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九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6)

1. 解精微論第八十一篇

純粹之至曰精;幽渺之極曰微。闡明陰陽水火、神志悲泣,以及水所從生,涕所從出,神志水火之原。非尋常問答所及,故曰解精微。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受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滋,

白話文:

最純淨的稱之為精;最深奧隱晦的稱之為微。闡明瞭陰陽水火、精神意識的喜悲,以及水的產生,鼻涕的由來,精神意識和水火的起源。不是一般問答所能觸及的,所以說解開了精微的奧祕。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求說:臣蒙受您的教導,傳授著您的方法,以經典理論,從容地應對身形規律,運用陰陽理論進行針灸,以及湯藥滋補。

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聞有毚愚僕漏之問。不在經者,欲聞其狀。

白話文:

在處理事務時,有賢能和無能的差別,未必能十全十美。如果先談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等因素,請問它們的緣由是什麼呢?卑賤和富貴,_,人的身體,是由各種因素所構成的,臨事時要通盤考量,才能適應事理。謹遵您的教誨,請教一些我所疑惑不明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在經文中,但我希望能瞭解它們的狀況。

毚,音鑱。雷公受傳於帝,而帝教以經論,故曰臣受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其中有從容之形法,陰陽之刺灸,湯藥之所滋。但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之內傷,燥濕寒暑之外感,以及陰陽婦女之道,請問其所以然者,曾以卑賤富貴,論人之形體,所從群下,卑賤人也,通使臨事,富貴人也,論人形體,以適道術,已於經論之中,謹聞命矣。今請問者,有毚愚僕漏之問,毚愚,則心不靈,僕漏,則體不具,與昔日在經之問不同。

白話文:

水是從這裡產生的,鼻涕也是從這裡流出的,這不能用無能者的堵塞和滲漏來相比,所以對治療沒有好處。即使是神醫想了解的事情,但實際上卻是事物的道理所在。道理所在,就像下面所說的那樣。

故曰不在經者,欲聞其狀。

帝曰:大矣。

不在經者,欲聞其狀,則於尋常形體之外,窮究靡遺,帝故大之。

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哭泣則淚出,淚出則多涕,有哭泣而淚不出者,有淚出而少涕者,與尋常之形氣不同,公故問之。

帝曰:在經有也。

哀而泣出,在《靈樞·口問》論,有以明之。

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

淚,水類也。涕,液類也。必知水所從生,涕所從生,故復問之。

帝曰:若問此者,無益於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在也。

水所從生,涕所從出,非毚愚僕漏之比,故無益於治也,雖工之所欲知,而實道之所在也。道之所在,有如下文所云也。

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

白話文:

繁體中文:

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

心是全身五臟的精華,眼睛是它的竅穴,華美的神色是它的榮光。因此,一個人有道德,那麼氣色就會和順地反映在眼睛上。如果有過失,憂慮就會表現在神色上。因此,悲哀就會流淚,流淚是水從眼睛中產生。

此言精水之氣,從心氣而外出也。五臟之精,心為之主。故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五臟之精,隨心氣而注於目,故目者,其竅也。五臟之精,隨心氣而榮於色,故華色者,其榮也。德,猶得也。是以人心有得也,則氣和於目。目者其竅,此其驗矣。亡,猶失也。人心有失,則憂知於色,華色者其榮,此其驗矣。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精水的氣從心氣引導外出。五臟的精氣,由心臟主導。所以心臟,是五臟精氣匯聚的地方。五臟的精氣,隨著心氣流動而儲藏在眼睛中,所以眼睛,是它的窗口。五臟的精氣,隨著心氣流動而滋潤面色,所以面色紅潤,是它滋養的表現。「德」,有得到的意思。所以當人心得到滿足,氣血就會流注到眼睛中。眼睛是窗口,這是它的驗證。失去,有喪失的意思。當人心有所喪失,憂愁就會表現在面色上。面色紅潤是滋養的表現,這是它的驗證。

五臟之精,隨心外出,是以心有悲哀,則泣下,泣下,則水所由生,以明淚水從目泣而生,目泣從心悲而出也。

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白話文:

五臟之精,隨心外出,是以心有悲哀,則淚水落下,淚水落下,則水由此產生,以明淚水從眼睛泣下而生,眼睛之泣,乃源於內心的悲傷。

水是萬物之宗,是積聚起來的水。積聚起來的水,是極陰之物。極陰之物,是腎臟的精華。水中的精華之所以不出,是因為精氣固守著它,並且包裹著它。所以水不流動。

此言腎精為水之主,腎精持之,而水不出也。宗,猶聚也。水之聚者,漸積而成,故曰水宗者,積水也。水積於下,其性陰柔,故曰積水者,至陰也。腎精為水之本,故曰至陰者,腎之精也。流行之水,則外出,宗精之水,則不出,故曰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而不出也。持之者,乃輔之裹之,故水藏而不行也。

白話文:

這句話說腎精是水的主人,腎精控制著水,讓水不會外流。「宗」猶如聚集之意。水的聚集是漸漸累積而成的,所以說「水宗」就是積水。積水在下,性質陰柔,所以說「積水」就是極陰。腎精是水的根本,所以說「極陰」就是腎精。流動的水會外流,但由宗精形成的水則不會外流,所以說宗精之水之所以不會外流,是因為腎精控制著它而不外流。控制它的方式是輔助包覆它,因此水就藏著不動了。

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諺有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

白話文:

人的精氣中,水屬性主宰著意志,火屬性主宰著精神。水火相互作用,精神和意志同時受到影響,於是就產生了眼睛有水的反應。因此俗語說:內心傷感叫做意志悲傷。意志和精神的精華,共同影響著眼睛。

承上文心動水行,腎持水藏之意,而言水火相感,神志俱悲,而後淚出也。故曰夫水之精為志。志,腎所主也。火之精為神;神,心所主也。若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而為淚也。故諺有曰:心悲名曰志悲。由此觀之,則心志相通,而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

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

白話文:

前面提到「心」能帶動水運作,「腎」負責儲藏水,水火相感時,神志會哀傷,接著就會流淚。所以說:「水」的精華是「志」,「志」是由「腎」掌管。「火」的精華是「神」,「神」是由「心」掌管。如果「水火相感」,「神志」會一起哀傷,所以眼睛的水就會流出而形成眼淚。因此有句諺語說:「心哀傷就叫做誌哀傷」。從這裡可以看出,「心」與「志」是相通的,而「志」與「心」的精華都流向了眼睛。

當情緒極度悲傷時,神氣會傳到心臟,精氣上升而不傳遞到意念中,而意念仍然悲傷。所以才哭泣出來。

上文心志相通,心悲名曰志悲,此言心不傳志,而志獨悲也,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即上文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之謂也。然有心氣不傳於志,而志獨悲者,志悲於內,故泣出也,以明目之生水,則泣出於外,腎志獨悲,則泣出於內。由是,可以知水所從生矣。

白話文:

心志相通,心感到悲傷就叫做志悲,這句話的意思並非心不傳遞給志悲傷,而是志獨自悲傷,因此一同感到悲傷,神氣傳給了心。精氣上升,上文中提到心感悲傷就叫做志悲,志與心的精氣共同匯聚在眼睛中。然而有心氣不傳遞給志,而志獨自悲傷的情況,志在內心悲傷,因此流出眼淚,表示眼睛產生的液體,所以眼淚從外面流出,腎志獨自悲傷,眼淚就從裏面流出。由此,可以知道水從哪裏產生了。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

白話文:

流淚的人,是因為腦部虛損。腦部屬陰,骨髓是骨骼的精華。因此,腦部虛損時,腦髓就會滲出變成鼻涕。意志力是由骨骼所支配的。因此,當有水液流動時,鼻涕就會跟著流出來。這兩種液體的流動方式是相同的。

