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19)
別論 (119)
1. 苦參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苦參,苦燥濕,寒勝熱。…治溫病血痢,腸風溺赤,黃疸,酒毒。熱生風,濕生蟲,又能祛風、逐水、殺蟲,治大風疥癩。然大苦寒,肝腎虛而無熱者,勿服。」
由此說觀之,則本藥為有力之解熱藥,兼有殺蟲殺菌作用者。
白話文:
《本草備要》中記載:「苦參性苦,有燥濕、寒勝熱的功效。…治療溫熱病引起的痢疾、腸道脹氣引起的尿液發紅、黃疸、酒醉中毒。熱能生風,濕能生蟲,苦參還能祛風、利水、殺蟲,治療大風、疥瘡等皮膚病。但苦參性大寒,肝腎虛弱而沒有熱症的人,不要服用。」
由本文看來,此中藥有強力的退燒功效,同時具有驅蟲殺菌的作用。
2. 炙甘草湯之注釋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傷寒,脈搏時有時無,心臟悸動不安,服用炙甘草湯治療。(出自《傷寒論》)
脈結代者,結脈兼代脈也。心動悸者,心悸亢進之謂。心悸動者,為脈之源泉,故心亦不可無結代之理。仲景未言及者,恐當時聽診法尚未備,其運動狀態無由詳知。如本方證,雖為心悸亢進,但如瀉心湯證,而不惟血壓不升騰,反而低降,致現脈之結代,故用本方高其血壓,且復脈狀也,是以本方有復脈湯之一名也。故與瀉心湯之名對照時,則虛實之差,自然了然矣。
白話文:
脈結代是指脈搏結澀而兼有代脈。心動悸是指心臟跳動過快。心悸動,是脈搏的源泉,所以心臟也不可沒有結代的道理。仲景沒有提到這個,恐怕是因為當時的聽診方法還不完善,無法詳細瞭解心臟的運動狀態。例如本方的證狀,雖然是心悸亢進,但如瀉心湯證,不但血壓不升高,反而降低,導致脈搏出現結代,所以用本方來升高血壓,並恢復脈搏的正常狀態,因此本方又名復脈湯。所以與瀉心湯的名字對照時,虛實的差異自然就清楚了。
《千金翼》炙甘草湯一云:「復脈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心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千金方》裡記載的炙甘草湯又稱「復脈湯」,用於治療虛弱體虛、精力不足、容易出汗和悶悶不樂、脈搏微弱和心悸的疾病。患者行走動作一切正常,但如果在百日以內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病情就會很危險,十一天內就會死亡。(《金匱要略》)
【註】
陰陽虛實之轉化,平人則轉化易而和,素有虛損者,則轉化難而逆。故人身之陰陽虛實,不離消長,升降開闔,盛極則衰,衰極則盛,化生復滅。凡物之變,皆從此理,人身之消長開闔,與天地自然之消長開闔,一理也。陰陽虛實運動之機,非一 принципи 。有過用而衰,有不足而盛。故有從虛轉實,有從實轉虛。實者,有已實有將實。虛者,有已虛有將虛。已實者,色澤紅明,肌肉肥厚,筋骨健強。已虛者,色澤枯槁,肌肉枯萎,筋骨軟弱。將實者,色澤白明,肌肉豐滿,筋骨強健。將虛者,色澤青黃,肌肉鬆弛,筋骨軟弱。滑利順暢,氣機流通,二便調暢,飲食臭腐,漸次好轉,是為從虛轉實。堅硬阻塞,氣機壅塞,二便不暢,飲食臭腐,漸次消減,是為從實轉虛。
《金匱》「悸」之上無「心」字,今從《千金翼》加之。仲景以「虛勞不足」為首句者,欲明因此四字致汗出而悶,脈結心悸之虛證,其行動如常也。有此虛證時,雖動作如常,若不服藥,則不出百日,生命危矣。其證危急,不能動作者,十一日而死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記載的「悸」,在原來的版本中沒有「心」字,是後來《千金翼》中才加上的。仲景將「虛勞不足」放在句首,目的是強調由於這四個字而導致的冒汗、胸悶、脈搏結促和心悸虛證,儘管患者的日常活動和常人一樣。如果有上述虛證,即使日常活動和常人一樣,如果不服用藥物,那麼不出100天,生命就會受到威脅。但是病情更加危急,不能動彈的,十一天就會死亡。
