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六微旨大論第七十篇

六微旨大論第七十篇

承上篇五運行,而論天道六六之節,地理應六節,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歲數始終,萬物生化之道。本經第九篇《六節藏象大論》,為六氣之大綱,此則闡明其旨,以悉其微,故曰《六微旨大論》。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

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

數,音朔,藏,如字。

嗚呼,嘆詞。遠,大也。帝嘆天道遠大,莫知其極,願聞天道於岐伯,令終不滅,久不絕而傳之後世也。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

帝問天道,故贊其明。天道者,因天四時之序,而有盛衰之時也。盛衰者,春夏為盛,秋冬為衰。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

承上文盛衰之時,而問天道六六之節亦有盛衰何也。六六之節者,天以六為節,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

六六之節,而有盛衰者,一歲之中有上下陰陽之氣,有左右陰陽之氣也。上下者,司天在上,在泉在下,司天在泉有一定之位。左右者,司天左右之氣,在泉左右之氣。左右陰陽,有不易之紀,詳見下文。

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

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此之謂也。

所謂左右有紀者,在泉左氣為間氣加臨之首。六氣始於厥陰,厥陰司天,則少陽在泉,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為間氣加臨之首。少陰司天,則陽明在泉,故陽明之右,太陽治之,為間氣加臨之首。太陰司天,則太陽在泉,故太陽之右,厥陰治之,為間氣加臨之首。少陽司天,則厥陰在泉,故厥陰之右,少陰治之,為間氣加臨之首。

陽明司天,則少陰在泉,故少陰之右,太陰治之,為間氣加臨之首。太陽司天,則太陰在泉,故太陰之右,少陽治之,為間氣加臨之首。在上為本,在下為標。今舉在泉之氣,故曰:此所謂氣之標。位本在左,今曰右者,在泉面北,蓋人則面南而待之也。故《八正神明論》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

即此面南而待之之謂也。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

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

所謂上下有位者,六氣有上中下之位也。承上文所舉之次,而言少陽之上,火氣治之,是火氣在上而少陽在下也,少陽厥陰相為表裡,故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是燥氣在上,而陽明在下也,陽明太陰相為表裡,故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是寒氣在上,而太陽在下也,太陽少陰相為表裡,故中見少陰。

厥陰之上,風氣治之,是風氣在上,而厥陰在下也,厥陰少陽相為表裡,故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是熱氣在上,而少陰在下也,少陰太陽相為表裡,故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是濕氣在上,而太陰在下也,太陰陽明相為表裡,故中見陽明。此火燥寒風熱濕六氣在上,所謂本也。

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六氣在中,是本之下而有中之見也。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少陰、太陰六氣在下,是中之下而有氣之標也。

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本在上,標在下,故本標不同。氣有從本者,有從本從標者,有不從標本從乎中者,六氣應病不同,故氣應異象,象病形也。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何也?

上文言六氣之上下左右,未言盛衰,故舉歲氣之不及太過以問。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

至而至者,得其平也,故曰和。至而不至,乃時至而氣不至,是謂不及,故曰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乃時未至而氣先至,是至而太過,故曰來氣有餘也。有餘不及即盛衰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

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以驕之?

岐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

應者,時至物生,不先不後,有常序也,故應則順。否則,物不應期,或後或先,失其常序,故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為民病矣。

帝曰:善。請言其應。

時物相應則順,帝故善之,復探其應。

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

以天時之氣而徵於地,則物應四時,故物生其應也。物生其應,以明應則順否則逆也,以天時之氣而徵於人,則脈應四時,故氣脈其應也,氣脈其應,以明逆則變生,變生則病也。

帝曰:善。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

天時之氣,不但徵諸物生,且驗諸氣脈,帝故善之,而天道六六之節應於地理,故問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

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

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

地理,地之五方五行也。六節,時之六氣六位也。以地理之五,而應六節之六,當分南北四隅,以定其位而應之。顯明者,東方日出,厥陰木王之氣也。厥陰位於東北,從東北而轉於東南,則厥陰顯明之右,少陰君火之位也。從東南而轉於正南,則君火之右,退行一步,少陽相火治之。

