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7)

1. 陰陽別論第七篇

此承上篇陰陽應象、陰陽離合,而復論陰陽之別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之常也。無胃脘之陽,見真藏之陰,則為別陰;無柔和之陰,見結搏之陽,則為別陽。別陰別陽,非陰陽之常,乃陰陽之別。常則和,別則病;常則順,別則死。所以別陽別陰,陽結陰結,陽搏陰搏,皆言病而言死也。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

白話文: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陰陽的對應關係、陰陽的結合與分離,現在我們再進一步討論陰陽的區別。在陰中包含著陽,陽中包含著陰,這是陰陽的常態。脾胃之陽氣不足,會表現出陰氣過盛的徵兆,這稱為「別陰」;陰氣太弱,會出現陽氣鬱結的徵兆,這稱為「別陽」。「別陰」和「別陽」並不是陰陽的常態,而是陰陽的異態。陰陽常態和諧則健康,異態則發病;陰陽常態順暢則生,異態則亡。因此,所謂「別陽」、「別陰」、「陽結」、「陰結」、「陽搏」、「陰搏」,都是指疾病和死亡。

黃帝詢問:人體有四條經脈和十二條從屬的經脈,這是什麼意思?

四經十二從者,人身有四時之大經,十二脈之相從也。經,常也;從,順也。帝問四經十二從,以明陰陽有經常,從順之道也。

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白話文:

四條大經脈和十二條從屬經脈:人體有四條與四季相應的大經脈,十二條相從屬的小經脈。經脈是常行的,相從屬的經脈是順應大經脈的。帝問四經十二從的意思是,闡明陰陽有常規,相從屬的經脈有順序。

岐伯回答說:四經對應四季,十二從脈對應十二個月,十二個月對應十二條經脈。

四經,應春夏秋冬之四時;十二從,應一歲之十二月;十二月,復應人身之十二脈。脈,經脈也。經脈歌云: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已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腎心包戌,亥三子膽醜肝通。

白話文:

四經對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從對應一年十二個月,十二個月又對應人體的十二條經脈。經脈歌這樣說:肺經寅時到卯時旺,胃經辰時到巳時強,脾經巳時到午時盛,心經午時到未時隆,心包經申時到酉時盛,膀胱經酉時到腎經通,腎經子時到醜時旺,三焦經亥時到子時隆,膽經醜時到寅時旺,肝經寅時到卯時通。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經脈臟腑相合,雌雄相應,故脈有陰陽。知陽者可以知陰,知陰者,可以知陽,此陰陽之相通也。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白話文: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經絡與臟腑相互配合,陽氣和陰氣相互對應,所以脈象也有陰陽之分。瞭解陽脈的人可以推知陰脈,瞭解陰脈的人可以推知陽脈,這是陰陽之間的相通性。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陽脈有五條,每條陽脈又有五條分支,總共有二十五條陽脈。所謂的陰脈,是指真正的臟腑之氣,如果臟腑之氣外露,就會導致身體衰敗,衰敗則必然死亡。所謂的陽脈,是指胃脘的陽氣。分辨陽脈可以知道疾病的部位,分辨陰脈可以預知生死。

陰陽互見,彼此相資。若以陽脈論之,凡陽有五,肝心脾肺腎,皆有和平之陽脈也。五五二十五陽者,肝脈應春,心脈應夏,脾脈應長夏,肺脈應秋,腎脈應冬。春時而肝心脾肺腎之脈,皆有微弦之胃脈;夏時而肝心脾肺腎之脈,皆有微鉤之胃脈;長夏而肝心脾肺腎之脈,皆有微緩之胃脈;秋時而肝心脾肺腎之脈,皆有微毛之胃脈;冬時而肝心脾肺腎之脈,皆有微石之胃脈,是五五二十五陽。蓋五臟三陰之脈,皆有陽和之胃脈。

白話文:

陰陽互相對應,相互依賴。從陽脈來說,共有五種:肝、心、脾、肺、腎,都各有其平和的陽脈。五條陽脈共計二十五條陽脈:肝脈對應春天,心脈對應夏天,脾脈對應長夏(夏季的後半段),肺脈對應秋天,腎脈對應冬天。在春天,肝、心、脾、肺、腎的脈絡中都有微微弦動的胃脈;在夏天,肝、心、脾、肺、腎的脈絡中都有微微鉤曲的胃脈;在長夏,肝、心、脾、肺、腎的脈絡中都有微微緩和的胃脈;在秋天,肝、心、脾、肺、腎的脈絡中都有微微毛糙的胃脈;在冬天,肝、心、脾、肺、腎的脈絡中都有微微堅硬的胃脈,這就是二十五條陽脈。而五臟三陰之脈,也都包含有溫和的陽脈。

若無陽和之胃脈,則所謂陰者,乃三陰之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又申明所謂陽者,乃中焦胃脘之陽,而五臟籍以資生者也。若無胃脘之陽,而別於陽者,知病所發之處也;見真藏之陰,別於陰者,則知死生之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白話文:

如果沒有溫暖的胃脈,所謂的陰代表了三陰的真正精華,出現了就是衰敗的徵兆,衰敗就一定會死亡。再進一步說明,所謂的陽是指中焦胃脘的陽氣,是五臟賴以滋養的根本。如果沒有胃脘的陽氣,而與陽氣不同,就知道疾病發生的部位;出現真藏的陰氣,與陰氣不同,就知道生死的期限。

三條陽經在頭部,三條陰經在手上,所說的只是一回事。懂得與陽經相區別,就能明白疾病的忌諱和季節;懂得與陰經相區別,就能知道生死的期限。

三陽在頭,謂手太陽之脈,終於目內眥;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手陽明之脈,終於兩鼻孔;足陽明之脈,起於鼻頞中,循髮際,至額顱;手少陽之脈,終於目銳眥,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也。

白話文:

頭部有三大陽經:

  • 手太陽小腸經:從手臂外側向上,經過面部,終止於眼睛內角。
  • 足太陽膀胱經:從眼睛內角開始,沿前額向上,經過頭頂。
  • 手陽明大腸經:終止於兩側鼻孔。
  • 足陽明胃經:從鼻樑開始,沿髮際向後,至額頭顱骨。
  • 手少陽三焦經:終止於眼睛外角。
  • 足少陽膽經:從眼睛外角開始,向上延伸至頭頂兩側。

三陰在手,謂足厥陰之脈,注肺而終,交手太陰,出於手大指次指之內廉;足太陰之脈,注心中而終,交手少陰,循手小指之內而出;足少陰之脈,絡心,注胸中而終,交手厥陰,循手小指次指而出也。夫三陽在頭,三陰在手,一氣運行,皆有胃脘之陽,故曰所謂一也。若無胃脘之陽,而別於陽者,不但知病處也,且知病死忌之時。

白話文:

三陰脈在手中,指的是足少陰脈,它注入肺並終止,與手太陰脈相交,從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的內側而出;足太陰脈,它注入心臟並終止,與手少陰脈相交,沿著手小指的內側而出;足少陰脈,它絡於心,注入胸中並終止,與手厥陰脈相交,沿著手小指和無名指而出。三陽脈在頭部,三陰脈在手中,它們一起運行,都受到胃中的陽氣的推動,所以說它們是統一的。如果沒有胃中的陽氣,而與陽脈相區別,不僅可以知道病情的部位,還可以知道病情的危急程度。

無胃脘之陽,見真藏之陰,而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

白話文:

陰陽相互配合,不可與人計較。所謂陰陽,就是離開的為陰,到來的為陽,安靜的為陰,活動的為陽,緩慢的為陰,…(後續文字遺失)

者為陽。凡持真脈之臟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白話文:

陽脈堵塞。所有阻塞在真脈的臟腑脈絡中,肝臟堵塞則會導致懸絕急症,18 天後死亡;心臟堵塞則會導致懸絕,9 天後死亡;肺部堵塞則會導致懸絕,12 天後死亡;腎臟堵塞則會導致懸絕,7 天後死亡;脾臟堵塞則會導致懸絕,4 天後死亡。

數,音朔。知病知忌,知死知生,眾人不知,醫獨知之。故當謹熟陰陽,無與眾謀。夫不與眾謀,乃診脈而得其微。故所謂陰陽者,即脈之去者為陰,脈之至者為陽,脈之靜者為陰,脈之動者為陽,脈之遲者為陰,脈之數者為陽,此平人脈法也。凡持真脈之藏脈,而知死生之期者,如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

白話文:

朔:脈搏的跳動。瞭解病症和忌諱,預知生死,一般人不知道,只有醫生才懂得。所以要仔細研究陰陽變化,不要與他人商討。不與他人商討,才能通過把脈診斷出具體病情。陰陽就是:脈搏跳動離開為陰,脈搏跳動到來為陽,脈搏平穩為陰,脈搏跳動起伏為陽,脈搏跳動緩慢為陰,脈搏跳動快速為陽。這是健康人的脈象。如果發現真脈出現藏脈,就可以預測死生的時間。比如肝脈細小而跳動異常,18日內就會死亡。

懸絕,真藏弧懸,與胃脘之陽相絕也。急,勁急也。十八日者,木之生數三,三而三之,則為九,再九而十八也。心至懸絕,九日死者,火之生數二,成數七,九日火之生成數也。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者,金之生數四,三四而為十二也。腎至懸絕,七日死者,水之生數一成數六,七日水之生成數也。

白話文:

懸絕:指與胃脘之陽氣完全隔絕。急:指脈象緊促。

十八日:數字三是木的生成數,三乘三得九,九乘二得十八。

心至懸絕,九日死者:數字二為火的生成數,完成數為七,九日為火的完成生成數。

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者:數字四為金的生成數,四乘三得十二。

腎至懸絕,七日死者:數字一為水的生成數,完成數為六,七日為水的完成生成數。

脾至懸絕,四日死者,土位中央,灌溉四旁,上火下水,左木右金,土氣不能四應,故四日死。此診真藏之脈,而知死生之期者如此。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白話文:

脾臟機能完全停止,四天後就會死亡。脾臟位於五行中的中央,滋潤著四邊,上接心火,下連腎水,左邊是肝木,右邊是肺金。如果脾氣不能擴散到四方,就會在四天內死亡。這條診脈是從真藏中取出的,由此可以預知生死之期。

繁體中文: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所說的「二陽」之病,發作於心脾兩臟,會有隱祕難以言喻的不適。女性月經不調,若演變成消瘦或氣喘,則難以醫治,恐有性命之憂。

皆為岐伯之言,史臣復加三日者,承上文別陽知病之離,而復言二陽、三陽、一陽之病也。二陽,陽明胃土也。土借火生,胃由脾運,今病心脾,是火不能生土,脾不能運胃也。二陽為水穀之海,精血之所資生。有不得隱曲者,男子精虛,不得為房幃之隱曲也。女子不月者,女子血虛,月事不以時下也。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白話文:

它的傳說是肺氣消散,血液風邪勝過,而肌肉消瘦枯竭。它的傳說是呼吸氣息微弱,精氣逆亂,而呼吸急促奔迫。如果出現這些中的任何一種,都無法治癒而死亡。因此,必須瞭解和說明太陽病和陽明病的部位,並知道禁忌的時機。

其傳為風消,血虛風勝,而肌肉消枯也。其傳為息賁,精虛氣逆,而喘息奔迫也。有一於此,皆死不治。所以申明二陽病處,且知忌時也。

如果三陽經絡受病,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病情加重後會化膿腫脹,甚至出現痿軟、麻木的徵兆;若病情進一步發展,可能會形成癲癇或疝痛。

腨,音善。㾓,音淵。餘篇皆同。三陽者,太陽膀胱寒水也。太陽本寒標熱,故發寒熱。太陽經脈,從頭下項,挾脊貫臀,下抵腨足,故下為癰腫。下臀,下髀膕也。癰腫,經脈血氣,逆於肉理也。及為痿厥,腿足痿痹而厥逆。筋虛則痿,氣虛則厥也。腨㾓,小腿痠疼也。其傳為索澤,膀胱水澤枯索也。

白話文:

瘇(音「善」),應音「淵」。其餘古籍的讀音皆相同。三陽經指的是太陽膀胱經,經氣屬寒,標候為熱,所以會產生寒熱症狀。太陽經脈從頭部往下經過頸項,沿著脊椎兩旁貫穿臀部,往下延伸至小腿,所以會導致小腿產生癰腫。臀部以下,指的是大腿和小腿後側。癰腫是經脈中的氣血逆行於肌肉組織中所致。如果出現痿厥,表示腿足肌肉萎縮麻痺而氣血運行不暢。筋氣虛弱則萎縮,氣血虛弱則運行不暢。瘇瘖是指小腿痠痛。如果傳變為索澤,表示膀胱中的津液枯竭。

其傳為頹疝,陰器睪丸,連膀胱而腫脹也。所以申明三陽病處也。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膈。

白話文:

據說:一陽經氣發病,容易氣短、咳嗽、腹瀉;發展後會導致心臟疼痛、膈肌疼痛。

膈,隔同。下仿此。一陽者,少陽初生,膽木也。病則初陽不升,故下氣。真氣少,則客氣上逆,故善咳。陽氣虛則土寒,故善泄。其傳為心掣,木不生火,心氣虛寒,而掣痛也。其傳為膈,火虛土寒,胸膈不利也。所以申明一陽病處也。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白話文:

膈,與隔膜同,以下類推。

「一陽」是指少陽初生,對應膽木。

如果患了一陽病,就會出現少陽初升受阻,導致下氣不升的症狀。另外,因為正氣虛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逆升上犯,所以容易咳嗽。陽氣虛損,脾胃虛寒,所以容易腹瀉。

這種病症可以傳變為心掣,也就是木不生火,心氣虛寒,導致心臟抽搐疼痛。還可能傳變為膈症,也就是火虛土寒,胸膈部位不適。

因此,需要進一步說明一陽病的發病部位。

二個陽經與一個陰經同時發病,主要症狀是驚嚇,背部疼痛,愛打嗝,愛打哈欠,這種病名為風厥。

夫病在陽而發於陰,病在陰而合於陽,故又舉二陽一陰,二陰一陽,三陽三陰之發病也。二陽,陽明也。一陰,厥陰也。陽明厥陰主闔,如二陽一陰發病,則二陽不能為陽之闔,一陰不能為陰之闔,不能闔而乍闔,則主驚駭。背為陽,主開,不能轉開為闔,故背痛。陰氣上衝而復下,則善噫。

白話文:

疾病發生在陽經而表現在陰經,疾病發生在陰經而與陽經相合。因此,(《傷寒論》)又舉出二陽一陰、二陰一陽、三陽三陰的發病情況。二陽,指陽明經。一陰,指厥陰經。陽明厥陰主合,就像二陽一陰發病,則二陽不能讓陽合,一陰不能讓陰合,不能合而突然合,則主驚悸。背屬陽,主開,不能轉開為合,所以背痛。陰氣上沖又復下行,則會善噫(打嗝)。

噫,噯也。陽氣下行而復上,則善欠。欠,呵欠也。此一陰發病,為肝虛風勝,二陽發病,土受木克,故曰風厥,語風氣盛,而中土厥逆也。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白話文:

「噫」是打嗝。陽氣向下運行再上升,就愛打呵欠。「呵欠」就是打呵欠。這是因為陰氣發動引起疾病,是肝虛風勝;而陽氣發動引起疾病,是土被木剋,所以稱為「風厥」,意思是說風氣盛,而中土逆亂。

二陰一陽發病,好脹氣,中腹滿悶,容易打嗝。

二陰,少陰也。一陽,少陽也。少陰少陽主樞。二陰一陽發病,則二陰不能樞轉於內,一陽不能樞轉於外,故善脹。申明善脹者,非腫脹之謂,乃心滿善氣。蓋陰樞不轉,則心滿;陽樞不轉則善氣也。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白話文:

二陰是指少陰,一陽是指少陽。少陰少陽主掌身體樞機。二陰一陽發病,就會導致二陰無法在內部樞轉,一陽無法在外部樞轉,所以會腹脹。要明白腹脹,並不是指腫脹,而是指心氣飽滿。因為陰樞不轉,心就會氣滿;陽樞不轉,就會善於氣化。

三陰三陽經脈發生病變,導致偏廢萎縮,四肢無法舉起。

三陽,太陽也。三陰,太陰也。太陽太陰主開。三陽三陰發病,則三陽不能開於陽,三陰不能開於陰,故為偏枯痿易。偏枯,半身不遂,痿易,痿痹易常,是太陽不能為開也。四肢,太陰脾土之所主,不舉,太陽不能為開也。所以申明別於陽,而知病處者如此。

鼓一陽曰弦,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鉤,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淄。

白話文:

三陽經就是太陽經,三陰經就是太陰經。太陽經和太陰經主管開合。三陽經和三陰經發生病變,那麼三陽經就無法在陽經這邊開合,三陰經也無法在陰經這邊開合,因此就會出現偏癱和半身不遂。偏癱是指身體一側無法活動,半身不遂是指身體一半無法活動,痿痹是指身體麻痺,這些都是由於太陽經無法開合所致。四肢是由太陰經脾土所主管,如果四肢無法舉起,也是由於太陽經無法開合所致。所以通過上述解釋,可以清楚地區分陽經和陰經,並判斷病變所在的位置。

敲擊陽氣時發出的聲音稱為「弦」,敲擊陰氣時發出的聲音稱為「毛」。敲擊時陽氣佔優且急促,聲音稱為「鉤」。敲擊時陽氣極盛而斷絕,聲音稱為「石」。陰陽氣互相作用,聲音稱為「淄」。

舊本,弦訛鉤,鉤訛弦,今改正。脈體內應五臟,外合四時,皆有胃氣。故鼓一陽曰弦,鼓動一陽初升之氣,則脈微弦,內應肝臟,外合春生之木氣也。鼓一陰曰毛,鼓動一陰初升之氣,則脈微毛,內應肺臟,外合秋收之金氣也。鼓陽勝急曰鉤,鼓動陽氣,既勝既急,則脈微鉤,內應心臟,外合夏長之火氣也。

白話文:

舊版本的書中,將「弦」和「鉤」混淆了,現在更正回來。脈象內部與五臟相互對應,外部與四季相應,都有胃氣。因此,鼓動一陽之氣稱為「弦」,這股氣就像初升的陽光,脈象就會微弱而緊細,內部對應肝臟,外部對應春天的生發之木氣。鼓動一陰之氣稱為「毛」,這股氣就像初升的陰氣,脈象就會微弱而柔軟,內部對應肺臟,外部對應秋天的收斂之金氣。鼓動陽氣過盛而急促稱為「鉤」,這股氣就像強勁的陽光,脈象就會微弱而鉤狀,內部對應心臟,外部對應夏天的生長之火氣。

鼓陽至而絕曰石,鼓動陽氣,至而復絕,脈沉如石,內應腎臟,外合冬藏之水氣也。春夏為陽,秋冬為陰,陰陽相過,其脈則滑曰淄。內應脾臟,外合四時之土氣也。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白話文:

脈搏如鼓動,強而急促,後又突然停止,稱為「石脈」。這是陽氣鼓動到極點,又突然衰竭造成的。脈沉而沉重,反映內在腎臟健康,與冬藏水氣相應。

春季和夏季屬陽,秋季和冬季屬陰。陰陽交替時,脈搏就會變得滑利,稱為「淄脈」。這是脾臟功能良好,與四時之土氣相應的表現。

陰氣擾動於體內,陽氣侵犯於體外,魂魄汗津尚未收斂,四肢逆冷而起,逆動則燻蒸肺部,使人氣喘咳嗽。

藏,如字。陰陽內外彼此相濟,如陰中無陽,則陰爭於內;陽中無陰,則陽擾於外。陽擾於外,則皮毛之魄汗未藏,魄汗未藏,外而不內也。陰勝於內,則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逆起熏肺,喘鳴,內而不外也。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白話文:

「藏」字就像它的字面含義一樣。陰陽之間、內外之間互相補益,就像陰中有陽,則陰氣不會過盛;陽中有陰,則陽氣不會過旺。陽氣過旺,則皮膚和皮毛的津液無法收斂,津液不收斂,就是外在而無法內收。陰氣過盛,則四肢反折而無法伸展,無法伸展則會燻灼肺部,讓人氣喘咳嗽,氣喘咳嗽就是內在而無法向外發散。

陰氣所產生的,與根本本然為和。所以剛強與剛強相爭,陽氣會分散消亡,陰氣也會消失。過於濕潤則剛柔不調和,經脈之氣會阻塞。

淖,音鬧。獨陽不生,獨陰不長。陰之所生,和本曰和,言陰之所以能生萬物者,以陰和而複本於陽和也。由此言之,則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是故剛與剛,則為獨陽,必陽氣破散。陽氣破散於外,則陰氣乃消亡於內矣。此剛與剛,則為獨陽,而陰陽不和也。若柔與柔,則為獨陰。

白話文:

淖:讀做「鬧」。

(陰陽關係)陽氣單獨存在無法滋生,陰氣單獨存在也無法生長。陰氣得以生長,是因為陰氣與陽氣調和,而調和的本質源自於陽氣的調和。由此可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因此,剛陽與剛陽相遇,就會形成獨陽的狀態,必定會導致陽氣破散。陽氣破散於外,陰氣就會消亡於內。這種剛陽與剛陽相遇,形成獨陽的狀態,就是陰陽失調。

而柔軟與柔軟相遇,就會形成獨陰的狀態。

淖者,柔與柔相合也。故淖則剛柔不和。經氣借陽和以運行,今惟陰無陽,則經氣乃絕,此柔與柔則為獨陰,而陰陽不和也。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白話文:

「淖」是指陰柔之氣過多。當陰柔之氣過多時,就會導致剛柔失衡。人體的經絡氣血運行需要陽氣的支持,如果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那麼經絡氣血運行就會停止。這種情況下,陰柔之氣佔據主導,形成純陰狀態,導致陰陽失調。

屬於陰性致死的,三天以內必死;屬於陽性致死的,四天以內必死。

夫柔與柔則為死陰,剛與剛則為生陽。死陰生陽,皆非正也。故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陽奇之數,從一而三,三日死,為其無陽也,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陰偶之數,由二而四,四日死,為其無陰也。

白話文:

如果過於柔軟,就會變成死陰;如果過於剛強,就會變成生陽。死陰變生陽,生陽變死陰,這些都不是正常的狀態。

所以,死陰的狀態,通常在三天內就會死亡,這是因為缺乏陽氣。生陽的狀態,通常在四天內就會死亡,這是因為缺乏陰氣。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闢陰,死不治。

白話文: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藏木,心藏火,肝為生陽;心藏火,肺藏金,心為死陰;肺藏金,腎藏水,肺為重陰;腎藏水,脾藏土,腎為闢陰,闢陰不治。

重,平聲。闢,僻同。之,移也。所謂生陽死陰者,肝移熱於心,謂之生陽。肝木生火,臟熱相移,故曰生陽,是即剛與剛也。《氣厥論》云:肝移熱於心則死。所以然者,火熱自焚,心氣厥逆也。心移寒於肺,謂之死陰。肺金如天,心火如日,火日衰微,若天無日,故曰死陰,是即柔與柔也。

白話文:

「重」字發平聲,「闢」與「僻」字同音異義。「之」通「移」。所謂的「生陽死陰」,指的是肝氣「移」熱於心,這叫做「生陽」。肝屬木生火,臟器之熱互相轉移,所以稱為「生陽」,也就是強與強的結合。《氣厥論》說:肝氣移熱於心就會「死」。這是因為火熱自焚,導致心氣逆亂。心氣「移」寒於肺,這叫做「死陰」。肺屬金,象徵著天;心火猶如太陽,如果太陽衰弱,就好像天空沒有太陽,所以稱為「死陰」,也就是柔與柔的結合。