《外臺》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外臺》灸甘草湯,治療肺部虛弱,涎液過多,心中感到溫熱潮濕的人。(出自《金匱要略》)
肺痿者,肺結核也。涎,是咯痰之稀薄者。唾,其濃厚者也。溫溫液液者,噁心甚也。茲不云脈結心悸者,省文也。
炙甘草湯方
白話文:
肺痿:就是肺結核。涎:吐出來的痰較稀。唾:吐出來的潭較濃。溫溫液液:形容嘔吐或噁心厲害的狀態。這裡沒有說脈結和心悸的症狀,是為了簡化敘述。
炙甘草湯方
構成:
- 炙甘草二兩
- 生薑三兩,切
- 大棗十二枚,擘
製法:
-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甘草,取三升,去滓,納薑棗,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主治:
- 咳逆上氣,虛煩不得眠。
甘草3.5克,生薑、桂枝、大棗各2.5克,人參、阿膠各1.8克,生地黃12克,麥門冬8.5克,麻子仁5.5克。
上細銼,以酒一合勺,水一合,煎一合,去滓,入阿膠溶之。一日分三回,溫服或冷服但以水代酒亦可。
白話文:
甘草 3.5 公克,生薑、桂枝、大棗 各 2.5 公克,人參、阿膠 各 1.8 公克,生地黃 12 公克,麥門冬 8.5 公克,麻子仁 5.5 公克。
細細研磨,取酒一合、水一合,煎成一合後,去除藥渣,加入阿膠溶解。一天分三次,溫服或冷服皆可,若以水代酒亦無妨。
3. 炙甘草湯之腹證
本方由來於桂枝去芍藥湯,故腹狀亦相類,但此以地黃為主藥,則有臍下不仁及煩熱之證,且心尖及腹部大動脈之悸動亢進為異耳。
白話文:
這個方劑來源於去除了芍藥的桂枝湯,所以腹部的癥狀也很類似,但是這個方劑以地黃為主藥,就有臍下不仁及煩熱的癥狀,而且心尖和腹部大動脈悸動亢進也是不同之處。
《衛生寶鑒》曰:「至元庚辰六月中。許伯威五旬餘,中氣本弱,病傷寒八九日。醫者見其熱甚,以涼劑下之。又食梨三四枚而傷脾胃,四肢冷,時昏憒。請余治之。診其脈,有時動而中止,而自還,乃結脈也。心亦動悸,吃噫不絕,色青黃,精神減少,不欲開目,踡臥,惡與人語。
白話文:
《衛生寶鑒》中記載,至元庚辰年六月中旬,一位名叫許伯威的男子,年紀五十多歲,中氣本就虛弱,患了傷寒八九天。醫生見他發熱嚴重,就用涼性藥物瀉下。他又吃了三四個梨,損傷了脾胃,四肢發冷,時常神志昏沉不清醒。他請我為他診治。我診斷他的脈象,有時動了又停止,然後自己又恢復,這是結脈。他的心也悸動不安,不停地打嗝,面色青黃,精神萎靡,不想睜開眼睛,蜷縮著身體臥牀,不喜歡與人交談。
余以炙甘草湯治之,減生地者,恐損陽氣也。銼一兩,使服之,不效。再於市鋪選嘗氣味厚者,再使煎服之,其病減半。再服而愈。」
白話文:
我用炙甘草湯治療他,減少生地黃的用量,擔心損害陽氣。研碎一兩,讓他服用,沒有效果。再次在市場上選擇氣味濃鬱者,再次煎服,病情減輕一半。再服而痊癒。
《方輿輗》本方條曰:「此為仲景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之聖方也。孫真人用之以治虛勞,王刺史用之以治肺痿。凡仲景諸方,無不變通如此。雖云變通,但此方之妙,在治結代脈,故一名復脈湯也。不論何病,凡脈結代者,皆可先用此方。詳言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結脈也。
白話文:
《方輿輗》上的本方條說:「這是仲景治療『傷寒、脈搏結代、心動悸』的聖方。孫真人用它來治療虛勞,王刺史用它來治療肺痿。所有仲景的方劑,沒有不這樣變通的。雖然說變通,但此方的妙處,在於治療結代脈,所以又叫復脈湯。不論什麼病,凡是脈搏結代的,都可以先用此方。詳細來說,脈搏緩慢而時而停止一下又繼續的,就是結脈。
結者,止而即還,不失至數,但少跳動耳。代者,止而不還,斷而復動,此絕彼來,交代之義也。二脈相似而稍異,然治法惟此一方而已,故連稱為結代脈。此脈大病有之,頗可畏。又平人有時見此脈者,無害,雖藥不必也。昔人有曰:『有病見之為難治,若氣逆得之則可憂。
