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74)
別論 (74)
1. 麻黃之醫治效用
東洞翁曰:「麻黃主治喘咳水氣,兼治惡風,惡寒,無汗,身疼,骨節疼痛,一身黃腫。」此說雖不無理,然以本藥無應用上之定則為難耳。喘咳水氣,原因頗多,則隨其異以主治之,故藥物亦不得不異也,因而本藥不宜泛稱主治喘咳水氣也。然麻黃主治喘咳水氣,在《本草綱目》麻黃發明條下,李時珍曰:「然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
肺主衛氣,包羅一身,天之象也。是證雖屬乎太陽,而肺實受邪氣,其證時兼面赤、怫鬱、咳嗽、有痰喘而胸滿諸證,非肺病乎?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內攻,而肺氣膹鬱,故用麻黃甘草云。」
又按丹波氏所著《金匱要略述義》之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於本篇中用麻黃者四方,宜作二義觀。注家皆謂其證為內飲挾外邪,故用麻黃發其表,是一義也。今驗肺脹證多是因宿飲時令而觸發者,不必具表候,則用麻黃適取發泄肺中之鬱飲,亦猶麻杏甘石湯之意,是一義也。故不可拘泥於一說之下也。
如上所述,本藥之效用不問外因或內因等,苟因表閉,即皮膚排泄機能障礙所成之喘咳水氣,即能奏效也。若由其他原因者則無關係矣。今補足二氏之說,以現代之解析如下。
凡皮膚與肺臟,俱為氣體毒及水毒之排泄機關。不論何種疾病,若皮膚機能被障礙,或被停止時,則肺臟不得不代償此機能,必要上使氣體及水毒之排泄旺盛。然此代償作用自有限度,故其結果為肺部蓄積此等毒物,其徵候發為呼吸困難及喘咳,於此時能用本藥,則其峻烈之發表作用使氣體及水毒自汗腺排出,則皮膚機能復舊而肺臟之代償作用之任務解除,則喘咳水氣而自消失矣。
故麻黃者,因表閉,即皮膚排泄障礙或停止,發為喘咳水氣為主目的,其他症狀為副目的而用之,否則徒有害而無效也。
然則本藥有用於無喘咳水氣之候之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者,又何也?蓋因此等證用本藥之理亦與喘咳水氣無異。此時之氣體及水毒,如其情形不過不迫於呼吸器而有侵入頭部,或腰部,或關節等之差耳。
由余之經驗,假令雖不聞喘咳水氣之音響,然聽診胸部認為乾性囉音,則即為本藥證而無誤。何也?是不外為喘咳水氣之輕微或潛伏者耳。
《本草備要》曰:「麻黃,辛苦而溫,…為肺家之專藥。發汗解肌,去營中之寒邪、衛中之風熱,調血脈,通九竅,開毛孔,治中風,傷寒,頭痛,咳逆上氣(風寒鬱於肺經。《經》曰:『諸氣膹鬱,皆屬於肺。』),痰哮氣喘,赤黑斑毒,毒風疹痹,皮肉不仁,目赤腫痛,水腫風腫。若過劑則有汗多亡陽之患。」
白話文:
東洞翁說:「麻黃主要治療氣喘咳嗽、水腫,同時也能治療怕風、怕冷、沒有汗、身體疼痛、骨節疼痛、全身黃腫。」這個說法雖然有些道理,但因為這藥沒有明確的應用法則,所以很難掌握。氣喘咳嗽和水腫的原因很多,應該根據不同的病因來治療,所以用藥也應該有所不同。因此,不應該隨意說麻黃主要治療氣喘咳嗽和水腫。
然而,《本草綱目》中關於麻黃的說明,李時珍說:「風寒的邪氣都是從皮膚毛孔侵入的。皮膚毛孔是肺臟的屏障。肺臟主導衛氣,保護全身,就像天一樣。這種病症雖然屬於太陽經,但實際上是肺臟受到邪氣侵襲,所以會兼有臉紅、煩躁、咳嗽、有痰喘、胸悶等症狀,這不是肺病嗎?因為皮膚毛孔被邪氣閉塞,熱邪會向內侵犯,導致肺氣鬱積,所以用麻黃和甘草。」
再看丹波氏所著《金匱要略述義》的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其中用了麻黃的方子有四個,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理解。註解的人都認為這些病症是體內有痰飲,同時又受到外邪侵襲,所以用麻黃來發散體表的邪氣,這是一種理解。現在看肺脹這種病,很多都是因為體內積聚的痰飲,在遇到季節變化時引發的,不一定有表證,這時用麻黃是為了宣泄肺中鬱積的痰飲,就像麻杏甘石湯的用意一樣,這也是一種理解。所以不能拘泥於一種說法。
綜上所述,麻黃的效用,不論是外因還是內因,只要是因為皮膚毛孔閉塞,也就是皮膚排泄功能障礙引起的氣喘咳嗽、水腫,就能有效。如果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就沒有效果了。現在補充前面兩位醫家的說法,用現代的觀點來分析:
皮膚和肺臟都是排出氣體毒素和水毒的器官。不論是什麼疾病,如果皮膚功能受到障礙或停止時,肺臟就不得不代償這種功能,必須使氣體和水毒的排泄旺盛。但是這種代償作用是有限度的,所以結果就是肺部積聚這些毒物,表現出來的症狀就是呼吸困難和氣喘咳嗽。這時如果使用麻黃,它強烈的發散作用能使氣體和水毒從汗腺排出,皮膚功能恢復正常,肺臟的代償任務解除,氣喘咳嗽和水腫自然就消失了。
所以,麻黃主要是針對皮膚毛孔閉塞,也就是皮膚排泄障礙或停止而引起的氣喘咳嗽和水腫,其他的症狀是次要的。否則,盲目使用麻黃,只會有害而無益。
那麼,麻黃為什麼又能治療沒有氣喘咳嗽和水腫的頭痛、身體疼痛、腰痛、骨節疼痛呢?因為治療這些病症的道理和治療氣喘咳嗽和水腫是一樣的。這時的氣體和水毒,只是沒有侵犯到呼吸系統,而是侵入到頭部、腰部或關節等部位而已。
根據我的經驗,即使沒有聽到氣喘咳嗽的聲音,但如果聽診胸部發現有乾性囉音,就可以確定是麻黃證,沒有錯。因為這其實是氣喘咳嗽和水腫的輕微或潛伏的表現。
《本草備要》說:「麻黃,味辛、苦,性溫,…是肺經的專用藥。可以發汗解表、去除肌肉中的寒邪、衛氣中的風熱,調和血脈、通暢九竅、打開毛孔,治療中風、傷寒、頭痛、咳逆上氣(風寒鬱積在肺經。《經》說:『各種氣鬱都屬於肺。』)、痰哮氣喘、紅黑斑毒、毒風疹痹、皮膚麻木不仁、眼睛紅腫疼痛、水腫風腫。如果用量過大,會有出汗過多導致亡陽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