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88)
別論 (88)
1. 小青龍湯加石膏之注釋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湯加石膏主之。(《金匱要略》)
【註】
肺脹云者,《雜病辨要》曰:「風寒客肺,上氣喘躁者,名曰肺脹。」
由肺脹之字義考之,肺脹者,恐為急性支氣管炎或同性支氣管肺炎兼急性肺氣腫也。上氣與上逆略同,因咳嗽劇烈之所致,故云咳而上氣也。煩躁者,混亂憂悶之義,與上氣均為石膏證,故新加之。
小青龍湯加石膏方
小青龍湯中加石膏20~100克。
煎法用法同前。
《方輿輗》本方條曰:「大青龍、小青龍加石膏二湯,雖俱有煩躁,然在大青龍係不汗出,在小青龍加石膏係偏於心下有水氣,此二方之所以分也。」
又按小青龍本條,其證緩,而《金匱》咳逆倚息不得臥,則頗急矣。此條之煩躁而至於喘,是尤急也,故證立肺脹之名,於方加石膏也。
發熱咳嗽,多吐白沫者,以平劑緩圖,則不日成勞矣。予乘其初起,用小青龍加石膏而全生保命者,數十人。
白話文:
如果肺部脹滿,出現咳嗽、呼吸急促上氣、煩躁不安且喘息,脈象浮在表面,同時胸部下方有積水的情況,這時候就應該使用小青龍湯加上石膏來治療。(這是出自《金匱要略》的說法)
【註解】
關於「肺脹」這個說法,《雜病辨要》這本書說:「風寒侵襲肺部,導致呼吸急促且煩躁不安,這種情況就叫做肺脹。」
從「肺脹」這個詞的字面意義來推測,肺脹可能指的是急性支氣管炎或類似的支氣管肺炎,同時伴有急性肺氣腫。所謂的「上氣」和「上逆」意思相近,都是因為劇烈咳嗽引起的,所以說「咳而上氣」。至於「煩躁」,指的是意識混亂、憂愁煩悶的狀態,這和呼吸急促一樣,都是使用石膏的指徵,所以才另外加上石膏。
小青龍湯加石膏的藥方
就是在小青龍湯的原方中加入20到100克的石膏。
煎藥和服用的方法跟之前的小青龍湯一樣。
《方輿輗》這本書在討論這個藥方時提到:「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加石膏這兩個藥方,雖然都有煩躁的症狀,但大青龍湯適用於沒有出汗的情況,而小青龍湯加石膏則適用於胸部下方有水氣的狀況,這就是這兩個藥方的主要區別。」
另外,根據小青龍湯的原文描述,病情通常比較緩和,但《金匱要略》中提到的「咳嗽、呼吸困難、無法平躺」這種情況則比較危急。而這裡說的「煩躁甚至喘息」,情況更加緊急,所以才用「肺脹」這個名稱來描述,並且在藥方中加入石膏。
如果出現發燒、咳嗽、咳出大量白色泡沫痰的情況,用平和的藥方慢慢調理,很有可能會延誤病情,變成肺癆。我趁著疾病剛開始的時候,用小青龍湯加上石膏,成功治癒了數十位病人,保住了他們的性命。
2. 大青龍湯之注釋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傷寒論》)
【註】
和久田氏曰:「此章大概以『不汗出』三字(求真按:『因原文云不汗出,故和久田指之』)為主眼。按論中之不汗出,文有異同,其旨趣當各有別,如曰汗不出,曰不汗出,曰無汗,曰不發汗是也。汗不出者,可讀雖發汗亦不出,即促使其出汗而仍不出也。不汗出者,可讀以汗不出,表有水氣,當成汗而出,但不成汗而出也,故以「而煩躁」三字接之,謂汗不出而煩躁也。
無,為「有」之反對,宜有汗處,其汗無也,是因表有瘀水之隔,故曰無汗,葛根湯證及麻黃湯證是也。不發汗者,用發汗劑而不發汗也。然則此大青龍湯證,首句冠以太陽中風,是示素無重病,肌表之水,不汗可愈,但今其水不自汗出,故腠理閉塞。脈中有勢,而現浮緊,及發熱惡寒,身疼痛而煩躁也。
」
《活人書》曰:「治大青龍湯之病,與麻黃湯相似,但病最重又加煩躁者,為用此湯之指南,宜復無異議矣。」
柯氏曰:「蓋仲景憑脈辨證,只審其虛實,故中風傷寒,不論脈之緩緊,但於指下有力者為實,脈弱無力者為虛。汗不出而煩躁者為實,汗出多而煩躁者為虛。證在太陽而煩躁者為實,證在少陰而煩躁者為虛。實者宜服大青龍湯,虛者不宜服也,此最易知也。」