白話文:
「結脈」是指脈搏停止一陣子後又立即跳動,不減少脈搏的次數,只是跳動的幅度較小。而「代脈」是指脈搏停止一陣子後不再跳動,停了一段時間後又重新跳動,這種現象稱為「絕而復來」或「交代」。結脈和代脈雖然相似,但稍有差異。然而,治療方法都只有這一種,所以合稱為「結代脈」。這種脈象通常出現在大病患者身上,相當嚴重,令人擔憂。不過,有些健康的人偶爾也會出現這種脈象,但無害,即使不用藥也沒有關係。古人說:「有病的人出現結代脈很難治癒,如果加上氣逆的情況,就更加危險了。」
』確言也。此湯雖《金匱》引《千金翼》,但今閱《翼》,標為復脈湯。而注云,仲景炙甘草湯,蓋後世調氣血、補虛勞不足諸方,似多由此方而出。《金匱》炙甘草湯方下之『行動如常』數句,說者削而不取,雖不見於正文,但有徐大椿說,不可謂為無理。曰:『凡脈見結悸者,雖行動如常,亦不出百日,必死。
若復危急,不能行動,則過十日必死。』語極明顯,從前解者多誤。」
白話文:
說得非常準確,雖然《金匱》引用《千金翼》提到這個藥方,但現在閱讀《翼》,標題是復脈湯。並且註解說,仲景的炙甘草湯,大概是後世調理氣血、補虛勞不足的諸多方劑,似乎多半都是源自這個方劑。《金匱》炙甘草湯方劑下面的「行動如常」幾句話,評論家都刪掉而不採用,雖然沒有出現在正文中,但徐大椿有說,不能說沒有道理。他說:「凡是診脈時看到脈搏結悸的人,即使行動如常,也不超過百日,必死。
如果病情復發緊急,無法行動,那麼過十天一定會死亡。」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顯,以前的解讀者大多誤解了。
求真按:「脈結代、動悸者,有陰陽虛實之別,故若非確認為陽虛證,則不可妄用本方。余屢用桃核承氣湯治此證者。宜注意之。」
白話文:
求真按:脈象弦結停頓、心跳動悸的症狀,有陰陽虛實的差別,所以如果沒有確認是陽虛證,就不能隨便用這個方子。我多次用桃核承氣湯來治療這種症狀。需要注意這一點。
《靜儉堂治驗》曰:「一婦人心中悸,胸下痞硬,臍上動悸,失音不能開聲,不大便五六日,時復頭眩,脈沉細,飲食不進。…雖諸證稍快,惟聲音不發,悸動不止。十九日,改劑,用炙甘草湯。七八日,動悸止,音聲開,得以復常。」
《餐英館治療雜話》曰:「炙甘草湯訣,治癇證,此方主之。老人、虛人,津液枯,大便閉者,此湯主之。」
白話文:
《靜儉堂治驗》一書中記載:「有一位婦女,心中感到悸動,胸下有痞硬感,臍部上方有動悸感,失聲不能說話,五六天沒有大便,有時還會頭暈,脈象沉細,飲食不進。…雖然各種症狀稍有減輕,但聲音仍然不能發出,悸動也一直沒有停止。十九日,改變藥方,使用炙甘草湯。七八天後,動悸停止了,聲音恢復正常,得以康復。」
虛勞,動履如常,脈至虛數,又細而若有若無者,此所謂脈病人不病。平人雖視為不死,但必死也。或發寒熱,或咳嗽自汗盜汗,胸中痞悶,或眩暈耳聾,或夢中獨語,見種種之異證者,其腹中自心下至小腹,兩脅腹之一邊悸動強,巨里(虛里)動高,以及於肩。若動在左者,不可惑於種種之見證,唯以脈動悸為標準也。
白話文:
虛勞病的患者,走路行動看起來正常,但脈象卻非常虛弱,而且又細小到若有若無的地步,這種情況稱之為「脈病人不病」。一般人雖然認為這種人不會死亡,但他一定會死亡。虛勞病的患者,可能會出現畏寒發熱、咳嗽、自汗盜汗、胸中痞悶、頭暈耳鳴,甚至在夢中自言自語、出現各種各樣的奇怪症狀。他們的腹部,從心下到小腹,以及兩側腹部的其中一邊,都會出現悸動、強烈的跳動,而且這種悸動會一直蔓延到肩膀。如果悸動出現在左側,不要被各種各樣的症狀所迷惑,只要以脈搏的悸動為標準即可。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骨蒸勞嗽,抬肩喘息,多夢不寐,自汗盜汗,痰中血絲,寒熱交發,兩頰紅赤,巨里動甚,噁心憒憒而欲吐者,宜此方。若下利者,去麻子仁加乾薑,水煮為佳。」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的條目中說:「由於肺結核而骨蒸潮熱、咳嗽喘息、多夢不寐、自汗盜汗、痰中帶血、寒熱交替、兩臉通紅、肚子很餓、噁心嘔吐想吐的人,適合這個藥方。若腹瀉的人,則去除麻子仁,加入乾薑,水煮最佳。」