從正南而轉於西南,則復行一步,太陰土氣治之。從西南而轉於西北,則復行一步,陽明金氣治之。從西北而轉於正北,則復行一步,太陽水氣治之。從正北而轉於東北,則復行一步,厥陰木氣治之。從東北而轉於東南,則復行一步,少陰君火治之,猶之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之謂也。

此地理之南北四隅,以應天時之六氣六位者如此。

余注五運六氣司天在泉,皆以辭達意,闡明經旨,並不繪圖。茲地理應六節氣位,並非六氣主時之位,故繪此圖以曉之。至六氣主時,但以六氣主歲,六氣加臨之次,比類例觀總屬一理,毋須余言之喋喋也。

愚按地理應六節,論南北四隅方位,非六氣主時之位也。六氣主時,以正月朔日平旦為始,一氣主六十日,初之氣厥陰風木,二之氣少陰君火,三之氣太陰濕土,四之氣少陽相火,五之氣陽明燥金,終之氣太陽寒水。《六元正紀大論》云:六氣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也。

其氣當以立春為始,大寒為終,此三陰三陽之氣從陰而陽由一而三,環轉運行,天氣如是,人氣亦如是。前人圖式,訛以地理相應之位,為六氣主時之位,又扯大寒之氣為六氣之首,未免節氣有乖,三氣少陽,四氣太陰,不無陰陽倒置。且於五常政,《至真要大論》諸篇,次序不合。

前人因訛傳訛,亟當改正。

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少陽相火位乎南,太陽寒水位乎北,是相火之下水氣承之也。太陽寒水位乎正北,太陰濕土位乎西南,是水位之下土氣承之也。太陰濕土位乎西南,厥陰風木位乎東北,是土位之下風氣承之也。厥陰風木位乎東北,陽明燥金位乎西北,是風位之下金氣承之也,陽明燥金位乎西北,少陰君火位乎東南,是金位之下火氣承之也。少陰君火位乎東南,太陽寒水位乎正北,是君火之下陰精承之也。

此四隅上下,氣有承製,猶之春時木王,越夏與長夏,而秋金之氣承之;夏時火王,越長夏與秋,而冬水之氣承之;秋時金王,越冬春而夏火之氣承之;冬時水王,越春夏而長夏之土氣承之,其義一也。

帝曰:何也?

帝問下承何義。

岐伯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張隱菴曰:古文制生則化,今文改為制則生化。

亢,盛極也。五行之氣,盛極則害,下承乃所以制之。惟其制之,則生化無窮,而外列盛衰。制則生化者,如水制其火,而水之子木又生火也。外列盛衰者,盛已而衰,衰已而盛,四時之氣可徵也。若亢極而害則敗亂內生,致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何如?

上文云,外列盛衰,故問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邪則變甚,正則微。

當,去聲。

盛衰者,有餘不及之謂。非其主氣之位,而或盛或衰則為邪。當其所主之位,宜盛而盛,宜衰而衰則為正。邪氣為病,則變異必甚,正氣為病雖病則微。

帝曰:何謂當位?

上文云當其位則正,故問何謂當位。

岐伯曰: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

當位者,天干化運,地支主歲,五行相合,各當其位也,如丁卯之歲,木運臨於卯木;戊午之歲,火運臨於午火;甲辰甲戌己丑己未之歲,土運臨於辰戌丑未;乙酉之歲,金運臨於酉金;丙子之歲,水運臨於子水。干支運氣相合,所謂歲會,氣之平也。平氣之歲,雖有盛衰,是為正氣,其病則微。

帝曰:非位何如?

上文云,非其位則邪,故問非位何如。

岐伯曰:歲不與會也。

歲不與會者,非歲會之年。非歲會之年,而氣有盛衰則為邪氣,邪則變甚。

帝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木運之歲,上見厥陰;水運之歲,上見太陽,奈何?

