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72)
別論 (72)
1. 先輩之論說治驗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傷寒論》)
【註】
以上二條,云「脈浮」,「脈浮而數」,恐省略「緊」字或「有力」等字。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傷寒論》)
【註】
可參照桂枝湯條,於理無異。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麻黃湯主之。(《傷寒論》)
【註】
已見首條及太陽與陽明合病條。
救卒死、客忤死,還魂湯主之。(《金匱要略)
譯者按:「唐氏《金匱淺注補正本》無此一條。」
【註】
《千金方》本方主治曰:「主卒忤、鬼擊、飛尸及諸奄忽氣絕而不復覺,或已無脈。口噤拗而不開則去齒下湯,入口不下者,分病人之髮,以左右足蹈肩引之則藥下,復增一升則立甦。」所謂卒忤者,急卒忤觸生氣之義。飛尸者,從《肘後方》則游走於皮膚,洞穿臟腑,發每刺痛,變作無常也。
鬼擊者,卒然著人如刀刺狀,胸脅腹內切痛而不可抑按,或為吐血、鼻血、下血,一名稱鬼排。然本條之所謂卒忤、飛尸、鬼擊者,係體內有病變,不然,唯因某種原因突然皮膚呼吸斷絕,當由皮膚排泄之毒物急激襲擊頭腦之結果,陷於人事不省之謂,則用峻發汗劑之本方,一掃鬱滯之病毒,則意識自恢復矣。
麻黃湯方
麻黃、杏仁各11克,桂枝7克,甘草3.5克。
上細銼,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三回溫服。
麻黃加桔梗湯方
於前方中加桔梗6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麻黃湯證,支氣管及肺泡內有凝痰,呼吸困難者,本方係余之創設也。
東洞翁於本方定義曰:「治喘而無汗,頭痛,發熱,惡寒,身體疼痛者。」
《方輿輗》還魂湯條曰:「此方為起死回生之神劑,誠不愧還魂之名也。小兒發搐而死,二三日不醒,間有起之者。余通家一芽兒曾患此證,醫生群集,投以驚藥數方,且施針灸,治法殆盡,未見一效,病勢已發極點,皆曰不治。余後諸醫師至,初診其脈,則可謂沉絕,暫對之,則時見而生機仿佛。
因向病家曰:『此子雖病勢已危,以余觀之,全是熱邪鬱閉之極,若一得發泄,庶幾可以回春。』即作還魂湯與之,使其母抱而被覆之,須臾汗出,即醒。蓋還魂湯原無發汗之說,今用之使覆被,出於余之理想,先覺者請政之。余嘗值小兒之發熱昏沉者,則務發其汗,十不誤一。
此證遽用金石腦麝,不唯不醒,反引邪深入於內,禍在反掌之間。喻嘉言曰:『若小兒病發熱昏沉,務擇傷寒名家,循經救療,則百不失一矣。』真確論也。」
求真按:「現今醫家對於此證,除注射樟腦精外,殆無他策,是非其治也明矣,當猛省。」
《生生堂治驗》曰:「一女子年甫八歲,患狂癇,休作有時,發則心氣恍惚,妄言不已,諸治無驗。延至十八年春,愈甚,劇則每夜三四發,醫皆束手。父母甚憂之,謁師請治。師挈其女入浴室,以冷水灌之,食頃,乃與麻黃湯,使覆以取汗,二三次,遂不復發。」
白話文:
先輩之論說治驗
脈象呈現浮且快的,可以發汗,適合使用麻黃湯。(出自《傷寒論》)
【註】
以上這兩條說「脈浮」或「脈浮而數」,可能是省略了「緊」或「有力」等字。
傷寒,脈象浮而緊,不發汗,因而導致流鼻血的,使用麻黃湯治療。(出自《傷寒論》)
【註】
可以參考桂枝湯的相關條文,原理是相同的。
陽明病,脈象浮,沒有汗又喘的,發汗就會好,使用麻黃湯治療。(出自《傷寒論》)
【註】
這在第一條及太陽與陽明合病條中都已提過。
急救猝死、突然昏厥的病人,使用還魂湯。(出自《金匱要略》)
譯者按:「唐氏《金匱淺注補正本》沒有這條。」
【註】
《千金方》裡這個方子的主要治療描述是:「治療突然昏厥、鬼神侵擾、飛尸病及各種突然昏倒、失去知覺,甚至脈搏消失的狀況。如果嘴巴緊閉打不開,就將藥湯從牙縫灌入,如果無法灌入,就將病人的頭髮分開,左右腳踩著肩膀拉開,藥就會下去,再增加一升的藥量就會立刻甦醒。」所謂的「卒忤」指的是突然因外來刺激而引起的昏厥。「飛尸」依照《肘後方》的說法,指的是會在皮膚遊走,並深入臟腑,發作時會有刺痛感,變化無常。「鬼擊」指的是突然像刀刺一樣襲擊人,胸腹內會劇烈疼痛,無法按壓,或者會吐血、流鼻血、便血,又稱鬼排。然而,這裡所說的卒忤、飛尸、鬼擊,指的是體內有病變。若非如此,只是因為某種原因導致皮膚呼吸突然停止,可能是因為皮膚排出的毒素突然襲擊大腦,導致昏迷,這時使用強效發汗劑的還魂湯,可以清除體內鬱積的毒素,讓意識恢復。
麻黃湯的組成:
麻黃11克、杏仁11克、桂枝7克、甘草3.5克。
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600毫升煎成300毫升,去除藥渣,每天溫服三次。
