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84)
別論 (84)
1.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之注釋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傷寒論》)
【註】
錢氏曰:「瘀者,言留蓄壅滯也。傷寒之鬱熱與胃中之濕氣互結,濕蒸如淖淖中之淤泥,水土黏濘而不分。《經》云:『濕熱相交,民多病癉。』蓋以濕熱膠著,壅積於胃,故云瘀熱在裡,必發黃也。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能治表,利小便,解鬱熱,故以此主之。」
瀾氏曰:「此證雖曰在裡,必因邪氣在表之時有失解散,故今雖發黃,猶宜兼汗解以治之。」
求真按:「瀾氏說為是。」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麻黃、連翹、生薑、杏仁各2.5克,赤小豆24克,甘草1.2克,生梓白皮今以桑白皮代之6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疥癬內陷,一身瘙癢,發熱喘咳,腫滿者,加反鼻(詳拾掇篇中)有奇效。生梓白皮採用不易,今權以乾梓藥或桑白皮代之。」
求真按:「余曾以本方兼用伯州散治濕疹內攻性腎炎。」
白話文:
傷寒病因為體內有鬱積的熱,身體一定會出現黃疸,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來治療。(出自《傷寒論》)
【解釋】
錢氏說:「所謂瘀,是指停留積聚、阻塞不通。傷寒的鬱熱與胃中的濕氣相互結合,濕熱如同爛泥一般,水和土黏膩在一起難以分開。《黃帝內經》說:『濕熱相互交結,人民容易得黃疸病。』大概是因為濕熱膠著在一起,壅積在胃中,所以說鬱熱在體內,一定會出現黃疸。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能夠治療表證,利小便,解除鬱熱,所以用它來治療。」
瀾氏說:「這個病症雖然說是病在體內,但一定是因為邪氣在表的時候沒有及時解散,所以現在雖然出現黃疸,仍然應該同時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
求真認為:「瀾氏說的是對的。」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的配方
麻黃、連翹、生薑、杏仁各2.5克,赤小豆24克,甘草1.2克,生梓白皮(現在用桑白皮代替)6克。
將以上藥材切細,加水40毫升煎煮到剩下20毫升,去除藥渣,一天分三次溫服。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中提到:「疥瘡、癬等皮膚病向內侵襲,導致全身搔癢、發熱、喘咳、腫脹的,加上反鼻(詳見拾掇篇中)會有奇效。生梓白皮不容易取得,現在暫時用乾梓藥或桑白皮代替。」
求真認為:「我曾經用這個方子同時配合伯州散治療濕疹引起的腎炎。」
2. 連翹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連翹
【氣味】元素曰:「性涼,味苦。」
【主治】寒熱,鼠瘻,瘰癧,癰腫,惡瘡,癭瘤,結熱。(《本經》)
通利五淋,小便不利,除心家客熱。(甄權)
排膿治瘡癤,止痛,通月經。(大明)
散諸經血結氣聚,消腫。(李杲)
瀉心火,除脾胃濕熱。(震亨)
【發明】
元素曰:「連翹之用有三:瀉心經客熱,一也。去上焦諸熱,二也。為瘡家聖藥,三也。」
好古曰:「為手足少陽之藥,治瘡瘍、瘤癭、結核有神效。與柴胡同功,但分氣、血之異耳。」
《牛山治套》曰:「大人、小兒嘔吐不止,可用連翹加入任何藥方之內,此家傳之大秘密也,口授心傳,非其人則勿傳。」
《生生堂治驗》曰:「某氏兒二歲,患驚風瘥後,猶吐乳連綿不止,眾醫為之技窮。及先生診之,無熱,而腹亦和,即作連翹湯使服,一服有奇效。」
連翹湯方:連翹三錢。
上一味,以水一合,煎取半合,溫服。
據諸說觀之,則本藥為解凝消炎性利尿藥,有時得為鎮吐藥者,抑亦可謂具消炎利尿之作用也。
白話文:
連翹的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記載:
【氣味】 張元素說:「連翹性質偏涼,味道苦。」
【主要功效】 可以治療寒熱病症、鼠瘻(淋巴結核的一種)、瘰癧(頸部淋巴結核)、癰腫(皮膚深部的化膿性炎症)、惡瘡(難以癒合的瘡)、癭瘤(長在脖子上的腫塊)、以及體內熱結的病症。(出自《本經》)
可以疏通小便不暢,改善小便困難,清除心經的虛熱。(出自甄權的說法)
可以排膿治療瘡癤,止痛,疏通月經。(出自大明的說法)
可以散開各經脈的血瘀氣滯,消除腫脹。(出自李杲的說法)
可以瀉除心火,清除脾胃的濕熱。(出自朱震亨的說法)
【功效闡述】 張元素說:「連翹的用途有三:一是瀉除心經的虛熱,二是清除上焦的各種熱邪,三是治療瘡瘍的良藥。」
王好古說:「連翹是手少陽和足少陽經的藥物,治療瘡瘍、腫瘤、結核有神奇的效果。它和柴胡有類似的功效,但主要區別在於作用於氣分和血分的差異。」
《牛山治套》說:「大人小孩嘔吐不止,可以在任何藥方中加入連翹,這是家傳的秘密,只能口頭傳授,不是適當的人就不能傳授。」
《生生堂治驗》記載:「有個姓某的孩子兩歲,患了驚風病癒後,仍然吐奶不止,很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後來醫生診斷後,發現孩子沒有發熱,腹部也正常,就開了連翹湯給他服用,一服就見效。」
連翹湯的配方是:連翹三錢。
將連翹加水一合,煎煮至剩半合,溫熱服用。
綜合以上各種說法來看,連翹是一種能解凝消炎、利尿的藥物,有時也可以作為止吐藥,可以說它具有消炎利尿的作用。
3. 赤小豆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赤小豆
【氣味】甘酸平,無毒。
【主治】下水腫,排癰腫膿血。(《本經》)
和鯉魚煮食,善治腳氣。(孟詵)
和鯉魚、蠡魚、鯽魚、黃雌雞煮食,並能利水消腫。(時珍)
【發明】
弘景曰:「赤小豆,逐津液,利小便。」
好古曰:「赤小豆,消水通氣而健脾胃。」
藏器曰:「赤小豆和桑白皮煮食,去濕氣脾腫。」
由上諸說及余之實驗,則本藥除其滋養性外,有消炎、利尿、緩下作用也明矣。
白話文:
赤小豆的醫療效用
《本草綱目》記載:
赤小豆
【味道】味甘酸,性平和,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能消除水腫,排出癰腫的膿血。(出自《本經》)
和鯉魚一起煮食,很能治療腳氣病。(出自孟詵)
和鯉魚、蠡魚、鯽魚、黃雌雞一起煮食,都能利水消腫。(出自李時珍)
【功效闡述】
陶弘景說:「赤小豆,能去除體內多餘的津液,使小便順暢。」
李杲說:「赤小豆,能消除水腫、通暢氣機,並能健脾胃。」
陳藏器說:「赤小豆和桑白皮一起煮食,能去除濕氣,消除脾臟腫大。」
綜合以上各家說法,以及我個人的實驗,可以知道赤小豆除了具有滋養功效外,還具有消炎、利尿、和緩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