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總論 (9)

回本書目錄

總論 (9)

1. 中醫之傳染病療法以驅逐細菌性毒素為主

傳染病之種類頗多,茲就腸傷寒說明之。本病由伊倍忒‧高夫克氏所發現之腸傷寒桿菌,寄生繁殖於小腸黏膜,而此菌體所生產之毒素,其為害於人身,反比其本體為大,此西醫之所示也。然發病之初期,細菌之數猶少,毒素之產出不多,不過呈輕微之不定症狀,若細菌增加至一定程度,則呈頭痛、項痛、肢疲而痛、惡寒發熱等證,並現浮大、浮緊之脈。

白話文:

傳染病種類繁多,現在就以腸傷寒為例來說明。這種病是由伊倍忒‧高夫克氏發現的腸傷寒桿菌引起的,這種細菌寄生並繁殖在小腸黏膜上,而細菌產生的毒素對人體的危害遠大於細菌本身,這是西醫的說法。但是,在疾病的初期,細菌數量還很少,產生的毒素也不多,所以只會出現輕微的不定症狀。當細菌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頭痛、項痛、肢體疲倦並疼痛、惡寒發熱等症狀,並且脈象浮大而緊。

發生此等症狀之理由,乃因對此毒素最敏感者,為延髓中之體溫生產中樞,受毒素之刺激而興奮,以致體溫上升。故體溫調節中樞如欲調節體溫,則必須從無數汗腺中放散,因此中樞令其所屬陸續輸送滿含毒素之血液於皮膚面,以努力放散其體溫,亦自然之妙機也。如果不發汗,則毒素無路輸出,迫於筋骨而為頭項強痛、肢疲而痛,為欲泄而不能泄,使惡寒發熱。

白話文:

出現這些症狀的原因是,對這種毒素最敏感的是延髓中的體溫調節中樞,受到毒素的刺激而興奮,導致體溫升高。因此,體溫調節中樞如果要調節體溫,就必須通過無數汗腺來散熱。因此,中樞命令其所屬的血管接連不斷地將充滿毒素的血液輸送至皮膚表面,努力散發體溫,這也是自然界的神奇機制。如果不發汗,那麼毒素就會沒有出路,被困在筋骨中,而導致頭項強痛、四肢睏倦疼痛,想要排泄卻不能排泄,造成惡寒發熱的症狀。

增量之血液,以之呈浮脈於浮面動脈,是即中醫所稱為表證,而用葛根湯麻黃大青龍湯等之發汗解熱劑,以補助自然良能作用之不及處,使蝟集於皮膚面之毒素,驅逐於體外也。

白話文:

血液增多,浮現在浮面動脈中,呈現出脈搏浮快的症狀,這就是中醫所說的「表證」。治療方法是使用葛根湯、麻黃、大青龍湯等發汗解熱劑,幫助身體的自然良能發揮作用,將聚集在皮膚表面的毒素驅逐出體外。

雖然,以此發表而痊愈者甚稀,不過表證因此緩解,覺一時爽快,但不久體溫漸次升騰,復發口苦而渴、噁心嘔吐、食欲不振、舌苔等之消化器症狀,及咳嗽、胸痛等之呼吸器症狀,脈浮減而變為弦細,此中醫所稱為表證不解,而轉入於少陽,此證即少陽證也。病狀之所以如此變化者,因體溫調節中樞疲勞,不能如前之輸送多量血液於體表,此為必至之趨勢,而血液乃充盈於體內部也。

白話文:

雖然有部分患者服用這種藥方後得以痊癒,但大多數患者症狀只是得到暫時的緩解,患者一時會感到舒適,但不久體溫又會逐漸升高,再次出現口苦口渴、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舌苔等消化系統症狀,以及咳嗽、胸痛等呼吸系統症狀,脈象也會從浮弱轉變為弦細。中醫稱這種情況為表證未解,轉入少陽,也就是所謂的少陽證。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病情變化,是因為體溫調節中樞疲勞,無法像以前那樣將大量的血液輸送至體表,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血液會充盈在體內部。

當於表證轉入,舌尚白苔時,宜處以小柴胡湯或小柴胡石膏湯;白苔少變黃色時,宜處以小柴胡加大黃湯,或小柴胡加石膏大黃湯;白苔全變黃色,上腹部有緊滿壓痛時,宜處以大柴胡湯或大柴胡加石膏湯。

白話文:

當表證轉入裡證,舌苔仍是白色時,應服用小柴胡湯或小柴胡加石膏湯;白色舌苔略微變成黃色時,應服用小柴胡加大黃湯,或小柴胡加石膏大黃湯;如果舌苔全部變成黃色,上腹部有緊滿壓痛時,應服用大柴胡湯或大柴胡加石膏湯。

今研究是等方劑,蓋以此六方劑中之主藥柴胡與麻黃桂枝葛根等,為別義之發表藥,有自皮膚、呼吸器排出毒素之可能性,又與柴胡同為六劑中配用之半夏為一種利尿藥,則有從泌尿器驅逐毒素之能力。又後四劑中之大黃為瀉下藥,則能自腸管排除細菌毒素,可無論矣。