麻黃加桔梗湯的組成:
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加入桔梗6克。煎煮和服用方法與麻黃湯相同。
【主要治療】治療麻黃湯證,支氣管和肺泡內有濃痰,呼吸困難的病人,這個方子是我(作者)獨創的。
東洞翁對這個方子的定義是:「治療喘但沒有汗,頭痛,發燒,怕冷,身體疼痛的症狀。」
《方輿輗》還魂湯條提到:「這個方子是起死回生的神藥,確實不愧於還魂之名。小孩發生抽搐而死,兩三天都沒醒來,有時候會因此甦醒。我(作者)家裡一個小孩曾經患有這個病,醫生們聚集來治療,用了許多鎮驚藥,也針灸了,各種方法都用盡了,沒有一點效果。病情已經到了極點,大家都說沒救了。我(作者)後來請其他醫生來,他們診斷時,脈象微弱到幾乎消失,稍微感覺一下,又好像有一點點生機。
我(作者)因此告訴病人家屬:『這個孩子雖然病得很危險,但依我看來,完全是熱邪鬱積到極點,只要能夠發散出來,或許可以恢復。』於是就做了還魂湯給他服用,讓他的母親抱著他,蓋上被子。不一會兒就出了汗,立刻就醒了。還魂湯原本沒有發汗的說法,現在用來覆蓋被子,讓其發汗,是我個人的想法,請各位先進指正。我(作者)曾經遇到發燒昏迷的小孩,都力求讓他們發汗,十次有九次都能成功。
這種情況如果馬上使用金石和麝香等藥物,不但不會醒來,反而會把邪氣引入體內,後果不堪設想。喻嘉言說:『如果小兒發燒昏迷,一定要找傷寒名家,按照經絡來治療,就會百無一失。』這話說得很對。」
求真按:「現在的醫生對於這種情況,除了注射樟腦精,幾乎沒有其他辦法了,顯然這種治療是不對的,應該要好好反省。」
《生生堂治驗》記載:「有個女子才八歲,患有癲癇,時好時壞,發作時會心神恍惚,胡言亂語,各種治療都無效。拖到十八歲的春天,病情更加嚴重,嚴重時每晚發作三四次,醫生都束手無策。她的父母非常擔心,來請醫生治療。醫生帶她到浴室,用冷水沖她,過了一會兒,再給她服用麻黃湯,讓她蓋被子發汗,兩三次後,就再也沒有發作。」
求真按:「這個案例的症狀描述不夠詳細,所以使用麻黃湯的理由也不明確。但是可能是中神先生認為這個癲癇的原因是皮膚呼吸障礙,所以用冷水沖洗皮膚,希望能讓藥力滲透。」
《方伎雜志》記載:「我十三歲時,有病人家裡來請醫生看病,剛好我哥哥不在家,我祖父紫峰君說:『你去看一下。』我診斷回來後,祖父問我病情,我回答說:『是傷寒引起的頭痛欲裂,怕冷發燒,脈象浮而快且有力。』祖父又問:『用什麼方法治療?』我回答說:『用麻黃湯。』祖父笑著點頭,就叫人配了三帖藥,讓我溫服,要讓身體大發汗。
第二天診斷,病人出了很多汗,病就好了。只是還有餘熱,就改用小柴胡湯,不久就恢復了。這是我第一次看病。」
《類聚方廣義》的麻黃湯條提到:「突然中風,痰液阻塞,失去知覺,心下堅硬,身體發高燒,脈象浮大的人,可以用白散或瓜蒂催吐後,如果情況符合,可以使用麻黃湯,這點要參考一下。」
剛出生的嬰兒,時常發燒,鼻塞不通,無法哺乳,用這個方子就能治好。治療痘瘡剛開始發出時,身體發燙,表面的邪氣無法散發,以及發高燒煩躁且喘,腹脹無法排氣的人。治療哮喘痰多,聲音沙啞,需要抬肩挺肚子才能呼吸,怕冷發燒,冷汗像油一樣的人,配合生薑半夏湯使用,效果很好。
按:「哮喘症狀大多一年發作一兩次,或者五六次,也有每月發作一兩次的,發作的原因通常是外感或飲食過量。如果是外感引起的,適合用麻黃湯、麻杏甘石湯、大青龍湯等。如果是飲食或大便不暢引起的,要先用陷胸丸、紫圓等來催吐或導瀉,清除體內的積滯後,再用對應的藥方比較好。」
求真按:「根據我的經驗,因為飲食或大便不暢引起的,大多可以使用大柴胡湯、桃仁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等,甚至三方都用上,需要用到陷胸丸和紫圓的非常少見。」
《橘窗書影》記載:「有個婦人臨盆破水後,全身發冷,腰痛如折,無法分娩。之前的醫生用了活血的藥,我診斷時發現她脈象浮而快且身體發熱,恐怕是外感,就給她使用麻黃湯加附子,蓋被子發汗。不一會兒,腰痛稍微減輕,並且開始陣痛。我說快要生了,就讓她坐到生產的位置,不久就生下一個女兒。」
《舒氏女科要訣》記載:「我曾經治療一個產婦,生產已經過了六天,胎兒已經出來了,頭已經向下,但就是生不出來。醫生用了各種催生的藥方,又用了催生的符咒,還求了神丹,都沒有效果。我診斷時,發現她身體發熱,沒有汗,頭、頸、腰、背僵硬疼痛,這是寒邪侵入太陽經絡所致,可以用麻黃湯。我開了一大劑給她服用,讓她蓋被子發汗。過了一會兒,出了汗,發燒退了,身體也舒服了,就開始想吃東西。吃完東西後,就順利生產了。這是治療疾病而讓生產自然順利,是高明的治療方法。」
求真按:「可見內服藥也能有催生的神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