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82)
別論 (82)
1.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之注釋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本條諸說紛紜,余亦無定見,故列載下說以代注釋。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桂枝去芍藥湯、麻黃附子細辛湯二方之證相合者。」
又曰:「枳朮湯、桂薑棗草黃辛附湯之二方,《金匱要略》中所載,其因與證同而不可別。今審其方劑,桂薑棗草黃辛附湯為桂枝去芍藥湯及麻黃附子細辛湯之合方也,而桂枝去芍藥湯以頭痛、發熱、惡風、有汗等為主證,而腹中無結實者也。麻黃附子細辛湯證曰少陰病發熱云云。
按所謂少陰病者,惡寒甚者也,故用附子,附子主惡寒也。依二湯之證推之,心下堅大而惡寒發熱上逆者,桂薑棗草黃辛附湯主之。朮主利水,是以心下堅大、小便不利者,枳朮湯主之。」
《方機》本方之主治曰:「惡寒,或身體不仁,或手足逆冷,而心下堅者,及有痰飲之變者,四肢惰痛,惡寒甚者。世俗所謂勞咳(脊骨之灸)骨蒸,惡熱惡寒,心中鬱鬱,(此處文字不明)心下痞堅者(南呂),無痞堅者(以解毒散及紫圓時時攻之)。」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氣分以下』十六字,此枳朮湯證,《醫宗金鑒》以為衍文是也。且『氣分』二字不似仲景之口氣,今據他例推之。上衝頭痛,發熱喘咳,身體疼痛,惡寒甚者主之。…老人秋冬之交,每有痰飲咳嗽、胸背脅腹攣痛而惡寒者,宜此方,兼用南呂丸。」
尚有其他諸說,因涉冗長,故略之。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桂枝、生薑、大棗各7克,甘草、麻黃、細辛各5克,附子2.5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則愈。
白話文:
這個方劑(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要針對的是身體「氣分」出現問題,病人會感到心下(胃脘部位)脹滿堅硬,像一個盤子一樣大,邊緣像旋轉的盤子,這是因為體內有水飲積聚所導致的。
【註釋】
關於這個條文的解釋,歷來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我個人也沒有確定的見解,所以把以下這些說法列出來,作為對這個條文的註釋:
東洞翁認為這個方劑是「桂枝去芍藥湯」和「麻黃附子細辛湯」這兩個方劑的證候合併在一起時使用的。
他又說:「枳朮湯」和「桂薑棗草黃辛附湯」這兩個方劑,在《金匱要略》中記載的原因和證候都很相似,難以區分。現在仔細研究它們的方劑組成,會發現「桂薑棗草黃辛附湯」實際上是「桂枝去芍藥湯」和「麻黃附子細辛湯」這兩個方劑的合併。其中,「桂枝去芍藥湯」主要針對頭痛、發熱、怕風、有汗等症狀,但腹部沒有結塊。「麻黃附子細辛湯」則針對少陰病(一種虛寒病症)發熱等症狀,這個少陰病指的是非常怕冷的狀況,所以使用附子來溫陽散寒。根據這兩個方劑的證候推斷,如果病人出現心下脹滿堅硬、怕冷發熱、氣逆上衝等症狀,就應該使用「桂薑棗草黃辛附湯」。而「枳朮湯」主要用於利水,所以如果病人出現心下脹滿堅硬、小便不利的症狀,就應該使用「枳朮湯」。
《方機》這本書認為,這個方劑的主治症狀包括:怕冷,或身體麻木不仁,或手腳冰冷,同時心下脹滿堅硬,以及因為痰飲引起的各種變化,如四肢倦怠疼痛、非常怕冷。還有一些民間說的勞咳(類似脊椎骨的熱敷)、骨蒸(身體發熱,像從骨頭裡散發出來一樣)、怕熱又怕冷、心中鬱悶、心下痞硬等情況(這裡有些文字不清),如果沒有痞硬(就是沒有阻塞感),則用解毒散或紫圓等藥物來攻散。
《類聚方廣義》認為,條文中的「氣分以下」這十六個字,說的是「枳朮湯」的證候,《醫宗金鑒》認為這些字是衍文(多餘的文字)。另外,「氣分」這兩個字也不像是張仲景(《傷寒論》作者)的語氣。現在根據其他條文的例子推測,這個方劑應該用於治療氣逆上衝引起的頭痛、發熱喘咳、身體疼痛、非常怕冷等症狀。…老年人在秋冬交替時,常常會出現痰飲咳嗽、胸背脅腹部攣痛、怕冷等情況,適合使用這個方劑,同時可以配合使用南呂丸。