上文五運下合主歲之地支,是為歲會,此帝復舉五運上合司天之氣以問。土運之歲,上見太陰,如己丑己未之歲也。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如戊寅戊申之歲也;上見少陰,如戊子戊午之歲也;金運之歲,上見陽明,如乙卯乙酉之歲也;木運之歲,上見厥陰,如丁己丁亥之歲也;水運之歲,上見太陽,如丙辰丙戌之歲也。

岐伯曰:天之與會也,故《天元冊》曰天符。

帝之所問,乃司天之氣與五運相合,故曰天之與會也。《天元紀大論》云:應天為天符。故《天元冊》曰天符,非《太始天元冊》文也。

帝曰:天符歲會何如?

天符與歲會相合何如。

岐伯曰:太乙天符之會也。

天符歲會相合,是名太乙天符,故曰太乙天符之會也。《天元紀大論》云: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太乙天符之會,即三合也,謂五運之氣、司天之氣、歲支之氣三者皆同。解見天元紀三合為治注內。

帝曰:其貴賤何如?

至尊無二,謂之太乙。伯云太乙天符,故問貴賤何如。

岐伯曰:天符為執法,歲會為行令,太乙天符為貴人。

應司天之氣,是為天符,天無言而化育,猶之執法於上也。應主歲之氣,是為歲會,地承天而生殺,猶之行令於下也。五運之氣,司天之氣,歲支之氣,三者皆同,是為太乙天符;太乙者,無上至尊,猶之眾職環會而為貴人也。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中,去聲,下同。

執法、行令、貴人,是有貴而無賤也。若中於邪,則非貴矣,故問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

天氣運行,強健不息,中執法者,失其旋轉之機,故其病速而危。主歲之氣,下合於地,中行令者,傷其有形之體,故其病徐而持。貴人者,天地氣交,上下環會,中貴人者,一時不相交會,則霄壤判,故其病暴而死。中邪而病,病而且死,則為賤矣。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天符歲會,太乙天符,皆主一歲之氣。其四時之氣,則有六位更易,位之易也,其病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所謂二火也。

六氣之中有二火,君火加於相火之位,是君位臣,乃以上臨下則順。相火加於君火之位,是臣位君,乃以下侵上則逆。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君臣者,所謂二火也。

此一節,言天道六六之節,地理之應六節,而各有盛衰也。

帝曰:善。願聞其步何如?

步,猶位也。上文南北四隅,地理之步也,願聞六氣之步何如?

岐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

奇,音箕,下同。

六十度,猶六十日也。奇,猶零也。所謂步者,六十日而有零,則為一步。六十日為一步,則一歲六步,故二十四步,則當四歲,有奇者,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四分度之一,則一歲餘二十五刻,四歲則積盈百刻而成有奇之一日也。蓋積有奇之刻而成日,積有奇之日而成月,所以合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

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

一歲六氣,氣應五行,有常有變,帝故問之。

岐伯曰:位有終始,氣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

位者,主時之定位。厥陰為始,太陽為終,終而復始,故曰位有終始。位有終始,位之常也。氣者,加臨之間氣。在泉左間之氣,為加臨之初氣,而主歲半以上,司天左間之氣,為加臨之四氣,而主歲半以下。四氣居中,故曰氣有初中,初中者,隨司天在泉之上下而更變,故上下不同。上下不同,則求之亦異,不同而異,氣之變也。

帝曰:求之奈何?

伯云,求之亦異,故問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名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

天干之氣始於甲,地支之氣始於子,子甲相合以成其歲,故命曰歲立。其歲既立,則謹候其四時,而六氣可與之相期,謹候其時,所以求之也。

帝曰:願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

雖曰謹候其時,氣可與期,而一歲之中,六氣相繼,有時未至而氣先至,有時己至而氣未至,是六氣始終有早晏之不同,故復問之。

岐伯曰:明乎哉問也!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

六氣始終,求其早晏,問之明也。溯其所始,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蓋一日十二時,一時八刻,子午二時各十刻,一日計百刻。六十日為一氣,一氣計六千刻,一歲六氣,六六計三萬六千刻。以歲時而合天度,則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為一日,一日計百刻,四分度之一,謂一度,四分,計二十五刻也。三百六十日,僅合三百六十度,以五百二十五刻而六分之,則一氣當餘八十七刻半。