此言心悲水流而涕從之,以明涕所從出也。凡人泣必有涕,而涕所從來,不同於泣,故曰泣而涕者腦也;腦為精髓之海,故腦者陰也,腦為髓海,髓居骨內,故髓者骨之充也。泣涕者腦也,故腦滲而為涕。髓者骨之充,而志者,又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必從之者,其行類也。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心臟悲傷時,水液就會流出,化為眼淚,說明眼淚是從腦部流出來的。每個人哭泣時都一定會有眼淚,而眼淚的來源不同於哭泣,所以說「哭泣與眼淚,源於腦部」。腦部是精髓的海洋,所以腦部屬陰;腦部是髓的海洋,髓住在骨頭裡,所以髓是骨頭的填充物。哭泣的眼淚來自腦部,所以腦部滲漏的水液就會形成眼淚。髓是骨頭的填充物,而意志力又是骨頭的主宰,因此水液流動,眼淚一定會跟著流出來,它們的行為很相似。

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白話文:

涕水和淚水,就像人的手足兄弟一樣,危急時同死;安樂時共生。要表達憂傷,必須及時哀傷,所以涕水和淚水會一同流出。通常涕水和淚水會同時出現,這是因為它們屬於同一類。

橫,去聲。此言志悲泣出而涕從之,類相感也。泣出必有涕,故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是知涕與泣,同氣並行矣。上文云,而志獨悲,故泣出也,由此言之,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相從者,亦所屬之類也。

雷公曰:大矣。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

白話文:

橫,讀四聲。這是形容悲傷的心情宣洩而出,並伴隨著眼淚,就像同類之間互相感染。哭泣必然伴隨著眼淚,所以眼淚和哭泣就像兄弟一樣,危難時同生共死,平時也相依相伴,由此可知,眼淚和哭泣是同氣相連的。上文提到,「而志獨悲」,所以才會哭泣流淚,從這裡可以推斷,悲傷的情緒很早就產生了,因此眼淚和哭泣同時湧出,並交錯進行。當一個人哭泣流淚時,也是同它所屬的類別相關。

雷公說:這是個重要的問題。請問人哭泣時不出眼淚,或即使流出來也只有少許眼淚,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公聞水所從生,涕所從出,神志悲泣之理,至精至微,實道之所在,非工之所知,故曰大矣。其始有哭泣而淚不出,出而少涕之問,帝曰在經有也,至此復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哭泣而淚涕不從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

白話文:

公叔聞水從何處產生,鼻涕從何處排出,精神意念悲傷哭泣的道理,非常精妙細微,是真正的養生之道。一般工匠難以理解,所以說它偉大。最初有哭泣但沒有眼淚,而後出現少量鼻涕之間的區別,帝曰在經書上有記載。到了這個時候,公叔又問人哭泣但沒有眼淚,或者眼淚鼻涕都不出來的原因。

黃帝說:不能流淚的人,是因為他的悲傷嚎哭不夠;不流淚的人,是因為他的精神沒有慈悲之心;精神沒有慈悲之心,意志就不會哀傷。陰陽之氣互相制約,怎麼可能只有哭泣才能出現?

此言哭而悲,則淚出,哭而不悲,則淚不出也。目潤曰泣;水下曰淚。夫人但目泣而淚不出者,由於哭之不悲也。但聲哀哭而並不泣者,由於神之不慈也。慈者,心慈;悲者,志悲。故神不慈,則志不悲。心神持於上,腎志持於下。陰陽相持,則泣安能獨來?由是而知哭泣與淚不出者,由於哭之不悲也。

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白話文:

這是說,如果哭泣時感到悲傷,就會流淚;如果不悲傷,就不會流淚。眼睛濕潤叫「泣」;水從眼睛流出叫「淚」。一般來說,如果只流淚不哭泣,是因為哭而不悲傷。如果只發出哭泣的聲音而不流淚,是因為心不仁慈。仁慈指心腸仁慈;悲傷指意志悲傷。所以,心不仁慈,意志就不會悲傷。心神控制上半身,腎志控制下半身。陰陽相互制約,那麼哭泣怎麼可能單獨出現呢?由此可知,哭泣和不流淚的情況,都是因為哭得不悲傷。

如果意志悲傷,抑鬱傷懷就會損傷體內的陰氣。陰氣受損,意志就會離開眼睛。意志離開,神氣就不能守護精氣。神氣離開眼睛,就會流淚哭泣。

此言出而少涕者,由於志不沖陰也。上文云,腦者陰也。故曰夫志悲者,其內惋惋,惋惋,哀慼也;故惋惋,則志上衝於陰。沖陰,沖腦也。故沖陰,則腎志去目。去,猶出也。志出於目,則心藏之神,亦不守精。精,心精也。神不守精,則精神去目,而涕泣出也。由是而知志悲,則上衝於陰而為涕;不悲,則不沖陰而少涕矣。

