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83)
別論 (83)
1. 防風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防風
【集解】《別錄》曰:「防風生沙苑、川澤及邯鄲、琅琊、上蔡。二月、十月,採根曝乾。」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本經》)
煩滿,脅風痛,…四肢攣急。(《別錄》)
治上焦風邪,瀉肺實,散頭目中之滯氣、經絡中之留濕,主上部見血。(元素)
【發明】
元素曰:「防風,…治風去濕之仙藥也。」
杲曰:「防風治一身盡痛,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凡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當用防風。凡瘡在胸膈以上,雖無手足太陽證,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病。人身體拘倦者,風也。諸瘡見此證,亦須用之。」
由以上諸說觀之,則本藥似葛根之作用而緩弱者也。
白話文:
防風的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記載:
【產地】《名醫別錄》說:「防風生長在沙苑、河流沼澤地以及邯鄲、琅琊、上蔡一帶。在二月和十月採收根部,曬乾。」
【性味】味道甘甜,性質溫和,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可以治療因風邪引起的頭暈頭痛、怕風、眼睛失明看不見東西、風邪侵襲全身、骨骼關節疼痛。(《神農本草經》)
還能治療胸腹脹滿、脅肋疼痛、四肢抽搐拘攣。(《名醫別錄》)
能治療上焦部位的風邪,瀉去肺部的實熱,疏散頭部眼睛中的滯塞之氣、經絡中停留的濕氣,主要治療上部出血的症狀。(李杲的觀點)
【功效闡述】
李杲說:「防風是治療風邪、祛除濕氣的良藥。」
張元素說:「防風能治療全身各處疼痛,就像是軍隊中普通士兵,能被引導到需要的地方發揮作用。...凡是脊椎痛、脖子僵硬不能轉動、腰部像斷了一樣、脖子像被拔出一樣的病症,...都應該使用防風。凡是瘡瘍出現在胸部以上,即使沒有手足太陽經的症狀,也應該使用防風。因為它能疏散鬱結,去除上部的風邪。人身體感到拘束疲倦,也是因為風邪引起的。各種瘡瘍出現這種情況,也需要使用防風。」
從以上各種說法來看,防風這種藥的作用類似葛根,但藥效比較緩和。
2. 續命湯之注釋
《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姚云:「與大續命同,治婦人產後去血者及老人、小兒。」)(《金匱要略》)
【註】
中風,腦溢血也。痱,與中風同意,但今為身體一部不能自由之義。冒者,茫然自失之意。昧者,愚之義也。本方雖為麻黃劑,然其中含治陽虛藥之人參與乾薑,治貧血性瘀血藥之當歸與川芎,故麻黃湯或大青龍湯或越婢湯證而有虛候,帶貧血者,可用之。
續命湯方
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杏仁各4克,川芎3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方輿輗》本方條曰:「此病雖非風,然熱盛脈浮者先用表法,無不可。此時續命湯非為全廢之方。今脈不浮,熱不盛,猶有用此方者,果何意耶?」
《金匱要略述義》本方條曰:「按此方即為大青龍湯之變方,惟尤氏所謂攻補兼施者,中風之邪氣本輕,但以血氣衰弱殊甚,故受侵襲。大抵表候為內證所掩,往往使人難以辨認。蓋續命湯為發表補虛對待之方,實為中風正始之劑。推其立方之旨,則亦足以明中風所因之理,學者豈可不深味之乎。」
求真按:「本方不過治腦出血之貧血衰弱而帶表證者,故不得為中風正治之劑。丹波氏之言,不可悉信。」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婦人有於草蓐得風,頭痛,發熱,惡寒,身體痹痛,腹部拘急,心下痞硬,乾嘔微利,咽乾口燥,咳嗽頗甚者。若不速治,必成蓐勞,宜此方。」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用於偏枯之初期有效。其他產後中風,身體疼痛者,或風濕涉於血分,疼痛不止者。又可用於後世五積散證之熱勢劇烈者。」
