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17)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17)

1. 六物黃芩湯之注釋

《外臺》黃芩湯,治乾嘔下利。(《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外臺祕要》中的黃芩湯

治療乾嘔腹瀉。

(出自《金匱要略》)

《外臺》黃芩湯,因與前之黃芩湯易混,而本方包容藥物六味,故名六物黃芩湯也。本方治乾嘔下利,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乾嘔而利者,文義上殆無差別,故東洞翁以本方治「心下痞硬,乾嘔下利而上衝者」為定義,與彼治「黃芩湯證而嘔逆者」有別也。

白話文:

《外臺》中的黃芩湯,容易與前面的黃芩湯混淆,而本方的藥物包含六味,因此取名為六物黃芩湯。本方是用來治療乾嘔腹瀉,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用來治療乾嘔腹瀉的效果相似,因此,東洞翁將本方定義為治療「心下痞硬、乾嘔腹瀉而往上衝者」,與黃芩湯治療「黃芩湯的證狀而嘔吐者」有所區別。

然此大別耳,欲詳論之,彼證為純陽證,有腹直肌攣急者,本方證為陰陽相半(方中有人參、乾薑,因兼陰證也),無芍藥、甘草,故腹直肌之攣急輕微;有人參,故有心下痞硬;含桂枝,故有上衝之候,且呈一般之虛狀,故不難分別之。

六物黃芩湯方

白話文:

然而,這只是大體上的區別。如果想要詳細地討論,那麼那個證狀屬於純陽證,有腹肌攣急的,本方的證狀是陰陽各半(方中有西洋參、乾薑,所以也兼顧陰證),沒有芍藥、甘草,所以腹肌攣急的症狀輕微;有人參,所以心下痞硬;含有桂枝,所以有上衝的徵兆,而且呈現一般虛弱的狀態,所以不難分別。

黃芩(15克),苦參(15克),川芎(15克),甘草(10克),當歸(20克),石膏(15克)

黃芩、人參、乾薑、大棗各5.5克,桂枝1.8克,半夏11克。

煎法用法同前。

白話文:

黃芩、人參、乾薑、大棗各6公克,桂枝2公克,半夏12公克。

與前述相同,煎服方法。

《成績錄》曰:「一男子患痢,日三十餘行,自不知其利(求真按:『無裡急後重可知』),腹痛,乾嘔,不能食,胸中煩,心下痞硬,身熱,微渴,口苦,唇乾,舌上無苔,脈微數(求真按:『舌上無苔,脈微數為陰虛證之徵』),不能起臥。醫以為困極。先生與六物黃芩湯而愈。」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久痢,疝痢,乾嘔不止,間有宜此方者。」

白話文:

《成績錄》中記載:有一位男性患者患有痢疾,每天腹瀉三十多次,他自己不知道是真正的大便(求真按:沒有便急感可得知),腹痛、乾嘔,吃不下飯,胸中煩悶,心下痞硬,身上發熱,輕微口渴,口苦,嘴脣乾裂,舌苔沒有,脈搏微弱而數,不能起身臥倒。醫生以為病情危重。吳師機先生給他服用六物黃芩湯,終於痊癒。

長期的痢疾,疝氣引起的痢疾,乾嘔不止,有時適用本方。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位於黃芩湯(求真按:『宜作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與桂枝人參湯之間,用於上熱下寒之下痢有效,且黃芩湯主腹痛(求真按:『不必以腹痛為主』),此方主乾嘔,桂枝人參湯主無腹痛與嘔,而有表熱,屬於虛寒者。蓋此方類於半夏瀉心湯,而治下利之效,為尤捷也。」

白話文:

在《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一書中,有一條方叫做「半夏生薑可下湯」,這個方劑介於黃芩湯和桂枝人參湯之間,專治上熱下寒的腹瀉,黃芩湯主要治療腹痛,而本方則主要治療乾嘔,桂枝人參湯則用於治療沒有腹痛也沒有嘔吐,但出現表熱症狀的虛寒證型患者。這個方劑類似於半夏瀉心湯,但治療腹瀉的效果更加顯著。

2. 三物黃芩湯之注釋

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熱者,三物黃芩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婦女在生產的時候,由於分娩時產門敞露,被風吹襲,導致四肢非常痠疼、發熱,同時伴有頭痛的症狀,應服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沒有頭痛,只是覺得煩悶發熱,則應服用三物黃芩湯來治療。(《金匱要略》)

《金匱》作「但煩者」,今從《千金方》作「但煩熱者」。尾臺氏曰:「小柴胡湯,治四肢煩熱,頭痛,惡風,嘔而不欲食等證。此方治外證已解,但四肢煩熱或心胸苦煩者。」以此分辨之,則可明本條之義矣。

白話文:

《金匱》中把這個病症寫做「但煩」,現在按照《千金方》寫成「但煩熱」。尾臺氏說:「小柴胡湯,治療四肢感到煩熱、頭痛、惡風、嘔吐不想吃東西等症狀。這個方子用來治療表證已經解除,但四肢還感到煩熱或心胸感到苦悶煩躁的症狀。」以此來區分,就可以明白本條的含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