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76)

回本書目錄

別論 (76)

1. 麻黃加朮湯之注釋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金匱要略》)

【註】

《雜病辨要》曰:「所謂濕者,乃雨濕氣、霧露氣、卑濕氣及山嵐瘴氣之鬱蒸而為淫邪者也。蓋六淫之氣中於人軀,惟此氣濡滯,故漸侵入關節,為痛,為痹,於是有風濕、濕痹之別。關節疼痛而煩者,名曰濕痹。其病在表,宜發汗,此麻黃加朮湯之所宜也。」由此說可解本條。

由余之經驗,本方證頗少,而葛根加朮、薏苡仁湯證反多也。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杏仁各9克,桂枝6克,甘草3克,朮21克。

煎法用法同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麻黃湯證之小便不利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麻黃湯證一身浮腫,小便不利者,隨證加附子。」

婦人稟性薄弱,妊娠每因水腫墜胎者,其人用越婢加朮湯及木防己湯等即有墜胎者,宜此方,又合葵子茯苓散亦良。

山行冒瘴霧,或入屈穴中,或於居室浴所,諸濕氣、熱氣鬱閼之處暈倒氣絕者,俱使連服大劑即蘇。

求真按:「本方可知於碳酸氣中毒,有吸入酸素以上之妙效。」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風濕初期發表之藥也,歷節初期亦可以此方發之。此證脈雖浮緩,然以身體煩疼為目的。若最重者,宜越婢加朮湯。」

白話文:

濕氣引起的身體煩躁疼痛,可以用麻黃加朮湯來發汗治療,但不可以用火攻的方式來處理。

《雜病辨要》說:「所謂的濕,指的是雨水、霧露、潮濕以及山區瘴氣等環境因素造成的邪氣。六種外感邪氣侵入人體時,唯獨濕氣容易停滯,慢慢侵入關節,導致疼痛、麻木,因此有風濕、濕痹的區別。關節疼痛又覺得煩躁的,稱為濕痹。這種病在表,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這就是麻黃加朮湯適用的情況。」這段話可以解釋這條原文的意思。

根據我的經驗,麻黃加朮湯證的情況比較少見,反而葛根加朮湯、薏苡仁湯證比較常見。

麻黃加朮湯的組成是:麻黃、杏仁各9克,桂枝6克,甘草3克,白朮21克。煎煮和服用方法和之前說的一樣。

東洞翁認為這個方子是:「治療麻黃湯證但同時有小便不暢的人」。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中提到:「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麻黃湯證又全身浮腫,小便不暢的人,可以根據情況加入附子」。

體質虛弱的婦女,懷孕時常常因為水腫導致流產,如果使用越婢加朮湯或木防己湯等方子,有時反而會導致流產,這時可以使用麻黃加朮湯,搭配葵子茯苓散效果更好。

如果人在山區行走,冒著瘴氣霧露,或者進入潮濕的山洞,或者在浴室等濕熱的地方暈倒、呼吸困難,連續服用大劑量的麻黃加朮湯就能夠恢復。

求真認為:「這個方子對一氧化碳中毒有很好的效果,比單純吸氧的效果更好」。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提到:「這個方子是治療風濕初期發汗的藥,關節剛開始疼痛時也可以用這個方子來發汗。這種情況脈象雖然浮緩,但主要目的是要緩解身體的煩躁疼痛。如果病情最嚴重,應該用越婢加朮湯。」

2. 甘草麻黃湯之注釋

裡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金匱要略》)

【註】

南涯氏曰:「麻黃湯治表水,不治裡水;柴胡湯治裡水,不治表水。」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按『裡水』疑『皮水』之誤。《外臺》作『皮水,一身面目悉腫』。」

據此二說觀之,則裡水即皮水之誤也明矣。而仲景云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者,二方非治同證之意也。但治皮水一點,為二方同一之義耳。本方宜隨下說而運用之。

