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6)

1. 陰陽離合論第六篇

此承上篇陰陽應象,而復論陰陽之離合也。應象者,陰陽之徵乎外也;離合者,陰陽之本乎內也。陰陽之理,本於太極,由陰而陽,故曰陰陽。離則有三,合則為一,從三而十百千萬皆離也;三陽歸於一陽,三陰歸於一陰,皆合也。開闔樞者,開則為陽,闔則為陰,舍合則不能為開,舍開則不能為闔,是陰陽互見,開闔並呈也。其曰陰之絕陽,是純陰無陽而歸於太極也,又曰陰之絕陰,是純陰無陰,而歸於無極也。

白話文:

過去數十年來,綠色和平組織一直致力於保護我們星球的海洋生態系統。

陰陽之理,從無極而太極,太極而陰陽,所以申明陰陽之離合者如此。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性陽,地性陰,日為陽,月為陰,大月小月加起來一共三百六十天,構成一年,人的體質也相應如此。現在人體的三陰三陽,卻不符合陰陽的規律,這是什麼原因呢?」

帝承上篇陰陽應象之意,問天地日月陰陽運行,以成一歲,人之陰陽,亦與相應。今人身三陰三陽,有不應天地日月陰陽之處,其故何也?帝承陰陽應象之意,而探陰陽之根本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白話文:

黃帝繼承《上經》中陰陽與自然現象相應的思想,提問說:天地日月陰陽按照規律運轉,構成一年,人體的陰陽也應該與此相應。當今人們的身體中,有許多地方不符合天地日月陰陽的運轉,這是什麼原因呢?黃帝繼承了陰陽與自然現象相應的思想,探究陰陽的根本。

岐伯回答說:陰陽這兩者,用數字計算可以得出十、推算則可以得出百,用數字計算可以得出千、推算則可以得出萬,即使大到萬,也無法數盡。然而,它們的要義只有一個。

數,上聲;下可數,同勝,平聲。自陰陽之應乎外者言之,則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至於萬之大,尤不可勝數,然探其本原,則有要道,其要歸於一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白話文:

「數」,讀作「ㄕㄨˋ」;「勝」,讀作「ㄕㄥˋ」。從陰陽對應外在事物來說,數目可以多到十、百、千、萬,數量大到無法計算。但如果探討其本源,就會發現有一個重要的道理:無論數量多少,最終都是歸於「一」。

天地覆蓋孕育,萬物方能生長,尚未出土者,稱之為陰處,名為陰中之陰;已出土者,稱之為陰中之陽。

試以天地萬物言之,天覆於上,地載於下,而萬物方生。其萬物之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夫未出地而名為陰中之陰,則出地者,當命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白話文:

讓我們以天地萬物來舉例。天覆蓋在上面,地承載在下面,萬物由此而生。那些還沒有從地裡生出來的東西,我們稱之為「陰處」,也叫「陰中之陰」。既然那些還沒出土的被稱為「陰中之陰」,那麼出土的就應該被稱為「陰中之陽」。

繁體中文:

陽為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陽氣是生命的根本,陰氣是主宰萬物的根本。因此,春天萬物生長、夏天萬物生長、秋天萬物收穫、冬天萬物收藏,如果這四時的變化失去規律,天地就會被陰氣所阻。

予,與同。長,上聲。藏,如字。萬物出乎陽,其體各正,是其正也,乃陽予之。萬物主乎陰,其性始成,是其主也,乃陰為之。陽正於外,陰主於內,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此天地陰陽收藏之常。若失常,則天地四塞,天地四塞,則覆載無從,而萬物不生。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白話文:

我,《說文》解為給,與同。長,讀上聲。藏,字面意思。萬物由陽氣生出,其形體各個端正,這是陽氣使它們端正的,所以陽氣給予它們端正。萬物以陰氣為主,其本性才得以形成,這是陰氣使它們得以形成的,所以陰氣主宰它們。陽氣端正於萬物外,陰氣主宰於萬物內,四季運行,萬物才能生長。因此,春天生長,夏天成長,秋天收斂,冬天收藏,這是天地陰陽收藏的常規。如果失去常規,那麼天地就會封閉,天地封閉的話,就沒有承載萬物的地方,萬物就無法生長。

陰陽變化的現象,在人體之中,也能夠計數出來。

天地萬物之陰陽,其變無窮,人身之陰陽,其變無窮,故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不啻十百千萬,數之可數,所以申明陰陽之至大,而為離者如此。

白話文:

