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81)
別論 (81)
1. 牡蠣湯之注釋
牡蠣湯,治牡瘧。(《金匱要略》)
【註】
尾臺氏曰:「『牡』為『牝』之誤,《外臺》作『牝瘧』,謂瘧之寒多者。」
牡蠣湯方
牡蠣、麻黃各4克,甘草2克,蜀漆4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煎成五勺。去滓,頓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甘草麻黃湯證之胸腹有動者。」
尾臺氏曰:「此方亦須先於其發時用之,以取大汗則愈。唯蜀漆氣臭,間有吐者,吐亦效也。」
白話文:
牡蠣湯,治療寒性瘧疾。(出自《金匱要略》)
【註解】
尾臺氏說:「『牡』字是『牝』字的錯誤寫法,《外臺秘要》裡寫作『牝瘧』,指的是瘧疾中寒冷症狀比較明顯的類型。」
牡蠣湯的藥方
牡蠣、麻黃各4克,甘草2克,蜀漆4克。
將以上藥材切細,加水二合(約36毫升),煎煮至剩下五勺(約22.5毫升)。濾去藥渣,一次性服用。
東洞翁對這個藥方的定義是:「治療使用甘草麻黃湯後,胸腹部位有跳動感的情況。」
尾臺氏說:「這個藥方也必須在瘧疾發作前服用,目的是發大汗,讓病好轉。只是蜀漆氣味難聞,有時會讓人嘔吐,但即使嘔吐也有效果。」
2. 桂枝二麻黃一湯之注釋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傷寒論》)
【註】
尾臺氏曰:「『服桂枝湯』以下十八字為白虎加人參湯之條文,錯亂混入也。」此說是也,因脈洪大者,未曾有與桂枝湯之理故也。「若」以下雖為本方證,然「宜桂枝二麻黃一湯」之句當接續於「日再發者」之下解,非「汗出解後與本方」之謂。東洞翁本方定義謂治桂枝湯證多,麻黃湯證少者,此說宜從之。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10克,芍藥、生薑、大棗各7克,麻黃、杏仁各4克,甘草6.5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類聚方廣義》論本方條曰:「中風傷寒,棄置多日,或發汗後邪氣猶纏繞不去,發熱惡寒,咳嗽,或渴者,宜選用以下三方。」
求真按:「以下三方,謂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也。」
瘧疾,熱多寒少,肢體惰痛者,五七發之後,擇桂枝二麻黃一湯或桂枝麻黃各半湯,先發時溫覆發大汗,則一汗即愈。若渴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湯,三方皆截瘧之良劑也。
白話文:
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出了很多汗,而且脈象變得洪大,應該繼續按照之前的方法服用桂枝湯。如果出現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兩次的情況,只要出汗就會好轉,這時適合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傷寒論》
【註釋】
尾臺氏認為:「『服桂枝湯』以下十八個字,應該是白虎加人參湯的條文,被錯誤地混入這裡了。」這個說法是對的,因為脈象洪大,沒有繼續服用桂枝湯的道理。「若」以下雖然是描述本方證的,但是「宜桂枝二麻黃一湯」這句話,應該接在「日再發者」的後面來理解,不是指「出汗痊癒後再服用本方」。東洞翁對這個方子的定義是,用來治療桂枝湯證狀比較多,麻黃湯證狀比較少的情況,這個說法值得參考。
桂枝二麻黃一湯的組成
桂枝10克,芍藥、生薑、大棗各7克,麻黃、杏仁各4克,甘草6.5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兩合五勺的水煎煮,煮到剩下一合時,去掉藥渣,一天分三次溫服。
《類聚方廣義》在討論這個方子時說:「中風或傷寒,拖延多日,或者發汗後邪氣仍然纏繞不去,出現發熱、怕冷、咳嗽,或者口渴的症狀,應該選用以下三個方子。」
求真補充說:「以下三個方子,是指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
對於瘧疾,如果發熱多而怕冷少,肢體感到痠痛無力,在發作五到七次之後,可以選擇桂枝二麻黃一湯或桂枝麻黃各半湯,在發作前蓋好被子,讓身體出大汗,一次出汗就會痊癒。如果感到口渴,適合服用桂枝二越婢一湯。這三個方子都是治療瘧疾的好藥。
3. 桂枝麻黃各半湯之注釋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續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傷寒論》)