東洞翁曰:「甘草麻黃湯治喘急息迫,或自汗,或無汗者。」

求真按:「治水病而腫脹,或喘,或自汗出,或無汗者。」

南涯氏注《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條曰:「此證…故四肢先腫而身不腫,與麻黃證異。麻黃證者,身腫而及於四肢也。」

又防己黃耆湯條曰:「凡防己所治者為虛腫,而自下起也。麻黃所治者為實腫,而自上起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千金方》云:『有人患氣急,積久不瘥,遂成水腫,如此者眾。諸皮中之浮水,致面目身體,自腰以上腫者,皆可以此湯發汗之。』」

《金匱‧水氣病篇》云:「中皮水,其脈浮,外證浮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

按此證亦宜甘草麻黃湯。

求真按:「麻黃本以無汗為目的,而諸家茲云有自汗者,乃因此自汗與桂枝湯證之自然自汗者不同。因汗不出,病毒無由發泄,鬱積之極,幸開一條血路,而現自汗也。如桂枝湯證其量不多,且不稀薄也。」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12克,麻黃24克。

上銼細,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方輿輗》曰:「按《金匱‧水氣病篇》中有甘草麻黃湯一方,此雖亦用於裡水,然亦屬可疑。《金鑒》云:『“裡”字當是“皮”字,豈有裡水而用麻黃之理乎。』」

一男子六十餘歲,患上證。余診之,即與甘草麻黃湯服之,一夜汗出,煩悶而死。後閱《濟生方》有云:「有患氣促,積久不瘥,遂成水腫者,服之有效。但此藥發表,於老人、虛人不可輕用。」余當弱冠,方脈未妥,逮讀《濟生》而大悔前非。

《橘窗書影》曰:「一人患久年哮喘,感觸風寒,則必發作,不能動搖。余諭之曰:『積年沉疴,非一朝藥石所能除,但可先驅其風寒,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及小青龍湯發表之,表證解,則與麻黃甘草湯。』服二三帖,喘息忽平,行動復常,得以出事。其人大喜,每自效此法而調藥有效,經年後,外感稍觸,喘息亦大減云。

余多年苦思治哮喘,得二法:觸觴風寒者主發汗,如森村氏法,為第一法。由寒冷澼飲者,與《外臺》柴胡鱉甲湯及延年半夏湯等,驅除其解飲後,以苓桂朮甘湯加沒食子(《華岡經驗方》),使散服,則喘氣大收,是第二法也。」

白話文:

甘草麻黃湯之注釋

原文說,身體內部的水腫,應該用越婢加朮湯來治療,甘草麻黃湯也可以用。(《金匱要略》)

【註解】

南涯先生說:「麻黃湯治療體表的浮腫,不治療體內的水腫;柴胡湯治療體內的水腫,不治療體表的浮腫。」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中關於本方的條文說:「根據考證,這裡的『裡水』應該是『皮水』的錯誤。『外臺』這本書寫的是『皮水,全身和臉部都腫脹』。」

從這兩種說法來看,所謂的「裡水」應該是「皮水」的筆誤,這點就很清楚了。仲景(指張仲景)說越婢加朮湯可以治療,甘草麻黃湯也可以治療,並不是說這兩個方子治療的是相同的病症。只是它們在治療皮膚水腫這一點上,有相同的效果而已。這個方子(甘草麻黃湯)應該根據下面的說法來應用。

東洞先生說:「甘草麻黃湯治療呼吸急促,喘息迫切,或者有自汗,或者沒有汗的病症。」

求真認為:「這個方子治療因為水病而引起的腫脹,或喘息,或有自汗,或沒有汗的病症。」

南涯先生在註解《金匱要略》的防己茯苓湯條文時說:「這種病症…所以四肢先腫,而身體不腫,這和麻黃證不一樣。麻黃證是身體先腫,然後才蔓延到四肢。」

他又在註解防己黃耆湯條文時說:「凡是用防己治療的,都是虛性水腫,而且是從下往上腫的。用麻黃治療的,都是實性水腫,而且是從上往下腫的。」

《類聚方廣義》關於本方的條文說:「《千金方》記載:『有人氣喘急促,很久都沒好,就發展成水腫,像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有。皮膚裡面的浮水,導致臉、身體,從腰以上都腫起來的,都可以用這個湯發汗治療。』」

