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十一·輸穴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輸穴 (11)

1. 腑病合輸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一第四《邪氣臟腑病形》篇。自五臟六腑之氣至此胃脈也,見《甲乙經》卷四第二下篇。自大腸腑者至取三里,見《甲乙經》卷九第七。自小腸病者至取巨虛上廉,見《甲乙經》卷九第八。自三焦病者至取之委中央,見《甲乙經》卷九第九。自膽病者至陽陵泉,見《甲乙經》卷九第五。

自刺此者必中氣穴至末,見《甲乙經》卷五第一下篇。惟自大腸以下,《甲乙經》文義雖同,編次前後小異。

黃帝曰:余聞五臟六腑之氣,滎輸所入為合。今何道從入?入安連過?願聞其故。(問臟腑脈之滎輸之合,行處至處也。平按:輸《甲乙》作俞。今《靈樞》、《甲乙》均作令。連過《甲乙》作從道,無願聞其故及下岐伯答七字。)岐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腑者也。

(此言合者,取三陽之脈別屬腑者稱合,不取陰脈。以陽脈內屬於腑,邪入先至於腑,後至於臟故也。)黃帝曰:滎輸與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五臟六腑,滎輸未至於內,故但療外經之病。此言合者,唯取陽經屬內腑者,以療內腑病也。平按:《甲乙》外下有髒字。

)黃帝曰:治內腑奈何?岐伯答曰:取之於合。黃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入於三里,(胃氣,循足陽明脈,合於三里,故胃有病,取之三里,療胃腑也。平按:《靈樞》無入字。)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大腸之氣,循胃足陽明脈,合巨虛上廉,故大腸有病,療巨虛上廉也。

)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小腸之氣,循足陽明脈,合巨虛下廉,故小腸有病,療巨虛下廉也。)三焦合入於委陽,(三焦之氣,循足太陽合於委陽,故三焦有病,療於委陽也。)膀胱合入於委中,(膀胱之氣,循足太陽脈,下合委中,故膀胱有病,療於委中也。平按:中下《靈樞》、《甲乙》均有央字。

)膽合入於陽陵泉。(膽氣,循足少陽脈,下合陽陵泉,故膽有病,療陽陵泉也。)黃帝曰:取之奈何?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立豎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陽取之;取諸外經者,揄伸而從之。(以下取六合之輸,療內府法也。

正立則膝豎。揄,與朱反,引也。平按:《甲乙》索作取,屈而取之作屈膝而取之。《靈樞》豎上無立字,伸作申。)黃帝曰:願聞六腑之病。(六腑與六輸而合療內腑之病,而未知腑病之形也。)岐伯曰:面熱者,足陽明病,(以下言手足陽明病。面熱,陽明脈起面,故足陽明病,面熱為候也。

)魚絡血者,手陽明病,(手陽明脈行於魚後,故魚絡血見,手陽明病候也。)兩跗之上脈堅若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足陽明下足跗入大指間,故跗上脈緊若陷,足陽明病候。平按:《靈樞》堅若二字作豎。)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齊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以下言六腑病形並取穴所在。

白話文:

腑病合輸

這篇內容引自《靈樞》卷一第四《邪氣臟腑病形》篇以及《甲乙經》。文中說明了五臟六腑之氣在經脈上的循行路線及其與特定穴位的關係,特別是針對腑臟疾病的治療,藉由刺激特定穴位(合穴)來治療內腑疾病。

文中記載了不同腑臟疾病相對應的合穴:胃病取三里穴;大腸病取巨虛上廉穴;小腸病取巨虛下廉穴;三焦病取委陽穴;膀胱病取委中穴;膽病取陽陵泉穴。

此外,文中也描述了如何準確地找到這些穴位,並說明了不同的取穴姿勢,例如:取三里穴時應腳底向下;取巨虛穴時應抬腳;取委陽穴時應屈伸尋找;取委中穴時應彎曲腿部;取陽陵泉穴時則應直立,膝蓋豎起。

最後,文中還描述了六腑疾病的一些症狀表現,例如:面部發熱是足陽明經(胃經)的病症;魚際處出血是手陽明經(大腸經)的病症;腳背上脈絡堅硬凹陷是足陽明經(胃經)的病症;大腸疾病則表現為腸道劇烈疼痛、腸鳴、冬季容易因寒冷而腹瀉、小腹疼痛、站立困難等症狀,與胃的症狀相似,治療時需取巨虛上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