《氣厥論》云:心移寒於肺,肺消,飲一溲二,死不治。所以然者,天日虛寒,水精不布也。不但此也,若肺之腎,謂之重陰,腎為陰寒之臟,肺寒而復移於腎,故曰重陰。腎之脾謂之僻陰,脾為陰中之至陰,腎寒而復移於脾,是陰寒入於幽僻,故曰僻陰。此生陽死陰,重陰僻陰,有一於此,皆死不治。

此申明別陽知病忌,別陰知死期者如此。

結陽者,腫四肢。

白話文:

《氣厥論》提到:如果心臟的寒氣轉移到肺部,肺部就會衰竭。這種情況下,患者會小便一次、大便兩次,無法治癒並死去。這是因為天陽能量虛弱,水液精華得不到滋潤。不僅如此,如果肺部的寒氣再轉移到腎臟,就會稱為「重陰」。腎臟是陰寒之臟,肺寒後又轉移到腎臟,所以稱為「重陰」。如果腎臟的寒氣再轉移到脾臟,就會稱為「僻陰」。脾臟是陰中之陰,腎寒後又轉移到脾臟,是陰寒進入隱蔽之處,所以稱為「僻陰」。這樣就會導致生陽氣消失,死陰氣增盛,無論是「重陰」還是「僻陰」,患者都會死去,無法治療。

若陽氣阻結,會導致四肢腫脹。

承上文別陽別陰,而復論陽結陰結。結陽者,陽氣自結,不和於陰也。四肢為諸陽之本,故結陽者腫四肢,此陽氣為病,而徵乎外也。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白話文:

接著前文討論別陽別陰,再來論述陽結陰結。陽結是指陽氣自我凝聚,不與陰氣調和。四肢是諸陽經絡的根源,因此陽結的人四肢會腫脹,這是陽氣成病,表現於外的徵兆。

結陰的人,便血一升,再結(便)兩升,三結(便)三升。

結陰者,陰氣自結,不和於陽也。血乃陰屬,故結陰者,便血一升,瘀血去而陽氣和。若陽氣不和,仍為陰結之病,而便血一升,是再結二升也。瘀血去而陽氣不和,仍為陰結之病,而便血一升,是三結三升也。此陰血為病,而徵乎內也。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白話文:

「結陰」是指陰氣凝聚,與陽氣不和。血屬於陰性,所以「結陰」的人會便血一升,瘀血清除後陽氣就會調和。但如果陽氣還是不調和,仍然屬於「結陰」的疾病,而便血一升,就代表再次凝聚的瘀血有二升。瘀血清除後陽氣仍不調和,仍然屬於「結陰」的疾病,而便血一升,就代表三度凝聚的瘀血有三升。這種陰血所造成的疾病,會表現出內在的徵兆。

陰陽交錯,陰氣較多陽氣較少,稱為石水,導致小腹腫脹。

斜,作邪。少腹之少,去聲。餘篇少同。陰陽結邪,陰陽並結而為邪病也。人身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今陰陽並結,致多陰少陽,是陰寒盛,陽氣虛,故曰石水。石水,腎水也。少陰主腎,位居少腹,故少腹腫。此言陰陽結邪,致陰盛陽虛,而病二陰之石水也。

白話文:

斜,讀作「邪」。「少腹」中的「少」字,讀作去聲。其他篇章中的「少」字讀音相同。陰陽結合邪氣,是指陰陽同時結合而形成的邪病。人體中的陽氣通常有餘,陰氣通常不足,現在陰陽同時結合,導致陰氣過多,陽氣不足,也就是陰寒旺盛,陽氣虛弱,所以稱之為「石水」。「石水」指的是腎水。少陰主宰腎,位置在少腹,所以少腹會腫脹。這句話的意思是,陰陽結合邪氣,導致陰氣旺盛陽氣虛弱,而患上屬於二陰的「石水」病。

二陽結,謂之消。

二陽,陽明也。陽明之上,燥氣主之。結則燥氣獨盛,故飲水過多,而謂之消。

三陽結,謂之膈。

白話文:

二陽結,謂之消

二陽,是指陽明經。陽明經上方,燥氣控制。如果陽明經結住不通,燥氣就會獨自盛行,所以會喝很多水,這個現象稱為「消」。

三陽結,謂之膈

三陽,太陽也。太陽為諸陽主氣,常從胸膈而入於中土,從中土而出於膚表,結則不能出入,故謂之膈。膈,猶隔也。

白話文:

三陽,指的是太陽經。太陽經是所有陽經的主氣,通常從胸部和橫膈膜進入身體中,再從身體中心部位穿出到皮膚表面。如果氣血運行受阻,氣血就不能進出,所以稱為膈。膈,猶如隔離一般。

三陰結,謂之水。

三陰,太陰也。太陰之上,濕氣主之。結則濕氣獨盛,故謂之水。與少陰之石水不同也。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白話文:

三陰結,謂之水。

三陰,就是太陰。太陰之上,濕氣掌管。如果三陰結滯,濕氣就會獨自旺盛,所以稱之為水。與少陰之石水不同。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一陰,厥陰也。一陽,少陽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陽之上,火氣主之。陰陽皆結,風火熾而肺金傷,故謂之喉痹。喉為天氣,肺實主之。痹者,閉也。此言陽結陰結則病,是非陰陽之常,而為陰陽之別也。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澼死。