六十日,計六千零八十七刻半。此申明始終相繼之早晏,故但舉其零也。

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

初之氣終於八十七刻半,故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每氣六千零八十七刻半,計二氣之終,共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五刻,終於七十五刻者,舉其零也。

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

二之氣,終於七十五刻,故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三氣之終,共一萬八千二百六十二刻半。

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

三之氣終於六十二刻半,故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四氣之終,共二萬四千三百五十刻。

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

四之氣終於五十刻,故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五氣之終,共三萬零四百三十七刻半。

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所謂初六,天之數也。

五之氣終於三十七刻半,故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六氣之終,共三萬六千五百二十五刻,以成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所謂初六,此以六氣而合天度之數也。

乙丑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

甲子之六氣終於二十五刻,故乙丑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終於四萬二千六百一十二刻半。

二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

二之氣,加六千零八十七刻半,共四萬八千七百刻,舉其零數,則百刻也。

三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

上文終於百刻,故此復始於一刻,紀其零數,復加甲子之初氣。

四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

紀其零數,復如甲子之二氣。

五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

紀其零數,復如甲子之三氣。

六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所謂六二,天之數也。

紀其零數,復如甲子之四氣。此六氣二周,所謂六二,以六氣而合天度之數也。

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二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

二十五刻;三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四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五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所謂六三,天之數也。

此皆舉其零數,六氣三周,以六氣而合天度之數也。

丁卯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二之氣,始於六十二刻

六分,終於五十刻,三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三十六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所謂六四,天之數也。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於一刻,常如是無已,周而復始。

此亦舉其零數,以明六氣始終相繼之早晏也。四歲,則二十四步。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於一刻,亦如上文始於甲子初氣之一刻,終於丁卯六氣之百刻。常如是無已,四歲一小周,周而復始。

哉曰:願聞其歲候何如?

歲候者,一歲一候,六十歲則六十候也。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日行一周天,氣始於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於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

氣始於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氣復始於一刻。所謂一紀也。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氣會同,巳酉醜歲氣會同,終而復始。

欲悉歲候,可以一紀而會同之。如上文甲子之歲,日行一周天,氣始於一刻,一歲既終。乙丑之歲,日行再周天,氣始於二十六刻,一歲既終,丙寅之歲,日行三周天,氣始於五十一刻,一歲既終;丁卯之歲,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十六刻,四歲已周,日行五周天,其氣復如甲子之始於一刻。凡此四歲,所謂一紀也。

是故四歲會同,則寅午戌、卯未亥、辰申子、巳酉醜,四歲一會,度數相同,是為歲氣會同,歲氣會同,則終而復始。

此一節,言六十度有奇為一氣,四歲為一紀,三合會同,終而復始之義。

帝曰:願聞其用也。

帝欲以天地陰陽之理,合於人身,故願聞其用,用者,變化動靜升降出入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

天有天之用,地有地之用,人有人之用。故言天之用者,當求之本,本,太初也。言地之用者,當求之位,位,八方也。言人之用者,當求之氣交,氣交,合天地之氣而交於人也。

帝曰:何謂氣交?

帝欲聞人之用,故問何謂氣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半,人之居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

分,去聲。

上下之位,上天下地之位也。氣交之中,天氣之下,地氣之上,是氣交之中,而為人之居也。《六元正紀大論》云: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上下交互,氣交主之。樞者,上下之半,如樞楗之開闔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而春夏歲半之氣,主乎開也。

天樞之下,地氣主之,而秋冬歲半之氣,主乎閉也。上下交互,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而生長壯老已,萬物由之,而生長化收藏,即此氣交之中人居之謂也。

帝曰:何謂初中?

天樞當歲半之中,然必由初而中,故問何謂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

六十度零八十七刻半為一氣,故凡三十度而有奇初,三十四度便為中,故曰中氣同法,此言一氣之初中也。

帝曰:初中何也?