求真按:「下痢,去麻子仁可也,加乾薑者非也。因本方證為陰虛證,而非陽虛證,故用乾薑之大熱者,矛盾也。余代乾薑以芍藥。」
白話文:
求真按說:「下痢,去除麻子仁是可以的,但是加上乾薑就錯了。因為本方的證型是陰虛證,而不是陽虛證,所以用大熱的乾薑,是矛盾的。我用芍藥代替乾薑。」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以心動悸為目的。凡心臟之血不足時,氣管動搖而悸,是心臟之血不能達於動血脈(求真按:『動脈也』),時而間歇,故致脈結代也。此方滋養心臟之血,潤流脈路,不僅治動悸,即人迎邊之血脈凝滯,氣急促迫者,亦有效(求真按:『人迎邊云云,當於鎖骨上窩之動脈瘤也』),是余數年之經驗也。又肺痿之少氣而胸動甚者,用之亦有一時之效。
龍野之秋山玄端用此方加桔梗,為肺痿之主方,蓋根據於《金匱》也。」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寫道:「這個方劑的目的是治療心悸。凡是心臟血不足時,氣管動搖而悸動,這是因為心臟的血液不能到達脈動血管,時而間歇,所以導致脈搏結代。這個方劑可以滋養心臟的血液,潤流脈路,不僅可以治療心悸,也能治療人迎邊的脈絡凝滯,氣息急促迫切的人(「人迎邊云云,當於鎖骨上窩之動脈瘤也」),這是我多年來的經驗。另外,肺痿的人,氣短,胸部動得厲害,用這個方劑也有暫時的效果。
《橘窗書影》曰:「一婦人消渴,數日不愈。一醫認為胃熱,屢下之。消渴止,舌上赤爛,至於齒齦亦糜爛,不能飲食,脈虛數,濁吐有腥臭。余以為肺痿之一證,與炙甘草加桔梗湯,病漸愈。」
求真按:「治口舌糜爛者,以地黃為主要作用也。」
白話文:
《橘窗書影》記載:「有一位婦女患有消渴症,很多天都沒能治癒。一位醫生認為是胃熱引起的,重複地為她進行洩火治療。消渇症狀雖然停止了,但舌頭上卻出現了紅腫潰爛,甚至牙齦也潰爛了,無法進食,脈搏微弱而急促,嘔吐物中有腥臭味。我認為這是肺燥症狀之一,於是給她服用炙甘草加桔梗湯,她的病情逐漸好轉。」
一婦人年四十餘,傷寒後,心中動悸甚,時時迫於咽喉而少氣,咽喉之外肉癰腫如肉瘤,脈虛數,身體羸瘦如枯柴,腹部凹陷,飲食不進。其父延余議方。余曰:「舍炙甘草湯加桔梗,無適方。」乃大服,使連服其方,數旬,動悸漸安,肌肉大生,咽喉癰腫自然減退,氣息寬快,而得閑步。後輿至奧州弘前,其體更無恙云。
白話文:
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在得過傷寒之後,心中悸動得很厲害,時常感到氣迫喉間而呼吸困難,喉嚨外側的肌肉腫得像個肉瘤,脈搏虛弱而數,身體消瘦得像枯柴一樣,腹部凹陷,飲食不進。她的父親請我去診治。我說:「只用炙甘草湯加桔梗即可,沒有別的適合的方子。」於是她大量服用這個方子,連續服用了幾個月,心跳悸動逐漸平靜,肌肉長了很多,喉嚨腫脹自然消退,呼吸順暢,能夠散步了。後來她乘車到了奧州弘前,她的身體完全康復了。
按此方之妙處,有奇效,故有用於虛證有熱而草臥之熱病者。甘、桂助陽氣、補元氣,生地、麻子仁、阿膠以潤燥,可有效於仲景不言處。此方涼補元氣,而非溫補,在於平補涼補之間,而無溫補之燥氣也。又陽氣虛而有火之狀者,亦佳。又補上焦之元氣。世人不知補心,可惜。
白話文:
這個藥方的妙處在於療效奇特,因此可以用於虛證有熱而草臥的熱病患者。甘草、肉桂可以幫助陽氣、補元氣,生地黃、麻子仁、阿膠可以滋潤燥熱,這些藥物可以有效治療仲景沒有提到的病症。這個藥方可以涼補元氣,而不是溫熱進補,介於平補和涼補之間,沒有溫補的燥熱之氣。此外,陽氣虛而有熱象的患者,也可以使用這個藥方。這個藥方還可以補上焦的元氣。可惜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補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