且子獨不誦不念夫經言乎?厥則目無所見。

白話文:

當悲傷的情緒湧現而很少流淚時,是因為意志力無法衝破陰氣。先前提到,腦部屬於陰性部位。因此,當一個人極度悲傷時,內心會產生憂傷的情緒,這種憂傷的情緒就像哀傷一樣;因此,憂傷的情緒會使意志力上衝陰氣。衝破陰氣,也就是衝擊大腦。當陰氣受到衝擊時,腎臟的意志力就會離開眼睛。離開,也就是流出的意思。意志力流出眼睛時,心臟所藏的神識也不會守住精氣。精氣是指心臟的精華。神識若無法守住精氣,那麼精神就會離開眼睛,導致流淚。由此可知,悲傷的情緒會導致意志力衝上陰氣而流淚;如果沒有悲傷的情緒,意志力就不會衝擊陰氣,因此流淚較少。

難道您獨自不誦讀《內經》嗎?結果是眼睛什麼都看不到。

《靈樞·口問》論云,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故曰,且子獨不誦唸夫經言乎?厥則目無所見,厥,猶極也。帝先云,在經有也。故於此引經言以明之。

白話文:

《靈樞·口問》中說,津液耗竭,精氣就會不足。精氣不足,眼睛就無法看到東西,所以說,難道你從來沒有讀過經書嗎?經書上說:「(精氣極度)枯竭,則眼睛什麼也看不見。」「厥」字在此表示「極度」。《黃帝內經》的作者在前面文章中已經說過,所以這裡引經佐證,以闡明這個道理。

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是以衝風泣下而不止。

白話文:

女子月經斷絕,陽氣就會全部集中在上面,陰氣全部集中在下面。陽氣集中在上面,就會出現火氣旺盛的現象。陰氣集中在下面,就會腳部冰冷。腳部冰冷就會導致腫脹。一味的水分無法勝過五種火氣,所以眼睛會昏花失明。因此,就會出現不停地流淚、抽搐的現象。

承上文而言,夫人厥,則陽氣獨並於上,陰氣獨並於下;所謂陽並於上,乃惟陽無陰,則火獨光也。所謂陰並於下,乃惟陰無陽,則足寒,足寒不已,則腹脹也。以明陰陽不和,而為厥也。若夫厥則目無所見者,陽並於上,而火獨光,則三焦君相之火,皆上炎矣。陰並於下而足寒脹,則少陰腎臟之精,太陰脾臟之濕,皆逆於下,惟太陽膀胱之水,因陽氣之並而上行,是太陽一水,不能勝三焦君相之五火,故目眥盲。盲,目無見也。

白話文:

接著來說,人之所以會昏厥,是因為陽氣獨自聚集在上面,陰氣獨自聚集在下面。所謂「陽並於上」,就是陽氣完全沒有陰氣,所以火獨自發光。所謂「陰並於下」,就是陰氣完全沒有陽氣,所以腳感到寒冷;腳感到寒冷的時間一久,就會腹脹。這說明瞭陰陽不調和才會導致昏厥。如果昏厥到眼睛什麼都看不見,是因為陽氣聚集在上面,火獨自發光,所以三焦、君火和相火的火氣都往上炎燒了。陰氣聚集在下面,導致腳寒冷和腹脹,所以少陰腎臟的精氣以及太陰脾臟的濕氣都逆於下方,只有太陽膀胱的水,因為陽氣的聚集而向上運行;太陽水一脈,敵不過三焦、君火和相火的五種火氣,所以眼睛會失明。失明,就是眼睛看不到東西。

今曰眥盲,是以衝風則泣下而不止,所以然者,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泣下不止,必至液竭,而目無所見也。此言衝風泣下,泣從外生,而非志悲之泣也。

白話文:

現在患有眼乾症,所以遇到強風就會流淚不止,原因是膀胱足太陽經的經脈,起始於眼睛內側的眥部,流淚不止,必定會導致淚液耗盡,以致於眼睛看不見東西。這句話說遇到強風就會流淚,這種流淚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而不是因為情緒悲傷而哭泣。

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

白話文:

眼睛因為受到風而流淚。陽氣守在人體內部精氣,火氣就會灼傷眼睛,所以遇到風就會流淚。類比可知,大火引起強風,然後才會下雨。這兩種情況是相似的。

中,去聲。此復申明衝風泣下之義,言衝風泣下,猶之火疾風生而為雨也。夫風之中目也,目為陰精,兼有陽氣,精守於內,陽充於外,是陽氣內守於精,一水不勝五火,是火氣燔目,目燔故見風則泣下也。有以比之,比夫火疾風生,乃能雨,即此火氣燔目見風泣下之類也。

白話文:

中,讀作去聲。這再次強調了風衝擊眼部而流淚的含義,就像火勢猛烈,風一吹便化為雨水一樣。風邪侵犯了雙眼,雙眼是陰精所在,但陽氣也共存於此處,陰精守於內而陽氣充於外,所以陽氣在內守護著陰精,而「一水難以抵禦五火」,導致火氣灼傷雙眼。雙眼被灼傷,所以一遇到風,便會流下眼淚。

用火勢猛烈而風強勁來比喻,當風一吹,火勢便會升得更高,正像火氣灼傷雙眼而見到風便流淚一樣。

愚觀上論七篇,詞古義深,難於詮解,然久久玩索,得其精微,則奧旨自顯。曩歲偶於友人齋頭,見新刊《素問》一部,紙板甚精潔,名人為之序,其中篇什倒置,刪削全文,末卷七篇,置之不錄,謂詞義不經,似屬後人添贅,而非黃帝之文。噫,如是之人,妄論聖經,貽誤後昆,良足悲已。

白話文:

我讀過《上論》這七篇文章,它的文字古奧,含義深刻,很難理解,但是如果長時間地鑽研,就能領悟它的精妙之處,然後它的奧妙的要旨就會自然地顯現出來。去年,我在一位朋友的書桌上偶然發現一部新版的《素問》,紙張非常精緻,有名望的人為它寫序,但它的章節次序混亂,而且刪減了全文,最後一卷的七篇文章沒有收錄,理由是文字和意義都不符合經典,好像這些文章是後人添加上去的,不是黃帝寫的。像這樣的人,胡亂評論經典,誤導後人,真是令人傷心啊!

不意今歲之秋,亦於友人齋頭,見新刊《素問》一部,卷帙無多,似非全文,愚草草視之,但見彙集諸注,述其唾餘間增己意,評論諸家,愚俱忘卻,惟論張隱菴集註云,大半出於同人之筆。愚觀此言,不無嘆惜。隱菴註釋,有《靈樞》、《素問》、《傷寒》,《金匱》諸書,皆以經解經,不杜撰,不剿襲,可謂著述超群,非常人思慮所能及。

白話文:

沒想到今年秋天,我在朋友家裡偶然看到一部新出版的《素問》,書本體積不大,好像不是全集。我粗略地翻閱了一下,只看到彙集了各種註解,抄錄了註解者的觀點,並添加了自己的想法。至於對各家註釋的評論,我都忘了,只記得關於張隱菴集註的評論,說大部分都是其他人寫的。我讀到這些話,不免有些遺憾。隱菴的註釋包含《靈樞》、《素問》、《傷寒》和《金匱》等醫書,都是用經典來解釋經典,不憑空杜撰,不抄襲他人,可謂是著作卓著,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

今為此言,蓋因註解精深,不能探討,第見開卷有諸同學之姓氏,注中有某人某人之語句,遂乘此隙,而云大半出於同人之筆也;愚鑑於此,是以同學高賢,及門諸弟,概不借光,庶免後人之口實耳。

白話文:

現在我發表這些評論,是因為註解過於深奧,我無法深入探討。只看到開卷寫著一些同學的姓名,註解中又提到某某人,於是利用這個機會,說這大部分是同學的作品;我基於這個判斷,所以對於同學中賢能者和門下弟子,概不借光,以避免後人拿來說嘴。