渴。渴是因為想解渴,如果本來不渴,現在卻渴了,應該當作積水下降的徵兆,這是有好轉的趨勢。
原本不口渴,現在卻口渴了,是因為胃內積聚了水份,這就是使用此方藥的主治原則。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突然嘔吐,胸口有堅實的東西堵著,橫膈膜之間有水,頭暈心悸的患者,以半夏和小茯苓加茯苓湯為主。(出自《金匱要略》)
【註】 『且說人身隨歲月之增長,其中一方陰氣逐漸增強,而陽氣隨之逐漸消退,這是人體機能自然的老化過程。陰氣過於強盛時,會侵害陽氣,導致人體發生一些病變。因此,養生之道在於補益元陽,驅邪扶正,使陰陽平衡,方能維持健康。』
《金匱》「半夏」,上無「小」字,今從《千金方》加之。卒嘔吐者,突然嘔吐也。心下痞者,雖為胃部停滯膨滿之義,但與大黃黃連瀉心湯等異,乃由停水而然,故欲示此意,為加「膈間有水」一句。又眩悸者,有眩暈、心悸亢進之二證,皆為茯苓、半夏之所治也。以是可知本條之義矣。
白話文:
《金匱》中的「半夏」,沒有「小」字,現在採用《千金方》的寫法,加上了「小」字。卒然嘔吐,是指突然發生的嘔吐。心下痞,雖然是指胃部停滯膨滿的意思,但與大黃黃連瀉心湯等不同,而是由於水停滯而引起的,所以為了表示這個意思,加上了「膈間有水」一句。另外,眩悸,是指眩暈、心悸亢進這兩種證狀,都屬於茯苓、半夏所治療的範圍。由此可知本條的意義了。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本條注釋已詳於前數條。
白話文:
先口渴,後吐出酸水,這是因為水停留在心下,是飲酒過量導致的。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來治療。(《金匱要略》)
由仲景云,先渴後嘔,則本方證為有渴也明矣。但由余之經驗,則此渴為極輕微。若劇者,宜加用石膏。又嘔吐甚者,加橘皮,以伏龍肝汁(黃土汁)煎用。
白話文:
張仲景說:病人先感到口渴,然後吐出清水,說明本方證有口渴的症狀。但我根據自己的經驗,這種口渴的程度很輕微。如果口渴嚴重,應該加用石膏。嘔吐劇烈的,加橘皮,用龍肝汁(黃土汁)煎服。
2.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7.2克,生薑4.8克,茯苓2.4克。
煎法用法同前。
白話文:
半夏 7.2 克,生薑 4.8 克,茯苓 2.4 克。
煎服方法同前。
《仁齋直指方》曰:「小半夏加茯苓湯,治水結胸證,心下忪滿,無大熱,頭汗出。」
《張氏醫通》曰:「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痰飲汗多,小便不利。」
白話文:
《仁齋直指方》裡說:「小半夏加茯苓湯用來治療水液停聚在胸部的情況,症狀包括胸口感到脹滿不適,沒有高燒的情況,而且只出頭汗。」
《張氏醫通》裡提到:「小半夏加茯苓湯用於治療痰多和出汗多的情況,同時伴有小便不通暢的問題。」
《婦人良方》曰:「大半夏湯(即本方也)治痰飲脾胃不和,咳嗽,嘔吐,飲食不入。」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小半夏證而眩悸者。」
求真按:「眩悸非必在證,故此定義不完全。」
白話文:
《婦人良方》說:「大半夏湯(也就是這個方子)治療痰飲、脾胃不和、咳嗽、嘔吐、飲食不入。」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用於治療小半夏證且出現眩暈心悸的情況。」