白話文:

現在研究這六個方劑,是因為這六個方劑中的主藥柴胡和麻黃、桂枝、葛根等,都是具有發汗作用的藥物,有可能通過皮膚、呼吸系統排出毒素,又與柴胡同為六劑中配用的半夏是一種利尿藥,因此具有通過泌尿系統驅逐毒素的能力。此外,後四劑中的大黃是瀉下藥,能夠通過腸道排出細菌毒素,所以這六個方劑都有治療疾病的效果。

又大、小柴胡湯中加用之石膏,本為止渴解熱藥,然因其他藥物之配合,可作發汗、利尿或緩下藥。又以化學成分來分析之,則為含水硫酸鈣,有鹼性,則不得不云有酸類中和之作用。因此,不僅本病如是,多數細菌性熱病者之血液,因毒素之猛襲,高熱持久奪取固有之弱鹼性,至終化為酸性,而屢成酸毒證。此時於對證方中加用石膏,則可畏之酸毒證當立時消散,是據多數經驗之所見。

白話文:

柴胡湯中添加的石膏,原是止渴解熱藥,但因為其他藥物的搭配,可以當作發汗、利尿或緩瀉藥。從化學成分分析,它含有硫酸鈣,具有鹼性,因此不只能用於本病;很多細菌性熱病患者的血液,因為毒素的猛烈攻擊,高燒持續奪取固有的弱鹼性,最後變成酸性,經常變成酸毒症。這時,在對證處方中添加石膏,那可怕的酸毒症就會立刻消失,這是根據許多經驗所得的結論。

石膏不獨學理上如是,即於臨床上亦能發揮與酸毒中和之能力。由是觀之,則在上之大劑中,其毒素或自皮膚、呼吸器、泌尿器而排泄,或並自消化器而排泄,又或用於此等作用之外,更有酸毒中和之能力明矣。

白話文:

石膏在臨牀上可以發揮中和酸毒的能力。從理論上來看,大劑量的石膏在體內,其毒素可以通過皮膚、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排出,有時也可以通過消化系統排出。除此之外,石膏還具有中和酸毒的能力。

用以上方劑,就病勢猛劇,難以制禦時,其脈變為沉、實、遲等象,又現神昏、譫語、潮熱、腹滿、便秘或下利(如惡臭衝鼻之便毒也)、不欲食、舌上黑苔等症狀,此於中醫稱為少陽證不解轉屬於陽明者。是因毒素不間斷之刺激,與持久之高熱,體溫調節機能極度攪亂,而全失其機能,放散絕止之結果。毒素無從排出,反深集於體內消化管,若不從大便排出,無他策也。

白話文:

當使用上述方劑後,發現病情仍然十分劇烈,難以控制時,患者的脈象會轉變為沉、實、遲等特徵,同時還可能出現精神昏迷、胡言亂語、潮熱、腹脹、便祕或腹瀉(如排泄出惡臭難忍的糞便)、不思飲食、舌苔發黑等症狀。在中醫裡,這種情況被稱為少陽證不解轉屬於陽明。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毒素不斷刺激身體,加上長期的發高燒,使得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極度紊亂,最終完全喪失其機能,導致人體喪失散熱能力。毒素無法排出體外,反而深深積聚在人體的消化道內。如果不通過大便將毒素排出體外,那麼就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故中醫以之為下劑之適應證,至為適當之見解。隨毒素集積之程度,與病者體質之差別,而選用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等方,則集於消化管內之毒素與細菌全被掃蕩,其疾苦則必煙消雲散矣。

白話文:

因此,中醫將其作為瀉藥的適用證,這個觀點非常恰當。根據毒素積累的程度以及患者體質的差異,選擇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等方劑,就可以將消化道內積聚的毒素和細菌一掃而光,從而使疾病的症狀消失。

中醫之所以分表裡而用汗下之劑者,首以毒素集中之部位與程度,及病者體質之如何,而用適應之方,加以徹底驅逐也。與西醫稱為期待療法,與以鹽裡母赤酒劑,曠日持久者,不可同日而論矣。

白話文:

中醫之所以將疾病區分為表證和裡證,並使用發汗和瀉下的藥物,首先是根據毒素集中的部位和程度,以及病人的體質,來選擇合適的藥方,並徹底驅逐毒素。這與西醫所謂的期待療法,即使用鹽水和酒精來治療疾病,曠日持久,完全不同。

但此論是述本病始終屬於陽證者之定型,而非謂本病概如是也。今所目擊者,大都不至現小承氣湯、大承氣湯證,概以大柴胡湯、大柴胡加石膏湯證而已足,雖有偶呈陽明證者,亦不過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證而已。

白話文:

但這個論述是描述本病始終屬於陽證的定型,而不是說本病概括如此。現在所看到的大多不至於出現小承氣湯、大承氣湯證,概括以大柴胡湯、大柴胡加石膏湯證就足夠了,即使偶爾出現陽明證者,也不過是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