《金匱‧水氣病篇》說:「體表皮膚的水腫,脈象是浮的,外在表現是浮腫,按下去會有凹陷,但不怕風,肚子像鼓一樣大,不覺得口渴,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

按照這個說法,這個病症也應該用甘草麻黃湯來治療。

求真認為:「麻黃本來是用於沒有汗的情況,但是前面各家說有自汗的情況,是因為這種自汗和桂枝湯證那種自然而然的自汗不一樣。因為汗發不出來,病毒沒有辦法排泄,鬱積到極點,才好不容易開了一條血路,出現自汗的情況。就像桂枝湯證的自汗,量不多,也不會很稀薄。」

甘草麻黃湯的組成

甘草12克,麻黃24克。

把藥材切碎,加水二合(約360毫升)煎成一合(約180毫升)。去除藥渣,一天分三次溫服。

《方輿輗》這本書說:「《金匱‧水氣病篇》裡面有提到甘草麻黃湯這個方子,雖然也用於治療體內的水腫,但是也讓人懷疑。《金鑒》這本書說:『“裡”這個字應該是“皮”字,哪有體內水腫會用麻黃來治療的道理呢?』」

有一個六十多歲的男子,患了上面說的病症。我診斷後,就給他服用甘草麻黃湯,結果他一夜之間就出了很多汗,然後感到煩悶,就死了。後來我看了《濟生方》這本書,上面說:「有人氣喘急促,很久都沒好,就發展成水腫的,服用這個藥有效。但是這個藥是發汗的,對於老人和體質虛弱的人,不能隨便使用。」我那時候還年輕,對於醫理還不夠了解,讀了《濟生方》之後,才深深地後悔自己之前的錯誤。

《橘窗書影》這本書說:「有一個人患了多年的哮喘,一遇到風寒就會發作,而且身體不能移動。我告訴他:『多年的老病,不是一兩天就能治好的,但是可以先驅散他體內的風寒,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和小青龍湯來發汗,等到體表的病症解除了,再用麻黃甘草湯。』他吃了兩三帖藥,喘息就突然平靜下來,行動也恢復正常,能夠出門做事了。他非常高興,每次都自己用這種方法來調藥,效果很好,過了一年,即使稍微受到外感,喘息也減輕了很多。」

我多年來苦思治療哮喘的方法,得到了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對於因為受到風寒而發作的,要以發汗為主,就像森村先生的方法。第二種方法,對於因為寒冷導致痰飲的,要用《外臺》的柴胡鱉甲湯和延年半夏湯等方子,先驅除體內的痰飲,然後用苓桂朮甘湯加沒食子(《華岡經驗方》),讓病人慢慢服用,喘息就會明顯減輕。

求真認為:「仲景的治療方法,是根據病症來開藥的,所以治療喘息的方法也沒有固定的一種。淺田先生的處方在某些地方確實適用,雖然不能說完全沒問題。但是根據我的經驗,因為感冒引起的喘息,大多是用葛根湯、大柴胡湯、桃核承氣湯這三個方子合在一起用的情況最多。其次是葛根湯和桂枝茯苓丸合方,或者是葛根湯、桂枝茯苓丸、大黃牡丹皮湯三個方子合在一起用的情況。而麻黃湯、甘草麻黃湯、小青龍湯等方子用的比較少。

另外,對於不是因為感冒而發作的喘息,大概是使用大柴胡湯、桃核承氣湯合方,或者是大柴胡湯、桃核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三個方子合在一起用的情況,幾乎百發百中,好像沒有用到柴胡鱉甲湯、延年半夏湯的必要。淺田先生是學識淵博、經驗豐富的名醫,我也從他那裡學到很多。但是自古以來,對於古代方劑的折衷者,在活用古方上往往不夠徹底,這可能就是淺田先生為什麼會用到柴胡鱉甲湯、延年半夏湯這些效果比較一般的方子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