帝復問一歲之初中。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一歲初中,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願卒聞之。

願卒聞所以分天地之義。

岐伯曰: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

在泉左氣為初氣加臨之首,故初者在泉之地氣也。司天右氣為四氣加臨之首,故中者司天之天氣也。此一歲之初中,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

地氣主升,天氣主降,故問升降何如。

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更,平聲。

升者,降之基,降者,升之本。故氣之升降,乃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願聞其用何如?

其更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所謂更用者,升已而降,降者謂天,是天之降,實基於地之升。降已而升,升者謂地,是地之升,實本於天之降。夫天氣下降,而下降之氣流於地,地氣上升,而上升之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而通感,升降相因而互遷,由是而變作矣,變者,物生之謂也。

帝曰:善。寒濕相遘,熱燥相臨,風火相值,其有間乎?

間,去聲,熱燥舊本系燥熱,今改。

升降之理既明,帝故善之。復舉司天在泉,加臨主時之氣以問。寒濕相遘者,司天在泉之氣也,如太陽寒水司天,則太陰濕土在泉,熱燥相臨者,加臨之氣也。如太陽司天,太陰在泉,則少陽火熱加臨初之氣,陽明燥金加臨二之氣。風火相值者,主時之氣也,如厥陰風木主初之氣,少陰君火主二之氣。

此司天在泉,加臨主時之氣,同屬一氣,其有間乎?間,不同也。

岐伯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

始則有餘而勝,既則不足而受復,是一氣之中有勝復之不同,而勝復之作,中有生物之德,有柔和之化,有操守之用,有災眚之變。德化,用氣之正也,變則邪氣居之,以明六氣之有間也。

帝曰:何謂邪乎?

變則邪氣居之,故問何謂邪乎。

岐伯曰: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故氣有往復;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也。

萬物由化而生,故物之生從於化。萬物至變則已極,故物之極由乎變。變者,物之已敗,化者,物之將成,是變化之相薄,乃成敗之所由也。故天地變化之氣,有往有復,而往復之用,有遲有速,經復遲速,四者之有,則萬物從之而化,從之而變,變則邪氣居之,此風之所由來也,以明風氣之為邪。

帝曰:遲速往復,風所由生,而化而變,故因盛衰之變耳。成敗倚伏遊乎中何也?

承岐伯之言而復問也。謂遲者氣之衰,速者氣之盛,往者氣之衰,復者氣之盛,變者氣之已衰,化者氣之將盛。如遲速往復,則風所由生,而化而變,其故乃因盛衰之變耳。又云,成敗之所由。則成敗之所以倚伏,而遊行乎中者何也?

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動者生之機,動而不已,則變之兆。故成敗之所以倚伏者,生乎氣機之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中庸》云:動則變。此之謂也。

帝曰:有期乎?

伯云,動而不已。帝問其動有止息之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

動者,無息之謂。有生有化,動無止期,惟不生不化,則止息之期也。靜,止也,息也。

帝曰:不生化乎?

萬物資始資生,可以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弧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

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

長,上聲。藏,如字。

《五常政大論》云: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不生化者,猶之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而天地或幾乎崩墜矣。出入者,往來無窮之義,故非出入,則天下之動物無以生長壯老已。升降者,上下無方之義,故非升降,則天下之植物無以生長化收藏。

凡有形者,謂之器。人與萬物生於天地之中,皆屬有形,均謂之器。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宇猶居也。聚則成器,器散則分之,分之者,陽歸於天,陰歸於地,分之則生化息矣。故萬物無不有此出入,無不有此升降,但其中生化有小大,死期有遠近。如朝菌晦朔,螻蛄春秋,此化之小,期之近者也。

蓂靈大椿,千百歲為春,千百歲為秋,此化之大,期之遠者也。小大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常守則生,反常失守則災害至,而不能生矣。凡屬有形,必患其敗,故曰無形無患,即此不生化之謂也。

故曰成語未詳其處。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生化之理既明,帝故善之。蒼天無形無患,有不生不化者乎?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

不生不化,與道合同,惟真人其能之。首篇云: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其斯之謂歟!

帝曰:善。

真人與道合同,是無形無患,帝故善之。

此一節,言人在天地之中,有變化之用,真人體同天地,無庸變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