求真按語:「眩暈心悸並非必然伴隨著小半夏證,因此這個定義並非完全。」
《叢桂亭醫事小言》曰:「一商人,患腳氣,咳嗽甚,一身皆腫,呼吸迫促,有衝心之兆。與越婢如朮、附,無驗。轉豁胸湯,又無效。與甘遂丸,不下利。一日忽嘔逆,水藥皆不受,氣息急迫,不能平臥,坐而按摩脊背,陰囊腫脹,寸時不安。以其嘔甚,投小半夏加茯苓,能飲而不吐,次日依然,但欲其少嘔吐,故使連服之。
白話文:
《叢桂亭醫事小言》中記載:「有一位商人,患有腳氣病,咳嗽很厲害,全身都腫脹,呼吸急促,有衝擊心臟的徵兆。給他服用越婢如朮和附子,但沒有效果。改用豁胸湯,也沒有效用。給他服用甘遂丸,也沒有瀉下大便。有一天他突然嘔吐不止,水藥都喝不下去,氣息急促,不能平躺,只能坐着按摩背部,陰囊腫脹,一會兒也不能安寧。由於他嘔吐得很厲害,就給他服用小半夏加茯苓,他能夠喝下去而不吐出來,第二天依然如此,但希望他能少吐一點,所以讓他連續服用。
三日許,嘔吐止,而食粥,小便清利,故猶用前方,逐日快利,腫亦隨消,呼吸穩安,得以平臥。乃更守服前方,三十日許,痊愈。」
白話文:
大概過了三天左右,嘔吐停止,可以吃粥了,小便也清澈、通暢,所以仍繼續按照原藥方服用,每天都很暢快,腫脹也逐漸消退,呼吸也平穩順暢了,可以平躺著睡覺。繼續遵守原藥方服用,大約過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完全康復了。
求真按:「本方不惟為鎮嘔之對方證,亦可為拔本塞源之劑。」
《方輿輗》曰:「小半夏加茯苓湯,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
白話文:
服用此方不只能止嘔,還能斷絕嘔吐的根源。
《方輿輗》記載:「小半夏加茯苓湯,可治療忽然嘔吐、胸腹脹氣、胸膈有水、頭暈心悸的症狀。」
方下所敘之一種病證,往往有之。西尾氏曾於中途卒發眩暈,從者來請余治,即往診之。手足微厥,脈細欲絕。坐中一醫云:「虛候可畏。」余潛心診之,脈與證雖似危候,但嘔多悸甚,心下痞滿,此乃仲景氏所謂膈間有水之一證也,決不足慮。即作大劑之小半夏加茯苓湯,連進六七帖。
白話文:
方子下面所敘述的這種病症,常常有。西尾氏曾經在半路上突然發作眩暈,隨從的人前來請我去治療,我立即前往診治。他的手腳微微發涼,脈搏細弱將絕。在座的另一位醫生說:「虛症狀令人害怕。」我仔細診斷,脈搏和症狀雖然看起來是危急的症候,但是嘔吐很多,心悸非常嚴重,心下痞滿,這是仲景先生所說膈間有水的症狀之一,一定不用擔心。於是製作了一劑大劑量的半夏茯苓湯,連續進服了六七帖。
至次早,數證稍安。用前方數日,雖漸痊,唯有冒眩意,因用澤瀉湯二三旬而平復。凡藥若能中病,即微飲微湯,能立偉效者如此。余遇此證卒發者兩三人,皆以此方取效。因思本文之「卒」字,可謂大眼目矣。《外臺》改作「諸」字,非也。又於《金匱》注書,作病中卒然嘔吐解,亦非也。
白話文:
到了第二天早上,所有的症狀都稍微好轉了些。依照前述的方子服用了幾天,症狀逐漸痊癒,只有頭暈目眩的感覺,因此以澤瀉湯服用了兩個多月才完全恢復。所有的藥物,如果能針對病症,那麼即使是少量藥水也可能產生偉大的療效。我曾經遇過兩、三位突然發作了這個病的人,都用這個方子治好了。因此我想到書中「卒」這個字,可以說是關鍵所在。《外臺》書把它改成「諸」字,不是。另外在《金匱》的註書,寫作病中突然嘔吐痊癒,也不是。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前方證(求真按:『前方,指小半夏湯』)兼停飲而渴者,又有停飲而嘔吐不食,心下痞硬(求真按:『心下痞硬,為心下痞滿之誤』)或頭眩者,有效。總之,飲食不進者,或瘧疾經日而食不進者,此方倍加生薑,能奏效。」
