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87)
別論 (87)
1. 小青龍湯之注釋
《醫學六要》曰:「腳氣上氣喘息,初起有表邪者,小青龍湯加檳榔。」
《醫宗金鑒》曰:「小青龍湯,用於雜病之膚脹水腫證,以發汗而利水。」
《建殊錄》曰:「一女子患病,眾醫以為勞瘵也,而處方皆無效,羸瘦日甚,旦夕且死。其父素懼古方,逾月,其女死。後二年,其妹病,其父謁曰:『僕初有五子,四人已亡,其病皆勞瘵也。蓋年及十七,則其春正月瘵必發,至秋八月則必死。今季子年十七,又病此,僕固非不知古方有奇效,但懼其多用峻藥耳,然顧以緩補之劑救之,未見一效,願先生治之,雖死亦無悔焉。
』先生診之,氣力沉弱,四肢憊惰,寒熱往來,咳嗽殊甚,作小青龍湯及滾痰丸雜進,其年未至八月,痊愈復常。」
求真按:「此證雖稱癆瘵,其實恐似是而非也,何則?余診多數之肺結核,未曾見有麻黃劑證也,讀者不可輕信之。」
《方輿輗》本方條曰:「初學小青龍為治咳之主方,然小青龍之專效在於逐水發邪,蓋此咳由於水與邪相激而發,故用此湯以發邪,則咳自止矣。《金鑒》沈明宗注此方,乃為寒風挾飲而成咳嗽之主方也,可謂能得方意矣。
余又讀吉益氏《建殊錄》有曰:『長門瀧鶴臺貽書於吉益東洞曰:“凡中風寒邪,有水迎之,則其候有頭痛、惡寒、汗出、痰湧、目淚、鼻涕、一身走痛等類,逐水則邪除,故汗出而愈。”於是桂枝、麻黃、細辛、半夏、乾生薑輩之才能可得而知矣。』夫醫雖小道,然以之事親與養身,瀧氏亦深知此道,原以有力之大儒先生,其所見固與庸醫之眼目不同也。」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喘咳者,又可用於溢飲之咳嗽。其人咳嗽喘急,至於寒暑則必發,吐痰沫而不得臥,喉中如結,心下有水飲也,宜此方。若上氣煩躁,宜加石膏。又於胸痛、頭疼、惡寒、汗出,與發汗劑,雖為禁法,然於喘而有汗證仍用小青龍湯,與麻杏甘石之用於汗出者同意。一老醫傳中云:『此證之汗,必臭氣頗甚,可為一徵。
此方用於諸病之目的,主痰沫、咳嗽,無裡熱之證。』」
求真按:「上二說甚佳,宜玩味之。」
白話文:
《醫學六要》說:「腳氣導致的呼吸急促、喘息,剛開始發作又有表證的,可以用小青龍湯加上檳榔。」
《醫宗金鑒》說:「小青龍湯,可以用於各種疾病引起的皮膚腫脹、水腫,目的是通過發汗來利水。」
《建殊錄》記載:「有一個女子生病,醫生們都認為是肺癆,開的藥都沒有效果,身體越來越瘦,眼看就要死了。她的父親一直對古代的藥方感到害怕,過了一個月,女兒就死了。兩年後,她妹妹也生病了,父親來求醫說:『我原本有五個孩子,四個都過世了,他們得的病都是肺癆。大概到了十七歲,農曆正月肺癆就會發作,到了秋天八月就會死。現在最小的兒子也十七歲了,又得了這個病,我當然知道古方有奇效,但是害怕裡面用了很多猛藥。然而我用溫和的補藥來治療,卻一點效果都沒有,希望先生能醫治他,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醫生診斷後,發現他氣力虛弱,四肢疲憊無力,忽冷忽熱,咳嗽非常嚴重,就用了小青龍湯和滾痰丸一起服用,還沒到八月,就痊癒恢復健康了。」
求真按:「這個病雖然說是肺癆,但實際上恐怕是似是而非的,為什麼呢?我診斷過很多肺結核病人,從來沒有見過需要用麻黃劑的,讀者不要輕易相信。」
《方輿輗》關於這個藥方的註解說:「初學者把小青龍湯當成治療咳嗽的主要藥方,然而小青龍湯的特殊療效在於驅除體內的水液和發散邪氣,這種咳嗽是因為體內水液和邪氣相互激盪而引起的,所以用這個湯來發散邪氣,咳嗽自然就會停止。《金鑒》沈明宗注解這個藥方,認為它是治療寒風夾帶水飲引起的咳嗽的主要藥方,可謂抓住了藥方的精髓。」
我又讀到吉益氏《建殊錄》裡說:「長門瀧鶴臺寫信給吉益東洞說:『凡是中風感受寒邪,體內又有水液的,就會出現頭痛、怕冷、出汗、痰多、流淚、流鼻涕、全身疼痛等症狀,驅除體內水液,邪氣就會消除,所以發汗後就會痊癒。』由此可見桂枝、麻黃、細辛、半夏、乾薑這些藥物的功效。醫學雖然是小道,但是用來侍奉父母和保養身體,瀧氏也深刻地明白這個道理,他本是一位有學問的大儒,他的見解自然與庸醫不同。」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關於這個藥方的註解說:「這個藥方治療外表沒有解除,而心下有水液導致的氣喘咳嗽,也可以用於溢飲引起的咳嗽。這種人咳嗽喘得厲害,一遇到寒冷或炎熱就一定會發作,吐出痰涎,無法躺下,喉嚨好像被堵住,心下有水飲,適合用這個藥方。如果出現氣逆煩躁,可以加上石膏。另外,對於胸痛、頭痛、怕冷、出汗這些情況,雖然發汗是禁忌的治療方法,但是對於喘息而且有汗的情況,仍然可以用小青龍湯,與麻杏甘石湯用於出汗的情況有相同的道理。一位老醫生傳授說:『這種情況的汗,一定有很重的臭味,可以作為一個判斷的依據。這個藥方用於各種疾病的目的,主要治療痰涎、咳嗽,沒有體內發熱的症狀。』」
求真按:「上面這兩種說法都很好,應該仔細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