【註】
自「太陽病」至「熱多寒少」句,自「面色反有熱色者」至「其身必癢」句,使接續之即為本方證,其他皆示類證鑒別法。即如其人所以不嘔者,因患太陽病,經過八九日頃,當發嘔吐與寒熱往來而現小柴胡湯證(少陽證)之時期。今反有如瘧狀(此證為類似於小柴胡湯證之寒熱往來也)之外證而疑似於小柴胡湯證,故特云不嘔,以示其非小柴胡湯證也。清便續自可者,為普通便通順之意,然特舉之者,以明自裡證(陽明證)也。
又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者。雖如瘧狀,日二三發,然脈微緩者,為將愈之徵,則不可用本方也。所謂脈微惡寒者,雖如瘧狀,日二三發,但脈微惡寒者,為體力虛衰,已陷於陰證也,是則禁汗、吐、下之義也。余雖不必解,惟「面色反有熱色者」之「熱色」二字,為顏面泛赤之意也。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8克,芍藥、生薑、甘草、麻黃、大棗各5克,杏仁6克。
煎法用法同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桂枝湯、麻黃湯二方之證相半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痘瘡熱氣如灼,表鬱難以見點,或見點稠密,風疹交出,或痘不起脹,喘咳咽痛者,宜服此湯。」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可活用於外邪之壞證者或類瘧者不必論,並宜於其他發風疹而癢痛者。一男子患風邪後,腰痛不止,醫作疝療,其痛益劇,一夕使服此方,發汗,脫然而愈。」
白話文:
桂枝麻黃各半湯之注釋
太陽病發病後過了八九天,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發熱怕冷,但發熱的感覺比怕冷的感覺更明顯,這個人沒有嘔吐,大便正常且順暢,一天發作兩三次。如果脈搏微弱但緩和,表示快要痊癒了;如果脈搏微弱而且怕冷,這是因為身體的陰陽都虛弱,不能再用發汗、瀉下、或催吐的方法治療。如果臉色反而呈現發熱的紅暈,表示病還沒有要好轉,因為身體不能微微出汗,身體一定會發癢,這時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療。
【註解】
從「太陽病」到「熱多寒少」這句話,以及從「面色反有熱色者」到「其身必癢」這句話,將它們連接起來,就是這個方劑所適用的病症,其他的都是用來辨別相似病症的方法。至於這個人為什麼不會嘔吐,是因為他得了太陽病,經過八九天,應該要出現嘔吐和寒熱交替的現象,而出現小柴胡湯證(少陽病)的時期。現在反而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這種症狀類似於小柴胡湯證的寒熱交替),但又疑似小柴胡湯證,所以特別說明沒有嘔吐,以表示它不是小柴胡湯證。大便正常且順暢,是說一般的大便通暢,但特別提出來,是要說明它不是屬於裡證(陽明病)。
又,一天發作兩三次,脈搏微弱但緩和,表示快要痊癒了。雖然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兩三次,但如果脈搏微弱緩和,表示即將痊癒的徵兆,就不適合用這個方劑。所謂脈搏微弱又怕冷,雖然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兩三次,但如果脈搏微弱又怕冷,表示體力虛弱衰退,已經陷入陰虛證,這時就禁止使用發汗、催吐、或瀉下的方法。其他註解雖然不必解釋,但「面色反有熱色者」中的「熱色」這兩個字,指的是臉面泛紅的意思。
桂枝麻黃各半湯的配方
桂枝8克,芍藥、生薑、甘草、麻黃、大棗各5克,杏仁6克。
煎煮和服用方法和前面提到的相同。
東洞翁對這個方劑的定義是:「治療同時出現桂枝湯和麻黃湯兩種病症的人。」
《類聚方廣義》中關於這個方劑的記載是:「痘瘡發熱熾熱,表面的鬱悶難以看到痘點,或者痘點密集,風疹一起出現,或者痘瘡不發脹,出現喘咳和咽喉疼痛,適合服用此方。」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關於這個方劑的記載是:「這個方劑可以靈活運用於外邪引起的病情惡化,或者類似瘧疾的病症,不用多加討論,也適用於其他因風疹而導致搔癢疼痛的病症。有一個男子患風邪後,腰痛不止,醫生當作疝氣治療,疼痛更加劇烈,有一天晚上讓他服用這個方劑,發汗後,立刻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