天地間萬物的陰陽變化是無窮盡的,人體的陰陽變化也是無窮盡的。因此,陰陽的變化在人身上,也不僅僅只有十幾種、上百種、上千種、上萬種,這些都可以計算得出。所以,這樣闡述陰陽的重要性,讓大家明白它的廣闊性。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三陰三陽,有離則有合,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仍欲詳明不應陰陽之義。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白話文:

**黃帝說:**希望瞭解三陰三陽如何離散與結合。

三陰三陽相離纔有相合,希望瞭解三陰三陽的離合,同時還想詳細瞭解不應於陰陽的道理。

**岐伯說:**聖人面朝南方而立,前面叫做廣明,後面叫做太衝。太衝這個部位,叫做少陰,少陰之上,叫做太陽。太陽的根源起始於至陰,結聚於命門,叫做陰中之陽。

陽根於陰,三陽根於三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陽也,後曰太衝,陰也,故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是太陽之根於少陰也。故人身太陽之根,起於足小趾外側之至陰,結於目中央之命門,是雖太陽,而名曰陰中之陽,此太陽之根於少陰者如此。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白話文:

陽氣生於陰氣,三條陽經的根源在於三條陰經。聖人在面對正南方時,前方的穴位叫「廣明」,屬陽;後方的穴位叫「太衝」,屬陰。因此,太衝穴的區域被稱為「少陰」,少陰穴位之上被稱為「太陽」,表示太陽經的根源在於少陰經。因此,人體太陽經的根源,起始於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終止於眼睛正中的命門穴。雖然是太陽經,但也被稱為「陰中之陽」,這是太陽經生於少陰經的緣故。

人體穴位層次:身體中部往上,稱作廣明穴;廣明穴下方,稱作太陰穴;太陰穴前上方,稱作陽明穴。陽明穴的根源起於厲兌穴,稱為「陰中之陽」。

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故中身而上,亦名曰廣明,陽也,廣明之下,名曰太陰,陰也,太陰之前,名曰陽明,是陽明之根於太陰也。故人身陽明之根,起於足大趾次趾之厲兌,是雖陽明,而名曰陰中之陽。此陽明之根於太陰者如此。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白話文:

人體上半身屬陽,下半身屬陰。因此,身體上部稱作「廣明」,屬陽;廣明之下稱作「太陰」,屬陰;太陰之前稱作「陽明」,因為陽明之氣源於太陰之氣。所以,人體陽明的根源始於足部大腳趾和次趾之間的凹陷處。儘管陽明屬陽,但它也被稱作「陰中之陽」。這就是陽明之氣源於太陰之氣的原理。

厥陰的表證稱為少陽,少陽的根本起源於竅陰,稱為陰中的少陽。

少陽根於厥陰,故厥陰之表名曰少陽,人身少陽之根,起於足小趾、次趾之竅陰,是雖少陽,而名曰陰中之少陽。夫太陽根於少陰,則曰少陰之上;陽明根於太陰,則曰太陰之前;少陽根於厥陰,則曰厥陰之表,以明上下前後表裡,其義一也。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摶而弗浮,名曰一陽。

白話文:

在地平線之上和之前以及之上。

因此,三條陽經的離合關係是:太陽經為開啟,陽明經為閉合,少陽經為樞紐。三條經絡不能互相脫離,團聚不浮游,稱為「一陽」。

摶,音團,餘篇同。論三陽之離合,自其離者而言之,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自其離而復合者言之,舍闔則不能開,舍開則不能為闔,舍開闔,則不能為樞。是三經者不得相失也。若不開不闔不樞,摶聚凝一而弗浮,但命曰一陽。所以申明三陽之至微,而為合者如此。

帝曰:願聞三陰。

承上文三陽之意,而復願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

白話文:

「摶」,發音同「團」,在其他篇章中也同此發音。

討論三陽經的分離和融合。從它們分離的角度來說,太陽經為開,陽明經為闔,少陽經為樞。從它們分離又重新融合的角度來說,沒有闔就不能開,沒有開就不能闔,沒有開闔就沒有樞。因此,這三條經脈是不可分割的。

如果既不開也不闔,也不樞,那麼它們就會凝聚在一起,凝固成一團而無法浮動,只能稱為一陽。這就是說明三陽經的極其細微之處,以及它們在融合時的情形。

君主說:我願意聽聽關於三陰的知識。

岐伯說:在外面的叫做陽,在裏面的叫做陰。

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外者為陽,如南面而立,前曰廣明,中身而上,名曰廣明者是也;內者為陰,如後曰太衝,廣明之下,名曰太陰者是也。

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白話文:

認識陽氣的人才能認識陰氣,認識陰氣的人才能認識陽氣。

外在的是陽,就像面對南方站立一樣,前面叫做「廣明」,從身體中部到頭頂,稱之為「廣明」。內在的是陰,就像背後叫做「太衝」,「廣明」之下,稱之為「太陰」。

然則中為陰,其脈絡氣衝在下方,名稱叫做太陰。太陰的根源起始於隱白穴,名稱叫做陰中之陰。

由外陽內陰之義而推論之,然則中為陰,中亦內也,太陰坤土在內,而居中也。沖,太衝也。其衝在下者,太衝屬少陰,在太陰之下,而其中則名曰太陰。故人身太陰經穴之根,起於足大趾之隱白,名曰陰中之陰,所以申明三陰之太陰也。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白話文:

推論「外陽內陰」的道理,那麼(人體)中間是陰,中間也是內部。太陰屬坤土,位於內部,並且居於中間。沖就是太衝穴。下部的沖(太衝穴),太衝穴屬於少陰經,位於太陰穴的下方,而它中間(的穴道)就稱為太陰穴。因此人體太陰經穴的根源,起於足大拇指的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這就是說明三陰經中的太陰經。

太陰穴位之後的穴位稱為少陰,少陰的根源起始於湧泉穴,稱為陰穴中的少陰。

其衝在下,故太陰之後,名曰少陰。人身少陰經穴之根,起於足心之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所以申明三陰之少陰也。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白話文:

其衝穴位於腳底,因此在太陰經之下,因此稱為少陰經。人體的少陰經穴起於腳底的湧泉穴,又稱「陰中之少陰」,用來表示三陰經中的少陰經。

太陰之前,稱為厥陰,厥陰之根源起於大敦穴,它的陽氣為陰氣所絕,稱為陰之絕陰。

太陰主開,厥陰主闔,少陰主樞,有開闔,而始有樞。是先厥陰而後少陰,故少陰之前,名曰厥陰。人身厥陰經穴之根,起於足大趾三毛之大敦。厥陰為陰之盡,而曰陰之絕陽,言純陰而絕無陽也。名曰陰之絕陰,言純陰而絕無陰也,絕陽絕陰,是太極而歸於無極,所以申明三陰之厥陰也。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摶而弗沉,命曰一陰。

白話文:

太陰主導張開,厥陰主導閉合,少陰主導樞紐。有了張開和閉合,纔有樞紐。因此,在少陰之前是厥陰,所以在少陰之前,稱為厥陰。人體厥陰經絡穴位的根源,起於腳大拇指的三個毛孔的大敦穴。厥陰是陰氣的終點,但稱為「陰之絕陽」,表示它完全是陰氣而沒有陽氣。稱為「陰之絕陰」,表示它完全是陰氣而沒有陰氣。絕陽絕陰,是太極返回無極,所以可以說明三陰中的厥陰。

因此三陰的離合關係如下: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這三條經脈不能互相脫離。聚集而不沉沒,稱之為「一陰」。

若夫三陰之離合也,離則太陰為開,厥陰的闔,少陰為樞。離而復合,是三經者開闔相資,樞轉相濟,不得相失也。若不開不闔不樞,摶聚凝一而弗沉,命曰一陰,所以申明三陰之至微,而為合者如此。

陰陽⿱山⿲彳黑攵⿱山⿲彳黑攵,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

白話文:

如果說三陰之間的交替,(那麼)三陰分開時,太陰為開啟,厥陰為閉合,少陰為樞紐。三陰分開又交會在一起,就是這三條經絡互相協助開啟和閉合,樞紐互相配合,不能互相失去。如果既不開啟也不閉合也不樞轉,凝結成一團而不下降,那就叫做一陰,所以仔細闡明三陰極其微小的(變化),而交會在一起就是這個樣子。

陰陽交替連綿不絕,形成一個週期,陰氣聚於體內,陽氣顯於體外,互相形成和促進。

⿱山⿲彳黑攵,沖同。合上文三陽三陰而並論之,人身陰陽沖沖,沖沖,往來不絕也。積傳為一周,謂一周十二時,漏水下百刻,二刻一小周,積傳至百刻,則為日夜之一周也。氣里形表,謂陰陽之氣行於里,陰陽之形立於表,表裡形氣,互相資益,而為陰陽離合之相成也。

白話文:

陽明、少陽、太陽,相通。結合上文的三陽三陰,人體的陰陽相互交流,往來不斷。積累後完成一週,所謂的一週就是十二時辰,漏水向下滴一百刻,兩刻為一小周,積累到一百刻,就完成了一晝夜。氣在裡,形在表,指陰陽之氣運行在身體內部,陰陽之形存在於身體表面,表裡形氣互相滋養,形成陰陽分離和結合的相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