求真按:「互參以上三說,則本方之用途自然了解。然服之則厥逆云云,是因誤用本方也。至於此變證之治法,古說紛紜,未能一致。《尚論‧編後條辨及纘論》均云:『宜用真武湯。』東洞亦讚之,殆有定論之觀。獨吉益南涯反對之曰:『若誤服之,即致此逆,筋惕肉瞤,故云逆也。
』《尚論‧編後條辨及纘論》中『為逆也』之下有『以真武湯救之』六字,非也。此條是舉逆證以戒其誤治,非為處方也,諸家之載處方,非作者之本意。若論處方,則為茯苓四逆湯證,非真武湯證也。誤治厥逆,未嘗見真武湯證也,以甘草之有無可考之。其是非雖難判定,然余往年偶然遭遇此證,茯苓四逆湯僅一服而愈。
由此觀之,則南涯氏說似優。」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傷寒論》)
【註】
和久田氏曰:「此條可疑為少陰真武湯之證,就前之中風不劇,而反深也。然此『但身重』一證可疑,故名曰傷寒而用大青龍湯也。少陰真武湯證者,四肢沉重疼痛,然此證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則非有裡水所致之重可知,是邪隱伏於肌表之間而未發,大青龍湯為發肌表之水邪及邪氣之主方。
白話文:
大青龍湯之注釋
太陽中風,脈搏浮而有力,發燒畏寒,全身疼痛,不出汗卻煩躁不安,可以用大青龍湯治療。如果脈搏微弱,出汗怕風,則不能服用。服用後若出現四肢厥冷、肌肉抽搐,這就是用藥錯誤。
(《傷寒論》原文的重點在於「不出汗」三字。文中提到「汗不出」、「不汗出」、「無汗」、「不發汗」等不同描述,其含義略有差異。「汗不出」指雖然想出汗但卻出不來;「不汗出」指本該出汗卻沒出,體內有水氣,但無法順利排出,因此感到煩躁。「無汗」是指本該出汗的地方卻不出汗,這是因為體表有瘀滯的水氣阻擋,例如葛根湯或麻黃湯的證候。「不發汗」是指使用了發汗藥物卻沒有出汗。大青龍湯的證候,首先提到「太陽中風」,表示原本沒有嚴重的疾病,只是體表水氣鬱滯,不出汗就能痊癒,但現在水氣無法自行排出,導致腠理閉塞,脈搏有力卻浮緊,並伴有發熱畏寒、全身疼痛和煩躁等症狀。)
(《活人書》認為,大青龍湯的病症與麻黃湯相似,但病情較重,且伴有煩躁,這是使用此湯的依據。)
(柯氏認為,張仲景根據脈象辨證,主要判斷虛實。中風、傷寒,不論脈搏緩慢或有力,只要指下有力量就是實證,脈搏弱無力就是虛證。不出汗卻煩躁是實證,出汗多而煩躁是虛證。在太陽經出現煩躁是實證,在少陰經出現煩躁是虛證。實證適合服用大青龍湯,虛證則不適合,這很容易理解。)
(綜合以上三種說法,就能理解本方藥的用途。服用後出現厥逆等症狀,是因誤用本方。至於這種變證的治療方法,古籍記載不一。《傷寒論》的編後條辨及纘論都認為應該用真武湯,東洞也贊同此說,似乎已成定論。但吉益南涯則持相反意見,認為誤服大青龍湯才會導致厥逆、肌肉抽搐。 《傷寒論》編後條辨及纘論中「為逆也」之後的「以真武湯救之」六字,並非處方,而是舉出逆證以告誡勿誤治。 如果要論處方,應該是茯苓四逆湯,而非真武湯。誤治導致厥逆的病例中,從未見使用真武湯的記錄,可用甘草的有無來判斷。雖然孰是孰非難以確定,但我過去偶然遇到這種情況,服用一次茯苓四逆湯便痊癒了,因此,吉益南涯的說法似乎更合理。)
傷寒,脈搏浮而緩,身體不痛,但感覺沉重,偶爾會稍微輕鬆一些,沒有少陰經的症狀,可以用大青龍湯來發汗。
(和久田氏認為,此條文可能指的是少陰經的真武湯證,因為中風不嚴重,卻病勢深入。但「只是身體沉重」這一症狀令人懷疑,所以稱為傷寒,而用大青龍湯。少陰真武湯證的症狀是四肢沉重疼痛,但此證身體不痛,只是沉重,偶爾會稍微輕鬆,可知不是因為體內積水導致的沉重,而是邪氣隱伏於肌表之間尚未發作,大青龍湯是治療肌表水邪和邪氣的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