還有其他一些說法,但因為內容太過冗長,所以省略了。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的組成
桂枝、生薑、大棗各7克,甘草、麻黃、細辛各5克,附子2.5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二合五勺(古代容量單位)的水,煎煮至一合,去除藥渣。一天分三次溫服。服用後應該會有汗出,感覺像蟲子在皮膚下爬行一樣,這樣病就會好轉。
2. 桂枝芍藥知母湯之注釋
諸肢節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按『尪』,謂瘠病之人也。」
《金匱要略述義》曰:「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脈經》作『魁瘰』,《類聚》同,《輯義》訛『魁』為『瘣』,趙原刻作『魁』)。按『尪羸』,恐以『魁瘰』為是。…據此,則『魁瘰』者,蓋以《爾雅》之『魁瘣』,謂疼痛之處如盤結磈磊也。」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謂以身體瘣㿔為目的。治歷節經數日,骨節如木之疣而腫起,兩腳有微腫而疼痛,因而逆上為頭眩、乾嘔等證者,又用於腰痛、鶴膝風等,又俗稱腳氣者,此方有效。腳腫如脫者,謂足腫如脫,不能行步也。」
求真按:「余之實驗則以前說為非,後二說為是也。即本條是述慢性關節炎,猶如畸形性關節炎之證治。」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知母、防風各5克,芍藥3.5克,甘草、麻黃、附子各2.5克,生薑、白朮各5克。
煎法用法同前。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風毒腫痛,憎寒壯熱,渴而脈數,痘瘡將欲成膿者。而不能十分灌膿,或過期不結痂,憎寒身熱,一處疼痛,脈數者,此為餘毒,將成膿也,宜此方。若膿已成者,宜早以鈹針割開,兼用伯州散。」
白話文:
身體各處關節疼痛,身體虛弱消瘦,腳腫得像要脫落一樣,頭暈、呼吸短促,感到微微想吐,這些症狀適用桂枝芍藥知母湯來治療。
【註釋】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中針對這個方劑的解釋說:「所謂『尪』,是指身體瘦弱有病的人。」
《金匱要略述義》這本書說:「身體各處關節疼痛,身體虛弱消瘦(《脈經》寫作『魁瘰』,《類聚方廣義》也相同,《輯義》錯寫『魁』為『瘣』,趙原的版本寫作『魁』)。我認為『尪羸』應該以『魁瘰』為正確。…由此推測,『魁瘰』的意思,應該是《爾雅》所說的『魁瘣』,形容疼痛的部位像盤結成塊狀的腫塊。」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這本書針對這個方劑的解釋說:「這個方劑主要針對身體出現腫塊、結節的狀況。治療關節疼痛持續數日,關節像木頭的疙瘩一樣腫起來,兩腳微微腫脹且疼痛,因此導致頭暈、噁心等症狀,也用於治療腰痛、鶴膝風(膝關節腫痛)等,還有俗稱的腳氣病,這個方劑都有效。所謂的腳腫得像要脫落一樣,是指腳腫得像要脫落,無法行走。」
求真先生認為:「我的實驗結果認為以前的說法不對,後兩種說法是對的。也就是說,這一條描述的是慢性關節炎,類似於變形性關節炎的治療。」
桂枝芍藥知母湯的藥方
桂枝、知母、防風各5克,芍藥3.5克,甘草、麻黃、附子各2.5克,生薑、白朮各5克。
煎藥和服用的方法同前面所說。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中針對這個方劑的解釋說:「這個方劑治療風邪引起的腫痛,怕冷發熱,口渴、脈搏快,痘瘡快要化膿,但是又不能完全化膿,或者過期不結痂,怕冷發熱,某個部位疼痛,脈搏快,這是因為餘毒未清,將要化膿,適合用這個方劑。如果膿已經形成,應該盡早用手術刀切開,並配合使用伯州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