白話文:

一陰,指的是厥陰經脈。一陽,指的是少陽經脈。厥陰經脈的上方,由風氣所主導。少陽經脈的上方,由火氣所主導。陰陽兩經脈鬱結不通,風火之氣旺盛,肺金受傷,因此稱為喉痹。喉嚨與天部相通,肺臟為其主。痹,是指閉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陽經脈鬱結,陰經脈鬱結就會導致疾病,這不是陰陽的常態,而是陰陽的異常表現。

陰氣剋制陽氣,會造成有孩子。陰氣陽氣虛弱,腸子會腐爛而死。

搏,音博。餘篇同。陽結陰結則病,陽搏陰搏則死。故復論陰陽之搏。陰搏陽別謂之有子,言陰氣過盛,搏擊於內,不與陽和,似乎別出,陰盛蓄陽,故在婦人謂之有子。若陰搏陽別而屬陰陽正氣之虛,證見腸澼而下泄者死。即在婦人,亦非有子。所以申明陰搏有屬有子,有屬病死也。

陽加於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

白話文:

搏,讀音同「博」。其他篇章中的「搏」字讀音相同。陽氣和陰氣凝結在一起就會產生疾病,陽氣和陰氣互相搏擊就會導致死亡。因此,我們再討論一下陰陽的搏擊。陰氣搏擊陽氣,導致身體內外分離,這就叫做「有子」。意思是陰氣過於旺盛,在體內搏擊,不與陽氣調和,彷彿分離出來。陰氣旺盛,積蓄了陽氣,因此在女性身上,這就叫做「有子」。如果陰氣搏擊陽氣,導致陰陽正氣虛弱,出現腸鳴下瀉的症狀,那麼就會死亡。即使出現在女性身上,這也不是「有子」。因此,申明陰氣搏擊有屬於「有子」的,也有屬於致病死亡的。

陽氣外盛於陰氣之上,稱為汗。陰氣不足,陽氣衝撞,稱為崩漏。

陽氣過盛,導致陰虛,稱為汗。相反,陰氣不足時,陽氣就會過於強盛,衝撞陰氣,導致崩漏(子宮出血)。

陽加於陰謂之汗,言陽氣有餘,內加於陰,陰得陽而外出,故謂之汗。若陽加於陰,陰氣內虛,不與陽和,陽氣搏擊,陽搏於內,則陰虛陽盛,故謂之崩。崩,血下墮也。所以申明陽搏,有屬陰陽和而汗出,有屬陰陽不和而血崩也。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

白話文:

陽氣加強於陰氣,稱為汗。這是說陽氣過盛,內加於陰氣,陰氣得到了陽氣而排出體外,所以稱為汗。如果陽氣加強於陰氣,陰氣內部虛弱,不能與陽氣協調,陽氣就會衝突,陽氣在內部衝突,就會導致陰虛陽盛,所以稱為崩。崩是血從下面流出來的意思。所以要申明陽氣衝突,有屬於陰陽協調而發汗的,也有屬於陰陽不協調而崩血的。

三陰(肝、脾、腎)同時搏結,二十天內必於夜半死亡。

夫陰搏則陰盛,陽搏則陽盛。有屬無病者,有屬有病者,有屬病死者。若經脈不和,手足陰陽俱搏者死,故舉三陰三陽而復論之。三陰俱搏者,手足太陰脾肺之氣,俱搏擊於內也。二十日夜半死者,土之成數十,金之成數九。夜半者,半夜子初,乃十九日之終,交二十日之子陽,而即死也。

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

白話文:

陰脈激動就會陰虛過盛,陽脈激動就會陽氣過盛。有的情況下不表示生病,有的表示有病,有的甚至表示會死亡。如果經脈不調和,手足陰陽脈都激動的,這種情況會死亡,所以我們要先提出三陰三陽,再討論。三陰脈都激動的,是手足太陰的脾肺之氣,在身體內部互相激動搏擊。在二十天半夜時分死亡的,是因為土屬十,金屬九,半夜是子時開始,也就是第十九天的結束,接續到第二十天的子陽,所以會立刻死亡。

陰陽兩氣交錯衝突,十三天後的傍晚時分死亡。

二陰俱搏者,手足少陰心腎之氣,俱搏擊於內也。十三日夕時死者,水之成數六、火之成數七,終水火之成數而死也。又曰夕時者,乃十三日之終,至戌亥方死,所以別上文二十日夜半之子陽也。

一陰俱搏,十日死。

白話文:

「二陰俱搏」的意思是:手太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的氣機,都發生了激烈的搏擊。

「十三日夕時死者」:是指在某個月的十三日傍晚時分死去的人。因為水數是六,火數是七,而十三日正好是水火相加的數,所以這類人會在水火相交的時間死去。

「又曰夕時者,乃十三日之終,至戌亥方死」:是指十三日的傍晚時分是十三日的最後時刻,而戌亥時(晚上7點到11點)纔是實際死亡的時間。這與上文中「二十日夜半」不同,後者是指在二十日的後半夜死去。

一旦陰邪侵入體內,十天之內必死。

一陰俱搏者,手足厥陰肝與心包之氣,俱搏擊於內也。十日死者,木之成數八,火之生數二也。十日者,終木之成數,火之生數而死也。此三陰五臟相搏,與之死期者如此。

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

白話文:

所謂「一陰俱搏」,指的是手足厥陰肝經和心包經的氣,都在體內互相搏擊。十天後死亡的原因,是因為肝經(屬木)的成數是八,心包經(屬火)的生數是二。十天這個數字,代表了肝經成數的結束,以及心包經生數的死亡。這三條陰經和五臟相互搏擊,就會導致這樣的死亡期限。

三陽同時脈搏搏動且亢鼓有力,三天後會死亡。

三陽俱搏者,手足太陽膀胱小腸之氣,俱搏擊於內也。且鼓者,三陽既搏且鼓動,手足之一陽也。手之一陽,少陽三焦也;足之一陽,少陽膽經也。膀胱,水也;小腸三焦,火也;膽,木也。三日死者,水之生數一,火之生數二,合而為三。又三者,木之生數。盡水火之生數而死於木也。

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

白話文:

三陽同時搏擊,是指手足太陽膀胱經和小腸經的氣在體內搏擊。而鼓動的則是三陽搏擊並鼓動的,是手足少陽經。手少陽經是三焦經;足少陽經是膽經。膀胱經屬水;小腸三焦經屬火;膽經屬木。死亡在第三天,因為水的生數是一,火的生數是二,合計為三。又三是木的生數。水火生數用盡後,人就會死於木剋。

三條陰經、三條陽經同時搏結,心腹脹滿,若頭髮皆脫落,不得隱藏曲折,五天內死亡。

三陰三陽俱搏者,手足太陰合手足太陽之氣,而相搏擊也。手太陰,肺金,天也;足太陰,脾土,地也;手太陽,小腸,火也;足太陽,膀胱,水也。太陰,天地之氣;太陽,水火之氣。不和,故心腹滿。三陰三陽俱搏,則肺之天氣,脾之地氣,膀胱之水氣,小腸之火氣,發泄已盡,不得有所隱曲也。隱,幽隱;曲,曲匿。

白話文:

當三陰三陽經脈全部交戰時,手足太陰經會融合手足太陽經的氣,而發生交戰。手太陰經主肺金,為天;足太陰經主脾土,為地;手太陽經主小腸,為火;足太陽經主膀胱,為水。太陰經代表天地之氣;太陽經代表水火之氣。這些經氣不調和,所以會導致心腹脹滿。三陰三陽經脈全部交戰時,肺的天氣,脾的地氣,膀胱的水氣,小腸的火氣都會發泄殆盡,無法隱藏或曲匿。

與上文病發心脾之不得隱曲不同也。五日死者,土之生數五,天地水火不交會於中土而死也。

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白話文:

陽氣盛旺,故生病發熱,病勢嚴重無法醫治,十天內就會死亡。

二陽俱搏者,手足陽明胃與大腸之氣相搏擊也。溫,熱也。其病溫,以陽明之陽,而見溫熱之病。陽亢津竭,故死不治。又曰不過十日死者,言上文不交會於中土,則五日死,此陽明土氣亢熱,亦不過十日死。五、十居中,皆土數也。此言陽搏陰搏則死,是非陰陽之常,而為陰陽之別也。

白話文:

「二陽俱搏」是指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的氣相衝突搏擊。

「溫」就是發熱。患病時會發熱,這是因為陽明經的陽氣過盛,導致溫熱病。

陽氣過盛導致津液耗竭,所以會死亡而無法治療。

「不過十日死者」說的是,上文提到《內經》中「(溫病)不交會於中土,則五日死」的說法。而陽明土氣過於亢盛,也會在十天內死亡。

五和十都是土數。這句話的意思是,陽搏陰搏(陽氣和陰氣相互衝突)會導致死亡,這不是陰陽的正常運作,而是陰陽的異常現象。

帝問四經十二從,乃探陰陽之理,而求其常。岐伯不論陰陽之常,而論陰陽之別,意謂欲知陰陽之常,必知陰陽之別,不知陰陽之別,則陰陽之理,猶為未盡云爾。

白話文:

黃帝詢問四經十二髒,目的是探求陰陽的規律,而尋求其普遍性。岐伯在回答中沒有討論陰陽的普遍性,而是說明了陰陽的區別。他的意思是,想要知曉陰陽的普遍性,一定要先了解陰陽的區別。如果不瞭解陰陽的區別,那麼對於陰陽規律的理解仍然是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