求真按:「不進食者,胃內有停水故也。」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記載: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之前所說的小半夏湯的症狀,以及合併有停飲且口渴的患者。同時,對於有停飲、嘔吐、不思飲食、心下痞硬(按:應該是寫作「心下痞滿」)或者頭暈的患者也有效。
總之,對於飲食不進或瘧疾已經持續好幾天而沒有吃東西的患者,這個藥方可以加倍生薑的劑量,以提高療效。
根據求真的說法,吃不下東西是因為胃裡面積滯了水液。
《橘窗書影》曰:「一男子傷寒數十日不解,羸瘦骨立,臍上築築而動悸甚,飲食不納,脈虛數,瀕於死。余以為厥陰正證(本柯琴之說),與烏梅丸。其人惡藥臭,不能服,消渴殊甚。即權與小半夏加茯苓湯,雜以前丸服之。五日,嘔氣止,諸證退。連服三十日,病痊愈。」
白話文:
《橘窗書影》記載:「有一位男子患傷寒數十日,病情毫無好轉,身體消瘦,骨瘦如柴,肚臍上隆起,且劇烈搏動,無法飲食,脈搏虛弱而數,危在旦夕。我認為這是厥陰證的典型表現(根據本柯琴的說法),於是給他服用烏梅丸。但該男子厭惡藥物氣味,無法服下,消渴症狀反而更加嚴重。我權宜之計,給他服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並混合之前所開的藥丸一起服用。服用五日後,嘔吐症狀消失,其他症狀也開始消退。連續服用三十日,病情痊癒。」
余於似此證而有水氣在胸脅者,用石膏,而危險證有得救者,今記其一二於下。胸膈有水氣,其證有吐水者,有眩暈者,有動氣者,有因動氣而呼吸不穩者,皆以小半夏加茯苓、石膏,或半夏瀉心加石膏等,能收效。按心下有水氣停飲證,證候不一,非一方一藥可得而治之。
白話文:
我曾遇過有些具有類似症狀同時又胸脅有水氣的病例,使用石膏治療後,情況危急的病人也得以救治,以下舉出兩三個這樣的例子。胸膈有水氣,症狀有嘔吐水、頭暈目眩、動氣、因動氣而呼吸不穩等,我都用小半夏加上茯苓、石膏,或半夏瀉心湯加上石膏等方來治療,都會有效果。根據我臨牀觀察,心下有水氣停飲證的證候不一,因此並非用一方一藥就可治癒的。
其尤輕者,桂苓朮甘湯之頭眩,小半夏加茯苓湯之水停心下,皆所以燥水飲,利小便,而為治者也。此等處,能注意用附子、石膏,皆可奏非常之效。
白話文:
最輕微的癥狀有,桂苓朮甘湯引起的頭暈,小半夏加茯苓湯引起的水聚在下腹部,治療方法都是去除水分、利尿,這是治療的基本原則。在這些情況下,如果能注意用附子、石膏,都會有非常好的效果。
一婦人多年患反胃,至今冬增劇。飲食不納,由心下至臍上,痛甚不能堪。余乃與小半夏加茯苓橘皮湯,兼用起廢丸。至於食料,僅啜蕎麥湯少許。過四、五日,嘔吐止,痛減。更連進前方,不復發。
白話文:
有一位婦人患有反胃多年,至今冬季反胃的症狀更加嚴重。她無法進食,從心窩到肚臍上疼痛難忍。我便給她開了小半夏加茯苓橘皮湯,同時服用起廢丸。至於飲食,她只能喝一點蕎麥湯。過了四、五天,嘔吐停止,疼痛減輕。繼續服用前方的藥物,反胃的症狀沒有再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