《橘窗書影》曰:「一婦人得外感,表證解後,右腳拘急,腫痛不能起步,而脈浮數。余診曰:『熱雖解,而脈浮數。此為邪氣下注,筋脈不能流通也。與《金匱》續命湯,四五日愈。』」
求真按:「余每以續命湯治前證及歷節風,越婢湯證而帶血虛者。又用於後世五積散之所主治,有速效。此古方之妙,不可輕侮也。」
一男子年七十餘,平日肩背強急,時覺臂痛。一日右肩強急甚,使按摩生療之,時言語蹇澀,右身不遂,驚而迎醫。服藥四五日,自若。余診之,候腹和快,飲食如故,他無所苦,但右脈洪盛耳。與《金匱》續命湯,四五日,言語滑利,偏枯少瘥,脈無偏勝,得以扶杖起步。
白話文:
續命湯,出自《古今錄驗》,可以用來治療中風導致的身體癱軟無力,無法控制肢體,說不出話,意識模糊不知道哪裡疼痛,或者身體僵硬不能轉動。(姚氏認為,此方與大續命湯功效相同,可用於治療婦女產後失血以及老人、小孩的病症。)(《金匱要略》記載)
【註解】
中風,就是現在說的腦溢血。痱,意思與中風相近,但現在指的是身體某部分不能自由活動。冒,指的是茫然失神的狀態。昧,指的是愚鈍不靈敏。這個方劑雖然含有麻黃,是屬於發汗的藥物,但其中也包含補陽虛的人參和乾薑,以及治療貧血性瘀血的當歸和川芎,因此適用於麻黃湯、大青龍湯或越婢湯證,但同時有虛弱症狀,並伴隨貧血的人。
續命湯的組成:
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杏仁各4克,川芎3克。
將上述藥材切碎,加入二合五勺的水煎煮至一合。去除藥渣,一天分三次溫服。服藥後應稍微發汗,蓋上薄被,靠著東西坐著,出汗後病情就會好轉。如果不出汗,可以再次服用。服藥期間沒有特別的禁忌,但要注意不要吹到風。這個方子也適用於那些身體僵硬不能躺臥,咳嗽氣喘,面部浮腫的病症。
《方輿輗》中提到:「這種病雖然不屬於風邪,但如果發熱嚴重、脈象浮盛,可以先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也沒有問題。此時續命湯並非完全沒有用處。現在有些人脈象不浮,發熱也不嚴重,仍然使用這個方子,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金匱要略述義》中提到:「這個方子其實是大青龍湯的變方,就如尤氏所說,是攻補兼施的。中風的邪氣本來不嚴重,主要是因為患者氣血衰弱得太厲害,所以才會受到侵襲。通常表面的症狀會被內在的虛弱掩蓋,讓人難以辨認。續命湯是一個發汗並補虛的方子,實際上是治療中風初期的重要藥方。研究這個方子的組方原理,也能夠了解中風的病因,學者們怎麼可以不深入研究呢?」
求真認為:「這個方子只適用於腦出血導致的貧血虛弱,同時帶有表證的患者,所以不能作為治療中風的主要藥方。丹波氏的說法,不可完全相信。」
《類聚方廣義》中提到:「有些婦女在生產後,因為受風邪侵襲,會出現頭痛、發熱、怕冷、身體麻木疼痛、腹部拘攣、心下痞硬、噁心想吐、輕微腹瀉、咽喉乾燥、口渴、咳嗽嚴重等症狀。如果不趕快治療,很容易演變成產後虛勞,這時就可以使用這個方子。」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提到:「這個方子在治療半身不遂的初期有效。也可用於產後中風、身體疼痛,或者風濕侵入血分導致疼痛不止的情況。此外,還可以治療後世五積散證中熱勢較為嚴重的患者。」
《橘窗書影》中記載:「一位婦女得了外感,表證解除後,右腳出現拘攣,腫痛無法行走,而且脈象浮數。我診斷後認為:『熱邪雖然解除了,但脈象仍然浮數,這是因為邪氣下注,導致筋脈不通。給她服用《金匱》的續命湯,四五天就痊癒了。』」
求真認為:「我常常用續命湯治療上述的病症,以及關節疼痛的疾病,也用於越婢湯證且帶有血虛的人。此外,在後世五積散所治療的病症中,使用此方也有快速療效。這個古方十分有效,不可輕視。」
有一位七十多歲的男子,平時肩背就比較僵硬,時常感到手臂疼痛。有一天,他的右肩突然非常僵硬,讓人幫他按摩治療,當時他講話也變得遲鈍不清,右半身無法活動,家人非常驚慌,趕緊請醫生來看。服藥四五天後,就恢復正常了。我診斷後,發現他的腹部沒有不適,飲食也正常,也沒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只是右邊的脈象比較洪盛。我給他服用《金匱》的續命湯,四五天後,他講話就變得流利了,半身不遂的情況也稍微好轉,脈象也沒有明顯的偏差,可以拄著拐杖走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